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正道语文群】吴海宁: 怎一个“醉”字了得—谈《醉翁亭记》

 心上耕田 2016-03-21

【主讲精华】

内容提纲

一、醉翁因什么而醉?

二、《醉翁亭记》里的人生旨趣。

三、如何让学生也‘醉’起来?

详细内容

各位群友,大家晚上好!楚川之侧、大坝之滨、宝塔河边有一书院,名东方书院,书院中有一师,领一班学生读经诵典,习语学文。此君,语文追梦人吴海宁是也。

语文追梦人吴海宁向大家问好!

今天,我与大家一起聊一聊欧阳修的《醉翁亭记》。

请允许我引用一句时下最流行的话作为本次交流的总话题:“欧阳修:滁州,我醉了!”

这里的“醉”,无流行话里的那个“醉”的意义(这个意义,是汉语发展到当今状态下的延伸),流行话语里的“醉”大都表示①通常是在表达了很多自己的意见和感慨后,来一句“我也是醉了,也是不多说”,大有卖萌、耍乖、撒娇的味道。表示对自己所说的内容的认可和自贬,类似于“我虽然还是这么认为的,但也许我的意见是不对的”。②针对对方的意见稍微发表一两句语气较轻的赞成或奉承的话,或直接什么也不回答,跟上一句“我也是醉了,也是不多说”,但实际上内心却并不认可对方的意见。

我这里所说的“醉”了,使用的是“醉”的本意,可理解为“陶醉、醉迷,发自内心地喜欢、沉醉”等。

我把总话题确定为“欧阳修:滁州,我是醉了!”旨在以“醉”字来解读欧阳修在《醉翁亭记》里的醉话,醉行,醉心……

先与大家分享几幅与欧阳修、醉翁亭有关的对联:

对联一:“翁去八百载,醉乡犹在;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

 “翁去八百年”,欧阳修卒于神宗熙宁五年(1072年),至清同治末年,约历八百年。“醉乡”,原指醉中境界,借指醉翁亭。“山行六七里”,系《醉翁亭记》原句,指由酿泉至亭的距离。影不孤,从有形的方面说,建亭以来,游人甚多。周围还陆续增添了许多建筑物,如二言堂、隐香亭、醒园等;从无形的方面说,他领导了北宋古文运动,散文、诗、词皆所擅长,对后代文学影响很大。全联18字,不但嵌入了“醉翁亭”三个字,而且把写联时间、亭的位置,历史与现状,以及亭主人生前活动及其身后对社会的影响概括无遗,“醉翁犹在”、“亭影不孤”,既写景,又饱含对前哲不可磨灭的影响的追怀与感念,十分巧妙,且字字精炼,耐人回味。

对联二:并未成翁,到处也须杖履;不能一醉,此来辜负山林。

有请各位评点一下此联。

对联三:人生百年,把几多风光琴尊等闲抛却;是翁千古,问尔许英雄豪杰那个醒来。

有请各位评点一下此联!

以上三联,对我们走进欧阳修、解读《醉翁亭记》起抛砖之用。

下面,我来介绍一下《醉翁亭记》的写作背景

《醉翁亭记》作于宋仁宗庆历五年(公元1045年),当时欧阳修(1007-1072年)正任滁州太守。欧阳修是从庆历五年被贬官到滁州来的(39岁)。被贬前曾任太常丞知谏院、右正言知制诰、河北都转运按察使等职。被贬官的原因是由于他一向支持韩琦、范仲淹、富弼、吕夷简等人参与推行新政的北宋革新运动,而反对保守的夏竦之流。韩范诸人早在庆历五年一月之前就已经被先后贬官,到这年的八月,欧阳修又被加了一个外甥女张氏犯罪,事情与之有牵连的罪名,落去朝职,贬放滁州。

欧阳修在滁州实行宽简政治,发展生产,使当地人过上了一种和平安定的生活,年丰物阜,而且又有一片令人陶醉的山水,这是使欧阳修感到无比快慰的。

但是,当时整个的北宋(宋神宗在位)王朝虽然政治开明、风调雨顺,但却不思进取、沉溺于现状,一些有志改革图强的人纷纷受到打击,眼睁睁地看着国家的积弊不能消除,这又不能不使他感到沉重的忧虑和痛苦。

《醉翁亭记》正是在这种情景下写出来的。

一天,在琅琊山的酿泉上,欧阳修同智仙和尚对弈,棋盘是一块巨大的石头。观战的人围了石头一圈,突然间都被大雨淋了个湿透。樵夫老舌快言快语,建议在此建个亭阁。欧阳修对智仙说:“民意不可违,你就筹资建亭吧”。亭子建成,一时无名称。这天欧阳修在此宴请,已有八分醉意,颤颤悠悠,且自称“醉翁”。吩咐随从拿来文房四宝,“醉翁亭”匾一挥而就。尔后又写下《醉翁亭记》,抄贴滁城六大门楼。恳请民众帮助修改,在行刻碑立于亭右。樵夫老舌赶来建言:“开头这山那山有点啰嗦,虽然写了不少山名,但仍有许多山头被丢”。欧阳修拿来大笔一划,开头一段全部删掉。添上“环滁皆山也”五个大字,言简意赅,山山都有。就这样中国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散文名篇诞生了。

