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梅兰妮克莱因文集连载(53)儿童精神分析

 大漠胡杨968 2016-03-23

        二零一六年最新奉献精神分析经典著作。梅来妮--克莱恩文集,将由本公

众号连载刊出。本文集的文字编辑李祥和梁策为此付出了辛苦的努力。希望我们在心理学的路上共同努力。因为前路虽然漫长但因我们互相扶助可能会走的更远。仅以绵薄之力感怀为精神分析做出卓越贡献的一代巨匠,客体关系之母。 --------Melanie  Klein

Psychotherapy
探访幽微的心灵,如同潜越曲折逶迤的河流
面对无法预期的弯道或风景,时而烟波浩渺,时而万壑争流
留下无数廓清、洗涤或抉择的痕迹
只为寻获真实自我的洞天福地


【第八章】伊底帕斯冲突的早期阶段与超我的形成


如此看来,我们似乎可以称小孩的早期认同为「超我形成的早期阶段」,就像我之前使用过的词汇:「伊底帕斯冲突的早期阶段」。在儿童发展中的非常早期阶段,这些客体贯注的结果已经造成了一种影响,这影响具有超我的特征,虽然它们在质的方面有所不同’而受到属于较晚阶段的认同所影响。由于残酷的超我在施虐特质的主导下形成,因此它可能是限制本能的机构,因为它取代了「自我防卫」而对抗摧毁本能。

费尼兹用了一些准则139-2区辨了「超我的前驱」(precursors)(他根据赖希的建议,称那些为早期认同)139-3以及超我本身。他认为这些前驱以零散的方式存在,彼此独立且缺乏完整性。它与自我对立,对于自我非常严厉,其影响力及潜意识特质的特征,皆显示真正的超我是伊底帕斯情结的继承者。我认为这种区辨从几个向度来看是不正确的,根据我的观察,早期超我才会特别严厉且在正常情境下,生命中没有一段期间像早期儿童期一样,超我与自我是如此对立。事实上,后者可以解释为何在生命的第一个阶段,自我与超我的紧张主要被感知为焦虑。此外我也发现小小孩的超我之要求与禁令并不会比成人更不在潜意识中,而且它绝对与来自真实客体的要求不同。费尼兹说小孩的超我并未像成人一样有组织,我认为他这说法是正确的,然而这点也会因人而异,因为许多幼儿呈现出组织良好的超我,相反地,许多成人的超我架构却是脆弱的,这似乎与幼儿的心智和成人比较起来较无结构一致。我们也知道和潜伏期的小孩比较起来,幼儿的自我比较缺乏结构,然而这并不表示他们没有自我,他们已经有了自我的前趋。

139-2费尼秋的〈认同> (Identification1926)

13以参考赖希的《受驱力限制的人格> (1925)。

我之前提过在施虐阶段高峰期,施虐倾向的增强会使焦虑随之增强。针对本我而来的早期超我之威胁,包含了整个针对客体而来的施虐幻想细节,这些现在一个个皆反过来指向自我。因此这早期阶段所施压的焦虑,与原来存在的施虐程度在量上是一致的,它们的多样化和伴随而来的施虐幻想之丰富性也是一致的。140-1

日渐发展的原欲帮助克服施虐特质与焦虑,140-2但是过度焦虑也可刺激个体克服它,焦虑使许多性感带变得愈来愈强壮。被口腔期尿道主导的施虐冲动会被肛门所主导的施虐冲动取代,且那些属于早期肛门施虐阶段的防卫机制(不管它如何有力)已经在运作,它们以防卫对抗那些来自这时期早期阶段的焦虑,这种焦虑在个体发展中的主要功能本来是抑制,但是它同时也是促进自我140-3及使性生活成长的基本因素。

