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镇西老师大连行之印象(上)

 阳光满城6536 2016-03-22
超越自己,享受教育
                        ——从教师到校长
 
                             李镇西  2008.3.8  于大连民族学院礼堂
 
    开场:补充刚才组织单位的介绍,我不光获得那些荣誉,去年全校学生投票选举“我最喜欢的老师”我榜上有名,虽然讲明不提校长的,但他们还是违背校规提的我,我很高兴孩子们把我当成一名老师来看待...
 
    第一部分、教师的幸福源于何处
1.享受职业(居里夫人对科学研究的痴迷是源于热爱、连高级教师还没有评上的优秀教师周显慧甘于平淡是出于喜爱这项事业...)
2.赢得尊严(某青年教师与三轮车夫的对比、上海的“辱师事件”、制定“学生骂老师就要在全校师生面前道歉”的校规...)
3.学生信任(大力推荐潘玉婷老师之一:她勇于接受转学来的忧郁生并对大家封锁该生的情况帮助他成长、不收礼— 家长感慨请她吃饭太难、学生不完成作业请她宽恕信任她动情地给以真诚的回馈)
4.同行敬佩(潘玉婷老师之二:评优秀班级的事)
5.衣食无忧(应该追求正当的物质享受)
 
    第二部分、成长经历
76年高中毕业、插队,恢复高考后1978.3.8考入川大(30周年)
图片展:
1.七七年高考准考证      2.师范学院照
3.大学实习              4.大学毕业...
 
    第三部分、做有童心的教育者
用儿童的眼睛去观察、用儿童的耳朵去倾听、
用儿童的兴趣去探索、用儿童的情感去热爱
“要让每个学生都觉得在你的班级是一种幸运、让每个学生都成为你的粉丝”
介绍当年他们班级的班训、班徽设计,重点介绍班歌——与谷建芬老师的缘
 
   第四部分、用心与学生交流
    展示照片讲解:春天与学生在外面上课、冬天一起打雪仗、在峨眉山雪地里用身体摆“一班”字样、假期去人烟稀少地“探险”、在野外比赛谁狗叫大声、做“斗鸡”游戏...
“要让教育成为一件浪漫的事”
 
   第五部分、师生之间的互相依恋
“对孩子的依恋之情是教育修养中起决定作用的一种品质。”—苏霍姆林斯基
我为什么回学校?(源于对学生的依恋、对学校教育的兴趣)
与学生的车站惜别(崔涛-仰望星空的人、全体学生签名的诗等)
 
   第六部分、教育要面对每一个孩子
尤其是要面对以后要成为老百姓的人
“尖子生”到哪都一样,这和我们的教育的关系没我们想象的那么大
(列举郭沫若先生的例子、他自己的众多学生获得的种种“光环”都与老师没什么关系)
“教育对学生的影响是人格的影响”
“只希望每个学生都善良、勤劳、(?),我就满意了!”
 
   第七部分、我的教训
“最大的伤害是心灵的伤害”——详细讲述白血病患者任安妮的事例
(提纲上是四个例子,由于时间关系,李老师只好略掉只提这一件)
几次经历令我反思,于是在98年记者采访“改革开放20年教育的难忘之事”时,做了一篇题为《永远不罚学生站》的文章!
 
   第八部分、我为什么做校长
我的乡村教育梦
“优秀不优秀是别人的评价,幸福不幸福是自己的感受”
陶行知的平民教育之心:我终身唯一的目标是通过真正的教育而非..来塑造...
 
陶行知:
一、奉献之心:不要你的金,不要你的银,就要你的一颗心
二、理解之心
三、平等之心:拜小孩为老师
四、责任之心:讲述云南之行——网友“滇南布衣”(罗云)的12个学生的学校
 
滇南布衣虽物质贫乏,但精神世界富有,他办公室墙上的“教育的四种精神”:
认真执教的敬业精神、不甘落后的进取精神、
甘为人梯的园丁精神、终身从教的奉献精神
(中场休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