有一本史书《曲洧旧闻》记载:“《醉翁亭记》初成,天下莫不传诵,家至户到,当时为纸贵”。记文的刻石在亭子边竖起以后,远近人争来摹打拓本,需要用毡子蘸墨汁扑打,由于来人太多,以至于把山寺仓库里的毡子用尽,连僧堂的卧毡也贴进去用掉了。商人到寺里来贡香,普遍要求得到碑记的拓本,据说他们运货过稽征关卡时,只要把拓本献给监税官,就可以免税过关。《滁州志》这些文字记载可能有些夸张,但《醉翁亭记》为人们激赏、广泛传诵确是不争的事实。

它不胫而走的原因,不仅在于它用独特的、剥笋般的方式介绍了亭子周围的环境、位置,尔后聚焦于亭子本身;不仅在于它描述了山水间四季的美景和朝暮的变化;也不仅在于它表现了太守平易近人的形象,创造了他与吏民宴游、熙熙然而乐的气氛,烘托出他乐民之乐的大襟抱、大主题。

北宋文学家宋祁、秦观都认为《醉翁亭记》以赋为文,铺陈中有抒情;陈鹄更认为它“效《阿房宫赋》体,游戏于文”,收到“语意新奇”之效。这些都讲出了一定道理,但不足以包举它脍炙人口的最重要的原因,难以揭示它令人味之不尽的丰厚意蕴和情韵。

二、介绍欧阳修的居士情怀

一日,客有问曰:“六一,何谓也?”居士曰:“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客曰:“是为五一尔,奈何?”居士曰:“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

此时的欧公,的确已为翁了。老年的欧阳修自号六一居士。从“醉翁”到“六一居士”,欧阳修算是完全“大彻大悟”了。

我们知道,现代意义的居士,特指已经拜师皈依不出家(在家修行)、并持有道观道宫、庙宇居士证的人士,称为居士。

在旧时,居士既指出家人对在家信道信佛的人的泛称;亦指古代有德才而隐居不仕或未仕的隐士;同时,这名词还是文人雅士的自称,如李白自称青莲居士,苏轼自称东坡居士,欧阳修晚年自称“六一居士”等。

居士之源,可溯至商周。吴曾能改斋漫录曰:‘居士之号,起于商周之时。韩非子书曰:太公封于齐,东海上有居士狂矞华士昆弟二人立议曰:吾不臣天子,不友诸侯,耕而食之,掘而饮之云云。则居士之由来久矣。’魏志管宁传曰:‘胡居士贤者也。’南史曰:‘阮孝绪屏居一室,家人莫得见其面。亲友因呼为居士。到洽筑室岩阿,幽居积岁,时人号曰居士。虞寄居闽中,知刺史陈宝应有异志。恐祸及,乃着居士服,居东山寺。’魏书曰:‘卢景裕不仕,贞素自得,人号居士。’今为在家修禅者之称。注维摩经一:‘什曰:外国白衣多财富乐者,名为居士。肇曰:积财一亿,入居士里。宝货弥殖故,贪着弥深。’天台观音义疏曰:‘居士者,多积贿货,居业丰盈,以此为名也。’慧远维摩经疏一曰:‘居士有二:一广积资财,居财之士,名为居士。二在家修道,居家道士,名为居士。’嘉祥法华义疏十二曰:‘居士有二种:一居舍之士,故名居士。二居财一亿,故名居士。’法华玄赞十曰:‘守道自恬,寡欲蕴德,名为居士’。

如白居易。白居易的一生与佛教关系十分密切,晚年更是自称香山居土.成为虔诚的佛教徒。但他笃信佛教,却又不排斥儒家思想和道教宗旨。他从儒、释、道三家的人生理论中各取所需,以儒立身、以释治心、道佛互参,形成一冲知足常乐,追求无拘无束,淡意生活的人生哲学。

欧阳修以儒见长,兼修道家,礼敬佛家,晚年自称六一居士,修行在心,“吾家藏书一万卷(读书),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写书、读书),有琴一张,有棋一局(爱好),而常置酒一壶(吃饮)”。这种行为,如香山居士是也!

且把话题返至《醉翁亭记》。

今天,我从“一、醉翁因什么而醉?二、《醉翁亭记》里的人生旨趣。三、如何让学生也‘醉’起来?”三个方面展开。

下面,我们来聊聊醉翁因什么而醉。

醉翁因什么而醉?

“醉翁之意不在酒”欧阳修如是说!

不在酒?那他因什么而醉?醉翁,意为醉酒之老叟也!所谓“醉”,岂不是“醉于酒”乎?所谓“翁”,即其《赠沈蓬》诗所谓“我时四十犹强力,自号醉翁聊戏尔”,亦是戏言也。才四十岁,何言翁之!

有人写联曰:“饮既不多缘何能醉,年犹未迈奚自称翁。”

然欧阳修此言非好酒,其真不好酒乎?“年犹未迈”却心已达“翁”之级别,不是未老先衰,而是未老智已“熟”(成“翁”字辈的智)了。

吾先言,其还真不好酒。

《醉翁亭记》是一篇记体散文。“记”的人,一般就是那些“傲逸狂醉”的人。所以,在初贬(1035年)夷陵时,欧阳修“益慎职,无饮酒”。然而有趣的是,在十年之后,他却在滁州改变了自己的形象。这种神奇的转变无疑具有现实背景,也体现着欧阳修思想变化的痕迹,因为在这以后,醉酒的情趣在欧阳修的诗文中竟成了经常性的主题。

《醉翁亭记》,他真醉于酒吗?

