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涨知识!咱北京石景山的八大处究竟是哪八处?

 青木森森 2016-03-23

 


一处长安寺


长安寺位于八大处,为八大处一处。始建于明弘治十七年(1504),初称善应寺。万历二十八年(1600)重修善应寺,并铸铜钟以示纪念。清代重修时,改称“善应长安禅林”,简称长安寺。

  长安寺坐西朝东,两进院落。主要殿堂有:山门殿、三世佛殿、娘娘殿。山门殿原供奉四大天王、弥勒和尚和韦驮,后改奉关羽,因此又称伽蓝殿。

长安寺两侧配殿,原有五百罗汉塑像,乾隆年间纂修《日下旧闻考》时记载:“五百罗汉今无存”。

长安寺有四株白皮松,其中娘娘殿前的两株,传为元代所植。寺有两座塔院:南塔院葬的是“贤首宗三十二世惠月承公老和尚”;北塔院葬的是“钦命万寿寺方丈弥勒院开山传贤首宗三十一世量周观公和尚之塔”。两塔皆为清代遗物。

  据现存碑文记载,“大司马周公”曾到长安寺游览,并将长安寺修葺一新。据考证,“大司马周公”即摄政王多尔衮。



处灵光寺


灵光寺是八大处的第二处,始建于唐大历年间(766-780)。初名龙泉寺,金代称觉山寺;明代改称灵光寺,延称至今。


  光绪二十六年(1900),灵光寺被“八国联军”炮火摧毁,寺僧在清理塔基瓦砾时发现一石函,函内有沉香木盒,内藏佛牙舍利一枚,盒上有“释迦牟尼佛灵牙舍利,天会七年四月二十三日记”。从辛丑至癸亥(1901-1923)重修灵光寺。民国年间重修的灵光寺坐北朝南,南部东为大悲院,西为金鱼池院,上世纪五十年代以来,经数次改扩建,古建群落已不复存。

  新建的佛牙舍利塔,1958年始建,1960年建成。正如赵朴初在《重建佛牙舍利塔记》中所说“昔庚子坏,今庚子成。”从毁坏到建成,经过了60年的时间。1964年6月25日,中国佛教协会为庆祝佛塔落成,举行隆重的“佛牙舍利塔”开光典礼。参加盛典的有:应邀来自柬埔寨、斯里兰卡、印度尼西亚、日本、老挝、蒙古、尼泊尔、巴基斯坦、越南和当时越南南方的佛教代表团。一些国家的驻华使节和外交官员也参加了典礼。

  近年又修建了卧佛殿、地藏殿等建筑。



三处三山庵

三山庵是八大处的第三处,始建于唐代,称三山庵,又称三圣庵。


  三山庵供奉三圣,即刘关张“桃园三兄弟”。三山庵一进院落,山门殿为倒座三开间,正殿五楹并配有两间耳房;两配殿门户相对分列于正殿两厢。并分别于山门殿相接。东配殿外有一敞轩与其后门相属。正殿门槛下铺“水云石”一方,此奇石遇水则现奇特图像,虎、鹿、猴、鸟栩栩如生,是一件珍贵文物。


三山庵是香界寺下院之一,是僧人著书的地方。《五灯全书》《楞严经指掌疏》《翠微三要》等佛典,都是在三山庵完成的。《五灯全书》可说是《五灯会元》的继续,而增其所未备,集五灯之大成,为宗门之宝窟。该书作者超永,又名霁仑禅师,为临济正宗第三十四世僧人,是位学识渊博的临济宗高僧。他在康熙二十二年(1683)至四十四年(1705)之间,担任圣感寺住持,同时也是僧录司的僧官。《楞严经指掌疏》在佛教僧尼中颇有影响,成为研习经典的重要入门读本。该书作者通理(1701-1782),字达天,河北新河人,俗姓赵。他与六世班禅额尔德尼有浓厚的友谊。《翠微三要》作者为通理大师的弟子心兴。心兴,字隆法,贤首宗第三十一世,继席香界,操履端严。住持香界寺期间,曾受任为贤良寺开山第一代。上述佛典都是在三山庵完成的。

  有“满洲第一诗人”之称的宝廷(字竹坡,号偶斋)曾在三山庵读书。



处大悲

大悲寺是八大处的第四处。关于大悲寺的始建年代,古籍没有记载,仅从明代碑文中,得知明代称隐寂寺,是泾王府的太监所建。近年大悲寺扩建时,在药师殿后面出土了3块太监墓碑,为隐寂寺是座太监庙提供了佐证。


