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浅谈西夏的军事制度

 思明居士 2019-09-11

西夏夹在北宋与辽之间,四面树敌,四面开战。凭借着不太大的国土、不太富裕的国内经济,居然成功地在一段时间内与宋辽分庭抗礼,甚至好几次打得宋辽都没有脾气。

论武器先进程度,西夏可能比不过北宋;论军队勇悍程度,西夏可能比不过辽。那么西夏究竟是凭借什么获得了如此显赫的战绩呢?下面日航君就与您来探索西夏的军事制度。

浅谈西夏的军事制度

西夏位于一个四战之地

一、西夏军事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 1、西夏的军事体制

西夏是一个由党项人建立起来的国家。同很多游牧部落一样,西夏的武装力量也是从部落兵发展建立起来的。各个部落的酋长担任相应的官阶,实力越强,兵力越多,担任的官职就越高。史书上记载:

“羌俗,以帐族盛大者为长官,亦止有蕃落使、防御使、都押牙指挥使之职。至是,始立文武班。”

在具体的机构上,中央设立有枢密,掌握国家的军队边防等事务;下属翊卫司,负责训练军队,护卫侍从等;令有官计司负责军官升降、群牧司负责军队政务、飞龙苑负责缉拿盗贼等,也各自担负各种大小军务。

到了西夏中后期,军事体制变得更加规范化。枢密为最高司,经略司次之,然后是正统司、统军司、殿前司等。这些规定被记录在《番汉合时掌中珠》中:

“枢密、经略司、正统司、统军司、殿前司。”

浅谈西夏的军事制度

勇悍的西夏军队

  • 2、西夏的兵役制度

因为西夏国本国的记载实在是过于稀少,因此我们只能从《辽史》和《宋史》中的一些记载来看西夏国的兵役制度。如《宋史》之中记载:

“其民一家号一帐,男年登十五为丁,率二丁取正军一人。每负赡一人为一抄。负赡者,随军杂役也。四丁为两抄,余号空丁。愿隶正军者,得射他丁为负赡,无则许正军之疲弱者为之。故壮者皆习战斗,而得正军为多。”

其实按这个记载来看,西夏初期的兵役制度还是沿袭了党项部落的征兵制。以帐为单位,男子以16-60岁为一丁,然后家中两丁,一丁入伍为正军,一丁为随军杂役。如果正军阵亡,则随军杂役补上充当正军。因此西夏人人都加紧自我训练,以加入正军为荣,因此正军往往士兵精悍,精通战斗,颇有斯巴达军人之风气。

  • 3、西夏的军队装备

有了勇悍的军队,自然也需要有着相应的装备。我们看西夏军队的装备,其实有着非常显著的游牧民族部队的特征,也有着自身极为明显的特色。据记载:

“凡正军给长生马、驼各一。团练使以上,帐一、弓一、箭五百、马一、囊驼五,旗、鼓、枪、剑、棍、粆袋、披毡、浑脱、背索、锹䦆、斤斧、箭盾、铁爪篱各一。”

西夏的军队装备中,除了马之外还有骆驼,这就是为了适应西夏特殊的地理环境而准备的了。

浅谈西夏的军事制度

西夏王陵

  • 4、西夏的军队组成

一般来说,在一个国家之中的军队组成都是包括皇帝的御林军、精锐的中央军和驻守各地的地方军三种军队组成。西夏也不例外。

先说皇帝的御林军,即侍卫军。在西夏立国之初,西夏的开国皇帝李元昊就选取了一大批精锐充当自己的亲军,战时负责突袭敌人和保护自己。根据记载:

“选豪族善弓马五千人迭直,号六班直,月给米二石。铁骑三千,分十部。”

其实这个记载细细读来蛮有意思的,里面卫队选取的成员都是“豪族”,为什么选取豪族呢?一方面因为豪族子弟训练有素、装备精良,战斗力较普通士兵来说更高;另一方面是因为这些豪族子弟多是当时大族酋长的子弟亲属,通过控制他们可以控制各大豪族,避免他们谋反,此时相当于是充当了“质子”的角色。

其次是中央军。前面我们说过,西夏的军队多是一名正军配一名随军杂役。在中央军中,多是一名正军配三名资赡兵。据史书记载:

“别有擒生十万,兴、灵之兵,精练者又二万五千,别副以兵七万为资赡。”

这里面出现了两种兵,一种是擒生军,一种是兴、灵之兵。所谓的擒生军,其实名字就能看出来,就是捉俘虏的军队。有点类似于小说《封神演义》里哼哈二将率领的“乌鸦兵”“飞虎兵”。而兴灵之兵则是当时首都的卫戍部队。

再说地方军。西夏的地方驻军采用监军司制,即具有军事和地方行政性质的军区设置。西夏初期设置有十二个监军司,即:

“曰左厢神勇,曰石州祥佑,曰宥州嘉宁,曰韦州静塞,曰西寿保泰,曰卓啰和南,曰右厢朝顺,曰甘州甘肃,曰瓜州西平,曰黑水镇燕,曰白马强镇,曰黑山威福。诸军兵总计五十余万。”

