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考古随笔】“吴王夫差剑”八问

 zdjphoto 2018-01-31

  2012 年,苏州博物馆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耗资 4250 万人民币征集到台湾古越阁旧藏的一批青铜兵器,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是一把吴王夫差剑。该剑通长 58.3、身宽 5、格宽 5.5、茎长 9.4 厘米。剑身宽长,覆有蓝色薄锈,刃锋极犀利。近锋处明显收狭,双刃呈弧曲形。中起脊线,两从斜弧面。剑格作倒凹字形,饰兽面纹,镶嵌绿松石,一面已佚。圆茎实心,有缠缑痕迹。茎上有两道凸箍,箍上有纤细的凹槽,遗存少量绿松石。圆盘形首,铸有多圈精致峻深的同心圆凸棱。剑首以不同成份之合金青铜分铸后再衔接剑茎而成。剑身近格处铸有铭文两行十字:攻(工)敔 ( 吴)王夫差自乍(作)其元用。

夫差剑正面(左)反面(右)

夫差剑铭文及其拓本

古剑示意图

  

  苏州博物馆在 2014 年底将向世人展示这些兵器,堪称国之重宝的吴王夫差剑当在此列。为此,余不揣浅陋,试做吴王夫差剑八问,以答同好之疑,以解观者之问云云。抛砖之作,浅显之至,望智者勿哂,更希不吝赐教!

  

  有多贵重?

  

  吴越宝剑在当时就已是千金难求之物,如《庄子·外篇·刻意》有载 :“夫有干越之剑者,柙而藏之,不敢用也,宝之至也。”干,通邗,即吴国之别称,有“邗王是野戈”为证。可以说即使一国之君,也对吴越宝剑艳羡不已。《史记·吴太伯世家》载“季札之初使,北过徐君。徐君好季札剑,口弗敢言。季札心知之。”《越绝书》卷十二载 :“客有直之者,有市之乡二,骏马二千匹,千户之都二,可乎?薛烛对曰:不可! ” 可见越剑如此之贵!而越剑铸造技术就是从吴国学的,更可见吴剑之珍贵程度!不但当时人宝重吴剑,即使后人也寻求不已!

  

  何为“工吴”?

  

  据《吴太伯世家》云 :“太伯之奔荆蛮 , 自号句吴。”颜师古注《汉书·地理志》曰 :“句音钩,夷俗语之发声也,亦犹越为于越耳。”可见句吴是族称而不是地名。《吴太伯世家》又载 :“周武王克殷,求太伯仲雍之后,得周章,周章已君吴,因而封之。乃封周章弟虞仲

  

  与周之北夏虚,是为虞仲。”《吴越春秋》卷一载 :“吴人或问 :何据而为勾吴?太伯曰:吴以伯长居国,绝嗣者也。其当有封者,吴仲也。故自号勾吴,非其方乎?”但是青铜器铭文中,绝少见做勾吴者,绝大多数做工吴、攻吴,工敔,等等。只有一件安徽固始堆出土春秋青铜瑚有“其妹勾吴(原做五文)夫人季子……”为什么古籍文献中要叫勾吴呢?

吴字的各式写法

  

  王国维的《观堂集林吴王夫差鉴跋》:“工 即攻吴,皆勾吴之异文。古音,工攻在东部,勾在候部,二部之字阴阳对转。故勾吴亦读作攻吴。”所以说将“勾吴”当做“工吴”乃是中原人所做古籍文献中错记吴音的缘故。工又写作攻,吴的写法较多——有虎头下加一鱼字的,有再加一反文旁的,也有吾加反文的,更有两个五再加反文的,也有两个五连写的。有人认为邗也是吴的称呼,是对的,但和吴的关系又是另一回事。

  

  有多锋利?

  

  《战国策·赵策》云“夫吴干之剑,肉试则断牛马,金试则截盘匜”,这是古代的记载。这把吴王夫差剑据原藏家介绍,可以直接划断放在桌面的未固定纸张。据苏州博物馆所做最新测试,在不施加外力的情况下,仅以剑体自身重量,即可轻松划断 12 层宣纸,其当年锋利程度可想而知。

  

  何人所用?

