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对齐白石大师的虾比较了解,今天小编就带大家来了解一下大家不甚所知的白石老人书法,一样韵味如虾,笔风古朴,飘逸潇洒。 齐白石(1864—1957)原名纯芝,后更名璜,号白石,“白石”取自他湖南湘潭老家村庄的名字。他是我国现代书画大师、篆刻巨匠,名著宇内。 齐白石先生出身贫寒,幼年辍学,牧牛读书。早年以雕花木工为生。“廿七年华始有师”,直到二十七岁才有机会向文人名流学习书画,正式从艺,可谓大器晚成。 对于这样一位大师,更多的时候他的书法为画名所掩,我们在啧啧称赞他的绘画艺术的同时,很容易忽略其书法的精妙,而白石先生自己将其书法成就列在绘画之前,曾自评“诗词第一,篆刻第二,书法第三,绘画第四”,基于此,今天我们不画虾我们来写字。 白石老人在作画上花的心血是最多的,可能字只是用来辅助提升其绘画,但作为匠人出生,白石老人对于自己字的要求一点儿也不马虎。 齐白石对自己的字要求颇高,他的字已不单单是字,而是透露着一种品性,都说见字如见人,在白石老人的书法里能感受到一股质朴而强劲的生命之气。 齐白石书法发展也有一个出入古贤门庭的学书过程。齐白石自述:他的书法启蒙于馆阁体。27岁时他到韶塘胡家读书,见到胡沁园、陈少蕃两位老师都是学晚清湖南籍书法家何绍基的。于是他开始学习何体,临学何绍基书法十余年几可乱真。中年后,他书画力追冬心,其所书《借山吟馆诗草》点画丰腴,结体稍扁,俨然有金冬心遗风。他曾对于非闇说过:“冬心的书体有他的独创性,最好用这种字体抄写诗集,又醒眼,又可以唱念,更可以玩味。” 齐白石书法主要以行草书与篆书见长。行草在融李北海、何绍基、吴昌硕后为一炉,最终化为自己成熟的书风,多用于跋画或书名、题识、书写日记、便笺等。他于篆书取法除了《天发神讖碑》、《汉祀三公》以外,更多的是目标投向东汉及魏晋南北朝的隶篆碑版和摹印篆。齐白石中年时为了学习治印,曾朱笔勾临赵之谦的《二金蝶堂印谱》,由此入门识篆字,他一变“篆尚婉而通”常态,于方整中见生机,在篆隶间抒发豪情。 齐白石对于他所心仪的书家都能用心体悟,临池不辍,浸淫很深,不浅尝辄止,故均颇得神髓。他把“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道理体会得很深刻,他曾说:“我是学习人家,不是模仿人家,学的是笔墨精神,不管外形像不像。不要学习人家的短处,更不要把人家的长处体会错而变成了狂怪,因而就误入了歧途。” “窃意好学者无论诗文书画刻,始先必学于古人或近时贤。大入其室,然后必须自造门户,另具自家派别,是谓名家。” 齐白石的书法,无论是他的行书、篆书还是楷书,在用笔上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万豪齐力,因势下笔,逆势行笔,在纸笔相争中尽见涩辣之势。 齐白石的行草书结字基本摆脱了“二王”一脉的唯美的框架,在吸收了李北海的欹侧,吴昌硕质朴,郑板桥的奇逸后,又结合自己的书写个性,结字常抑左扬右,大开大合,因势生形,结字天成,奇崛朴拙,不做媚态。 齐白石的篆书和工整的小篆结体有异,亦不同于经典的金文和甲骨,在结字上理和篆刻,更多的是注重空间布白,为了形式的完美甚至会一改传统篆书的结字体式。 齐白石艺术精神中难能可贵首先就是他的“真”。在对“真”的坚持下形成了他“以俗为雅”的审美理想,在齐白石老人的书法作品上自然是隐约体现出来的,虽不如画和诗那样显见。但跳跃在行书体势上的“放”的意韵之美,的确是令人感动的。“行”得如意时便“奔跑”,“奔跑”不尽兴便“跳跃”乃至“喝喊”,大概这就是艺术的真实。 一个人只有真实的面对自己,面对世界,才会从胸中滋生出豪迈气势,这种气势不是东施效颦,更不是故作姿态,而是发自骨子里的真切。基于这种豪迈的气势,自然就会形成其独特的艺术风格。齐白石的书法艺术风格中充满了天真烂漫的平民意识与朴实健康的审美情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