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寿,我们到底差在哪儿?》一文分析了日本民族的饮食特点:饭量适度,种类多样,尽量生吃,烹饪以生食、炖、煮为主等。追求美味是人的本能,日本人也并非天生就爱吃“没滋没味”的东西,而是长期饮食习惯影响的结果,与日本有关部门的指导也分不开。在这方面,我国与之相比,存在一定差距。国家发改委公众营养与发展中心主任助理柴巍中博士从机构设置、营养立法、营养教育以及营养产业四个方面,对中日两国进行了比较。 机构设置——四个“部委”围着营养转 日本食品安全委员会是国家指导全民营养工作的最高机构,由厚生省、通产省、农林部以及文部省四个部门的人员共同组成,部长、内阁总理大臣亲自参与,指导全民营养工作,各部门职能定位各不相同。日本中央一级的国民营养工作由厚生省和文部省负责,厚生省具体负责成年人的营养健康工作,文部省则主要负责学生的营养工作。文部省系统的督、道、府、县等各级地方政府均设置供餐部门,具体指导学校供餐事宜。厚生省的都、道、府、县等各级地方政府机构设有营养调查员,直接负责居民的保健和营养调查。 我国于2001年成立了公众营养与发展中心,这是我国惟一从事公众营养改善工作的事业机构,隶属于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我国虽然有中国营养学会、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北京大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系等机构,但他们属于学术性的机构或社会团体,主要从事与营养健康相关的学术性研究与探讨,既不做决策,也不负责执行。 营养立法——我们只是开了个头 二战结束后,日本虽然经济状况非常糟糕,却将全民营养改善工作当成一项国策,放在了首位。继1947年颁布《营养师法》之后,1952年又出台了《营养改善法》,1954年出台《学生午餐法》,2003年又颁布了《健康增进法》。目前,日本涉及营养议题的法律法规就有10多部,其中以《营养改善法》和《健康增进法》最为基本。营养法规几乎覆盖了日本全社会,比如法律规定,凡能容纳100人就餐的食堂必须配备至少1名营养师。 世界上有许多关于科学的营养改变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前途的事例。除了众所周知的日本“一杯牛奶强壮一个民族”之外,其实还有北欧国家挪威依靠“一勺野生鳕鱼肝油,强壮了一个国家”的故事。挪威根据其国情,强调学生每天要吃一勺野生鳕鱼肝油,结果大大提高了这个位于北极圈内国家的人均寿命和健康水平。挪威现在已经是世界上著名的长寿国家。 世界卫生组织(WHO)和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建议各国仿效日本在营养工作方面的努力。至今,全球已有20多个国家公布了各自的《膳食指南》。《膳食指南》是根据平衡膳食理论制订的饮食指导原则,是合理选择与搭配食物的陈述性建议,目的在于优化饮食结构,减少与膳食失衡有关的疾病发生。从1997年开始,中国营养学会就先后发布了《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三个技术性标准,指导公众如何合理膳食。 黄荣清教授告诉记者,我国首部《国民营养条例》最近已完成初稿,条例中将规定所有的幼儿园和学校都要配备专业营养师,在社区内也要配备营养师,定期向居民讲解营养知识。营养专家认为,人均GDP指标由1000美元增加到3000美元的时期,是居民膳食营养结构迅速发生变化的关键时期,要在这个时候加以正确的营养指导,提升我国居民的体能和智力水平,预防营养不良和营养失衡。 营养教育——让孩子“照猫画虎”地吃 日本的营养教育也非常发达。1947年颁布的《营养师法》规定,在学校、医疗、餐饮等机构要设立营养师岗位,营养师上任需有政府相关部门颁发的资格证书。于是,营养师这一职业便在日本蓬勃发展起来。到2002年,全日本营养师培训机构已多达258个。对营养师培训则涉及营养学基础、医疗临床、营养咨询、检测、营养评价等多个方面,比如在食物的品种和烹饪方法方面,指导公众尽可能保全其营养。