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再谈教研的有效性

 江山携手 2016-03-20

听教研员上课。大家对这节课认同度不高。其实,教研员未必是最会教课的老师,正所谓教练员不同于运动员。并不想为此苛责教研员。

只是由教研员上课未必好于教师这个现实想到一个问题:说教式的教研是否真正有效解决教学问题?作为反思,我还在想,我在平时关于上好一节课的所谓描述和告诉,在多大程度上,有多少人可以转化为课堂里的教学行为?这样的问题,与提升教研的有效性直接相关。

还有一系列的问题也值得思考:支持一个人展现一节好课,有哪些条件?且,这些条件里,最重要的是什么?我们作为对于教师行为做出干预的教研员最需要做的是什么?

有研究表明,支持一个教师上好课的条件,应该包括:学科专业知识素养,教育教学知识,教学的基本能力,职业态度与价值倾向,教育教学思想与革新,反思与变革的能力等。通俗化表达,一个教师需要热爱教育,有良好的专业素养,按照教育规律办事,可以驾驭课堂教学,积极投身教育变革,而且依靠持续学习接受主流教育价值与思想,逐步构建成熟的课堂模式和体现教学风格。

支持教师专业发展,在目前的教育体系里,教师职业培训侧重在知识更新和主流思想与理论的传播,而教育科研则引领教师走教育教学的变革之路,在教育管理上注重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规范教育教学行为,余下一块阵地,即课堂怎么教课给教研员作为指导的立足点。

教研员做本项工作有一些优势条件:有教学经历,熟悉课堂,便于和教师形成讨论的共鸣;重视在教学技术手段的应用上怎样体现优化思想,提高课堂学习效率;专注于先进教育理论在课堂行为的转化,预设理想的课堂模式;在现实课堂与理想课堂之间,设计出行动路线,为教师教学改革提供出路与建议。这么说吧,教研员总是针对现实课堂,找出教学改进点,然后引领着教师追求课堂的理想化。

这并不意味着教研员可以下水上出理想的课。若与一般教师而言,在上课时他的劣势也是鲜明的。一般情况,教研员多与教师联系,与学生的亲和度与教师有差距;课堂驾驭也有了情境隔离,即他知道应该怎么做可未必是做得好的。

或许,教研员不能给你呈现一节更好的课,这从一个侧面表明,如今我们给你看到的课堂,大约具有几个条件:一是优选教师,我们总是让最适合展示的老师上展示课;二是,重视课堂的可观赏性,即追求课堂的热闹和好看;三是对于教师的教学技术运用比较重视,而以追求教学艺术化为目标。教研员与教师上课,出现落差,正好说明:目前我们倡导的课堂教学,最主要发挥作用的因素,不在教师的专业素养,不在所谓理念和思想的先进性,不在解决一般教师的教学问题。

现实教研的局限性是显明的。侧重在依赖教师天赋与教学技术的改良,其在课堂发生的变化,不会延及所有教师和普遍课堂。教研一定要走向以科研为基础,不能始终依赖教研员过去的个人教学经验,而且说教这样的方式,在教师是不是听得进去,是不是可以转化为行动,很难预估。

有人说,教研员为了增加信服力,一定要上示范课。这个举措的落实,也需要与教研员的个人特点结合,不能一刀切,那样或许发生教师信任的大厦倒塌的问题。教研员也不是全能的,或许也不是第一教学高手。即使某些名师,课好,也有思想。这之间的连带关系也无法在另外的老师身上重现。名师的意义,可能在于示范性。他们是教师中最会教课的,他们展现出来的某些方面的优势,可以为教师引路。而教研员的意义在于,为教师提供一个支持他教学改进的谋划人,有一个人最大可能服务区域教师在某些方面聚焦共识,一同改变行为,形成优化教学,这总是好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