在这一阶段,个体所使用的防卫方式非常暴烈,因为它们与焦虑所带来的过度压力是相称的。我们知道在早期肛门施虐阶段,个体所排放(eject)的是其客体,他将这客体视为敌意的,且将之对等于排泄物。然而根据我的观察,这些在早期肛门施虐阶段被排放的,是他所害怕的超我,这超我是他在口腔施虐阶段所内摄进来的。因此他以这排放动作作为防卫的工具,它被充满害怕的自我用来对抗其超我;他藉此排除了其内化客体,且同时将他们投射到外在世界。个体所采用的投射与排放机制与超我的形成历程密切相关。就像自我企图藉由暴烈地排除、摧毁超我来防卫自己,也藉由有力的排放去掉自己的摧毁倾向。佛洛伊德141-1认为防卫这概念可说是「自我在冲突时所使用的所有技巧的命名,这些技巧的使用会导致精神官能症,而我们保留『潜抑』这词汇作为防卫中的一种特殊方式,这种思路方式帮助我们更瞭解整个历程的原委」。此外他也强调以下可能性:「潜抑的历程与原欲的性器组织有一种特殊的关系,当自我为了稳定自己而对抗其他层次组织的原欲时,则会诉诸其他防卫方式。141-2我的观点可以在亚伯拉罕的一段话中获得支持,他说:「爱惜与保存
客体的倾向,来自被压抑且较原始的摧毁倾向。」141-3

有关这两种肛门施虐阶段的分隔线,亚伯拉罕如此写道:141-4厂这分隔线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可由一般医学观点找到一致的看法。我们精神分析师由实证素材所举出的分隔点,事实上与临床医学将病症分成精神官能症与精神病的区辨法是一致的。尽管如此,精神分析师并未企_在精神官能症和精神病的情绪上做缺乏弹性而严谨的区隔,相反地,他们意识到任意个体的原欲可能因为退化而跨越这两种肛门施虐期的分隔线,特别是当病症有其特殊导因,以及在原欲发展过程中的一些特定固着点时,则会促进这种本质的退化。」

140-1参考我的论文〈呈现在艺术工作中的婴儿期焦虑情境〉(lnfantileAnxiety-SituadoixsReflectedinaWorkofArt1929,(全集1>)

140-2参考下一章,对于这点有更完整的讨论。

140-3参考第十章有关焦虑在自我发展中的意义。

141-1〈抑制、症状与焦虑KS.E. 20+163)

141-2 同上(p. 125)

141-3〈原欲发展简论〉(1924,P. 428)

141-4 同上(p. 433)

    我们知道正常人和精神官能症在结构上并没有差异,只是量的差别而已。以上来自亚伯拉罕的引句。显示他也认为精神病于精神官能症只是程度的差别而已,分析儿童的经验。不仅更让我确信精神病的固着点在第二肛门期前的发展阶段,而且也令我确信这个固着点同样可被运用在精神官能症和正常小孩身上,虽然正常小孩较轻微。

我们知道精神病患的焦虑比精神官能症的病患更多,然而直到目前,我们无法解释为何这些过度的焦虑能在这么早的发展阶段就已存在,我们也不清楚佛洛伊德和亚伯拉罕所提出的有关精神病症的固着阶段。有关这些大量焦虑可能来自未被满足的原欲之转化,这可能性在佛洛伊德晚期的《抑制、症状与焦虑》中已经被排除了。我们也不能假设小孩害怕被欺负、吞噬、切碎及谋杀的害怕是一种真实的害怕,但是若假设这过份的焦虑是内在心理历程(intra-psychicprocesses)的结果,则较接近我所提的理论,亦即早期焦虑来自摧毁倾向及早期超我的压力。在儿童早期发展中,超我为了防卫其摧毁倾向所施加的压力(这压力的程度与其施虐幻想的种类及程度相符),反应在最早的焦虑情境中,这焦虑情境与施虐期密切相关。此外,它们也会激起自我中各种特殊的自我防卫机制,这些是精神病特质以及整体发展的决定因素。142-1

142-1在(抑制、症狀與焦嫌>(1926)中,佛洛伊德寫道:「另一個可能性是正在運作的危險情境,與繼之而起的精神宫能症的形式非常接近。 

在讨论早期焦虑情境与特定精神病症特质的关系之前,让我们先探讨超我的形成以及客体关系的发展如何彼此影响。若超我确实在自我发展中的如此早期阶段就已经形成(这时的自我仍离现实非常遥远),则我们必须从别的角度来看客体关系的成长。客体影像被个体施虐冲动扭曲会导致以下影响:真实客体以及与他们的关系不只影响客体的面貌,也影响了超我的形成,同时反过来(与目前被接受的理论背道而驰),超我的形成也影响了客体关系。当幼儿开始内摄他的客体(我们必须记得他们这时以各种器官模糊地区辨这些客体),他对于那些内摄客体的害怕启动了排放和投射的机制,就像我企图显示的一样;随之而来的是投射与内摄的互动,这对于超我的形成、客体关系的发展以及对现实的适应都是很重要的。那些稳定而持续的催动力,使他想将那所害怕的「认同」投射到客体身上,它看起来像是一种不断重复内摄过程的冲动,因此本身也是客体关系发展的决定性因素。143-1