真不是醉酒!“醉翁之意不在酒”!在感悟到“不惑”的真谛,言“众从皆醉我独醒”之“不醉”也!所谓“醉”,是“醉于酒”乎?所谓“翁”,即其《赠沈蓬》诗所谓“我时四十犹强力,自号醉翁聊戏尔”。

他是“醉”了,但却是“醒”式“醉”,是“醒能述以文者”式的醉,是“众人皆醉我独醒”式的“醉”,《醉翁亭记》怎一个“醉”字了得!

你看他的醉:“我时四十犹强力,自号醉翁聊戏客”,“四十犹未老,醉翁偶题篇”。他哪是翁,哪是醉哟!

欧阳修到滁州时岁39,虚岁40岁。40岁,在人的生命历程中,是个十分敏感的年龄。孔子曾说:“四十而不惑。”欧阳修于“不惑之年”被贬滁州,这是他人生做减法的开始,是他不断地认清自己的开始,是他“醒”的开始,是他真正认识自我的开始,是他“内心不惶惑”的开始。

人怎么样才能够真正做到内心不惶惑?这需要大智慧。

从“而立”到“不惑”,这是人生最好的光阴。一个人在三十岁以前是用加法生活的,就是不断地从这个世界上收集他所需要的东西,比如经验,财富,情感,名誉等等,可以说,40岁以前欧阳修,可是在不断地给自己做加法,甚至官做到了“总理”这个位子上。

但是,我们知道物质的东西越多,人就越容易迷惑。迷惑,人就会去找方向,对人的人生定位进行思考。欧阳修,40岁时因为迁官滁州,完成了自己的这个人生跨越。

那么什么叫做不惑?就是人能够自觉按照中庸的理念去思考、行事。即使外部世界给你许多不公正、打击、缺憾,你也能在一个坐标上迅速建立自己应有的位置。(于丹)

欧阳修在为政、为人的修为中,找到了自己应有的位置,他不反对佛教了,因为他认识到佛教里的有些教义可以解决他心中的疑惑,于是,他,一位儒者,却与名僧们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与佛为友,心净了起来。这种儒、佛与自然共存的状态,体现在人身上的特质,就是“中庸”。“中庸”是中国古代一个至高的行为标准,它是哲学上讲的那个最合适的“度”。中庸的理想状态,是一切处于和谐之中,这种和谐就是人、天、地各安其位。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有这样一句话,叫做“阐旧邦以辅新命,极高明而道中庸”。中庸之道其实是通往极高明境界的一种适当的方法。它的特点正如中国古人所说,是“绚烂之极而归于平淡”,在你二十岁、三十岁的时候,曾经风发扬厉过;走到不惑的时候,才表现为淡定而从容。

40岁及以后的欧阳修,懂得享受生活了,懂得自己是官场上的“客”了,懂得自己是大自然的“客”了,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参悟,更是思想认知上的一个飞跃,一个经历繁华之后的理性回归,是一个经历社会世事之后的自然返璞,是人性的归真悟道。

北宋庆历五年(1045)秋,欧阳修因在政治上支持范仲淹的改良政策,被小人诬枉陷害,由龙图阁直学士贬为知滁州,就是京官降为地方官,做滁州太守(1045-1047年,即欧阳修38岁至41岁)。到任以后,他在滁州因地制宜,实行宽简政治,发展生产,使当地人过上了一种和平安定的生活,年丰物阜。

他懂得排忧移苦了。正当四十岁的盛年却自号“醉翁”(人醉心不迷,心归位了是一种禅的顿悟),而且经常出游(寄情山水),加上他那“饮少辄醉”、“颓然乎其间”的种种表现,都表明欧阳修是借山水之乐来排谴谪居生活的苦闷(懂得排忧移苦了)。以醉写乐、以乐写苦不见苦,实为本文之妙也!

宋庆历五年(公元1045年),欧阳修来到滁州,认识了琅琊寺住持僧智仙和尚,并很快结为知音。为了便于交游,智仙特在山中建造了一座亭子,欧阳修亲自为它作记,由此写出了《醉翁亭记》。从此,欧阳修常同朋友到亭中游乐饮酒,“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因此得名。因为景美、人和,欧阳修不仅在此饮酒,也常在此办公。有诗赞曰:“为政风流乐岁丰,每将公事了亭中”便言此状。《醉翁亭记》里的欧阳修,真是“醉”了!

滁州山水,欧阳修是“醉”了!

滁州风景奇美,欧阳修曾在《题滁州醉翁亭》中写道:“但爱亭下水,来从乱峰间。声如自空落,泻向两檐前。流人岩下溪,幽泉助涓涓。响不乱人语,其清非管弦。”可见,醉翁亭周围之美景,多么令欧公爱恋!