  

  自作其元用”,即做来自己使用。但目前发现的此类铭文很多,仅夫差剑见诸报道的即达 16 件之多。夫差在位约 22 年,如此之多的佩剑岂不平均一年半就要换一把?为何弃之?显然,并不全是他所用。据文献推测,其用途有四:一、自佩,剑作为重要的防身兵器,国君自然要身佩,并作为身份的象征,秦代规定一定级别的人方可佩剑,逐渐人人均可佩剑,到汉代画像石中的门吏具有长剑在身,此类长剑即后来的像剑、仪剑。二、赏赐,例如《吴越春秋》载“吴王闻子胥怨恨也,乃使人赐属镂之剑”,夫差赐伍子胥属镂之剑虽是暴虐之举,然剑作为赏赐物却是习见,赐剑主要是用于鼓励将士勇敢作战,大多数王剑均属此类,如苏州博物馆新征集的工吴残剑,实为剑残断后改成铍的赐剑。三、礼物,《吴太伯世家》记载季札北使,路过徐国,徐君羡其剑,但因有出使的任务,没有立即把佩剑赠给徐君,季札出使归来徐君已逝,季札就將其剑挂于徐君坟树之上,此剑即作为礼物赠与徐君。吴越剑在当时是稀世珍宝,为了结好秦晋,想必也有少量挂名吴王的剑作为礼品致于北方友国,晋陕发现少量的此类剑恐与此有关。四、商品,前文提到有人愿意用城池宝马来交换,此即作为商品的用途,春秋时期吴越铸剑技艺明末清初收藏家、书画家孙承泽旧藏季子之子剑拓本精湛,自然是大家争相购买的对象,进入流通在所难免。

明末清初收藏家、书画家孙承泽旧藏季子之子剑拓本

  

  何处得来?

  

  吴越古剑出土不外三种地点:一为战场,两军对垒厮杀,一旦战败,丢盔弃甲乃是常事,如新泰吴剑即为此类 ;二为随葬,相传虎丘有阖闾随葬之剑 3000 余柄,竟引得秦始皇动用军队探寻,古人事死如生,生前所佩爱剑应当随葬 ;其三为战利品,吴越剑戈是人所共知的神兵,如有缴获,必作为重要战利品并继续使用,越境楚境出土之吴剑即为此类。湖北出土的吴王夫差铍,恐是战利品而再次被使用。若问苏州博物馆所藏之剑的出土地点,实难回答!不过据知情人士吐露,当时港肆尚有一批楚器适与此剑同时面世,或许即可推论此器当出于楚境乎?古玩市廛,鱼龙混杂,千人万词,聊记于此,以充谈资尔!

  

  何处尚存?

  

  夫差剑出土多柄,如湖北江陵马山出土者,现藏于荆州博物馆 ;河南洛阳中州路出土者,现藏洛阳博物馆 ;山东平度废品站收购者,现藏山东省博物馆 ;安徽寿县西门出土、于省吾旧藏者,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 ;河南辉县琉璃阁出土者,现藏辉县文管所 ;湖北襄阳蔡坡出土者,现藏湖北省博物馆 ;山东邹县城关镇出土者,现藏邹县文管所。另还有台北故宫、香港中文大学博物馆、美国哈佛大学各藏有一剑。私人藏家的藏品,在此不具列。虽外界尚存多件,但两千余年前之古物,保存至今,仍完好无损者,以苏州博物馆所藏为第一!

山东新泰周家庄东周墓出土的吴剑及其铭文拓片

  

  有何特异?

  

  吴越铸剑贵在工艺创新,吴越工匠发明了分铸技术,將剑柄、剑脊分开。剑刃需要很高的硬度,但易折,剑脊就采用锡含量较低的合金,增加其韧性,再将几乎不含铅而高锡的刃部合铸在一起,就可以达到柔中带刚的效果。

  

  另外,一些装饰了特殊纹样的剑都需要很高超的金属制造技术,如菱形暗格纹剑、错金剑等。就目前的发现来看,错金还可以细分为有刻槽的错金、以金汞剂涂抹烘烤而成的鎏金、以超薄金箔粘贴而成的贴金三类。苏州博物馆所藏这批兵器里面即有刻槽的错金,也有鎏金,是非常好的研究标本。

