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两广地缘结构

 钟山书屋 2016-03-23
 转自
两广地缘结构
 
    我们在分析珠江水系时曾经说过,两广地区当中,广东一直是属于强势方,而这种强势的地缘基础,很大成分是来自于广东可以控制珠江口的原因。这不仅珠三角地区可以掌控珠江航运咽喉,更可以拥有一块体量较大的冲积平原,以供发展。因此后来的南越国立国之后,原来的南海郡郡治“番禺”也升格为了南越国都。这种由地缘优势所带来的影响一直延续至今,不仅“番禺”之名得以保留,并成为广州的一个区,珠三角也得以在宁绍平原之后,成为又一个百越族的地缘核心。只不过由于最先国家化的“于越”族,已经为浙江地区占得了“越”这个文化标签。后发的“南越”之地,只能退而求其次的以“粤”这个同音字为名了(广东简称“粤”)。至于说没有机会成为百越地缘中心的广西盆地,自然也就没有太大办法参与百“越”文化的争夺的,将自己的历史高峰追溯到秦帝国时期,会更有成就感。毕竟无论从帝国的角度,还是南越各族的角度看,湘桂走廊和广西盆地才是秦征南越的关键地区。这场战争为广西盆地所带来的行政标签“桂林郡”,也由此成为了广西的地缘标签(广西简称“桂”)。
  
  尽管现在的地缘特点,与古典时期已经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水资源紧缺的状况,让上游地区也有机会对下游地区实施重大影响了。但在全球化的今天,能够沿海的下游地区,在物流和对外交流上的优势,还是能够带来重大的经济利益。这在以对外贸易为主导的中国经济中,尤其明显,以至于大家一提到沿海地区,脑海中就能与“经济发达”的概念挂钩。
  
  基于珠三角在岭南一直以来的优势地位,岭南的几个非珠江流域板块,包括雷洲半岛及北部沿海地区、海南岛、潮汕地区,长期以来都被划入广东,由珠三角地区进行管理辐射。而广西的行政管辖区域,则长期被限定在广西盆地之内。值得广西方面庆幸的是,在1949年以后,广西方面终于环北部湾的“象郡”故地中分得了一块沿海地区,尽管由于广东的地缘优势,使得当时的海南岛仍然在其辖区之内,并因此继续保有雷州半岛这个突出部。但就广西所获得的那段海岸线来说,已足以保证广西的轮廓完整(通常突出部都有较强的分离倾向,完整的轮廓,相对容易保证结构稳定),并跻身沿海省区行列了。

  现在的问题是,广西的这条海岸线很长时间并没有给广西带来太多的海洋利益,或者说改变它与广东的实力对比。从地理结构的角度看,广东的西、北、东三江共汇珠江口的结构,可以使得珠江三角洲当然的成为广东的地缘核心,并自然辐射到广东省的大部分地区(辐射不到的海南,后来就分割出来了)。而桂南沿海虽然与广西盆地地理相连,却并不属于珠江水系,而是由多条南北向自流入海的河流所覆盖。也就是说,广西腹地的如果想通过珠江水系进行对外贸易的话,还是必须经由广东让对方获利。尽管这从整体的角度来说,并没有什么不妥,但牵扯到地区竞争的话,这种 “利人方利己”的方式,显然无法让广西方面满意。要想彻底扭转双方的地缘关系,最好的办法就是将广西盆地内的珠江水系,在桂南沿海地区打通属于自己的出海通道。而平陆运河也正是在这种地缘背景下被提上议事日程的。

  说到平陆运河,就不得不再提下南宁的地缘价值了。尽管长期处于优势地位的桂东北地区,对于南宁成为区内的政治中心颇有微词,并认为这是民族政策的产物。但从当前地缘关系的特点来看,中央之国已经彻底将岭南融为核心区了,桂林这个离长江流域最近的战略要点,战略价值已经大为降低了。相比之下,做好中国经营中南半岛的桥头堡,变成了广西今后的首要战略任务。从这个角度看,在珠江干流沿线选择一个地理中心作为区内政治中心的话,反倒不如在珠江以南找点更有战略性。而地处左、右江合流处的“南宁”倒是个很合适的选择。从战略位置上来看,对内可以更有效的经营得来不易的南部沿海地区;对外能够更方便的将影响力辐射至越南。这和当年秦人把象郡的郡治设在左江之侧的“崇左”,有着同样的战略意义。
  
