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历史上有没有仪仗玉兵?

 老刘tdrhg 2016-03-21

 如果您对戈这个兵器有所认识的话,相信您从来没有见过九个可以次第排列的戈,也从来没有见过这种戈上刃的造型,不论是玉戈还是金属戈。更奇妙的是每个玉戈单面都刻有十个不认识的字(见图一)。


     第八十二篇 <wbr>中国历史上有没有仪仗玉兵 <wbr>?——记戈上刃刻字九玉戈

                               图一  戈上刃刻字九玉戈


戈上刃刻字九玉戈  通长分别是10.5、11.2、11.8、12.3、12.8、13.4、13.9、14.4、15厘米 宽分别是5.4、5.7、6、6.2、6.5、6.7、6.9、7.3、7.5厘米重量分别是27、33、36、39、42、、46、48、50、56克


玉料灰白色,有褐色沁和不同程度的氧化白斑。体扁,由援、内、阑三部分组成。援呈刀状,平背凸弧刃向上,刃缘和刀背由中脊向两面斜坡磨成。内呈近似梯形,外下角呈弧状切缺,其上端有一横向椭圆形穿。上阑短,下阑长,胡呈连续凹弧状,厚缘。


 看中这一套玉戈,一是因为每件都有刻字,二是因为有九个,三是因为氧化白斑自然,四是仍可以看到质地良好的灰白色原玉质。当然,朱砂葬红土结也是参考因素之一。


 九件玉戈款式一样,次第排列,横向摆放,戈锋端似在同一水平线上,从右向左,一个比一个小。每件玉戈单面刻画十个字,分两纵排,每排五字。十八纵行九十个文字,也许可以读出一篇文章,说出一个故事(参见图一)。


 九戈,九鼎。“中国古代把数字分为阳数和阴数,奇数为阳,偶数为阴。阳数中九为最高,五居正中,因而以象征帝王的权威,称之为九五之尊<1>。“禹铸九鼎”的九鼎象征九州稳定,四海升平,是古代国家的宝器。“一言九鼎”形容说话分量大,起决定性作用。“问鼎中原”比喻企图夺取天下。九鼎经过了夏商周,在秦灭之后,不见了踪影,成为千古之谜。但“九”代表天子或皇权,一直到清末似乎也没有改变,譬如北京北海的九龙壁,北京故宫大红漆宫门上九九八十一个黄色九路门钉。


 半年思虑,还是出手,一偿所愿。回来清洗最小一件戈时,意外发现援像刀状,而且是戈上刃(见图二)<2>


     第八十二篇 <wbr>中国历史上有没有仪仗玉兵 <wbr>?——记戈上刃刻字九玉戈

                    图二 龙纹大玉刀  商 长33.5厘米


 戈上刃刻字九玉戈援背部平直,弧刃向上,连续凹状胡,胡外缘厚,不像凤鸟纹青铜戈援上下刃及胡外缘均为薄边锐刃,而且戈上刃刻字九玉戈胡上没有穿(见图三)<3>

 

     第八十二篇 <wbr>中国历史上有没有仪仗玉兵 <wbr>?——记戈上刃刻字九玉戈

 图三 对比凤鸟纹青铜戈  援像刀状,背部平直,弧刃向上,连续凹状胡。                       

  “戈最适合勾、扫和劈击。出现在商中期,是商周直至秦汉最常见的一种具有民族特色的青铜器。……戈的形态最初大体呈扁平的曲尺形,后来发展变成略近似‘T’字形,春秋战国时期又作‘Y’字造型。<4> “戈是镰刀式的兵器。其杀伤力主要靠戈援,一是尖,二是下刃,下刃用于鉤’,鋒尖用于‘啄’,横勾竖啄,只有两个方向。”<5>


 如果金属戈最早出现在商中期,大体呈扁平曲尺形,后来才发展成“T”字形的话,那么戈上刃刻字九玉戈是不是有机会不晚于商中期呢?