  菱形暗格纹被称为异光花纹,到目前为止,尚未完全破解其奥秘。据上海博物馆谭德睿先生介绍,美国弗利尔美术馆的齐思博士(W.TChase)分析了美国所藏一件标本后认为其是采用植物酸或酸性天然盐在铜剑蚀刻成,然后用某种浸取或渗透工艺最终成品。复旦大学静电加速器实验室对越王勾践剑分析后认为,其菱形暗格纹是进行了硫化处理。上海博物馆对一柄菱形暗格纹剑分析后认为,纹饰区和剑体存在含锡量高低的区别。最近上海博物馆和复旦大学静电加速器实验室再次合作,对菱形暗格纹剑的花纹做了分析,得出三条结论:一、纹饰部分和剑体部分铜锡含量不一样 ;二、氧化腐蚀对主要产物是二氧化锡 ;三、纹饰区和剑体的都呈树枝晶结晶,表明纹饰区也有一个从固态到液态的凝固过程。但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的何堂坤研究员却认为这类器物是先镀锡,再在锡的表面做特殊化学处理。这真是一个难解之谜,虽然上海博物馆已经制出了菱形暗格纹小样,但到底结果如何我们拭目以待!苏州博物馆入藏了两柄暗格纹剑,其一为有感暗格纹花纹,可以用手指明显感觉到的,另一为无感,即手指划过没有任何感觉!如果有机会对此二柄作仔细的科学分析、比对,也许可以解开少许奥秘吧!

  

  有何看点?

  

  其一为造型,此剑线条流畅,剑从收分自然,通体保存完好无缺,黝黑锃亮,寒气逼人。其二为装饰,剑格部分深铸兽面纹,再镶嵌以绿松石,即使有少部脱落,仍不失为战国镶嵌技术的代表作,再看剑格的和剑鞘扣合部分,更是曲中带直柔中带刚,上翘之圭角锋利如刃,让人叹为观止,剑箍上所嵌松石小若沙粒却摆列整齐,亦是绝技。第三为技术,此剑使用的分铸技术是中国青铜铸造技术中的高级工艺。犹如现在的预制技术,一般将比较复杂或有特殊要求的部件先行铸成,然后再插入合范的相应部位熔铸在一起。著名的双色剑和大多数器物的耳部即使用此技术。因为夫差剑剑柄部位装饰复杂,且和剑体的韧性要求不同,所以采取了分铸技术。剑首以不同成份之合金青铜分铸后再衔接剑茎而成。此外圆盘形首,铸有多圈精致峻深的同心圆凸棱。这种细密的多圈凸棱上海博物馆等机构曾多次实验,在现代技术下也难以复制和仿制

  

  这里不得不再提到这柄夫差剑的重要价值以飨读者。首先是科学与工艺研究价值。这次征集的兵器中有多种工艺,如鎏金、错金、镶嵌、暗格纹等,都是研究金属加工工艺的重要材料。这次征集的错金菱格纹剑的花纹呈一条直通,交错的另一条断开,是研究此类工艺的绝佳素材。另外几柄剑的剑首同心圆铸造工艺也是值得关注的问题。在直径 4 厘米的剑首上铸有 10 余圈同心圆纹,圆圈的底部有的还饰有短线纹等地纹,同心圆壁非常之薄,即使现代铸造技术都很难完成,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是如何完成的,这是科技史上的一个大问题。再如这次征集的暗格纹剑有两柄,一柄表面有凸凹感,另一柄没有凸凹感。冶金史学者和科技史学者对这种工艺做了很多研究和复原,至今未能解开其技术原理。

  

  其次是历史研究价值。吴王夫差自然是人尽皆知,勾践卧薪尝胆,三千越甲终灭吴的历史,耳熟能详。但是历史已经尘封,平常人已经淡忘,吴王夫差剑等文物就为我们提供了直观的历史研究素材。接着是展示价值。没有展示就没有博物馆,博物馆展示和别的展示不同的

  

  关键在于,博物馆是唯“物”主义,必须以实物说话。春秋时期的吴文化是苏州文化的源头和第一个高峰,苏州博物馆在基本陈列中专门设有一个《吴伯春秋》专题,但是没有一件文物本身能直观地说明这是吴国的文化遗存。有了吴王夫差剑这件藏品,主题展览就有了主心骨,有了点睛之笔,整个展览的主题不言而喻,不言自明。

勾践剑及其文字拓本

夫差剑的差字铭文

差字篆体

羞字篆体

  

  最后是文字学价值。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文字异形。吴王夫差剑铭文中的“差”字,据研究,还可解开“差”字的字源,并纠正《说文解字》对“差”字的错误分类。黄盛璋先生认为,差字初看,上部为一横,仔细察看,中部实际下凹,即为篆体之羊字的上半。说文将其列在左部,解释为左不相值朼,从左从来。左实为声旁,来即为形旁。来即麦穗,是麦穗下垂之形。我们说的珍羞(馐),和差上部相同,或可证明,差从羊才是更为古老的写法。珍羞,是指美食,羊,至美者也。这样就可以解释为何“羞”和“差”的上半部相同的问题。

  

  (作者为苏州博物馆副研究员)

  (原文刊于:《大众考古》2014年第11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