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上闲逛,被几名男子游说:进美容院免费领赠品,进店后最终消费200元才出店。3月5日,在西安东大街,两名大学生就遭遇了这种事情。 投诉:说好领赠品却成了收费洁肤 3月5日下午,大学生小黄和小杨在西安东大街闲逛。沿街站着的几名男子突然围上来,拿着印有“零度美丽空间”的优惠券,说可以进店免费领赠品。小黄和小杨拒绝后,一男子又央求两人进店为自己“拉个票”。 小黄和小杨随男子上2楼,到了名为“西安市碑林区莎依贝尔美容院”的门口,男子冲着店内喊了句“两个赠品”后离开。几名女服务员围上来将两人拉进店内。 一服务员称,要先进行免费皮肤测试,才能根据肤质领赠品。小黄和小杨被带进两个不同的房间测试。小黄说:“服务员拿着仪器先按摩我左半边脸,一会儿说脸上的毒素被清理出来了,又拿镜子给我看。”镜子里小黄的毛孔粗大,所谓的黑色毒素贴在脸上看着有些恐怖。 服务员说用店里特制的中草药护肤液清洗,就能彻底清除毒素。“开始我不同意,对方强行给我用水擦洗,我感觉脸上很蜇且发红发烫,她又推荐了店内的护肤液。”小黄称她还想拒绝,却被对方硬按在床上,只能接受。“我感觉对方用的不是自来水擦洗,测试的房间就我和服务员两个人,手机还没信号,我不敢硬来。”昨日,小黄说。 这时,小杨房间的服务员走进来对小黄说:“你朋友想要做价格498元的全脸清洁,但她没拿现金也没带卡,你替她支付一下吧。”“我还在纳闷,就听见小杨大喊什么都不做。”昨日,小黄说,“我质问他们不是说免费测肤质吗?谁知对方却说你耳朵不好吗?我们只说免费测肤质,又没说中草药洗脸免费。”最终,小黄和小杨共支付200元,才得以从店铺离开。 小黄和小杨说:“我们希望曝光他们,不要再让人受骗了。” 观察:主要挑学生模样的行人搭讪 昨日,记者来到该美容院门前,临街处站着五六名手持优惠券的男子。这些男子不是见所有行人就拦,主要挑学生模样的行人搭讪,以女生为主。 半个小时内,至少6位行人被这些男子带入店内,有男有女。大部分被拉到店门口的人都进店消费了,仅有1名背着双肩包的男子进店后,表示自己只“投票”,对其他要求一概拒绝,最终未消费从店内走出。 记者佯装行人经过,几名男子很快就围上来,有一男子说,“行个好,进店给我投个票。”之后,他带着记者进入店铺,随后店内女服务员就开始推荐免费肤质测试,并称测完后才能领赠品,和小黄与小杨经历的一样。 律师:商家的“免费”最好避而远之 昨日,在记者的介入下,一名自称店面负责人的男子给小黄和小杨全额退款。店内一名服务员不满地说:“小妹妹,以后花钱前脑子要清楚。” 该负责人称,该店已是近20年的老店,有会员2万名,在兰州、北京等地都有分店。“你看墙上挂着税务登记、卫生许可证还有营业执照,我们正当经营,好多店铺都是这样‘拉客’的。” 对于记者要查看店内护肤品的要求,该负责人一直没有回应。 陕西维恩律师事务所的吴江涛律师表示,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消费者享有知悉其购买、使用的商品或者接受的服务的真实情况的知情权,以及与生产经营者进行公平交易的公平交易权。但该美容院以免费体验为诱饵,欺骗消费者进入店中,在体验中,用新的收费名目强迫消费者消费,已构成消费欺诈,该商家应全额退还消费款,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也应予以处罚。 昨日,记者通过12315消费者投诉举报专线,对该店铺予以投诉。吴律师建议,天上不会掉馅饼,对于商家的各种“免费”,消费者最好还是敬而远之。 “美容陷阱”是服务市场上的一大顽症,令许多爱美女士防不胜防,但其实不管无良美容院花招再多,根本的逻辑也就是三个步骤:引人入局、关门要钱和无效承诺,虽然形式多有分别,但本质上却都是“换汤不换药”,消费者如果提高警惕,大胆质疑,小心调查,都可将这些“美容陷阱”一一避开。 陷阱一:“免费诱惑”引人入局 “天上不会掉馅饼”的老话人人会讲,但真正在面对美容院的“免费诱惑”时,消费者却往往难以抵挡。