 还是让我们先看看什么是曲尺形和曲尺形戈吧。


 1982年在山东临沂凤凰岭出土的凤头斤,柏林东亚艺术博物馆藏鸟兽纹有銎戚,或者都可以称作“曲尺形”(见图四、图五)<6>


   第八十二篇 <wbr>中国历史上有没有仪仗玉兵 <wbr>?——记戈上刃刻字九玉戈  第八十二篇 <wbr>中国历史上有没有仪仗玉兵 <wbr>?——记戈上刃刻字九玉戈

         图四  凤头斤                  图五  鸟兽纹有鞏戚


 故宫博物院藏错金鸟兽纹戈邗(hán)王是埜(yě)戈,巴黎基美博物馆藏和慕尼克国立民间艺术博物馆藏鸟首纹有銎戈,以及山西博物馆藏赵卿墓出土的虎鹰互博銎内戈,也许都可以称作“曲尺形戈”(见图六、图七、图八、图九、图十)<7>


    第八十二篇 <wbr>中国历史上有没有仪仗玉兵 <wbr>?——记戈上刃刻字九玉戈  第八十二篇 <wbr>中国历史上有没有仪仗玉兵 <wbr>?——记戈上刃刻字九玉戈

     图六 错金鸟兽纹戈 (故宫藏)        图七 邗王是埜戈(故宫藏)

    第八十二篇 <wbr>中国历史上有没有仪仗玉兵 <wbr>?——记戈上刃刻字九玉戈  第八十二篇 <wbr>中国历史上有没有仪仗玉兵 <wbr>?——记戈上刃刻字九玉戈 

图八 鸟首纹有銎戈 (巴黎基美藏)        图九 鸟首纹有銎戈 (慕尼克藏)

    第八十二篇 <wbr>中国历史上有没有仪仗玉兵 <wbr>?——记戈上刃刻字九玉戈

           图十  虎鹰互博銎内戈 赵卿墓出土山西博物馆藏


 “斤:象形。古代砍伐树木的工具:斧斤。”<8>“戚:形声。从戉,尗(shú)声。亦用为舞具【akindofaxe】”<9>《诗·大雅·刘公》“干戈戚扬。”《礼记·明堂位》“朱干玉戚。”《韩非子·五蠹》“持干戚舞。”《礼记·祭统》“朱干玉戚以舞大武。”注:“朱干,赤盾”。还有一个与戚的尗(shú)声发音相同的字,“戍(shù):会意。从人持戈。甲骨文字形,象人负戈守卫边疆。”<10>《说文》“戍,守边也。按,伐者左人右戈,人持戈也。戍者,下人上戈,人何戈也。”呵呵,想象古人发着戚(shú)戍(shù)戚(shú)戍(shù)声时,左持红盾,右持玉戈,左前一脚,右前一脚,按一定节奏,跳着舞步,一会儿挥舞,一会儿摇摆,一会儿顿蹴,一会儿跳跃,转动着身体,模仿战争各种砍杀和防御姿态的宏大场面,虽然是耍弄,华而不实,但耀武扬威的声势一定是有的。


 有意思的是不管是错金鸟兽纹戈邗王是埜戈,还是鸟首纹有銎戈虎鹰互博銎内戈,都是有銎戈,装柲方式都是固定在柲端,一端封闭,有别于商代有銎钺的銎管两头贯通。 “以銎承柲,是北方铜器的特点。”<11>如果再推远一点,“以銎承柲戈,会不会同有銎钺一样,既带有西亚文化的色彩,又有本地传统文化的特色(见图十一、图十二)<12>


  第八十二篇 <wbr>中国历史上有没有仪仗玉兵 <wbr>?——记戈上刃刻字九玉戈  第八十二篇 <wbr>中国历史上有没有仪仗玉兵 <wbr>?——记戈上刃刻字九玉戈

     图十一  云雷纹管銎钺       图十二 兽面纹三孔半圆卷刃圆柱柄玉钺


 这五件有銎戈均有华丽的立体或镂空纹饰,其中只有山西博物馆藏赵卿墓出土的虎鹰互博銎内戈说是“商代样式的有銎戈,耐人寻味。”<13>不知您有没有注意到虎鹰互博銎内戈的援的中脊部位镂空缘呈凹凸齿边(参见图十)?如果凹凸齿边纹饰的传承,从内蒙古阴山岩刻,经红山文化、龙山文化到夏商周,是力量、强权、武力、战争的代用标签,那么将凹凸齿边收敛在虎鹰互博銎内戈援中脊镂空内缘上,是不是形象地告知休战与止兵?<14>.<15>


 翻阅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李学勤撰写的父丁母丁鸟纹戈研究》一文,提到首阳斋藏父丁母丁鸟纹戈与辛亥革命前后出土、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的鸟纹三戈的共同点之一,即两者都有“文字的走向和一般装柲时戈的位置相反。”<16>即顺眼看字体不颠倒时,戈刃向上(见图十三<17>、见图十四<18>