我认为客体关系与超我的互动是可被观察到的,因为自我在发展中的每一阶段用来面对客体的方式,与超我用来面对自我的方式相符,而且也与自我用来面对超我与本我的方式相符。在施虐期个体强化了想象中的摧毁攻击,以此保护自己免于对被内化进去的和外在暴烈客体的害怕。排除客体的目的之一,在于忽视那令人难以容忍的超我威胁。这类投射机制来自两个假设:其中之一是自我将客体放在超我的位置,藉此使自己自由;另一个假设是自我让客体表征本我,藉此使自己自由。如此,原来主要针对客体而来的恨,又添加了那些属于本我及超我的部分。143-2因此似乎那些拥有强烈早期焦虑情境的人,若同时保留了早期阶段的防卫机制,则对于超我的害怕(不管由于外在或是心理内在的原因,它跨越了特定界线的话)将催促他们摧毁客体,将来也会发展出犯罪行为。143-3

143-1在〈本能及其荣枯盛衰〉(1915)中,佛洛伊德如此写道:「只要客体仍然是享乐之源,贝陀[自我]会将他们纳到自己里面、内摄』它们(这是费伦齐的用词[1909]),同时它也会将里面那些不快乐的东西排放到外面(参见以下投射机制。

143-2西奥多·莱克在他的论文〈焦虑与怨恨> (1929)中提到,焦虑会增强恨.

我认为这些太强烈的早期焦虑情境也是导致精神分裂症的基本要素,然而我只能提出一两个建议来证明这个观点。就像我们之前提过的,藉由将所害怕的超我投射到客体身上,个体强化了对于那些客体的恨,因此也同时增强了对于他们的害怕。若他的攻击和焦虑太过分的话,则外在世界会变成一个可怕的地方,他的客体变成敌人,而他也会感到被外在世界以及他的内摄敌人迫害并威胁。若他的焦虑太强烈或若自我无法容忍,则他会尝试使用投射机制排除对于外在敌人的害怕;这会同时阻止他继续内摄任何客体,同时使他与现实的关系不再成长,144-1 144-2并会使他更害怕所内摄的客体。这种害怕将以各种形式呈现出来,例如被里面的敌人伤害或攻击,且觉得无处逃生,这种害怕可能是虑病(hypochondria)最深的根源之一,且此过度害怕及其无法被修饰或置换的特质,会很明显唤出暴烈的特殊防卫方式。此外投射机制所造成的干扰似乎与内在精神现实的否认一致,144-3藉由否认,144-4个体不仅消除掉焦虑之源,同时也消除了其情绪。144-5



143-3若犯罪行為確實來自這種早期焦慮,則我們了解這犯罪行為或改正它的唯一希望,是藉由分析犯罪者心智生活中最深的層次。

144-1參考我的論文〈象徵形成在自我發展中的重要性>(1930,《全集I》)。

144-2梅莉塔指出精神分裂病患藉由逃避到其「好的」內在客體,而切斷與外在世界的關係,他們藉由停止投射,並以自戀方式過分補償對於內在客體的愛來完成這種逃避。他們可以藉此規避對於「壞」的內攝客體以及外在客體的害怕((文化發展中精神病機制的角色〉〔1930〕以及〈論被害意念與妄想的心理學>〔1931〕)。

144-3費倫齊在〈現實感的發展階段〉(StagesintheDevelopmentofaSenseofReality, 1913)中,強調對於現實的完全否認是心智反應中非常早期的形式,並認為精神病的固著點應該在早期發展階段中的相關位置。

144-4根據梅莉塔所主張,對於焦慮情緒的否認,有部份被用來否認內攝客體的存在,因為內攝客體與情緒對等了(〈論被害意念與妄想的心理學>〔1931〕)。?