且看他《醉翁亭记》里是怎么写的!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醉情山水者,仁也、智也!欧公正是有着“仁”、“智”情怀的人。寄情于山水者,中国人内心之情怀也!以文人雅士为甚。享山水之乐,心之所趋也。

《论语》里有言可以为证。

《论语》·雍也篇,子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

孔子说:“聪明人喜爱水,有仁德者喜爱山;聪明人活动,仁德者沉静。聪明人快乐,有仁德者长寿。”

但我认为,这一种标点、释义更好些:“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意思是:聪明人的快乐,像水一样,永远是活泼的;仁爱的人的快乐,像山一样,崇高、伟大、宁静。聪明人不断探求知识,思维是活动的;仁爱的人有涵养,看事情是冷静的。探索知识求得乐趣;宁静有涵养,不容易生气,寿命自然会长的。

四十岁时的欧阳修,修为已达到“仁、智”的至高境界。

欧阳修的游山玩水与中国人历朝历代的文人墨客是寄情山水一脉相承的。

(见中国人的山水观)

中国人的山水观

罗兰

  中国人对山水的看法和西方人有所不同。中国人游山玩水,是持着纯欣赏的态度,而西方人则是抱着征服的“壮志”。

  过去中国人谈游山,从未见有人说他“征服”了某个冰封雪冻的高山而引以为傲,中国人游山是欣赏它的深邃幽缈、高不可攀、深不可测的含蓄之美,所以说是“寻幽探胜”。“寻”与“探”,都意味着一种小心翼翼的赞叹激赏之情。唐朝诗人常用山林采造境,以表达他们的禅思和对大自然的喜爱,因此,他们笔下的山是“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的幽谧,是“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的隐逸,“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的空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所以,中国人游山是纯然精神上的快乐与解脱,绝无一丝欲“征服”而后快的敌意。

  再看中国人对水的态度,也与西方人有所不同。我常觉得中国人都是天生的道家,而道家哲学的具体象征就是“水”。从老子的“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到庄子的《秋水》,借河伯与海神来比喻见识的小与大,再到《渔父》,借江上渔父采象征一种不屑世俗仪节的超然,都是用“水”来给人造成浩阔博大的思想境界,然后才时照出个人的渺小。因此,中国人游山玩水的“玩”,是“玩味”的“玩”,而不是介入其中的玩。文人乘月泛舟,静态多于动态,用心灵多于用体力。

  中国人是天生的哲学家,我们几乎可以从日常一切活动之中提炼出令人感动的意义。即使游玩,也不强调表面的体力活动。历来文人与武人都不鼓励匹夫之勇,他们饮酒是为了赋诗,游山是为了寻真,玩水是为了旷怀,郊游是为了陶冶性灵。旅行家徐霞客或许比较特殊,他是为了探寻地理山形,不是纯欣赏,但也未闻他以“征服莱山”自我夸耀,他只是向大地求知而已。

  中固人欣赏山水的态度也可以从山水画中看出。国画中绝少穷山恶水,纵使孤峰插云,仍不会给人险恶的感觉。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后人临摹王维的《雪石图》、燕肃的《寒岩积雪图》,都使人觉得幽静之至,却又深藏着生机,而不使人感到惊惧可畏,望而却步。这是中国古人借艺术所表达的时世界的善意与爱惜,显现温柔敦厚之芙。使人无论读诗看画,在孤高超诣之中却能感到无限的温和与安慰。

  人类有史以来,确实克服了无数自然界的阻力,创造了文明,这是值得夸耀的一面,但人类真正的成功,还是要与自然合作而善用自然,因“征服”而贬损了对自然界的欣赏,固非人类之福;因“征服”破坏了自然界运行的秩序,恐怕更是人类之祸了。

滁州人如此生活,欧阳修是醉了!

工作在滁州的欧阳修,为滁州人的热情好客、纯朴民风而醉。

滁州地处江淮之间,四周环山,形势险要,既是淮南屏障,又是金陵前卫,不论北伐南征,都是兵家必争之地。然而在平时,却僻静得很,“舟车商贾,四方宾客之所不至,民生不见外事,而安于畎亩衣食,以乐生送死”。

可以这么说,当时的滁州是典型的中国农耕时代的安逸之所,“民生不见外事,而安于畎亩衣食”,与《桃花源记》里的“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相似,过着安居乐业的闲适生活,是适合欧公“隐”的一种理想生活境界。

“为学之外,有山水琴酒之适”,“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掇幽芳而荫乔木”,“疏泉凿石,辟地以为亭”,栽树种花,欧公居于此,能不醉乎?

滁人如此出游,欧阳修是醉了!

诸君试看:“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观此景,欧阳修是“醉”了。

滁人游,乃一大景也!君看:负者歌于途(身负物而不累,歌于途),行者休于树(且行且息,不急!),前者呼,后者应(君来否,来也!君也在此,好矣!),伛偻提携(男女老少、无论你是何人、无论你年纪多大,皆出游,携儿带老,好一番全家出游图,享受天伦之乐!),往来而不绝(来来往往,络绎不绝)。

生活在滁州的人,定不被世俗所扰,不为“多快好省搞建设、谋发展”所累吧,你看他们或歌或憩,或呼或答,或老或少,往来不绝出游于琅琊,好会享受生活!我们的欧公于滁州做太守,勤于政事,滁州得益,官民同游,相见时,定会与太守等相遇吧。

故,我们可以想象,站在醉翁亭上的看滁人游不也是一道风景吗?定会有人与欧阳公打招呼吧,定会有滁人见到其于此而谈及吧!“看,醉翁亭上,那可是我们的太守欧公?”“是,是呀!他今天也在这儿呢!”于此,我们不难看见,游于醉翁亭的欧阳修等人,定是滁人眼中的一道风景吧;而在欧阳修的眼中,滁人游又何尝不是一道风景呢?