    第八十二篇 <wbr>中国历史上有没有仪仗玉兵 <wbr>?——记戈上刃刻字九玉戈

              图十三  首阳斋藏父丁母丁鸟纹戈拓片  

第八十二篇 <wbr>中国历史上有没有仪仗玉兵 <wbr>?——记戈上刃刻字九玉戈        

第八十二篇 <wbr>中国历史上有没有仪仗玉兵 <wbr>?——记戈上刃刻字九玉戈         

第八十二篇 <wbr>中国历史上有没有仪仗玉兵 <wbr>?——记戈上刃刻字九玉戈 

图十四 鸟纹三戈  铭文分别是大祖日己戈、祖日己戈、大兄日己戈


 如何解释?陈梦家先生在《殷墟卜辞综述》中说:“铭文顺读时,刃向上,可知此等铸铭的戈不是实用的,而是陈设的仪仗,如《顾命》所谓持戈上刃’。”<19>


 父丁母丁鸟纹戈鸟纹三戈的“持戈上刃”是根据与安柲相反方向的铸铭推论的。如果是阳纹铸铭,就是在早已成型的戈的铸模上,与安柲相反方向阴线刻画。如果是阴文铸铭,就得在铸模上堆塑阳纹字样。还有一个方法,就是金属戈铸造成型以后,另外再镌刻铭文。


 戈上刃刻字九玉戈的不同和珍惜之处在于:

第一,它们是玉器,没有任何镂空或浮雕的装饰纹饰;

第二,戈上刃刻字九玉戈器表面单阴深线刻90个文字,不是简单的署铭;

第三,戈上刃刻字九玉戈的戈援呈刀状,背部平直及连续凹状胡缘厚,弧刃向上,本身已经是“戈上刃”,不需由与安柲相反方向的文字来推论。


 “玉戈是由新石器时代的石镰或玉镰演化而来的。……商代妇好墓出土的多件玉戈,大多制作精美,器形也较大,有的还琢有纹饰。这类玉戈大都没有使用痕迹,显然不是实用兵器;有的玉戈上书写有文字,应是当时当做礼仪之物。”<20>还是看看商代的“T”字形刻字玉戈吧,“内的后端有刻字,字迹纤细,刻铭的大意为卢方国和殷王国的和睦关系”(见图十五)<21>


      第八十二篇 <wbr>中国历史上有没有仪仗玉兵 <wbr>?——记戈上刃刻字九玉戈 

图十五  刻字玉戈 商长38.6厘米 有中脊、边脊和上下边刃,靠援处有安柄痕迹。


 如果甲骨文的五期分类成立,一到五期字体的形态分别为雄伟、谨饬、颓靡、劲峭和严整。<22>早期字体粗犷,晚期字迹纤细,是不同时间的刻字风格。那么戈上刃刻字九玉戈刻字玉戈字体相比,算不算粗犷雄伟,会不会早于殷商晚期纤细严整呢?不知道刻字玉戈是不是甲骨文字体,戈上刃九玉戈的刻字看起来像是一个系列。


 窃以为从刻字玉戈内的后端刻字释文中摘取“和睦”二字,也许正是戈上刃刻字九玉戈表达出的信息。因为既然戈是“具有民族特色的青铜器”就不是外来传入的;既然戈是由“石镰或玉镰演化而来的”,收割的动作是由外向内勾拉切断,“下刃用于鉤’”,戈上刃刻字九玉戈弧刃向上,怎么钩割?况且,戈上刃刻字九玉戈有机会是和田白玉,珍稀材质用于实战的机会不大。进一步,九个款式一样的玉戈,会联想到王道皇权,所以,戈上刃刻字九玉戈的“戈上刃”设计效果,或许传达了止戈休战睦邻友好的和平信息。 


 无独有偶。藏于美国佛立尔博物馆的商嵌绿松石斧,穿插式援内,弧上刃凹凸锯齿缘, 华丽的装潢,美艳的外表,显然不是战场实用兵器(见图十六)。


    第八十二篇 <wbr>中国历史上有没有仪仗玉兵 <wbr>?——记戈上刃刻字九玉戈

             图十六 商嵌绿松石斧  美国佛立尔博物馆藏


 果您对仓颉书夏禹书字体有所了解,有幸遇见铭文三齿棱长勒子(有网友提出称作玉管更合适),似曾相识的感觉,油然而生(见图十七、图十八、图十九)<23>三代夏玉禹王古篆圭亦记载相类似字体(见图二十)<24>

