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色苍白,肝脏占位,可怜小小年纪竟遭此大难…… 作者:王宝军 来源:医学界影像诊断与介入频道 【临床资料】 1、幼儿男性,1岁5月8天。 2、病史特点:患儿以面色苍白、乏力、纳差起病,查血常规示贫血,B超检查发现肝脏实性占位。 3、查体:精神反应一般,贫血貌,皮肤粘膜未及皮疹及出血点,浅表淋巴结未触及明显肿大,口腔黏膜光滑,咽部无充血,扁桃体不大,呼吸平稳,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啰音,心音有力,律齐,未及明显杂音,腹膨隆,肝左肋下3 cm可触及,脾肋下1 cm可触及,腹部触及巨大质韧包块,无明显压痛,四肢活动可。 4、辅助检查:腹部超声:肝右叶实性占位(大小108×110×88 mm),性质待定,脾脏、双肾声像图未见异常。 心脏超声:左室假腱索,二三尖瓣返流(少量)。躯干+脑 PET/CT检查回报:1.肝右叶见巨大混杂密度肿物影,内见少许钙化灶,代谢不均匀增高,考虑恶性;2.膀胱内条形高密度影,请结合临床病史;余躯干及脑部PET/CT检查未见明显异常代谢征象。全身骨扫描:未见明确骨转移征象。 【影像图像】 【影像表现】 肝脏体积明显增大,肝右叶内可见巨大肿块影,最大截面约136×101 mm,边界不清,其内密度不均,并可见斑点状致密影,平扫CT值约32 HU,增强扫描,病变呈明显强化,动脉期CT值约124 HU,略低于肝实质CT值142 HU,并可见分隔样低密度影,静脉期CT值约111 HU,延迟扫描,CT值约100 HU。胆囊显示不清,胰腺及脾脏未见明显异常改变。双肾及肾上腺未见明显异常改变。 ----------♀【病例讲堂】分割线♀--------- 【最终诊断】 肝脏右叶巨大肿块,考虑肝母细胞瘤可能性大;建议进一步检查或临床治疗后复查;胆囊显示不清,请结合临床。 【最终诊断】 肝母细胞瘤 【鉴别诊断】 1.原发性肝细胞癌:发病年龄稍大,常大于5岁,但发生于临界年龄时鉴别有一定困难。CT上肿块常表现为形态不规则,边缘模糊,包膜常不完整或无明显包膜,瘤旁常见大小不等的子灶,且肿瘤钙化较少见。CT动态增强病灶强化方式多为快进快出。肿瘤侵犯血管是该病的重要征象之一,表现为血管受压推移或血管内血流改变,肝细胞癌门脉侵犯及癌栓形成较肝母细胞瘤多见。 2.神经母细胞瘤肝转移:两者发病年龄相仿。该病CT表现为大块结节融合灶侵占肝实质,含多种形态钙化与HB相似。 3、婴儿血管内皮瘤(IHE):大多发生半岁以下的婴儿。诊断靠CT动态增强,具有特殊的强化表现,动脉期肿块周围密度急剧升高,边缘呈致密的结节状波浪状强化,延迟扫描肿块强化呈从周边向中央的逐渐强化,最后肿块密度与肝脏组织密度一致。 4、间叶细胞性错构瘤:具有实性和囊性两种成分,CT表现边缘清楚、巨大多房囊性病灶,内见分隔和不定量实质性成分。 5、肝脏未分化胚胎性肉瘤:是一种少见间叶来源的恶性肿瘤,好发6-10岁,CT表现较大界限清晰、低密度为主的肿块,囊腔内可含有密度稍高于囊液的间隔或呈结节状突起的实质性成分,增强后间隔和实质性成分有强化。 【讨论】 肝母细胞瘤:是小儿具有胚胎特点的肝脏恶性实体瘤,为最常见的肝脏原发性恶性肿瘤,占儿童肝脏恶性肿瘤的50%-79%,常见于5岁以下儿童,尤以3岁以下婴幼儿多见。 CT是肝母细胞瘤诊断和鉴别诊断的较精确的方法,可以确定肿瘤密度、性质、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 CT平扫多呈低等混杂密度的圆形肿块,边缘清晰或不清晰。具有“六多、一低、一少”的特点。六多:单发病灶多、右叶多、外生型多、出血坏死多、囊变多、钙化多;一低:无论平扫或增强扫描肿瘤与正常肝组织的分界明显。一少:肝硬化少见,肿瘤周围肝组织正常,很少侵犯大血管,血管内瘤栓少见。 周围脏器受压移位。增强扫描肿瘤呈不均匀性分隔样明显强化,其强化程度稍低于正常肝实质,结节状稍高密度区强化较明显,坏死或液化区无明显强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