据最新资料统计,在总人口1.2亿的日本,每153人中就有一个营养师(士),这些营养师(士)广泛分布在医院、学校、食堂、宾馆、食品加工企业和政府部门等,每年有2万人参加由厚生省负责的营养师(士)的资格考试。 此外,营养知识及健康科普宣传在日本也非常突出。 很多中国人还常常把冰箱当成储藏箱,为了方便,买了一大堆的食物放进去,十天半月也不去管它,想起来才拿出来食用。日本的冰箱的普及率几近100%,然而许多家庭主妇仍不辞劳苦地每天上菜场购买新鲜蔬菜和海产品。因为她们知道,冰箱只能保鲜,而这种保鲜过程中,营养会大量流失,所以她们宁可辛苦一点,每天买新鲜食材,这样才能保证营养。 日本妇女以全职家庭主妇居多,她们大多会在婚前参加家政学校,学习专业的食物料理制作方法,以及膳食搭配的营养学知识。曾经在日本做过访问学者的《中国人均寿命比日本低10岁》一文的作者在日本朋友家中就餐时发现,日本的家庭主妇非常重视家人的饮食,非常注重荤素搭配,膳食平衡。每日三餐不重复,甚至细致到从饭菜的颜色到种类的选择。她们非常关注丈夫的体重,一旦发现丈夫的体重增加或者减少,就会马上调整自家的菜单,因为她们认为体重是人的身体状况的最直观表现。 卫生部心血管病防治研究中心武阳丰教授介绍,日本的家庭成员,特别是负责饮食的家庭主妇对饮食知识非常重视,他们不是等家人得病后才开始注意饮食。孩子从小在一个良好的营养环境中长大,将来就能有效避免得某些疾病。从儿童的角度来说,这个时期形成的习惯会带到成年,带到将来。因而,父母亲的饮食行为健康不健康,不仅仅关系到自己,还直接影响孩子:你吃什么样的饭,他就照猫画虎也照着吃。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都会传给下一代。 我国却基本上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营养教育,虽然农业部和卫生部有一些相关的研究机构,但无论高等教育还是普及教育与日本相比都相差甚远。营养学在我国属于预防医学的一个分支学科,针对的主要是病人的营养调理和对治疗的辅助配合,社会上多的是对具体烹饪技术的培训,基本上以“色香味”为宗旨。 黄荣清教授说,在我国,人们关注城乡差别,普遍关注的是经济差别,实际上更大的差别是在知识上——尤其是健康知识,关于人如何吃、如何生活才健康,这些知识,一些农民几乎没有。在2004年卫生部发布《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现状》后,曾经有专家指出,提高农民的健康水平,普及健康知识,主要是教育老百姓怎样充分利用当地资源,比如在菜园子里种一些有营养的蔬菜,弄一个豆腐房或者养鱼塘来解决这些问题。贵州比较贫困,人群容易患贫血,可是那地方的枣树非常多,如果教育大家能多吃一点枣,就能解决贫血的问题。 我国已经开始推行廉价、高效的健康教育活动。从2005年起,我国一些相关机构、部门已经开始营养师培训。此外,卫生部计划到2010年时建起一个覆盖全国所有城镇和80%农村地区的健康教育网络,传播食品卫生、妇幼保健、控制吸烟、预防传染病和慢性病的知识。拥有全国2/3人口的农村将成为中国进一步提高国民健康状况的重点地区。 营养产业——“琳琅满目”未必有营养 营养产业在日本也很发达,已开发形成系列化多品种的营养食品,如针对老年人、孕妇、儿童、临床病患者(糖尿病、高血压人)的各种专用营养功能食品。 说到我国营养食品开发不够,许多人也许不能理解:超市里琳琅满目的各类食品还少吗?“我国的食品开发还停留在注重色、香、味、行(方便)阶段,食品工业还未转向注重营养、增进健康的发展方向。”柴巍中博士说。 世界卫生组织宏观经济与健康体系顾问Hana Brixi博士在接受健康时报记者采访时,恳切地指出:“健康促进和预防服务,对公民的寿命是至关重要的,在这一领域里,中国政府在提升儿童免疫能力方面做得很好。然而,中国的卫生政策应该在推动健康的生活方式、避免非传染病造成的死亡率方面做更多努力。” |
|
来自: 春天书屋 > 《食疗-西红柿-雪梨莲子茯糕山药枸杞大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