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吴钩重辉——苏州博物馆藏吴越青铜兵器特展

 paddyzhao73 2016-03-22

2014年12月19日,苏州博物馆将举办“吴钩重辉——苏州博物馆藏吴越青铜兵器特展”。本次展览的展品主要是以苏州博物馆2014年从台湾古越阁主人王振华夫妇处征集到的58件青铜兵器为主,依托苏州的考古发现,再现吴越两国铸剑的精湛技艺,也让我们领略了吴越两国灿烂而悠久的文化与军事历史。本次展览由吴越争辉、耕战并举、礼乐化民、金戈铁马四个主题展厅组成。现在就让我们一起穿越两千多年的历史,一睹吴越青铜兵器的犀利与精致吧。

吴王夫差剑。此剑通长58.3厘米,身宽5厘米,格宽5.5厘米,茎长9.4厘米。

夫差是吴国末代君主,公元前495——473年在位。这把剑是迄今已知几柄吴王夫差剑中最精美最完整的一件。它的线条流畅,剑从收分自然,通体保存完好无缺。剑格部分深铸兽面纹,再镶嵌以绿松石,即使有少部脱落,仍不失为当时镶嵌技术的代表之作。其剑格和剑鞘扣合部分,曲中带直柔中带刚,上翘之圭角锋利如刃,让人叹为观止,剑箍上所钤松石小若沙粒却摆列整齐,亦是绝技。

因为此剑剑柄部位装饰复杂,且和剑体的韧性要求不同,所以采取了分铸技术。分铸是中国青铜铸造技术中的高级工艺,犹如现在的预制技术,一般將比较复杂或有特殊要求的部件先行铸成,然后再插入合范的相应部位熔铸在一起。剑首也是以不同成份之合金青铜分铸后再衔接剑茎而成。

在剑身近格处铸有铭文两行十字:“攻敔(吴)王夫差”、“自乍(作)其元用”。“攻敔”,即吴国。春秋时代吴国的国名,典籍作“吴”或“句吴”,青铜器铭文则作“吴”或“攻敔”。


越王“者旨于赐”剑。该剑通长53.8公分,身宽4.7公分,格宽5.5公分,茎长9公分。

者旨于赐即越王勾践之子“鼫(shi)与”,公元前464-459年在位。这把剑的看点在它的剑格和剑首。

剑格作倒凹字形,两面铸有典雅的双钩线“鸟篆体”铭文共八字:正面为“戉(越)王王戉(越)”,反面“者旨于赐”。其中越王二字重文,连读应为“越王者旨于赐”。字口间嵌满片状蓝绿色松石,为迄今保存绿松石原貌最完整的越王剑。

剑首为圆盘形首,铸有七圈凸棱线组成的同心圆,在中心点圆周则有七条燕尾形凹纹,向着凹点内聚,而整个剑首面布满极纤细斜格纹为衬底。剑首上作如此精致纹样的装饰,极为罕见。

越王州勾剑。该剑通长51.7公分,身宽4.5公分,格宽5公分,茎长9.5公分。

州句即越王勾践之曾孙,公元前448-412年在位。

此剑圆茎实心,茎上原有两道箍,现已残失。剑首圆盘形,铸有多圈同心圆凸棱,纹深而细。剑身表面呈深绿锈色,滑指其上如感喷漆般光滑、柔细。

剑格作倒凹字形,剑格两面铸有典雅鸟篆体铭文十四字,并以精致斜线作为衬底。正面铭文:“句州越王州句”,反面为:“(剑)佥用(作)乍自自乍(作)用佥(剑)”。其中州句、自作用剑均有重文,连续应为“越王州句,自作用剑”,州句“句”字省去“口”,在已见州句兵器中是罕见的。而且凡铭文在剑格者,由于地位局限,鸟篆大多不清,但此剑“鸟篆”尤其清晰,鸟书秀丽,制作精致,在兵器中堪称上乘。

鎏金菱形纹剑,战国,通长43.3厘米,格宽4.6厘米,茎长8.5厘米。

此剑剑身较宽,中起脊线,近锋处收狭明显,前锋尖锐,双刃薄而锋利。一字形平格,圆茎(柄)中空,尚可见范块留存,无箍,圆环形首。剑茎(柄)表面呈不规则龟裂状,上用丝绳缠缑,作菱形网格状,表层涂着黑漆胶质物,用以固定缠缑。

剑身两面装饰网格状的菱形纹鎏金,网格的斜线分为左、右两组,各三十条,上下线条交叉处涂有不明物作间隔,而不通连。滑指纹饰区上,有些微凸起之感,经放大30倍观察,饰金区下无凹槽,密度较松,其间缝隙有铜锈,因而推断是器表鎏金。

这种鎏金菱形纹剑,为以往历代传世或考古发掘的铜剑所无,其装饰工艺与缠缑形式无疑为青铜兵器发展史,提供了一件弥足珍贵的实物例证。

菱形暗格纹剑。二号剑(左)通长52.4厘米,格宽5厘米,茎长9.1厘米,重量770克。三号剑(右)通长53.9厘米,格宽5厘米,茎长9.5厘米,重量700克。

这两把剑都铸造于春秋晚期,二号剑为有感暗格纹花纹,可以用手指明显感觉到的;三号剑为无感,即手指划过没有任何感觉。

两剑剑身宽长,近锋处收狭,前锋尖锐。中脊线隆起,两从斜弧。一字形平格,空心圆茎,环形式首。剑身满饰双线菱形暗格纹,在每个菱纹的交叉点各饰一个实心菱形纹,剑身纹饰虚实结合,排列有序,具有较强的装饰性。

菱形暗格纹被称为异光花纹,是吴越铸剑“三绝”之一。到目前为止,尚未完全破解其铸造秘密。此菱形暗纹与湖北江陵望山一号墓出土的越王勾践剑纹饰相似。

鎏银蟠螭纹戈,春秋,通长21.8厘米,阑宽12.3厘米。

此戈作圭援中胡式。援部稍上扬,前锋尖锐呈三角形,上刃微凹,援部鎏银明显。中胡二穿,上援末有一小穿。斜内偏长,饰透雕蟠螭纹。螭龙纠结缠绕,形成若干富有特色的花纹结构,繁缛生动,加之戈体有鎏银,堪称极少见之精品。

元高戈,春秋中期,通长19.7厘米,阑宽11.3厘米。

此戈作条形中胡式。援略狭短,前锋弧形尖削,上刃平直。上援末有一小穿,中胡二穿。长方形直内。援部遗存鎏金银。援本近阑处和内中部各有一耳形穿,用金片夹嵌。金片外缘有凹槽,夹住穿壁,可以拨动,却不会滑脱,设计巧妙,极为罕见。内部穿之耳形金片已佚。胡部铸有铭文“元高戈”三字。

圆涡纹戈。春秋晚期,通长25.2厘米,阑宽12厘米。

此圆涡纹戈作宽援阔胡式。宽援略上扬,锋尖刃利,中脊凸起。中胡二穿,上援末 一小穿。长方形内斜上扬,有一穿。缘末下角有缺口。内饰圆涡纹,两旁 饰卷曲云纹,外饰细线方框作界栏。

王字纹矛,战国,通长19.5厘米,叶宽2.8厘米,骹宽2.3厘米。

此矛作长骹狭刃式。前锋弧尖略残,中脊有细凹槽,两侧呈凹弧面。狭刃,双刃近本处扩展后收狭。骹口沿呈凹弧形,正面有一小系。骹部饰凹铸“王”字纹,中脊饰三组鸟翼纹。矛体铜质起变化,色呈灰绿如漆化般;重量只有类似铜矛一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