  清康熙年间,隐寂寺出了位高僧慧灯禅师,他很受康熙皇帝的赏识,在畅春园召见,并发帑金重修隐寂寺,改称大悲寺,并赐“敕建大悲寺”匾额,这便是大悲寺的由来。慧灯禅师号古梅,其弟子名叫澄波,住持大悲寺多年。澄波弟子喜然,乾隆六十年(1795)重修大悲寺由其主持,同中宪大夫工部营缮司郎中方体祖有数十年的交往。重修工程结束,方体祖受喜然之托,撰写重修碑详记其事。该碑现存大悲寺内。

  该寺格局,首层为山门殿,二层为大雄宝殿,三层是观音殿,四层是药师殿。大雄宝殿十八罗汉雕像,相传出自元代著名雕塑家刘元之手。



  大悲寺建筑以保存明代遗风而著称。尤以药师佛殿正脊龙凤雕砖最富特色。



五处龙王堂

龙王堂是八大处的第五处。明未清初,此处两寺并存:一为龙泉庵(至今寺额犹存),一为慧云禅林,又名慧云寺。自从乾隆写了《龙王堂》一诗之后,两寺合为一寺,统称龙王堂。



  龙泉庵寺门是一座硬山正脊的门楼,门楼石额刻“龙泉庵”三字。入院为一方形水池,这就是“龙泉”。上建有龙王殿。殿堂三间,前有抱厦,为硬山大脊式建筑,殿前抱厦为卷棚顶。与龙王殿相连,很是精良别致。抱厦间对联一副:“威镇蛟鼍依泽国,德施江海赖安澜。”为康熙年间曹曰瑛所书。殿门两侧也悬对联,字迹端庄,独具神韵。联为:“圣德施恩深雨露,神威乘泽仰云霓。”殿内供奉泥塑龙王像,高居龛台之上,面目威严,状若帝王。旁有风伯、雨师、雷公、电母等塑像,皆生动传神。


  慧云寺主要殿宇共四层,依次为:山门殿、大雄宝殿、卧游阁、祖师堂。大雄宝殿是慧云寺的主殿,面阔三间,为硬山大脊式建筑。檐下匾额“灵通宇宙”。大雄宝殿后为卧游阁三间,很是幽静。即便坐卧阁中,三山景色亦可尽收眼底,故有“卧游”之称。卧游阁后为祖师堂三间,两侧耳房各三间。

  慧云寺除主要殿宇外,还有闻妙香院,院内遍植花木,尤以两架古藤萝最为著名。



处香界寺

香界寺是八大处的第六处,始建于唐代,初称平坡大觉寺,明代改为大圆通寺,清康熙年间易名圣感寺,乾隆年间改称香界寺,沿称至今。



  该寺中轴线依次为:山门殿、大乘门、钟鼓楼、天王殿、大雄宝殿、三世佛殿、藏经楼。藏经楼之左为行宫院,这种附设皇帝行宫的寺庙,如今已不多见。

  山门殿正中,刻有“敕建香界寺”五个大字,格外醒目,为乾隆御笔。殿内供奉金刚力士,俗称哼哈二将。大乘门石额刻“觉径同由”四字,原有一联云:“一竿竹影敲明月,半榻松风卧白云。”钟鼓楼院内,钟鼓二楼对峙,均为重檐歇山卷棚顶楼阁式古建筑,呈方形,高大精巧别致,是典型的清代官式作法。院内古松,盘曲遒劲,枝叶纷披,生机盎然。天王殿三间,殿内两侧列泥塑四大天王,坐于须弥龛台上。大雄宝殿是香界寺的主殿,殿前有两座高大的石碑:一为《御制圣感寺碑文》,碑阴镌刻《御制香界寺碑文》;一为“敬佛碑”,碑阳镌“大悲菩萨自传真像”,碑阴刻康熙手书“敬佛”两个大字,碑侧镌刻着嘉庆皇帝诗一首,诗云:“省耕清跸旋,观河咏时迈。乘黄踄崇岗,路便游香界。只祈旸雨谐,不谈宗律派。廿里至静宜,胜境如图画。欣逢农务佳,倍觉诗思快。敕政兼诘戎,万几曷敢懈。”落款是“丙子季春游香界寺至静宜园作”,可知此诗为嘉庆二十一年(1816)所作。三世佛殿面阔五间。殿前有两株七叶树,粗已逾围,为明代所植。三世佛有横三世、竖三世之分,此殿供奉的是横三世,即:中为释迦牟尼佛,右为阿弥陀佛,左为药师佛。