“只要把顾客吸引进来,自然有办法掏空口袋。”这是美容院在进行免费推销时的基本逻辑,但是却不是所有消费者在一开始就能主动警惕。 一开始美容院服务小姐总是会对你笑脸相迎,但别以为看到笑脸自己就是上帝,其实你在狼的眼中不过是一只待宰羔羊。“免费诱惑”这种招摇撞骗的行为在美容业已屡见不鲜,常用的招数就是以“免费试用”、“超低价试用”的名义吸引消费者,然后在未经消费者同意的情况下打开“昂贵”的化妆品的包装,或者以“免人工费”、“护理品要收回成本”等理由强迫消费者买单。遭到拒绝后,刚才的微笑早已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不买单别想走人”的凶相毕露。在僵持博弈的过程中,美容院一般还会对结伴而来的消费者采取分化瓦解各个击破的策略,软硬兼施逼人就范。 广州的大一女生小曾,最近就和同寝室室友小柯一起经历了一次这样的“免费美容”骗局。从她们的受骗经历中,也可以看出这类骗局的一般“程序”。 首先,美容院及其销售人员最初出现在目标消费者面前时,必定是看起来亲切而可靠的。比如,小曾和小柯便是在某大型超市购物完成后走出超市,在超市手扶梯前遇到某美容院的销售小姐。这位小姐长相标致,态度殷勤谦卑,热情地上前请求她们提供一个帮助“做一个美容护肤市场调查”,这很容易就让天性纯善的大一女生小曾和小柯心软,从而无私地“伸出援手”,跟着这位小姐走进了美容院的大门。 第二步,美容院会以各种形式的“免费午餐”来吸引消费者接受其产品或服务的“试用”。在简单的询问了解之后,小曾和小柯已经坦然告诉了美容院小姐自己的各种皮肤问题,于是小姐为“感谢”她们,便热情地将她们拉进“免费护理室”进行“产品体验”。在这过程中,小曾和小柯被有意分开在两个相互隔绝的护理室,但她们却毫无警惕。在享受“免费”过程中,美容小姐一边把各种产品往她们脸上涂抹,一边从她们的皮肤挑出一系列问题,接下来便是极力推荐自家产品和美容服务套餐。 第三步就到了图穷匕见、软硬兼施的时候了。一开始,美容小姐还会跟小曾和小柯说“试试而已,有用再买”,但眼看她们无论怎么好言相劝都一副“打死不出血”的样子,美容小姐的态度也立马变得生硬起来,翻脸不认人:“你现在已经享受了我们的产品和服务,哪有拍拍屁股走人的道理!”一时间,全美容院的员工几乎都拥了过来,一副不依从就要打群架的架势。可怜小曾和小柯两人还被有意隔离开,互相都没个支持,美容小姐还继续骗她们说“你的同学已经答应买了。那我们也不强迫你,你们两个人合买一套产品或服务也是可以的。” 这种情况下,两个小女生已经在美容院里耗费了4个小时之久,吓都吓得不轻,哪里还有还手之力?只能无奈地掏出半个月生活费,接受这一套昂贵而无用的美容产品。 对策:多问几个为什么? 面对“免费诱惑”,爱美女士们务必提高警惕,牢记“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的古训,遇到所谓的美容促销时多问几个“为什么”,或者干脆断然拒绝。就算已经上当受骗也不用慌张,更不要抱着“破财消灾”的想法,而应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争取脱身,必要时可报警,随后尽快向当地消协或者工商部门投诉。 陷阱二:会员卡“吸血”之后玩“蒸发” 美容院为了招徕顾客,多实行会员卡制度。对于长期美容的女士来说,办卡是一个省钱省事的门路,但这带来的投诉也很多,基本情节就是办卡之后美容店人去楼空,会员卡自动失效。总之不管曾经办卡时的承诺多么诱人,一旦你掏钱出来便是“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广州白领张小姐,最近在所住社区一家打着某国际美妆品牌旗号授权的美容美体沙龙购买了数个“按摩套餐”,总价值4000余元,没想到后来这家沙龙却毫无征兆地突然关门谢客人去楼空,而张小姐还有近2000元的套餐余额没用完却无处退款。 