  单纯从地理位置来看,在设计广西盆地内的珠江支流,与桂南沿海地区的河流对接时,可以有多种选择,相对而言,选择哪个方位挖通运河,那一带就更容易直接受益。考虑地缘政治的因素,运河的选址优先放在了西侧,即以广西盆地西南方面的首府“南宁”,对接桂南沿海地区西侧的海港城市“钦州”。双方所处地理单元提供的对接河流为,钦州方向的“钦江”,南宁方向的邕江(郁江),而跨越分水岭的运河,就是“平陆运河”。

  事实上单从地理结构来看,郁江——钦江方向跨越分水岭的方案,并不是最合理的选择。正如珠江流域与长江流域之间存在“湘桂走廊”这样的低海拔通道一样,广西盆地与南部沿海地区之间,其实也存在类似的通道,在地形图上我们很容易看到这个由六万大山、大容山、云开大山所围就的过渡区,其地理名称叫作“玉林盆地”,行政标签也就是“玉林市”。在广西盆地内部所分割出的众多小型盆地中,玉林盆地的体量算是很大的了。更为重要的是,盆地内侧山地上即有向北流入珠江水系的河流,也有向南独流入海的河流。前者被称之为“北流江”,后者则被称之为“南流江”,所连接的出海口为“北海市”。以玉林盆地的地理条件而言,即使是让二千多年前的秦人来考察的话,他们也同样有信心在此再造“灵渠”。
  
  如果为广西打通出海口的重任,交给了南宁——钦州线的平陆运河,那么最容易受益的应该是桂西地区了,即使桂北的柳江流域,由此出海的话,直线距离也会比经由珠江口要短;而如果是玉林——北海线的“南北运河”开通的话,那么桂林、梧州、玉林一线会是直接受益者。也许两条线路都应当开通,以让广西境内的所有地区,可以按经济规律自然选择自己的出海口,而不需要行政干预。
  
  不管怎么说,如果广西最终打通了自己的腹地出海口,对于两广之间的地缘关系会有很大的影响。不仅在于广西终于有机会自成体系,而不必仰广东之鼻息,更在于有可能会弱化掉广东向西北方向延伸的地缘影响力。另一方面,运河的开通,势必会影响珠江下游的水位(平陆运河开通的话,水量巨大的左右江流入珠江的水就少了),对广东的发展也会有深远的影响。从这个角度看,已经受益于原有地理结构长达二千年的珠三角地区,应该是最不愿意看到这种改变的。
  
平陆运河和南(流江)北(流江)运河
两广地缘结构

作者:a820214919   
  不知道楼主,在地缘上怎么解释在二战结束时英国为什么没能完成对世界岛外围地带(西)的政治版图整合?从地图直观上看, 英国的整合要比日本的一字长蛇来的容易 ,而且二战英国是战胜国, 而日本是战败国, 不知道为什么?看楼主怎么说?
  =================================================================
  海洋国家,尤其是岛国的分裂性本来就比较强的。这是因为岛屿本身高比例的海岸线所带来的开放性,使得即使一个岛内,两点之间的互相依存度也往往要比大陆型国家。而象东亚大陆内部的各地理单元,在漫长的融合过程中,共同拥有一条能够贯穿其中的河流,往往能够率先融合在一起。因为无论出于治水、物流、和军事的目的,相互之间的交集都会更多。
  从技术角度看,英伦三岛的融合难度在于,欧洲大陆本身半岛型的结构,造就了更多的文明类型。这使得三岛内部各点之间也拥有更大的交流空间。而东亚大陆单一的文明类型,反倒使得日本列岛内部文化无从选择,更趋同一性。反映到政治层面上,就是日本列岛的结构稳定性,反而要比英伦三岛要高。这种地缘特点是由上千年的历史演化而来的,和一场战争的胜负与否无关。  
  海洋国家的这种多选择性也会影响其国际关系,如果让中国向南施加影响的话,影响老挝,肯定会比影响越南要更容易;俄国人控制乌克兰比控制白俄罗斯的难度要明显高出许多。

作者:易厶   
  古代开挖运河,对经济发展和文化融合有促进作用,现在已经被公路和铁路代替了。广西的地理位置只能是广东的后花园,如果早期能把海南岛划给广西,也许广西的发展更快些。
  ===========================================================
  呵呵!这是一个物流成本的问题。可以思考一下,为什么长江流域各省,其沿江城市都是各自的经济重心。而又为什么东南沿海地区是先富起来的地区。