卞之琳《断章》云:“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如此可改为“欧公站在亭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亭下看欧公”是也!

与众宾宴,欧阳修是醉了!

诸君且看: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太守设宴于醉翁亭,与我们在旅行时吃得可完全不同!吃的是“临溪”牌“活鱼”(现在,我们这些小溪沟里因为污染早就没有鱼啦!),喝的是“酿泉”牌“美酒”(泉香而酒洌),吃的是“山肴野蔌”;玩的是“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这是怎样的一种惬意呀!欧公能不醉吗?

因在滁州生活与工作,欧阳修是醉了!

欧阳修在滁州的生活与他京都(汴京)的生活,完全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境况。在京都,他受人排挤,言不由衷,事难顺心;而在滁州,他实行宽简政治,发展生产,使当地人过上了一种和平安定的生活,年丰物阜,而且又有一片令人陶醉的山水,这是使欧阳修感到无比快慰的。与朝堂之上的勾心斗角相比,滁州生活是多么地令人心旷神怡!

欧阳修知滁,于庆历五年十月二十二日到任,庆历八年闰正月朝廷诏徙知扬州,二月离开滁州,前后在滁州计约两年零四个月的时间,他在这里完成了人生的“不惑之旅”,虽是“客”迁,却安心于此,勤于政事,施政于民,让民众受惠。

滁州地僻民安,官闲事简,这是他求之不得的一种生活状态。“滁山不通车,滁水不载舟”,这里交通闭塞,却不乏山肴野蔬,鱼藕鸡豚,便于让他奉养老母;佳泉美酿,还有周围的山溪林壑,四时变化不同,更能供吏民游乐。

根据这里的条件和自己的处境,他选择了一种亦客亦主的处世之方。他设计了这样一套施政方针:行宽简之政,讲求实效与实惠,老百姓能“乐生送死”无憾,他就可以回归自我,恢复学者文人的本色,抽出时间做他的学问、写他的文章了。尤为难得的是“为学之外,有山水琴酒之适”,“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掇幽芳而荫乔木”, “疏泉凿石,辟地以为亭”,栽树种花,美化环境,滁人跟从太守游而乐,他保持超迈态度,游乐闲适里不忘此身是“客”。这是一种无为而治、达到天时地利人和境界的工作、生活境界。

欧阳修知滁的第二年夏,一个偶然的机会使他发现了丰山脚下幽谷中的一眼泉水,经过实地察看,“俯仰左右,顾而乐之,于是疏泉凿石,辟地以为亭”,开始在这里进行美景胜地的建设。他很快修好了泉眼,建好了亭子,泉取名“幽谷泉”,亭取名为“丰乐亭”,并亲自撰文作记。同年,与丰乐亭一山之隔的醉翁亭亦建成,他取名“醉翁亭”,作《醉翁亭记》记之。

滁州虽然交通闭塞,却不乏山肴野蔬,鱼藕鸡豚,便于让他奉养老母;佳泉美酿,还有周围的山溪林壑,四时变化不同,更能供吏民游乐……生活、工作于其中,欧阳修能不“醉”吗?

因醒而著文,欧阳修是醉了!

《醉翁亭记》特别之处创造了一种境界,这就是“醉翁之意不在酒”。不在酒,也就别有会心;寓乐于酒,寓醒于醉,寓主于客,寓庄于谐,在一种醉意微醺的氛围中,他还留一半清醒,留一份冷静,在观察身边的动态。

他看见滁民出游,大叹一声“我也是醉了!”:“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觉者,滁人游也”;

他看见吏属醉了:“射中者,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他观禽鸟,醉了:“树林荫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他设宴于亭,醉了:“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他虽“颓然乎其间”,似乎醉了,但他没有完全醉。他写“醉能同其乐,醒能述其文”,此一语泄露了天机。他又有《题滁州醉翁亭》诗“惟有岩风来,吹我还醒然”,可作旁证。另外他还修筑过一个亭子,与醉翁亭对应,取名“醒心”,叫好友曾巩作记,足见他人在“醉”中,而心是“醒”着的。

作为太守,他可以“醉”,作为贬谪到此的逐客,他不能也不会醉。无论在醉乡、梦乡,他都不能忘了身是客,不敢贪杯,他得醒着。

只有他这醒着的醉翁,主人(智仙和尚)席上的迁客,才能创造出主与客、醉与醒、庄与谐、乐与忧、动与静、热与冷渗透交融的境界,在热闹中保持清寂,在参与中冷眼旁观;才能在用赋体铺排了人情物态之后倒卷回去,吐露出一种浩怀逸气:“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知乐其乐也”。他乐民之乐,民以他为乐,然谁知太守之心乐乎?

