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四圣心源》治疗鼻衄的辨治特点探微

 道佛儒医旧葫芦 2016-03-24

《四圣心源》治疗鼻衄的辨治特点探微

《四圣心源》是清代著名医家黄元御的代表作。黄氏十分推崇《内经》、《难经》、《伤寒论》和《金匮要略》等经典著作,并尊黄帝、岐伯、秦越人、张仲景为医界“四圣”,其编写的《四圣心源》从理论到实践,都是以上述典籍作为指导范本的。本文就此书治疗鼻衄的辨证和治疗特点探析如下,以利临床应用。

1.鼻衄之机在于肺逆失敛

肺为华盖,百脉朝会于肺。肺主气,主肃降。黄元御认为,上焦血液的收摄,依赖于肺气的降敛。一方面,肺气的收敛对于上焦血液有直接的收摄作用。如《四圣心源·血脱》云:“……肺血上流,则吐衄于口鼻。以血在下焦则宜升,而既升于上,则又宜降。降者,肺之所司,缘肺金主收,收气盛则血降,收气不足,故血涌而上溢也。”另一方面,肺气的降敛对于君相二火有收摄作用。如《四圣心源·气滞》曰:“君相之火,下根癸水,肺气敛之也。肺气上逆,收令不行,君相升泄,而刑肺金,则生上热。”而“君相升泄,肺金被刑,营血不敛,故病鼻衄”(《四圣心源·衄血》)。因此,《四圣心源·衄血》的开篇就点题:“肺窍于鼻,肺气降敛,则血不上溢,肺气逆行,收敛失政,是以为衄。”可见,鼻衄的原因是肺气逆行,收敛失政,以致血从上溢而为衄。


2.鼻衄之根源于胃气不降

脾胃同居中焦,中央土以灌四旁。中焦脾胃,上为心肺,下为肝肾,凡上下所属之脏器出现虚实克胜之变,必然影响中焦之气,故四脏有一不平,中气必为之受伤。脾胃是一身升降之气的枢纽。脾气宜升,胃气宜降。中气受伤,脾胃升降失常,亦同样会累及心肺肝肾诸脏。黄元御认为气机的升降运行正常与否取决于中气。若中气升降窒塞,则脾土下陷而胃土上逆。俾中气得运,枢轴运转,脾陷复升,胃逆复降,胃降则心肺也降,脾升则肝肾也升。如《四圣心源·劳伤解·中气》说:“脾为己土,以太阴而主升,胃为戊土,以阳明而主降,升降之权,则在阴阳之交,是谓中气。胃主收盛,脾主消磨。中气旺则胃降而善纳,脾升而善磨,水榖腐熟,精华滋生,所以无病。脾升则肾肝亦升,故水木不郁;胃降则心肺亦降,故金火不滞。火降则水不下寒,水升则火不上热,平人下温上清者,以中气之运也。”因此,黄元御特别强调脾胃的升降功能。在《四圣心源》中,有多个篇章均提及肺气不降的原因在于胃气不降。如《四圣心源·气滞》说:“凡痞闷嗳喘,吐衄痰嗽之证,皆缘肺气不降。而肺气不降之原,则在于胃,胃土逆升,浊气填塞,故肺无下降之路。”又如《四圣心源·血脱》说:“肺血之上溢,总由阳明之虚。”再如《四圣心源·衄血》说:“肺气逆行,收敛失政,是以为衄,其原因于胃土之不降。”可见,黄元御把鼻衄的根源归之于胃土不降。


3.治疗鼻衄的用药特点

3.1清金泻火,敛肺降胃”是谓总法 《四圣心源·衄血》说:“肺气之降,机在胃土,胃土上壅,肺无降路,收令失政,君相升泄,肺金被刑,营血不敛,故病鼻衄。”由此可见,黄元御认为鼻衄的病机是肺胃上逆,火炎金伤。因此,他在《四圣心源》中拟定的治疗大法是清金泻火,敛肺降胃。立仙露汤如下:麦冬三钱,五味一钱,贝母二钱,半夏三钱,柏叶三钱,甘草二钱,芍药三钱,杏仁三钱(煎大半杯,温服)。

