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党项西夏政权一次作战能调集80万大军吗?正军加杂役真的有可能

 老黄牛的书馆 2016-03-23

党项西夏政权一次作战能调集80万大军吗?正军加杂役真的有可能

写了一篇关于宋夏兰州之战的文章,没想到却引起网友们对于西夏军队数量的讨论。引起如此大的争议是小编没想到的,所以只好耐心的去收集一番资料,希望通过资料对西夏军队数量和军事制度有一番了解。

西夏由党项族所建立,在唐朝中叶就开始活跃在中国历史的舞台上。作为一支游牧民族,最初并没有设立常备军,几乎是全民皆兵。上马控弦则为兵,上马牧羊则为民。所以,当时的对党项人的记载是“每姓别为部落,一姓之中复分为小部落,大者万余骑,小者数千余骑。”。随着党项人的内迁,以及对中原文明的接受,逐渐开始组织常备军。“党项首领拓跋思恭时,党项已建立起较为系统的军事组织。史载党项常备兵有衙兵、部族兵和汉兵三部分。”经过多年的发展,到了李德明时期党项政权的常备军已达10万人,不仅在兵种上有了骑兵、步兵的区别。在军队的组成上不仅有党项族士兵,更将虏获的汉族青年纳入军队,形成了汉兵。等到元昊征服甘州等地的回鹘部落,以及很多吐蕃部落后,更是“西掠吐蕃健马,北收回鹘锐兵”。

随着党项人羽翼渐丰,并且建立政权,以前根植于游牧民族的很多军制依然不适应新建立的西夏政权。于是,元昊及其后继者们对西夏的军事制度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革。根据《天盛律令》的记载,西夏国“其民一家号一帐,男年登十五为丁,率二丁取正军一人。每负赡一人为一抄。负赡者,随军杂役也。四丁为两抄,余号空丁。愿隶正军者,得射他丁为负赡,无则许正军之疲弱者为之。故壮者皆习战斗,而得正军为多。”“年六十以下,十五以上,皆自备甲胄弓矢以行。”军队中正军与负赡的比例为1:1,个别地区如兴州、灵州的驻军,比例达到1:3。不过由于西夏长期以来与四周政权进行作战,所以几乎已经是全民皆兵,《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称西夏“人人能斗击,无复兵民之别,有事则举国皆来”。公元1070年西夏攻击北宋绥州,就是举国集结“七十以下,十五以上”全部参战。到了1082年永乐城大战前夕,西夏更是“调民为兵,十丁取九”。而且,西夏为了保证对军队数量的补充,还规定10岁以上的男童必须做军籍的登记,如果进行隐瞒则会遭到相应的惩处,“隐者正军隐一至三人者,徒三个月;三至五人者,徒六个月;六至九人者,徒一年;十人以上一律徒二年。首领、主簿等知情,则当比正军罪减一等;不知情者不治罪。”

党项西夏政权一次作战能调集80万大军吗?正军加杂役真的有可能

当然,随着兵役制度的逐渐稳固,西夏军队的编制也逐渐细化和稳定。西夏军队按照装备、技能和作战方式可区分为骑兵、步兵、炮兵、水兵及强弩兵等。按照名称,可分为,“铁鹞子”、“步跋子”、“强弩兵”、“擒生军”、“炮兵”。另外为对契丹和北宋进行作战和防御,设立了12监军司。同时,在军队中还有大量的“私人”、“役人”、“虞人”、“刑徒、苦役”等,属军中辅助人员和杂役。所以,西夏军队中组成极为驳杂,不仅有正军、赡养,还有为军队服务的大量军事杂役。如此看来,西夏军队动辄数十万人并不夸张,只不过其中作战部队没有其对外宣称的那么多。

那么最后,再看看西夏各军种的人数。“铁鹞子”作为西夏军队中的精锐,多由西夏豪门大族的子弟组成。虽在宋人记载中有过数万“铁鹞子”围攻环、庆二州的记载,但是根据李元昊所建立的5000人的六班直军来看,“铁鹞子”应该在三千人到五千人之间。不过,“步跋子”和“强弩兵”没有明确的数字记载,但是“擒生军”有十万人,炮兵约200人。这些部队,极有可能是西夏的中央禁军。同时,李元昊为了应对契丹、吐蕃、背诵的边疆防御,设立的十二监军司,在某种程度上与宋朝的驻防厢军相似。根据历史记载,这12个监军司分别为:左厢神勇军司,驻夏州弥陀洞;祥佑军司,驻石州;嘉宁军司,驻宥州;静塞军司,驻韦州;西寿保泰军司,驻柔狼山北;卓罗和南军司,驻兰州黄河北岸喀罗川侧;右厢朝顺军司,驻兴庆府西贺兰山克夷门;甘州甘肃军司,驻甘州;瓜州西平军司,驻瓜州;黑水镇燕军司,驻黑水城;白马强镇军司,驻盐州;黑山威福军司,驻河套西北黑山地区。总兵力达到50余万。

党项西夏政权一次作战能调集80万大军吗?正军加杂役真的有可能

如此来看,全民皆兵的西夏,其军队中的正军和赡养,然后再加上各种辅助人员和杂役,组建一支80万人的大军似乎也是有可能的。当然,在兰州之战中,西夏确实是号称80万,而并非出兵80万。

转自---网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