过去政务缠身,欧阳修忙里偷闲也要治学,现在稍微清闲些,更得抓紧时间深入地从事经学、史学、金石学著述。滁州虽然偏僻,但过境和留寓的文官武将还是留下了一些历史的遗痕。欧阳修一贯喜欢寻访古迹,收藏遗文,他把辑录考证金石遗文,当作做不完的研究课题。在滁州三年中,欧阳修创作的诗有六七十首,加上文章书信超过百篇。其中《丰乐亭记》、《梅圣愈诗集序》、《重读徂徕集》、《菱溪大石》、《题滁州醉翁亭》、《丰乐亭游春》、《别滁》等,都是不朽的艺术佳构,而《醉翁亭记》更是他艺术宫殿里的一颗璀璨明珠。

《醉翁亭记》里的人生旨趣

“酒不醉人景醉人,酒不醉人友醉人,酒不醉人游醉人,酒不醉人文醉已。”醉翁亭记的表象意义,似乎解读至此,我们就已知《醉翁亭记》之写作主旨了。但实际上,这还只是理解了《醉翁亭记》的表层意义,我们还要透过表层意义去窥视《醉翁亭记》的深层意义及核心意义。我们还得透过“记”的表层文本结构,“以自己的心灵世界去和作者对话,以自身固有的心理图式及情感需求去参与对象世界的建构,从而对文本的意义世界作深层性的开拓、补充和创构,见人之所不能见,感人之所不能感。”(冯为民语)对于“醉翁之意不在酒”,陈鹄的“意古直出茫昧始,气豪一吐阊阖风”,准确地揭示了《醉翁亭记》传诵天下后世的谜底。通过“因什么而醉”我们可以更进一步地研读此记。

窥其一:人与自然之关系,“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人乃山水之客也。醉翁亭是为欧阳修而建,但居滁州的欧阳修,实把自己当“客”也——我们这些大自然的生灵,谁都是它里面的过客呢!

北宋庆历五年(1045)秋,欧阳修因在政治上支持范仲淹的改良政策,被小人诬枉陷害,由龙图阁直学士贬为知滁州,就是京官降为地方官,做了滁州太守。秋水长天,两岸柳黄霜白,北雁南飞,舟行摇摇。一系孤舟之上站着一个中年人,矮小瘦弱,看上去似乎比实际年龄苍老许多。此人正是欧阳修。此时的欧阳修内心失据,心中如捣,在船上好不容易熬到夜深才合眼,五更时分却又被孤雁的哀鸣惊醒,再难入眠,随口吟成一首七绝:

      阳城淀里新来雁,趁伴南飞逐客船。

      野岸柳黄霜正白,五更惊破客愁眠。

诗中的“客”字颇值得寻味。欧阳修入仕以来,在地方任职时间都比较短,总是匆匆到任又匆匆调走。前(1043)年入谏院以来,为筹措新政,推进改革,他进入政务最忙碌、事业最辉煌、生命价值体现最充实的时期。正当他想全力以赴、大显身手的时候,竟因为触动了豪门权贵的利益,无法安身立命于朝堂,很快被派去河东,旋又任使河北,一直动荡不宁,像在驿站、传舍一样,随时准备打起行囊奔往他乡。这样,他产生了做客的思想。“官居处处如传舍,谁得三年作主人”,是发自生活实感的。现在又要往滁州做客了。

欧阳修怀着满腹委屈和愤懑来此,不期然,朴静的乡野竟成了他的精神按摩院,秀丽的山壑林泉逐渐冲淡了内心深处的愁闷,水流云起,鸟鸣花放,原生态风物升华了他的思想境界和人生涵养,使他以一种高旷豁达的眼光来审视生命和生活,完成了人生的“不惑”涅槃。

窥其二:人与人之关系——和谐

滁州民风淳朴,工作官闲事简,简单的人际关系最能产生深厚的情意。你看欧阳修,立于醉翁亭,和滁人热情地打着招呼。你看欧阳修,与智仙成了好友。两人下棋时,旁立樵夫观。你看欧阳修,与官属们的关系是何等地亲密(这可不是拿着官俸来拉拢下属,而是AA制加自力更生式的自助餐),你可以猜想他们去林间找野菜时的情景!

吾有一友,邻水王道兄在读罢此文后写下的“太守醉”似乎能表达滁州人对欧公的爱与恋。

 

太守醉

邻水  王道

 

环滁皆山也

环亭皆杯

邀一壑野芳佳木

且随太守醉

  

愿作那自由的云霏

痛饮这四季的优美

在蔚然深秀的彩页里

朝往而暮归

 

滁人皆游也

倚红偎翠

宴一山佳肴野蔌

饮一郡笑语歌飞

 

愿作那酿泉之水

滋养这溪深鱼肥

在觥筹交错的喧闹里

独看云归鸟回

 

太守醉,太守醉

琅琊山欲摧

谁知我风流太守

苍颜白发颓

 

谁解我欢乐

谁懂我流泪

书卷千万琴棋酒

好梦正春闱

 

欧阳修怀着满腹委屈和愤懑来此,不期然,朴静的乡野竟成了他的精神按摩院,秀丽的山壑林泉逐渐冲淡了内心深处的愁闷,水流云起,鸟鸣花放,原生态风物升华了他的思想境界和人生涵养,使他以一种高旷豁达的眼光来审视生命和生活。