3.2上清君相,下清风木,降敛活用 《四圣心源·衄血》:“衄血之证,火泄金刑,气伤血沸,宜清金敛肺,以回逆流。”方中麦冬、芍药双清君相二火;贝母清金泻热;五味子、杏仁降敛肺气。其中尤其要注意的是芍药的应用,黄元御对于芍药的理解和其他医家不同,他认为“芍药酸寒入肝,专清风燥而敛疏泄,故善治厥阴木郁风动之病。肝胆表里同气,下清风木,上清相火,并有捷效。”(《长沙药解·芍药》)诸药合用,共凑泻火清金敛肺之效。

3.3清金益气,收湿敛肺,擅用柏叶 黄元御在治疗衄血和吐血等上焦出血时均喜用柏叶,认为柏叶“味苦、辛,涩,入手太阴肺经。清金益气,敛肺止血”“柏叶秉秋金之收气,最能止血,缘其善收土湿。湿气收则金燥而自敛也。”(《长沙药解·柏叶》)

3.4降摄胃气,妙用半夏,独树一帜 黄元御特别喜用半夏,运用半夏的经验十分丰富,涉及多种疾病。在《四圣心源》的138首方剂中,有35首方剂用到了半夏,约占1/4。其所著的《长沙药解·半夏》中说道:“半夏辛燥开通,沉重下达,专入胃腑而降逆气……血原于脏而统于经,升于肝而降于肺,肝脾不升,则血病下陷,肺胃不降,则血病上逆。缘中脘湿寒,胃土上郁,浊气冲塞,肺津隔碍,收令不行,是以吐衄。……而用半夏降摄胃气,以治其标。”而《四圣心源·衄血》中更是自谓“降胃必用半夏”,并指出了临床上多数医家不敢用半夏的时弊,“近世误以血证为阴虚,半夏性燥,不宜血家,非通人之论也。”

4.讨论

综上所述,《四圣心源》治疗鼻衄,以“肺胃不降,火炎金伤”为辨证准则,可谓辩证精当,执简驭繁。用药善用半夏降胃;喜用柏叶止血;喜用贝母清金;配以五味子、杏仁降敛肺气;君相二火升泄者配伍麦冬、芍药。

鼻衄(鼻出血)是耳鼻咽喉科常见的急症,同时也是许多疾病的临床症状之一。可单纯由鼻腔鼻窦疾病引起,也可由某些全身性疾病所致。鼻出血大部分在前鼻镜下即可发现出血点,多位于鼻中隔前端的利特尔动脉丛,止血较容易。但部分患者出血创面大,或因出血部位隐蔽、出血点查找困难,或经前、后鼻孔填塞而无效,更有部分患者鼻出血反复发作。针对这些鼻出血,治疗较为棘手,而中医药治疗鼻衄有丰富的理论和临床经验,从整体入手,调整脏腑阴阳平衡,止血彻底有效。

黄元御的《四圣心源》治疗鼻衄特色鲜明,辨证用药独特。降逆肺胃,泻火清金,归根结底,在于黄元御“土枢四象,一气周流”的学术特点。一言以蔽之,唯燮理中气。“中气者,阴阳升降之枢轴,所谓土也。”(《四圣心源·天人解·阴阳变化》)。由于中气是阴阳升降的枢轴,中气虚则脾陷而胃逆,因此,甘草在仙露汤中的运用也是必不可少,《长沙药解·甘草》认为甘草“备冲和之正味,秉淳厚之良资,入金木两家之界,归水火二气之间,培植中州,养育四旁。”因此,在治法上,黄元御始终强调执中培土,在其著作《素灵微蕴·齁喘解》中提到“法当治中以培升降之用,燥土而拨转运之机。所谓发千钧之弩者,由一寸之机转;转万斛之舟者,由一桪之木也。”中气旺,则升脾陷而降胃逆,舍此无他。笔者临床应用黄师辨治方法治疗鼻衄,效果卓著而不易复发,万无一失,对于指导临床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 滕磊,转载请注明作者与出处。微信号:changqiu007)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