 


  第八十二篇 <wbr>中国历史上有没有仪仗玉兵 <wbr>?——记戈上刃刻字九玉戈  第八十二篇 <wbr>中国历史上有没有仪仗玉兵 <wbr>?——记戈上刃刻字九玉戈  第八十二篇 <wbr>中国历史上有没有仪仗玉兵 <wbr>?——记戈上刃刻字九玉戈  第八十二篇 <wbr>中国历史上有没有仪仗玉兵 <wbr>?——记戈上刃刻字九玉戈

         图十七       图十八        图十九          图二十


 让我们再一次由右至左,由大到小看清楚戈上刃刻字九玉戈上的90个文字和字形吧(见图二十一)。


     第八十二篇 <wbr>中国历史上有没有仪仗玉兵 <wbr>?——记戈上刃刻字九玉戈 

     第八十二篇 <wbr>中国历史上有没有仪仗玉兵 <wbr>?——记戈上刃刻字九玉戈  

     第八十二篇 <wbr>中国历史上有没有仪仗玉兵 <wbr>?——记戈上刃刻字九玉戈

      图二十一  戈上刃刻字九玉戈器表面单阴深线刻90个文字 

 

 如果说仓颉书夏禹书三代夏玉禹王古篆圭铭文三齿棱长勒子上的字体,图画性、图案性强些,字体优美,相比之下,戈上刃刻字九玉戈90个文字趋于符号性、实用性,笔画更简练。不难发现戈上刃刻字九玉戈90个文字有重复使用。经对比,实际只有28个字形。呵呵,巧了,仓颉书也是28个字,会不会同破解仓颉书一样困难


 破解戈上刃刻字九玉戈90个文字的路或许很长,但戈上刃刻字九玉戈父丁母丁鸟纹戈鸟纹三戈、商刻字玉戈商嵌绿松石斧兽面纹三孔半圆卷刃圆柱柄玉钺一样,以实物证明中国历史上有仪仗玉兵的路,也许有望缩短。不是吗?


 当然,您可能会说,还是先证明了戈上刃刻字九玉戈真的是出土到代的,而且那些字迹是同一时期,不是后来添加的再说。呵呵。 

 






 

注:

<1>.互联网百度百科:九五之尊。

<2>.<20>.<21>.参阅《中国艺术品收藏鉴赏百科全书玉器卷》史树青总主编收藏家杂志社编北京出版社出版集团 北京出版社 2005年5月第1版,第15页、第16页、第16页。

<3>.参见新浪一秀二书博客《第三十篇这是巴蜀战国早期凤鸟纹青铜戈吗?》。

<4>.参阅《中国艺术品收藏鉴赏百科全书 铜器卷》史树青 总主编收藏家杂志社编北京出版社出版集团北京出版社 2005年5月第1版,第54页。

<5>.<6>.<7>.<11>.参阅《中国古代古代青铜器国际研讨会论文集》,上海博物馆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2010年,李零(北京大学中文系):《读<</span>首阳吉金>》,第305页、第301页、第302页、第302页。

<8>.<9>.<10>.参见新华字典:斤、戚、戍。

<12>.参见新浪一秀二书博客《第四十一篇商代中西文化交流的楷模—记兽面纹三孔半圆卷刃圆柱柄玉钺》。

<13>.参见《太原晋国赵卿墓》第91页图44·1。

<14>.参见新浪一秀二书博客《第三十五篇 红山龙齿佩》。

<15>.参见新浪一秀二书博客《第三十六篇 凹凸齿边与牙璋》。

<16>.<17>.参阅李学勤:《父丁母丁鸟纹戈研究》,第15页,《中国古代古代青铜器国际研讨会论文集》,上海博物馆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2010年。

<18>.参见互联网百度百科:鸟纹三戈图片。

<19>. 参阅陈梦家:《殷墟卜辞综述》,第499-500页,中华书局,2005年。

<22>.参阅《殷墟甲骨学—带你走进甲骨文世界》马如森著上海大学出版社2008年12月第1版 2008年12月第2次印刷,第153-155页。

<23>.参见新浪一秀二书博客《第三十四篇商契书?(一)铭文三齿棱长勒子》。

<24>.参见《说玉》 桑行之等 编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一九九三年五月第一版第九〇九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