这激发了他的创作欲望,也发展了他的审美能力,使他到滁州后的诗文别具一种独步当世的风神,给曾经沉闷的文坛带来一股婉雅的清风,加之他的君子长者风度和个人魅力,使士子们为之倾倒,从而奠定了他无可争议的文坛宗主地位。

在滁州三年中,欧阳修创作的诗有六七十首,加上文章书信超过百篇。其中《丰乐亭记》、《梅圣愈诗集序》、《重读徂徕集》、《菱溪大石》、《题滁州醉翁亭》、《丰乐亭游春》、《别滁》等,都是不朽的艺术佳构,而《醉翁亭记》更是他艺术宫殿里的一颗璀璨明珠。

窥其三:物我与心我之关系(物我者,外在的我也;心我者,内在之我也。物我为外象,心我为内象。醉的是形骸,醒着的是心。)

文中的物我,亦可为眼之所及的醉之外象,如山水之美、滁人游之甚、宴酣之景、禽鸟之飞鸣等;而心我者,唯醉翁之心也,“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心醉,是醉的最高境界,所以,形醉是欧阳修外在的表现,心醉是欧阳修内在的修为,心醉者,古今中外,谁能企及?

欧阳修在滁州工作了三年,于庆历八年(1048年)春天按规定调离,去任扬州太守。春光浓烂,柳色轻黄,在一派春和景明的气象中,滁州吏民摆酒设宴为欧阳修送行。离滁之后,百姓深深地、久久地忆念他,为他建生祠。他和王禹偁被滁人合称二贤,建筑堂馆,长年禋祀。他们受到了百姓的永远爱戴和纪念,只因他们树立了难得的仁者以及学者的形象。欧阳修在滁州大地上修建的丰乐亭、醉翁亭、醒心亭,是他如过雁一样偶然留在身后的印迹。他的诗文、他的饱蘸深情的生花之笔,给这些景物涂上醉意的色彩,在山水中酿造出一种诗意的、梦幻的境界,使之成为不朽的文化胜地,这可能是欧阳修始料不及的啊!

窥其四:人与社会之关系——吾当有为却不醉

不醉心于官位大小、在朝在野,于山水共生、得佛家为友,这是何等地“不以物喜,不以已悲”,这是人性的释怀,更是自我的本真发现。

把这个世界看透了,把滁州读透了,欧阳修便醉身其中,他便可以找到自我,回归本我,恢复学者文人的本色了!这是怎样的一种悟呀!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这种悟,在欧阳修所处的那个时代,就是“众人皆醉我独醒”呀!

人处于社会,最难的就是认识自己、找到自己,回归本我。“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这本是一个哲学命题,需要作为社会人的个体自己去寻找、去发现、去反省、去回归。所幸,欧阳修在滁州之时,找到了这一哲学命题的个性答案。

君以为吾(欧阳修)醉乎?非也,是君醉尔!吾醒着呢!

《醉翁亭记》一文特别之处主要在于创造了一种境界,这就是“醉翁之意不在酒”。不在酒,也就别有会心;寓乐于酒,寓醒于醉,寓主于客,寓庄于谐,在一种醉意微醺的氛围中,他还留一半清醒,留一份冷静,在观察身边的动态。

他看见滁民醉了:“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觉者,滁人游也”;

他看见吏属醉了:“射中者,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禽鸟受到感染:“树林荫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他虽“颓然乎其间”,似乎醉了,但他没有完全醉。

他写“醉能同其乐,醒能述其文”,一语泄露了天机。

他又有《题滁州醉翁亭》诗“惟有岩风来,吹我还醒然”,可作旁证。另外他还修筑过一个亭子,与醉翁亭对应,取名“醒心”,叫好友曾巩作记,足见他人在“醉”中,而心是“醒”着的。

作为太守,他可以“醉”,作为贬谪到此的逐客,他不能也不会醉。无论在醉乡、梦乡,他都不能忘了身是客,不敢贪欢。

只有他这醒着的醉翁,主人席上的迁客,才能创造出主与客、醉与醒、庄与谐、乐与忧、动与静、热与冷渗透交融的境界,在热闹中保持清寂,在参与中冷眼旁观;才能在用赋体铺排了人情物态之后倒卷回去,吐露出一种浩怀逸气:“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知乐其乐也”。

附:【醉翁吟】

宋·欧阳修

余作醉翁亭于滁州,太常博士沈遵,好奇之士也,闻而往游焉。爱其山水,归而以琴写之,作《醉翁吟》三叠。去年秋,余奉使契丹,沈君会余恩冀之间。夜阑酒半,援琴而作之,有其声而无其辞,乃为之辞以赠之。其辞曰:

始翁之来,兽见而深伏,鸟见而高飞。翁醒而往兮,醉而归。朝醒暮醉兮,无有四时。鸟鸣乐其林,兽出游其蹊。咿嘤啁哳于翁前兮,醉不知。有心不能以无情兮,有合必有离。水潺潺兮,翁忽去而不顾;山岑岑兮,翁复来而几时?风袅袅兮山木落,春年年兮山草菲。嗟我无德于其人兮,有情于山禽与野麋。贤哉沈子兮,能写我心而慰彼相思。

三、让孩子们也“醉”起来

这篇课文,如何跳出解剖式(认识字词、介绍背景、划分层次、分析文意、归纳主题、概括写作特点……)教学,而让孩子们也“醉”起来,着实要动一下心思。

在文中,“醉”与“乐”在文中是相融相生的,是和谐共存的,有“醉”的地方就有“乐”,“乐”是“醉”的最高境界,但有“醉”的地方也有“醒”,不然,何能“醒以述以文”?所以,站在八年级孩子的认知层面,依据单元教学的关注点,本文我们可以抓住“醉”字来做足文章,让孩子们也“醉”一回,在“醉”中寻“乐”,在“醉”中悟“醒”,在“醉”中感知人生之得失。

此课,以两课时为佳,第一课时就完成文意理解,足矣!第二课时,品“醉”可乎?