作者:秋理   
  请问楼主,百越族是同一个民族还是不同的民族?他们相互之间有认同感吗?还是只是中原王朝为了方便而贴的一个模糊的标签?网上搜索了一些网页,感觉语焉不详。问题提得可能不太确切,见谅。
  ===================================================================
  算是一个模糊的认定吧,类似于我们把台湾的土著民族称为之为“高山族”一样。相互之间的认同感还是有的。如果没有共同的敌人出现(比如秦人),部落之间也肯定会有矛盾和攻伐,分割时间长了,也会各自有自己独特的文化特点(语言上是否属于同一语族,生存环境是否相似,是确定其地缘关系的重要标志)。至于说“民族”定性,看怎么理解民族这个概念了,就象现在中国定义了56个民族,并不代表被归入一族的人都会有完全的认同感。

作者:jameslu826   
  一个小问题,在今天铁路公路交通如此发达,水运的意义应该不会像以前那么大了,虽然水运成本低,但是速度不快,还要受河道条件影响,比如前一段时间就出现了,因为枯水加超载导致京杭运河江南一段堵船的事,河不宽,一艘船搁浅了后面全过不去。所以前面讲的关于修通平陆运河的事,换成修一条铁路或者公路不好吗?
  ================================================
  铁路和公路当然也要修的,这之间并不矛盾,水运是用来摊薄地区整体货运成本的。一般水运直接成本仅是公路运输的三分之一,并且更绿色环保,基本不占用土地。而金属矿石、石油、煤炭等大宗散货的货运的大头,对时效的要求不高,对运量和运价的要求则很高,有水运的地方,其他条件类同的情况下,肯定能吸引更多投资的(象有水利之便的武汉地区,外贸进出口的份额中,水运已经占有80%),而象西欧的工业区,基本也都是沿航道而分布的。至于说诸如航道不畅等航道基础设施的问题,也正是目前所要改进和重视的。以航道为例,象欧洲最主要的莱茵河航运,千吨级航道占整体的60%,中国只有6%。所以内河航运量虽然已经跃居世界第一,但在效能上可以挖掘的潜力还很大。在未来15年内,内河航道的整合会是国家级的战略,有条件的地区如果能够抓住这个机遇的话,很可能会让自己的整体实力上一个台阶的。
    相比于铁路、公路,河流所造成的地缘影响是综合性的,也更加深远。如果两个地缘板块能够由一条共同的河流串连起来,那么它们之间的地缘关系就不仅仅限于水路“运输”这一个层面了。水资源的分配、灾害的防治、环境的治理等,都会促使各板块之间必须协调好相互之间的关系,并最终达成平衡。因此,打通封闭的广西盆地,与桂南沿海地区的水网,对于广西内部的地缘融合有着积极而又深远的意义。很多广西的朋友为广西长期以来的弱势地位而感到无奈;而广西以外的朋友单看地图,又觉得广西也算沿海省区,经济上应该有条件成为发达地区。这其中的历史、地缘原因我们之前已经分析过了。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广西”的行政区,和历史上长期存在的“广西”这个地缘概念,并不是等同的。历史上的广西,其实是封闭于广西盆地内部的一个内陆、边缘省份。无论是从中央之国的整体结构,还是岭南这个大地缘板块来看,都没有机会成为重要的地缘板块。直到鸦片战争以后,由于珠三角率先成为西方文化的强势渗入区,广西地区才有机会,在时隔两千多年后,又一次的发挥较重要的地缘影响力。而太平天国以及桂系军阀的崛起,就是这种影响力提升的表现形势。
  
  从地缘政治的角度来看,1949年以后的广西得到了一块沿海地区,并拥有了自己的海岸线,而这条海岸线,将为是广西地区突破的资本所在。问题在于,广西盆地虽然内部分割严重,没有大块的核心区,但历经二千多年的经营,其重要城市都是在沿珠江水系分部的。而整个雷州半岛及北部沿海地区,由于地理上呈独立状态,并没有成型的,大块三角洲平原,在以农业文明为主的中央之国,并没有受到重视;而地理单元上的独立、边缘状态,使之在陆地上亦没有区位优势;至于说海洋优势,在东亚大陆,历来是用来服务于大陆腹地的,并不会象地中海沿线文明那样,凭借多点文明的分布,单纯的以商业便能强大。相比于珠三角地区,因珠江水系的延伸,可使其海洋属性,服务于岭南腹地,雷北地区对于古典时期的中央之国来说,至多也就是能够自给自足的龙套地位了。

