分享

关于作文教学的现实判断

 江山携手 2016-03-20

教学之所以成立,需要一些基本条件:一是学习的需求,即以学生的立场,他充分认识到课程的学习对于自己的成长与未来社会的应用之间,具有密切的关联。这便是学生本人乐于参与到这个课程学习之中的动力源泉。二是具有课程的规划与具体内容,即教什么和怎么教,要有具体设计,而且要明确这个设计和内容的预定,有必要性和需最优化。三是可以提供学生指导的教师,应该在这个教学内容的学习中具有专业性,掌握某种特别技能。也就是说,教师要有资格来教。

用以上的三要素来评量一下作文教学。我们就发现了一些问题,我想这就是现实作文教学客观存在的弊端。简要说明如下:

1.从学生的立场看,他们的所言所思所感等带有儿童特征,即他们的作文,与其心理特点、思想特点、生活特点都有关联性,若让作文的根生长在儿童这里,迫切需要构建作文的儿童观。

可是现实作文,我们采取的是大人评量,即强加给他的是大人对于世界的思想看法,以及用大人喜欢的语言风格规范孩子们。写作与评量之间的拉断问题比较突出,多数孩子写不出教师规定的,他认为很好的作文。我把这个现象叫做语言交流中的“拉断”。因为学生在意愿的满足上,得不到补偿,所以学生不乐意写作的现象就衍生出来了。

2.对于作文“教什么”和“怎么教”,在学术支持上存在欠缺,即无法提供一个非常清晰化的知识体系与能力架构,以及教师合理教学的模式。至少到现在,出现了那么多作文教学的经验,都是带有局部突破、个性化特征的。

为什么会这样呢?这与作文的综合性特点相关。我们想一个问题:作文水平的提高与那些因素相关呢?我们会发现可以罗列出一串的东西,诸如:文章的结篇规律,语言的感受和运用能力,个体的知识修养与思考问题的方式,个体的价值观和情感表达方式,个体的生活积累与圈子文化,学生观察生活和获得写作的资源的能力,学生的处理信息进行演绎或概括的能力,作文评价的标准和评价方式,作文公开化的平台与交流机制,现实生活提供的作文应用的条件。等等。

这么复杂的一个系统,以教师个体有限的能力,以及作文的限时干预,想让作文速成,表现出来较高的水平,这一定是非常难于做到的。所以作文教学教而无效的问题长期困扰我们。

3.作文教学作为一种特殊技能的传承,也对于教师需要具备的相应能力有要求,可是目前的语文教师队伍,普遍存在适应能力不足的问题。

作文在语言应用这个维度上,表现为一种语言技能,当然也会与其他天赋条件关联。在师范教育提供的语文教师专业素养上,较为疏忽对于语言应用技能,尤其书面语表达能力的培养。即重视阅读而弱化写作。因此在师资条件上,有写作特长的老师不多。

在现实教学环境里,教师工作负担很重,也让作文活动中出现普遍的教师不写下水作文的现象。教师疏于动笔,却让学生写作,所提供的所谓方法指导,如隔靴搔痒。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