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上党地区,地处黄河中游,雄踞太行山脉南端,西北有太岳山系的余脉延伸至境内,西南接中条山。其范围除基本包括今长治市、晋城市两个行政区域外,还包括周边河北省西南部、河南省东北部、晋中、晋南等邻近省、市的一部分地带。 上党是一片古老的土地,钟灵毓秀,屹立万古,高山流水,阅尽沧桑。这里旧石器、新石器文化遗址众多,殷、周之前这里属《禹贡》所分九州中的冀州,战国以后为上党郡,是中华民族开发较早的地区之一,积淀着民族优秀文化的无尽内涵。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自古就流传着许多有关开荒创世的远古神话传说,考查表明,上党是一个自春秋战国以来就一直存在的、历代不断的远古神话传说密集区,其源流之原始、密度之集中、内容之详备,尤其是历代相沿不断、循序而下的特点及现存的大量各类传说的遗迹、遗存等,是全国其它地区无法比拟和取代的。只是由于种种原因,这一区域在近代逐渐湮没无闻、不被世所共知了。 
太行山图 采自清版《潞安府志》 上党地区的远古神话传说如此密集,是和当时古人类在此繁衍生息、进化昌盛密切相关的。 人类约诞生于300万年前左右,此期约同于地质学中的早更新世。通常将人类诞生至距今13万年前划为旧石器时代早期、再到距今天10万年前左右划为旧石器时代中期、直到距今1万年前左右划为旧石器时代晚期。整个旧石器时代的时间范围约同步于地质学中的早、中、晚更新世。这时候上党地区的古地理格局是:早更新世(240—73万年前)时山间盆地包括邻近的榆社等地均为湖水占据,周边有晋中古湖、临汾古湖、侯马古湖、三门古湖等,人类主要生存于湖滨或河流附近;中更新世(73—14万年前)古湖泊开始萎缩,古河道完全贯通。气候则是寒冷期、冰期与温暖期交错变换,晚更新世(14.5—1万年前)的气候则包括气候期上的末次间冰期和末次冰期。 目前为止上党地区发现旧石器文化遗址有陵川塔水河文化遗址,沁水、阳城的下川文化遗址,高平李家庄文化遗址,沁源义和、花坡文化遗址,黎城猫崖洞文化遗址,潞城黄龙洞文化遗址,武乡楼则峪文化遗址等,它们大都属于旧石器文化晚期。下川文化遗址距今2.4至1.6万年前,是华北地区细石器文化的典型代表遗址,代表了旧石器时代石器制作的最高水平。其中石磨盘、砺石以及锛刃状器的发现,是当时采集天然谷物加工成粮食的信息,反映了原始采集经济向原始农业经济过渡的先兆,代表了我国黄河流域粟作文化的先声。下川文化期处在末次冰期的极盛期,平均气温估计比现在低10摄氏度,环境为主要以禾本科植物组成的疏林草原与荒漠,人类食物严重不足,在此特定环境压力下,下川人才开始培植禾本科植物,当然下川盆地开阔平坦的地势也为其提供了良好的场所。 
山经地域概貌示意图 选自《中国历史地理》 距今约1万年前左右,原始人由打制石器进入磨制石器的时代,人类历史也就进入了新石器时代。此期约同步于地质学上第四纪的全新世。上党所处的黄河中游一带,考古学上一般将距今七、八千年左右定为新石器时代早期,或称为“前仰韶时期”; 距今五、六千年左右定为新石器时代中期,也称为仰韶时期。仰韶时期又分为早、中、晚三个阶段,其早、中阶段为母系氏族社会,晚阶段为母系向父系氏族社会过渡期,个别地区则完全进入父系氏族社会;距今四、五千年左右定为新石器时代晚期,亦称龙山文化时期。此期上党地区的气候同华北广大地区一样,已渡过了旧石器时代晚期的最后阶段的末次冰期极盛期,气候逐渐变暖,森林草原环境出现,四季分明,温暖湿润,最暖时估计年平均气温高于现代2摄氏度,人类走出岩洞,从山麓高地转向平原地带,在湖畔、河边二级阶地,营建聚落,定居生活。新石器时代最根本的标志是出现了原始农业和畜牧业,特别是原始农业的出现,被称为 “新石器时代革命”,在人类进化史上有着划时代的意义。 新石器文化遗址,上党地区已发现约100余处,分布广泛而又相对集中,而且早、中、晚期类型俱全,遗址面积大,延续时间长。这一切说明远古人类在这一地区生存时间长久、人数较多,文明发达。但由于正式考古发掘甚少,这些文化遗址包含的众多详实内涵,我们尚无从进一步了解。 1984年,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在长治市武乡县石门乡牛鼻子湾一带,征集到新石器时代石器工具石磨盘、石磨棒各一件,形制与磁山文化遗址中所出土的同类器物十分相似,明显属于磁山文化的基本范畴。磁山文化遗址,发现于紧邻长治市东边的河北武安县磁山地区,距今7300年前左右,是“前仰韶时期”的代表性文化类型之一。磁山遗址出土了目前已知的世界上最早的中国粟实物,证明了七千年前我国北方地区粟的耕种技术已处于当时世界领先地位。牛鼻子湾地理位置属于磁山前仰韶文化的基本分布区域,说明上党地区也是新石器时代早期原始农业的最为发达地区之一。 
古代著名泽薮分布示意图 选自《中国古代史常识》 长治市城区东关北石槽村东南150米处,为一新石器时代遗址,从采集的标本分析,时代包括新石器文化早、中、晚期。有些陶器类型则具有二里头期(即夏文化期)特征。标本表明,当时长治市区一带种植、畜牧、制陶业等都有相当规模,对于研究当时的社会状况和印证上党的远古神话传说,具有重要价值和作用。 小神村遗址位于长治市西北5公里郊区大辛庄镇小神村西北面。西北临漳泽水库,面积约二万平方米。遗址发现于50年代,总计揭露面积600余平方米,发现了仰韶至周若干时期六个文化层的文化遗存。其中第一层为表土,二层为拢土,出土有商、周期陶片。三层为商周文化层,有兽骨、贝壳、陶片出土。四层为“东下冯类型”,属夏文化范畴,出土有夹砂陶、泥质陶的高领鬲、罐、盆、瓮等,纹饰主要为绳纹,陶色主要为灰陶。五层为龙山文化房址和一条灰沟。六层为龙山文化层。其五、六文化层中有半地穴式房址2座、灰坑40个、土坑竖穴墓8座。其遗物有石、骨、蚌、陶器等。陶器以泥质灰陶为主,夹砂陶次之,另有少量褐陶和磨光墨陶。纹饰以绳纹为主,另有篮纹、方格纹、堆纹、弦纹等。制法有轮制、模制两种。器形有杯、盘、碗、豆、鬲、甑等,其饮食用具较为完备自成体系。此遗址是本地区惟一正式发掘过的遗址,为研究上党原始文化揭开了序幕。 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最初的历史,总是用“口耳相传”的方法流传下来。我国流传下来的史前神话传说,内容非常丰富、范围非常广阔,大都有着史实的渊源和历史的核心,反映着一个相当漫长的历史时代,是我们今天研究古代历史、特别是史前传说时代的历史的宝贵资料和重要依据。上党地区流传的神话传说也不例外,这些神话传说源于当时的社会生活,一定程度地映现着历史的影像,反映着本地当时的历史原貌及文明程度,是我们古老历史不可忽略的有力佐证之一。 
长治诸山分布图 采自清版《潞安府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