144-5何內·拉福格(RindLaforgue, 1894-1962)在〈精神分裂的盲點〉(ScotomisationinSchizophrenia,1926)中以「盲点化」(scotomization)命名这种防卫机制,并强调它对于精神分裂症的重要。

精神分裂症的各种现象可以解释成一种企图消除、控制内在敌人,或与内在敌人竞争的现象,例如僵直型精神分裂症(catato-nia) 可视为企图使内摄客体无能、无法动弹,因此成为无害的。144-6

施虐期的早期阶段充满着来自客体的暴烈攻击。这时期的晚期阶段与被肛门施虐冲动所主导的早期肛门阶段一致,较常出现秘密式的攻击方式,例如使用有毒以及暴烈式的武器。排泄物表征毒物,145-1在小孩的幻想中,他用大便作为迫害的媒介,145-2反对其客体,而且以魔术般的方式暗中将它们植入那些客体的肛门以及身体的其他开口处,并且滞留在那里。145-3小孩为此开始害怕自己的排泄物,并认为它是一种会危及自己身体的危险物质,也会害怕那些他所吞并进去的客体之排泄物。他预期这些客体会以同样的危险方式偷袭他,这幻想会使他害怕一群在他身体里面的迫害者,并害怕被下毒,这些也都是造成虑病焦虑的基础。由于他将内摄进去的客体与粪便对等,因而增强了他的焦虑,145-4因为这个客体因有毒及具有摧毁性的粪便而变得更危险了。由于尿道施虐冲动,小孩认为尿也是危险的,它们会燃烧、切割、下毒,这些都使他在潜意识中视阴茎为施虐的器官,也使他害怕父亲(迫害者)145-5的危险阴茎。小孩以此方式将他的排泄物以施虐的方式转化为有毒的东西,在幻想中,小孩认为已经完成了施虐动作,因此增强他对于内化迫害者的焦虑。

14-6根据梅莉塔,僵直型精神分裂症表征死亡,也是病人逃离所害怕的各种攻击的方法(参考以上文献)。

145-1参考我的论文〈象征形成在自我发展中的重要性> (1930)以及〈论智力抑制理论> (AContributiontotheTheoryoflntellectualInhibition1931)[以上皆在{全集。费尼秋在他最近发表的论文〈呼吸式的内摄> (RespiratoryIntroection, 1931)*描述有一种施虐幻想,是将排泄视为谋杀的工具,大便是下毒及爆炸的工具,小便则是下毒的工具。根据他的意见,这些幻想会使得小孩害怕因排泄物而中毒。他的论文似乎与我之前的文章中所提到的観点一致。

145-2参考欧布伊森的论文〈被害感的来源> (1920),以及史迭凯的论文〈被害妄想中原欲征兆的反转>(1920)。根据他们的意见,迫害者的偏执槪念来自潜意识中将迫害者以及粪便(scybalum)视为同一件事而且粪便表征迫害者的阴茎。我发现将粪便视为迫害者所造成的害怕,其实来自施虐幻想。在这幻想中,尿与粪便被用来作为对抗母亲身体的有毒和摧毁的武器。

145-3 侯海姆(G^zaRoheim)在他的论文〈父亲死亡之后〉(NachdemTodedesUrvaters1923)中,指出在原始部落,邪恶的魔术师藉由麇术的方式,将排泄物或其他对等的东西插入男人的身体,藉此杀掉他或让他生病。

145-4亞伯拉罕在(原慾發展簡論> U924)中指出,所恨的客體會被對等於糞便。也參考侯海姆的論文(父親死亡之後> (1923),以及恩斯特·西梅爾(ErnstSimmel, 1882-1947)的論文〈醫學專及醫生生病的遊戲〉(TheDoctor-GameIllness, andtheProfessionofMedicine, 1926) °

145-5參考我的論文〈論智力抑制理論>(1931,(全集I>)。

在以有毒的排泄物作为主要攻击工具的时期,小孩会愈来愈害怕那些内摄进去的客体和外在客体会以模拟的方式回击自己(根据其多样化施虐策略的细微度),而且他会将其投射机制用到极致。这焦虑会扩散出去,而且分配到许多客体以及外在世界的危险来源上,因此他会害怕各式各样的迫害者。146-1那些在黑暗中偷袭的特质使小孩以警惕及多疑的眼光看这世界,这会增强他与现实的关系,虽然只是单方面的;而对于内摄客体的害怕,则会持续刺激他使用投射机制。