监军司并非一成不变的,在西夏的各个时期,监军司都有改置或者是增置。如在宋代的记载中就出现了中寨监军司、天都监军司、清远监军司等。此时西夏的监军司已经高达十八个。

监军使大多都是由豪强首领担任,剩下的指挥使、教练使等职务多是择优录取,不分蕃汉。

浅谈西夏的军事制度

铁骑兵威力惊人

二、西夏的军队

  • 1、 西夏的军队数量

西夏的军队到底有多少人呢?这个数量是不确定的,并且随着时代的不同军队数量也在不停地变化。

在西夏初期,据记载:“元昊之兵逾十五万。”此时李元昊的士兵大约为十五万。后来随着西夏版图的扩大、人口的繁衍、战争的掠夺、部族的归顺等,西夏的军队渐渐扩充到三四十万人那么多。据记载:

“夏人举一国之兵以当官兵,约三四十万之众。”

此后西夏的军队数量接着攀升,甚至到达了六七十万的地步,十分可怕。有记载:

“诸路探报,夏贼点集至六七十万。”“诸军总计五十余万。另有擒生十万。兴灵之兵,精炼者又二万五千。别副以兵七万为资赡。”

西夏的人口根据估计最多也只有四五十万户,约二百多万人。在这其中居然能整合出六七十万的大军,军民比例几乎接近1:2,这是怎么做到的呢?

答案就是西夏的战时全民皆兵的政策。西夏虽然立国,但是并没有丢失掉那一股游牧民族的彪悍之气。在西夏国中,“人人能斗击,无军民之别”,需要打仗的时候,往往都是调民为兵,十丁取九,民风彪悍,可见一斑。西夏的军队基本上都是自备装备、粮草,打仗的收益全凭劫掠。这一点上,又有一些像西哥特人的风气。根据范仲淹所描述:

“建官置兵,不用禄食,每举众犯边,一毫之物,皆由其下,风集云散,未偿聚养。”

但是说实话,西夏就像一台开动的巨大的战争机器,依靠以战养战,这样的机器虽然最初的力量十分强大,但是最后也会因战争而死。

浅谈西夏的军事制度

西夏军队

  • 2、 西夏的军队种类

西夏的军种十分齐全,大体上可以分为骑兵、步兵、炮兵、水兵、弩兵等。这种齐全的军种远远超过我们对于西夏的想象。

骑兵。骑兵是我们都熟悉的一个军种。在游牧部落中,骑兵是最重要的兵种。而西夏的骑兵,与其说是骑兵,不如说是一个个重型坦克。西夏的骑兵当时被称为“铁骑”或者“铁鹞子”。大家听这个名字是不是就想起了金军的“铁浮屠”“拐子马”?确实,在战场之上“铁鹞子”的战斗力非常强,作战方式也类似于这些兵种。据记载:

“以铁骑为前军,乘善马重甲,刺斫不入。用钩索绞联,虽死马上不坠。遇战则先出铁骑突阵。阵乱则冲击之,步兵挟骑以进。”

在这种强大的重骑兵的冲击下,基本上可以说是逢战必胜。在最多的时候,曾经西夏出动数万铁鹞子逼进洪德砦,可想而知宋军的心理阴影了。

然后再是步兵了。步兵主要是为了配合骑兵作战而设立。我们都知道,骑兵虽然很能打,冲击力很强,但是最怕的就是遇到了山地地形。此时就需要西夏步兵出场了。西夏步兵就是一支专门为了山地作战而建立的山地步兵。据《宋史》记载:

“有山间部落,谓之‘步跋子’者,上下山坡,出入溪涧,最能逾高超远,轻足善走。”

每当宋与西夏作战时,如果遇到了山地险要之处,这群“步跋子”就会挺身而出,或是偷袭宋军,或是掩护骑兵。

炮兵。在宋代,其实已经进入到了一个火药武器的发展时期。在早期的火炮,其实说是火炮,但是更像是那种投石器。在西夏军队中:

“有炮手二百人号‘泼喜’,陡立旋风炮于囊驼鞍,纵石如拳。”

后来,西夏又从宋处学习到了火蒺藜,进一步完善自己的火炮技术。

水兵。其实这一点我蛮好奇的啊。主要是西夏国旁边又没有什么海啊,湖啊,干嘛要设立水军?难道类似于那种蒙古国海军上将的梗?后来发现,西夏国的水军主要是为了渡河作战而设立的。如有河东战报记载:

“西贼水军恐于石州渡河,令吕公弼过为之备。”

可见当时西夏是有组织自身的水军力量的。

弩兵。作战之时,还是离不开远程武器如弓弩的支援。我到现在还记得那个死在床弩下的辽国大将萧挞凛(虽然是宋军射死的)。西夏人本来就善于骑射,而且还有良器协助,那弓箭威力自然是十分惊人。宋人称其为“锋不可当”。西夏崇宗曾经接受察哥意见,建立了一支强大的弓弩部队,在与宋的作战之中发挥出了重大作用。

浅谈西夏的军事制度

西夏君主李元昊

三、总结

该怎么说西夏的军队呢?很强,真的是很强。西夏处在边陲之地,地盘狭小,人口稀少,但是却在与宋辽的对抗之中屡占上风,凭借的正是这一支强大的军队。

但是从另一方面看,西夏这种膨胀巨大的军队也是自己国家的毒瘤。国家被捆绑在军队之下,只能不断前进,最终的结果只有死路一条。诚哉,西夏之亡,也是亡在了穷兵黩武之下。

战争总归不是最好的办法啊!

参考文献:《天盛律令》,《宋史》,《辽史》,《西夏书事》,《儒林公议》,《敦煌学研究》,《续资治通鉴长编》,《隆平集》,《西夏纪》等

文:日航通鉴 图:来自网络与站内,侵删

浅谈西夏的军事制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