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广东阳江风筝江苏南通的哨口风筝

 老刘tdrhg 2016-03-23
  处于中国大陆南端的广东省有悠久的放风筝历史。据说以前广州市有很多风筝店,其中以“朱七记”最著名,专售成打的“马拉”风筝和粘有玻璃粉的线。当地有个不成文的规定,只要放上天的风筝不带尾巴,别人的风筝便可与你打斗,被割断线的风筝便飘然落下。

    广东阳江风筝已有1300余年的历史,为南派风筝的代表之一。广东阳江县扎制的风筝,种类繁多,不但放飞效果良好,而且形神兼备,具有极高的实用价值、欣赏价值和收藏价值,近几年来在全国比赛中多次名列前茅。他们的“龙头蜈蚣”腰节上用带有草根的茎作横担。横担的两端没有羽毛或纸穗,只用自然的草根当作阻尼,每个腰节下面有一纸舌,随风飘动。这种风筝的设计制作采用“仿生学”原理,按“百足”类动物的生态,从头到身躯、肢爪,形似传神,巨者可达100多米长。放到高空时,能摇头摆尾,栩栩如生,还能附加特技表演,如“龙吐珠”、“戏鞭炮”、“龙头吐火”等,有声有色。这种“龙头蜈蚣”飞起来真如蚊龙出水,神龙飞天一般,可称一绝。

    阳江县最有自己特色的风筝要算“灵芝”。这种风筝呈椭圆形,顶上是一片白云,下面是一只活蹦活现的小鹿,口含一灵芝草在不停跑动。风筝的顶端,用一根很薄的藤片涂上油,接在弓架上张开,在空中迎风“汪汪”作响,方圆数公里都能听到它的鸣叫声。它在飞行时类似硬翅风筝,可形成一对稍向下弯的“膀兜”呈弧形翼剖面。它的中间有一长杆,下扎鹿口灵芝的图案,造型别致精巧又独具特色,是传统中国风筝中一个可与北京“沙燕”,南通“六角”媲美的独特的品种。而且灵芝风筝上带长弓,紧张藤弦,风吹弦鸣,声传天外,是名符其实的“风筝”。灵芝风筝还有很多变种,如“莲花荷叶”等。1990年,在第七届国际风筝会上,阳江市取材于民间传说《白蛇传》扎制而成的“灵芝”风筝,被评为“世界十绝”风筝之一。
 
    除“灵芝”、“蜈蚣”外,阳江风筝的最大特色便是“花草鹞”。这种风筝的群众扎制基础最广,品种也最多。从花草鱼虫、鸟兽动物、人物图像一应俱全,常见的有双桃、双凤、石榴、百鸟归巢、孔雀开屏等。

    “南有阳江,北有潍坊”。在国内,阳江与山东的潍坊匹敌,南北遥相呼应,成为中国南北风筝最大的两个流派。

广东阳江风筝 <wbr>江苏南通的哨口风筝

南通哨口板鹞

  江苏南通是中国四大风筝产地之一,在品种纷繁的南通风筝中,哨口风筝(又名哨口板鹞)最具特色。

  哨口风筝融雕、扎、书、画、绣等多种工艺于一体,工艺精湛,不仅是极有观赏与收藏价值的艺术珍品,而且在放飞中稳定、优美,更有各种音调的哨口和谐而有节奏的震空齐鸣。

  哨口可随风齐鸣

  南通盛产板鹞,为中国绝无仅有。板鹞外形古朴、绘画精细、硕大无比、平整如板,由六角形为基础。

  板鹞风筝大者丈余,小者尺盈。形状分正方,长方、六角、八角,和由六角相联的七星,一九联等,通过组合变化,结构成串连星式风筝。

  更有特点的是,板鹞面装有数十乃至数百只大小不一的哨口,放飞时,发出不同的音响,组合成一支雄壮的空中交响乐,有如机群掠空,震耳欲聋、又似江海怒涛,汹涌澎湃。

  外形美观,对称而稳定的七星鹞一般成为装备哨口的最佳选择,如一个3米余高的七星鹞,装有180个大中型哨口,最大的哨口可容水60公斤,鹞布上绘有龙凤、花卉、器皿及古代人物,其空中响声节奏清朗,音调悠长、音量巨大。

  扎制工艺要求精细

  板鹞的扎制工艺要求颇高,首先选择质地坚实,弹性好的江南笔竹或本地上乘老竹,粗细长短随风筝大小而定,用文火烤直,砂纸打光,罩以清漆,以防虫蛀。

  板鹞骨架扎好后,用事先按其尺寸绘绣好的绢布缝合,再用去其弹性的蜡线或细绳作引线,引线五至十二根上下迎角适当,左右对称,长短与风筝大小相宜。

  板鹞的两条尾子又称尾档,尾档可分飘于板鹞下方两侧,快速放线风筝后飘时,轻柔而有浮力的尾档,在空中飘舞犹如惊蛇闪动。

  标准的哨口板鹞,无论大小,均可在空中承受五级以上风力,即使在七、八级的强风中,任凭地面树摇麦低,仍可稳悬于数百米高空,其稳定性是一般象形风筝望尘莫及的;它为装配成套哨口提供了可靠条件。

  哨口统称“口”,通常用葫芦,果壳(白果壳、栗壳、龙眼壳等)。蚕茧用桐油浸泡后制成。

  由于这些材料轻巧而脆硬,制成的“口”音质圆润响亮,板鹞由于装载一整套音响设备,有一定的重量,因而大型板鹞要六级以上风力,小型板鹞也需要五级风力才能稳定升空并发出正常音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