  雷州半岛及北部沿海地区,在古典时期的这种“鸡肋”型地缘地位,对于天然确立了珠三角为地缘核心的广东地区来说,并没有什么影响。但对于长期以来,以内陆板块定位的广西地区来说,就需要花时间来经营这块来之不易的“鸡肋”了。由于海洋经济是目前全球地缘经济的重心所在,桂南沿海地区的地缘优势,迟早是会转变为经济优势的。特别是在中国经济重心已经由东部沿海,向中西部倾斜,并且将中南半岛,作为扩张地缘影响力的腹地时,整个环北部湾地区还是很有机会,在可以预见的将来,成为经济热土的。而于整个广西地区来说,当年朱无璋的九字真经“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也许是最为合适的。

  所谓“高筑墙”,当然不是说让广西把自己封闭起来,而是说要专注于自己的内部地缘整合。毕竟以我们之前的分析来说,这方面广西还有很大的空间,也是有机会定位出自己的地缘层次来的。而从最原始的地理结构,以及最现实的物流需求来说,为广西境内的珠江水系,寻找一个甚至两个北部湾的出海口,会是最有效的方法。有的朋友会说,这种整合对于桂东,特别是桂江流域没有太大吸引力,仅从进出口的角度来看,即使打通了“南北运河”,也不见得比珠江口更有距离优势,更何况珠江三角洲的港口优势目前是非常大的。这其实还是牵扯到一个地区资源整合的问题,尽管东亚大陆独树帜的大一统方式,让我们更倾向于用同一个声音,同一种文化,甚至一盘棋局的概念来理解这片土地。但统筹和竞争从来有是矛盾存在的。地区之间的适度竞争,更利于中国的整体发展。更何况在这种集中、统筹的文化背景下,你的行政归属决定了你很难被你地理相近,而又行政归属不一的地区,列入计划之内。

  “广积粮”是相对于广西的底子较薄而言,至于如何在经济上积累,则不是一个地缘就能够解决的。不过作为基础,各地区根据广西目前的地缘格局,以及自身的地缘特点,合理布局却是必须的。正如有朋友觉得,打通湘桂运河固然会有物流上的好处,但就以旅游经济为主的桂林而言,却未必是最好的选择。事实也是这样的,所以湘桂运河的选址,并不一定会是在灵渠左近。以湘桂边境的地理结构,以及现有的技术而言,还是会有其他选择的。所以“广积粮”与其说是单纯的积累经济总量,不如说是合理的配置“粮”的种类。以地缘战略上的建议而言,不要出现没有青山绿水、人文历史,却要造点假文物来开发旅游;没有交通、资源优势却要上大型工业区之类的战略性错误,便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了。

  至于说“缓称王”,却也是非常重要的。曾经多次说过,以西南地区和北部湾的地缘结构而言,目前是很难找出地缘中心的。与其大家都划个圈,想做核心把别人当腹地,不如专注于利用自有的地缘资源,做大、做强。假以时日,你的实力上升了,又能给周边地区带来利益,自然会形成为谓的“经济带”、“经济圈”。这点和目前中国的整体战略也是一致的。
  
  最后说一说广西的地缘中心问题,以目前的地缘格局而言,广西盆地与环北部湾地区的地理中心,正好是在南宁这个点上。以当下广西所要整合的内外资源而言,应该还是符合需要的。至于若干年后,广西内部真正成为了一个通江达海的沿海省份后,有没可能会有所变化,那就暂时不可测了。只能说,希望上位的城市,肯定需要在经济上足以和南宁形成“双城记”的局面。
  
广西盆地江海通道示意图
两广地缘结构

作者:放下心来   
  设想中的湘桂运河,通航能力为1000吨货运。以我们现在经常在电视里看到的公路治超治限来看,一般公路的货车为50吨,如果运送1000吨的货物,需要20辆货车。单看人员、燃油、过路过桥费,公路运输的费用都远大于水路运输。如果不是短时间保鲜的货物,水路运输应该是第一选择.
  ====================================================
  目前的航道整治,包括各地的运河计划,千吨是一个标准。目前内河航道只有6%达到这个标准,而西欧是60%,可以想象一下,有多大的提升空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