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DavidCrook教授对中国英语学习者...

 昵称26939857 2016-03-20

来源:http://weibo.com/2118722525/

David Crook教授对中国英语学习者的演讲
以下是David Crook教授在中国的一次演讲,我把它翻译成中文,希望对正在学英语的人有用:

标题:对于学习语言的更多想法
by:David Crook
原文:


"你现在还在拿着你的词典吗?是吗?那么好的,拿起它然后扔到废纸回收箱里面。没错,废纸回收箱。"

这句话是一个美国教授在中国某个先进的大学第一堂课所说的话,后来取得了优异的成效。

我不能告诉你她的名字,因为她现在回去纽约工作了,而且我也没有得到她的允许。我们就叫他海伦吧!

去年夏天,海伦有个小会议——这不是一个演讲,因为她不相信演讲能对大家有什么效果。以下是海伦大概说的话:“在学习英语的中国学生做得最大的错误就是精读,精读根本就不是阅读!那是分析!精读教学生使用词典和语法书,而不是教学生阅读,这使学生养成了一个坏习惯,而且很难改掉,弊大于利!

"中国学生在阅读的时候超级慢,我的学生(大多数还是英语老师)起初在我课堂上一分钟只能阅读150个词,一个将要毕业的大学生阅读的最低要求是300个词每分钟。我教完我的全部课程后,我的学生达到了最低要求。"

"你也许知道文章中每个单词的意思,但是不要全部翻译出来。如果你读快一点,你就理解得越好,如果你读得太慢,到了页尾你就忘记前面意思了。快读可以让你不至于忘记前面在讲什么,精读的话只能看见树林,而看不见木头。“

"通过精读,你可以积累词汇量,但是你不会获得知识。通过泛读,你可以积累词汇量,也可以获得知识。”

“阅读的时候遇到生词怎么办?这时不要用词典!通过语境猜猜它的意思。刚开始你也许猜不准,但是当生词一次又一次地出现,它的意思就越来越清晰了。如果他们不经常出现,也不要急着学习他们,他们真的不太重要。你需要准确地猜出生词的意思,而不是粗略地猜。用你的语法知识来猜,中国学生对语法知识很了解,或者说是了解得太多了。你要在文章中猜生词的意思,而不是脱离文章。这是一种增加你词汇量的方法——而不是在词典上熟读它们,也不是把它们从文章揪出来然后列成一个表格来读。如果你每个生词都去查它什么意思,你永远不会读完一本书,因为阅读不是靠词典,而是靠你的大脑。”

我大体上赞同海伦的观点,也许她有点夸张,因为她为了使她的听众醒目和注意。(你这时也许把你的词典扔到废纸回收箱了吧?)也许今天的中国学生不可避免地要一点精读,为什么?一个原因是我们没有足够的泛读书目,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我们的书目都藏在了图书馆的书架里了,而且布满灰尘,没有拿到光亮的地方被学生看到。300年迅速地过去了,“Gulliver's Travels"的作者,写了一本叫做”The Battle of the books"的书,如今我们需要的是“Liberation War of the books”,需要把书从图书馆中解放出来。我们需要简化了的书,也同样需要那些用简单的语言写的原版书。这不是说原文要儿童化,用儿童书给成人看是不好的。所以我们的学校和教育机构需要分配人员去编辑、编写、简化大量的书,给不同的年龄段、水平的人。该语言的本土人士加入其中也许更好,剔除中文翻译,否则很难摆脱汉英词典。而且,如果精读允许存在,那么应该尽量减少,把它放到合适的场合,而且需要在控制之下。精读不应该花费学生或者老师大量的时间。它不允许被分配到正常的学习时间里。


精读为什么耗费我们这么多时间?因为给我们分析的句子太长和太难了。除此之外,一些老师试图从很长的句子中找出很多的知识点,一些老师还让学生每一页每一页地精读。这根本就不符合逻辑!精读的句子需要短一点。如果句子很长而且有很多知识点,精读的话耗费大量时间不说,词典和语法书根本就查不过来!那么到最后剩下的是什么?那肯定不是精读,但也不是泛读,那是“半精读”,那些知识点不能高效地学习,而且这也不是句子。你看见的不是木头也不是森林。只是模糊又朦胧的森林,而且还是在阴暗的天气透过肮脏的窗户看到的。

这种伪精读的结果是什么?学生和老师都将烦躁朦胧,特别是复习和考试快要来临的时候。这是十分糟糕的。复习是教育流程中的命脉。获得新事物的第一印象有什么用呢?没用,所以一个人要在学习上加深和融合所学知识,必须有充足的时间来复习。复习在某种意义上讲比考试还要重要。没有复习所学到的知识,那么老师和学生彼此所做得努力都前功尽弃了!!!


除此之外,老师用很多精力花费在教学生精读上,自己觉得很敬职敬业了,但是学生们心里是一团糟。老师把自己能讲的都讲了出来,一下子解释这个,一下子解释那个,直到解释得天衣无缝为止。而学生根本就不能插一句话,就是问一个问题也不可以。


老师话说太多,学生练习的又少,想这样来学语言想得美,这仅仅是教学生 '关于语言' 而不是教语言,是十分危险的!而且这会给学生一个错觉,当学生看不懂的时候,他会以为他看得懂,学了知识不用那就不叫知识了,这种错觉会欺骗了自己(不是欺骗其他人)。我不是说学 '关于语言' 不好,事实上这更能使我们增加对一种语言风格的了解,了解其他人的语言风格能帮助我们取而用之,但是我们必须先会具备熟练运用这种语言的能力。如果不具备的话,那就别听 '关于语言',我们还达不到那种程度。对此,我有发言权,在我刚开始的一两年的语言学习中,我不是日日夜夜的精读,而是日日夜夜地做其它事情——口语和书面上的练习。做些做得越多,我就越好。精读,顾名思义,不是 “练习” 课程,而是“演讲”课程。历史上从来没有人能从这种 基于语法和词汇 的演讲中学会外语。

如果说“演讲”课程仅仅是一种教育落后的现象的话,但是这种徒劳无功的学习方法几乎遍及各个领域,文学、历史、地理、政治。“演讲”最好只作为教育流程中的一小部分。这个教育流程还包括了阅读、听力、描述、书写、实践等等。当这些流程存在的话,那么“演讲”也可以苟且留下。许多“演讲”既死板,又迟钝而且时间还很长,这我也能体会得到,因为我当初就是被强迫听这些“演讲”的。


前段时间我向来访美国的教授们问了一个问题:“演讲在教育中充当什么角色?”,其中一个人回答说:“一个演讲必须活跃起来”,意思是课程需要活起来,这能使学生保持清醒,不要让他们睡着。我同意毛泽东说过的一句话:“如果上课是无聊的,那么学生没理由不睡着”。

下周再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