  藏经楼建筑严谨高大,分两层,状若后罩楼形制。院内有一棵玉兰树,相传是明代所植。藏经楼二层现存4个高3米的大经橱,极为珍贵。楼上原供奉木主约百余个。木主即木牌位,写有明清以来住持此寺高僧的名号。这些高僧有些见诸于佛教史籍中,但多数身世事迹泯灭无传,亟待加以研究整理。

  行宫院院门,是一座造型别致精巧的垂花门楼。其格局与寺院建筑迥然异趣,是帝王游幸居住休憩的处所。院内有敞厅、寝宫、眺远斋等建筑。行宫院奇石嶙峋,花木扶疏,站在眺远斋向东瞭望,玉泉山、昆明湖历历在目。



七处宝珠洞

宝珠洞现为八大处的第七处,始建于唐,香界寺下院之一。《北京寺庙历史资料》记载:“宝珠洞坐落西郊五分署四平台四十四号,建于唐,清乾隆年间重修,属敕建。本庙面积约六分,房殿共二十间。管理及使用状况为除供佛及自用外,酌量出租。庙内法物有泥像两尊,木五供一堂,金刚经一部,另有木牌楼一座。(档号J181—15-204)


  这里明明是佛寺,因何不以“寺”命名,而以“洞”相称呢?原来,这里确有一洞,洞深广丈许,洞壁卵石粒粒,黑白相杂,晶莹光润,恰似珍珠,粘连闪烁,“宝珠洞”由此得名。旧时,洞中有一尊塑像,身面贴金。像前有一牌位,上书“钦命赐紫圣感堂上中兴第一代传临济正宗三十三世桂芳岫翁老和尚位”。桂芳禅师,亦称海岫,《五灯全书》载其事迹。他生于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自幼在保定府白衣庵出家,后移居京城寺院,清康熙年间禅修于宝珠洞,精研佛理,戒行超众,深得康熙皇帝器重。康熙十七年,圣感寺(今香界寺)修葺完毕,康熙皇帝命其任圣感寺第一代住持。海岫系临济宗三十三世,时人称为鬼王菩萨。康熙二十五年(1686),海岫禅师圆寂,康熙皇帝极为悲痛,“仍赐白金为殡资,其徒寂印,奉师全身。”关于他的葬地,《五灯全书》说“塔于后山广禧寺之前”。所谓“后山”是指宝珠洞以北的山;所说“广禧寺”位于满井村。“广禧寺之前”只是大概的位置,具体位置在广禧寺之西百米许,当地俗称鬼王坟。


处证果寺

证果寺为八大处的第八处。这里,最初没有寺庙,是卢师寺僧人弃尸的地方,称为尸陀林。唐天宝年间开始建寺,称为感应寺,元泰定年间,改称镇海寺,明天顺年间,英宗赐名证果寺,沿用至今。


  证果寺坐西朝东,分中、东、西三路。中路依次为山门殿、天王殿、三世佛殿;东部为方丈院;西部有秘魔崖、招止亭等建筑。

  山门殿为正脊歇山式殿堂,面阔三间,建在四米许的高台上,殿前石阶二十余级,显得高峻森严,气势非凡。山门殿嵌有石额,上刻“古刹证果寺”五个大字。山门殿石阶两侧各有拱形大门洞,可直通寺内。殿前两侧各立有一块石碑,西碑为《镇海寺旧碑记》,东碑为《中兴秘魔崖证果禅寺十方常住缘起碑记》。过山门殿为天王殿,面阔三间,供奉四大天王。第三层殿是三世佛殿,殿前原有二碑:一为《敕赐证果禅寺重建碑》,一为《报恩碑记》,均为礼部尚书姚夔撰文,碑文记述明代太监刘恒重修证果寺的情形。殿内供奉三世佛:中为释迦牟尼佛,东为药师佛,西为阿弥陀佛。东部方丈院是达官贵人住宿的地方,恭亲王奕?、醇亲王奕譞均在大方院居住过,并留下大量诗作。西部的秘魔崖,是文人墨客经常光顾的地方,留下了大量的诗作,其中以“瓶居士”的诗最为著名



  瓶居士即翁同龢,字叔平,号笙谐,自署瓶居士,咸丰六年(1856)丙辰科状元,光绪皇帝的老师。光绪乙酉年(1885),翁同龢游秘魔崖,见有竹坡(宝廷,字竹坡,号偶斋)题诗,想到了国事,想到了直谏的忠臣,想到了苍凉的万言上疏,于是有感而发,题在宝廷诗后。之后,又有林纾、陈宝琛等人相继题诗,秘魔崖石壁间几无隙地,形成独特的文化景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