如何品“醉”?愚以为,以“关键词演绎法”(川师大李华平教授之观点)可从以下两个板块入手:

析“醉”(醉的内容)。

悟“醉”(为什么醉了)。

如此进行教学可为异乎?本网诸君均为高手,在此,吾便不再赘述,请诸君自思之。

今日之交流,仅为吾一孔之见,若有不妥之处,请各位批评指正。

耽误大家宝贵的休息时间了,谢谢大家!

【主持妙语】

齐红雨:

1.主讲介绍

1)吴海宁,网名三峡桥夫,中学语文高级教师,湖北省中语会会员宜昌市、湖北省优秀初中语文教师,全国中考语文试题研究中心研究员,三峡大学实践教学兼职教师、国培计划项目授课专家。勤于钻研,乐于探索,先后主持、参与语文交际场教学理论研究与实验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策略研究等多项国家、省、市级课题研究,取得丰硕成果并有独到见解。他认为语文教学是语文交际者在一定语境中,通过实施有目的的语用行为,培养语感,形成并发展个性化语文素养的过程。据此他形成了语文交际场教学理论,架构了个性化的语文教学思想。吴老师多次应邀在省、市教研会上做主题发言,先后在《语文教学通讯》、《中学语文教学通讯》、《语文报》、《文学教育》、《语文知识》等国家、省级报刊发表论文30余篇20多万字,辅导学生作文入选《我这样学写作》,参编《世界文化名人屈原》、《三峡学典》等多本教辅资料,《寓言三则》等教学案例入选《新课程经典说课百例》。
   2)在文本解读方面,他提出了解读文本要从文本的文道质入手,关照文本的在场性及师生交往的互惠性的主张,有《语文阅读教学的文本解读策略》《语境、语用、语感与语文素养》《在阅读中考查学生阅读素养》等文章发表。

2、讲座观点
1以赏促学以写促读,是教授经典篇目的手段之一。

2)人与景而化,心与物而同,此与彼相交,揽宇宙于怀中。

3)文里显示出一种轻松、洒脱、大气,肆意而为。

4)从文中找到蛛丝马迹,去探寻人的内心世界。

5)人与物为友,显示心之平静和透彻。如何认识自己,如何超越自己,找到自己的位置,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找到生活的乐趣,人生的支点……

6)政治上的追求,是人的社会目标,而文学则是心灵的高地!

7)教授经典四个环节:析醉,悟醉,赏语,写心。

8)抚琴则流云相和,垂钓而碧波荡漾……生活之美。

【群友亮点】

安徽 唐苇(627040817)

1、抓住来解读,是有讲头。,是古代文人的一种生态 醉的境界,在古代因人而不同。酒,是引子。

2、欧与范仲淹一派,新政。

3、中庸之道,讲的一个“静”字,一个“稳”字。西人崇尚自我,中国人崇尚自然。欧有“隐”情而身非为隐士。

4、醉于山,醉于民,醉,最后的精神避难所。

5、陶渊明“性嗜酒”“期在必醉”,李白“借酒销愁愁更愁”,柳永“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苏轼“把酒问青天”。古人一个个都醉得其所。

高一 烟台 王晓平(2687275781)  
1、贬谪成就多少文人?中国人的山水观天人合一崇尚境界

2、内心强大才能够真正做到内心不惶惑

海宁老师广征博引,外处见文化

3、滁人游,乃一大景,自在安乐,无忧苦之态,悠哉游哉,无为而治

人与物,人与人,人与自己。

4、海宁老师一文激起千层浪,美哉!谈文悟道。明文意,探文旨。

5、滁州成就了一个人的潇洒人生!

【整理抛砖】

关于主讲:

楚川之侧、大坝之滨、宝塔河边有一书院,名东方书院,书院中有一师,领一班学生读经诵典,习语学文。此君,语文追梦人吴海宁是也。

关于主持:

齐红雨讲座前做了很多的功课,粘贴了主讲的很多资料,730就开始暖场,全程都在参与讨论、交流,发表自己的见解,时有妙句,很是佩服。

关于群友:

唐苇老师虽未担任主持,却很是积极地参与其中,很有见地、很有深度,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其他群友卢绍梅、徐金宏、何体勇、金泽明等人,积极发言,见解独到,虽然没有你一言他一语,热火朝天地讨论着。但都紧跟着主讲的思路进行讨论。良好的交流使得学习氛围十分浓厚。思想在碰撞中升华,智慧在研讨中提炼。期待更多群友热情参与,共同烹制美味的语文大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