最初,张小姐之所以选择这家沙龙,最重要的原因也是看中这一国际品牌授权的背景,然而却没想到它依然不靠谱。 在接受过最初几次推背按摩服务之后,张小姐感觉服务质量还不错,便在店员劝导下一次性购买了一个推背“套餐”,总价是1380元。此后,张小姐又陆续购买了一套价值1380元的腿部按摩服务套餐,一套价值690元的乳腺按摩服务套餐,以及一套价值600多元的胳膊及胸部的助眠按摩套餐。 3个月后,张小姐购买的这些套餐都还没消费完。然而当张小姐再次准备光顾这家沙龙,却发现已人去屋空。店主手机关机,张小姐反复尝试都联络不上,这才意识到事情不妙并报警求助。 这时张小姐才想到,上个星期店主还曾不断催促她赶紧交清乳腺按摩套餐的尾款,上午催完下午再催,结果收了钱没几天就关门走人了。 这样的事件其实屡见不鲜,通常美容院为了吸引消费者办卡经常大抛“馅饼”,提出各种美丽承诺并辅之一各种开卡优惠。当消费者禁不住诱惑办了卡之后,美容院又会继续引诱消费者不断追加投资,在这种连环诱惑下,有些消费者就像上瘾一样将大把钱撒到美容院。结果却很可能花了钱又花了时间,效果却还一点也不明显。碰上最坏的结果,美容院由于种种原因关门大吉,当初开的卡也就一笔勾销,消费者想追都无处去追。 对策:能不办卡就不办卡 如今美容市场竞争激烈,关门停业是常有的事,如果碰上专门靠办卡行骗的无良商人,消费者还真是得倒大霉。工商部门查处难度大,报案也不一定能追回损失,消费者往往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最好的办法是预防,谨慎办卡,能不办就不办,即使办也不要办得期限很长,并且要对美容机构的营业执照以及企业的品牌、规模、信誉、口碑等信息尽可能了解透彻。 陷阱三:不实宣传“忽悠”起来没底限 “三天嫩肤美白”、“七天瘦身”、“一周让你白回来”、“不整容也能让你拥有无痕美肌”等夸张的美容院广告宣传,在懂行的人看来都只不过是拿科学当儿戏的玩笑,可求美心切的女士却往往甘愿为这些虚无缥缈的“美丽愿景”而跳入“火坑”。 强调在短时间内达到某种显著效果,是这类夸张广告的第一大特点。比如广州某大四女生小林总觉得自己很胖,眼看马上快要毕业找工作,怕身材影响面试结果,于是在大学附近一家美容院购买了800元的瘦身卡,当时美容院号称是可以“10天瘦10斤,不瘦不要钱”。但现在三个月过去,小林最终也不见瘦下来一个圈,当初喜滋滋买的职场套装还是扣不上扣子。 其次,用“国际知名品牌”做诱饵,也是这类虚假宣传的常用招数。比如,最近北京的程女士在某家号称由法国兰蔻授权的美容院花巨资接受美容服务,结果却导致脸部皮肤严重湿疹,美容变毁容,最后警方调查证实该美容机构根本就是法国兰蔻“山寨店”。沈阳的郝小姐在当地一家美容院用1200元购买了一套据称也是某“国际名牌”的护肤品,最后查询发现国际上根本不存在这么一个所谓的“国际品牌”,生产厂家其实就是广州某城乡结合部的一家没什么名气的小化妆品厂。 还有一些美容院最爱卖的就是所谓“进口化妆品”,写满了英文、韩文、日文,其实不少产品都是连进口批号都没有的“三无”产品,有的甚至连所谓的“外文标签”都根本是毫无意义的字母乱码。尽管如此,这些让人看不懂的“品牌货”往往敢于标价奇高无比,卖价要比进价要翻几倍甚至十几倍还多,即使如此还要冠以“厂价直销”的美名。而一些消费者往往抱有“一分钱一分货”的心理,宁买高价不买低价,因此甘心上当。 对策:不要轻信所谓“专业线”产品 化妆品市场向来鱼龙混杂,所谓“专业线”渠道由于其远离大众的封闭性,更加令普通消费者难辨真假。避免上当的最佳对策是要到信得过的渠道购买信得过的品牌产品,而不是轻信所谓的“专业线产品”。即使是在美容院购买产品,也要注意查看产品的进口批号、中文标识和使用说明书、生产日期、保质期、注意事项等等,最好是获取信息后通过多种渠道查询并确认可信后再返回购买,购买时应索要发票。如果发现异样要主动维权,并向有关部门投诉,避免遭遇更大损失。 来源:中国青年网 [责任编辑:熊宪斌]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