146-1害怕許多迫害者不只來自肛門施虐(害怕許多迫害性的糞便),其根源還包括口腔。根據我的經驗,小孩的性理論中有以下現象:母親在每一次的交配中吞併了一個新的陰莖,而且父親可以提供許多陰莖,這些都是使他對於許多迫害者感到害怕的原因。梅莉塔認為這些多樣化的迫害者都是小孩衝著父親的陰莖而來的口腔施虐攻擊之投射,父親陰莖的每一碎片都是令他感到焦慮的新客體(參考她的論文〈文化發展中精神病機制的角色〉〔1930〕)。

这时期小孩攻击母亲的身体内在,以及(被视为)在母亲身体里面的阴茎,他藉由下毒和危险的排泄物达成这些攻击,146-2迫害与妄想的内容似乎皆来自这些焦虑情境。146-3

依据我的观点,小孩对于内摄客体的害怕使他将这些害怕投射到外在世界,147-1藉此他将器官、粪便及许多事情(包括内化客体与外在客体)对等了,使这害怕也散布到其他被对等的外在客体。147-2  147-3

我认为与许多客体的这种关系(部分来自焦虑),帮助[个体]进一步建立与客体的关系以及对于现实的适应,因为其原始客体只包含一种客体,意指表征母亲的乳房。但是在小小孩的幻想中,这些各式各样的客体成了个体的摧毁倾向与原欲倾向的主要对象,也是那被唤醒的知识欲望之对象,也就是他母亲的身体内在。当他的施虐倾向增强,且在幻想中占据了母亲身体的内在时,母亲的身体部分成为客体的表征,同时也象征外在世界与现实。本来[小孩的]客体表征的是[他母亲的]乳房,现在被对等于外在世界,因此她身体的内在更进一步表征客体以及外在世界’因为它已经成为一个包含更多样化客体的地方,这是因为焦虑的分布面更广泛的结果。

146-2参考我的论文〈象征形成在自我发展中的重要性〉(1930)。我同意亚伯拉罕的观点,他认为偏执者的原欲退化到更早期的肛门阶段,就像我所假设的,施虐特质的高峰期因口腔施虐倾向开始,而在早期肛门阶段减弱时结束。我视以上所描述的这时期为偏执者的根基,它们被早期肛门阶段主导。我认为这说法补充了亚伯拉罕的发现,它显示在这个时期各种施虐工具被用到最极限,而尿道施虐倾向以及口腔施虐倾向都是这时期中最重要的因素。它同时也对于这些幻想的结构提供了许多讯息,在此幻想中表现出那些属于较早肛门阶段的肛门施虐倾向。

146-3梅莉塔以两个案例解释被害及其相关的妄想内容皆来自这类焦虑情境(参考其论文〈论被害意念与妄想的心理学〉〔1931〕)。

147-1小孩冲着客体而来的摧毁欲望,由于其表征在身体器官上,因而激起了他对于这些器官与客体的害怕。这些害怕和他的原欲渴望使他将这些器官与其他事情对等,这些器官则反过来成为焦虑的客体,因而小孩持续远离它们并寻找新的对等物,藉此剌激象征的发展(参考我的论文〈象征形成在自我发展中的重要性〉,1930 [《全集I])

147-2根据费伦齐的说法,小小孩藉由认同,重新找到自己的器官以及每一个外在事件的功能,这是象征的前趋。

147-3根据钟斯的论文〈象征的理论〉(丁heTheoryofSymbolism, 1916),享乐原则使个体喜欢不同的事物(若它们都激发出类似的兴趣的话),这观点强调原欲在认同及象征历程上。

因此小孩对于母亲身体内在的施虐幻想,铺陈了他与外在世界和现实的关系之基础,而它所造成的攻击与焦虑则是其客体关系的基本因素,他的原欲也同时运作且影响着其客体关系。他与客体的原欲关系以及现实的影响,中和了他对于内在和外在敌人的害怕。他对于仁慈及有帮助的人物之信念,使其真实客体更强烈地浮现,而其幻想中的意像则退居幕后;这信念来自原欲的效能。148-1

超我形成与客体关系的互动(建立在投射与内摄之间的互动上),深深影响其发展。在早期阶段,他将所害怕的意像投射到外在世界,使世界变成一个危险的地方,其客体则成了敌人;同时对于真实客体(对他有好感的客体)的内摄,反向运作而减弱了对于可怕影像的害怕程度。依此观点,则超我形成、客体关系以及对于现实的适应,皆是个体的施虐冲动以及对于客体的内摄之间互动的结果。

148-1参考我的论文〈儿龙戏中的拟人化>(1929,《全集>)


                                                                                                 第八章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