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子贡可能使用密电码式语言跟孔子对话

 指间飞歌 2016-03-22

子贡可能使用密电码式语言跟孔子对话

丁启阵

 

冉有曰:“夫子为卫君乎?”子贡曰:“诺。吾将问之。”入,曰:“伯夷、叔齐何人也?”曰:“古之贤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出,曰:“夫子不为也。”——《论语·述而》

 

这一番对话,大概发生在公元前489年,即卫出公四年。这一年,孔子师徒从楚国返回卫国。《左传》定公十四年(前496)记载,卫灵公太子蒯聩因得罪卫灵公夫人南子,出奔宋国。鲁哀公二年(前493)卫灵公卒,南子接受朝臣建议,立蒯聩之子辙为卫国公。立辙为卫国公,得到了当时各方面的认可。

孔子返回卫国后,也受到了卫出公的礼遇。冉有因此向子贡打听,孔子有没有辅助卫出公的打算。

子贡不愧是孔门言语科的代表,他把冉有的疑问,经过巧妙的转换,套出了孔子内心的真实想法。他们的对话如下:

 

子贡:伯夷、叔齐是什么样的人呢?

孔子:古代的贤人。

子贡:他们会有怨恨吗?

孔子:追求仁德就得到了仁德,有什么可怨的呢?

 

对答结束后,子贡出来,对冉有说:“夫子不会辅助卫出公的。”意思是,孔子不会继续留在卫国。

那样的几句对答,子贡怎么知道孔子不会帮助卫出公的呢?

子贡选择伯夷、叔齐两个历史人物,探究孔子的去留选择,主要是为了了解孔子在礼仪与利益之间抉择的想法与态度。孤竹国国君两个儿子伯夷、叔齐,叔齐因为伯夷是兄,不愿意接受其父遗命继承王位,伯夷不愿意违背父命做国君。于是,两人一同逃走。加上后来不愿意做周的臣民,饿死于首阳山中。卫出公继承王位,按照孔子所推崇的古代礼制,有一定的不合理性。其一,辙父蒯聩尚在人世;其二,蒯聩出奔后,卫灵公有立公子郢为太子的遗命。蒯聩不能继位,是因为得罪南子,流亡外国;公子郢没能继位,是因为南子等担心他势单力薄、忌惮他了解宫闱内幕(卫灵公可能是他们被害死的)。总而言之,按照孔子宣扬的礼仪制度,辙不应该成为卫国国君。

卫出公羽翼未丰,需要得到孔子师徒的帮助。如果孔子能够留在卫国,卫出公很可能会给他一个不错的职位。

这种情况下,孔子面临两难的选择:留,跟他一直宣扬的礼仪制度与仁义道德理论相矛盾;走,失去了一次实践儒家学说的机会。子贡想要了解的是,孔子会不会像伯夷叔齐那样作出逃离的抉择。子贡用“他们(伯夷、叔齐)会有怨恨吗”的提问,得到了答案——孔子认为伯夷叔齐的逃跑行为是“求仁得仁”,那就意味着,孔子认为,辙应该效法伯夷、叔齐,逃离卫国。换言之,孔子并不认可辙的继位行为。

冉有跟子贡一样,也是孔门四科十哲之一,而且名列政事科首位。按理说,孔子是否会留在卫国辅助卫出公这样的问题,他完全可以自己跑去问孔子;假如,这一时期,子贡跟孔子关系更加亲近,问话更方便些。那么,子贡也可以直接问孔子是留是去,不必这么绕弯子、猜谜一般地进行打探。

或许,这是事出有因的。比如,当时有卫出公的人终日相随在孔子身旁,孔子师徒不方便直接、明白地讨论去留的问题。这个时候,就用得着子贡的“言语”才能了。不妨说,子贡这一回发挥的语言才能,不是一般的修辞艺术,而是随机应变,使用了一回密电码(或者说江湖黑话)技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