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乐一中是吴航乃至闽地的百年名校,从这里走出了许多精英人材、国之栋梁,不过更多的是吾辈这样工薪阶层、平头百姓。但不论是谁,他们对母校始终眷恋着、关注着。 阳春三月,万木复苏,笔者重返阔别多年的母校。整洁气派的校园唤醒了尘封多年的记忆,在这里我度过动荡的学生时代,也经历廿载教坛生涯。 ![]() 长乐一中原址是教会办的培青中学,共和国成立后和县中、建华三校合并后改现名。学校藏在小街深处,原先校门对着是不足5米宽的和平街,出校门右转经下橹桥就到达长乐县主街解放路。 ![]() 左转过太平桥、司马裡到东门兜即可通往长乐南北乡。 ![]() 而今校门正对是一条宽敞的大路——培青路,它是旧城改造时为长乐一中专修的。 ![]() 校门口矗立的两棵大树一樟一榕,原来是种在一中对门的幼儿园内,拆园修路后它们就站在路中央了。 ![]() 进入校门,右侧哥特式教堂已被修葺一新。 ![]() ![]() 其使用功能几经变迁,它做过体育馆、大教室、图书馆、校办工厂,如今改造成音乐教室。 ![]() ![]() 教堂边道路拓宽了许多,可惜两旁高大的侧柏被砍光。 ![]() ![]() 教堂后墙边过去曾有一厕所,师生上学放学路过拐个弯即可方便,不过只供男士方便不设女厕。这条斜坡路曾是黄土路,雨天路滑常有人摔倒,路旁有一棵柚子树,八十年代校园整治时改成水泥路。拆掉了墙边厕所,柚子树也不见了。现在路面又铺上石板。 ![]() 30多年来学校大拆大建,唯有校门口进来这一组西式红砖建筑保留下来,让众多老校友返校才有回家的感觉。 ![]() 正中间的培青楼现在是理科楼,前面的台阶曾留下数代人的合影,台阶旁的半地下室过去是体育器材室。 ![]() ![]() ![]() ![]() ![]() 走近培青楼,内里格局已改。原楼梯右侧套间里面发生的事情让我终身难忘。现在里面正在改造,笔者无法入内探访。46年前也是这个季节,笔者初中毕业(当时是春季班),因家父政治问题不能继续升学。后几经波折终于在这扇窗户后面的房间里,当着校革命委员会主任等一帮人的面,诚惶诚恐地写下了:“家庭出生不能选择而走什么道路可以选择,本人坚决与父亲(当时是写名字)划清界限,做一个可以教育好的子女”之类文字才得以上高中。 回想当年,他们如果要我写打倒父亲并踏上一只脚让他永世不得翻身,我也是会写的,因为当时社会上这样口号天天在大喇叭里喊,我虽不知其政治含意却早已耳熟能详了,对待黑九类大概都是用这种的句子。 ![]() 家父也是这个学校的教师,他的婚礼是在这座楼内举办的。当年他积极工作要求进步,不知什么时候成了候补右派,而他候补右派的转正也在此楼内,从此笔者整个家族均受影响。站在楼前我百感交集思续万千。 ![]() 转身下台阶,对面本来也是一座红砖楼它比培青楼大多了,称为女部。台阶上去有两个大门,右边进去是女生宿舍,左边是音乐室,乃陈孔景老师的领地。当年笔者的许多同学好友均多才多艺,吹拉弹唱样样精通,模样英俊身材好的粉墨登场。去年笔者与旅美多年的“六同兄弟”(同年同月同日生,同宗同辈亦同窗)谈起往事,对他们进校文艺队一事,还讲述了当年在下羡慕之心。彼时真的有些埋怨父母,既然不能给我好的出身,怎么也得给我一个好身材、好模样呀。 ![]() 眼前这幢大楼是把女部拆掉在原址重建,它是由一中毕业的一个著名设计师设计的,与原来的女部有些相似,也和周围的旧楼协调。现在是行政办公楼,学校三大处都设在此楼。 ![]() 陶媛楼又称文科楼也有100多年历史,据说50年代初当中那一间客厅,因房间宽敞地板厚实光滑曾做过教师舞厅。八十年代校长室、党支部、教务处、油印室均在此楼。 ![]() 许多一中师生的老照片大都以此楼为背景 ![]() ![]() ![]() ![]() 老师们音容笑貌仿佛就在眼前:文华师的“特许角”(特殊角),永星师的“渠力线”(磁力线),敏荣师的“小么大么”(小麦大麦),先生们的“胡州”普通话犹在耳边。风趣幽默的学铿师在黑板上徒手画圆,记忆超强且博学的国英师课里课外高谈阔论,多愁善感而又表情丰富的汝祯师课讲到激动时涕泪俱下,儒雅的航仙师深受文学青年的喜欢,笔名万舟山的文章争相传看。所有这些都让几代校友记忆犹新,而今影中人大多作古,少数健在的也都是耄耋老人,岁月无情令人唏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