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此国被视为奇葩,总想压倒中国,却屡屡失败

 仙人掌a 2016-03-25

此国被视为奇葩,总想压倒中国,却屡屡失败

 浪子读历史 2016-03-24 02:50

世所共知,印度几千年来一直是四分五裂,邦国割据,虽然也有阿育王、戒日王乃至莫卧儿王朝等等强力政权兴盛一时,但在绝大多数时间里,它在政治上都处于支离破碎的状态。也正因为如此,在许多研究古代印度史的人眼里,“印度”更多的用来指代一个文明体系,而不是政治意义上的国家。

当然,今日印度,业已完成政治整合,变成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国家。但在统一的表象下,其内部政治格局依然破碎不堪,各邦拥有相当大的自主权,甚至以邻为壑、划地为牢,这不仅影响了印度政治的高效运转,也对印度打造国内统一经济体的努力构成严重阻碍。

此国被视为奇葩,总想压倒中国,却屡屡失败

印度为什么会成这个样子?笔者觉得原因主要有三:

首先是封闭的地缘环境

在《地缘政治17:印度为什么对中国充满畏惧》中,云石君曾剖析国南亚次大陆的南亚地缘格局:该板块东有巴坎——若开山脉阻截;北受喜马拉雅山脉和西藏高原压制;西有兴都库什山脉封堵,南面印度洋;四周这些强势地缘屏障。

这种极端封闭的地缘环境。从好的方面来说是阻碍了外部文明对次大陆渗透,保证了印度文明的独立性性;坏处则是由于缺乏根本性威胁,印度文明存在天然的凝聚力缺陷。这使印度不像中国那样,一直存在持续的外来压力(来自漠北草原的胡人),所以必须在政治上采用高凝聚力的中央集权模式,以集中内部资源以应对外来威胁。

当然,次大陆板块也并非完美无缺。像在它的西部,中亚游牧军事力量便会周期性的翻越兴都库什山脉,对印度文明的独立性构成冲击。

不过,中亚游牧势力虽然经常入侵印度,但这种入侵,其影响更多的体现在政治层面,并未对印度文明的独立性构成致命冲击。之所以如此,除了印度文明本身体量巨大,质量也不错外,也跟中亚的地缘区位大有关联。

此国被视为奇葩,总想压倒中国,却屡屡失败

中亚有大陆交通岛之称,是亚洲各大权力路径的交汇点。虎狼环伺的地缘环境,加上本身地缘实力的有限,决定了中亚很难作为一个独立的地缘政治板块存在,绝大多数时间里,都是在周边势力逐鹿结束后,沦为胜者附庸。

只是,无论是东亚的中国、蒙古,还是中东的伊朗、阿拉伯,这些地缘势力的本部核心区都与中亚相隔万里,且关山阻隔;地缘距离的太过疏离,意味着即便某一势力在中亚一时得手,其所建立的俄统治也极为脆弱,且缺乏稳定。一旦这个势力稍有衰落,中亚便又会沦为兵戎之地。

中亚的尴尬区位和有限地缘实力,既降低了它入侵印度的频率,更使依托中亚攻入南亚次大陆的势力,都存在一个无解的难题:由于身后缺乏强大稳定板块依托,它们缺乏足够且持续的能量,来对印度文明进行根本性改造,反倒为了维护来之不易的入侵成果,不得不对自身进行调整,以确保对次大陆的政治统治。这种政治上的妥协,反应在文化上,就是大体上保证了印度文明的独立性。

地缘环境的特殊性,使印度文明既无对外拓展的空间,也不至于有灭顶之灾。在这种情况下,次大陆的内部矛盾不可避免的被放大,内部各板块将窝里斗视为首要之务。

二、地缘核心惨遭肢解

政治上要实现大一统,就必须将中央权力凌驾于地方权力之上。但谋取私利乃人之本性。因此不同地缘板块的势力,也不可避免的会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至于这种最大化是否会损害其它板块、乃至印度文明的整体利益,这不是地方势力所会在意的。

此国被视为奇葩,总想压倒中国,却屡屡失败

在这种情况下,次大陆想在政治上高度整合,达到形成一个统一的国家,一个强大而有力的中央核心地缘板块,就显得至关重要。只有本部核心区强大,才有足够的能量,对边缘板块形成威慑,迫使它们即便心有不服,但出于实力对比的悬殊,也不敢轻易违抗中央。而中央则可以凭借自己本部的强大势力,辐射出一个庞大的势力范围,在此基础上构建出一个大型国家。

中国便是这种架构的典范。中国的长江——黄河流域核心区,是世界一流的强势地缘板块。正是基于这个强大的核心区,中原王朝才有实力将巴蜀、云贵、关外这些相对边缘的板块;甚至青藏、西域此类极端边缘之地,陆续归入中国版图。

印度文明的本部核心区也是两河流域——印度河与恒河。虽这个印度版的两河流域,其地缘实力远不如中国的长江黄河流域,但南亚次大陆本身体量也不如东亚大陆,所以以此二部为依托,辐射南亚也差差足够了。

但现实却跟印度开了个玩笑:它不仅没能依托印度河与恒河完成政治统一,反倒印度河流域这块古印度文明的发祥地,最后却被伊斯兰文明吸纳,到现代,印度河流域甚至在政治上都与印度彻底剥离,建立了尊奉伊斯兰的巴基斯坦国。

堂堂四大古典文明之一,印度文明居然老巢不保,这是为什么?

很关键的一点是,印度河流域与恒河流域中央,横亘着一个面积达60万平方千米的塔尔沙漠。

其实早些时候,这里还不是沙漠,但随着气候条件的变迁与人类的过度开发,该板块才最终荒漠化。而这种地缘环境的改变,也直接改变了南亚次大陆的地缘政治格局:

首先,塔尔沙漠在印度河流域与恒河流域之间形成了一道地缘屏障,极大的阻碍了两大板块的交流。这种地缘关系上的倒退,导致二者非但不能像中国的长江、黄河流域一般,经过整合融为一体,反倒不断疏离,最终走向对立。

而中亚游牧势力的侵袭,更加剧了二者的对立。印度河流域与中西亚毗邻,而中西亚则是伊斯兰文明的势力范围。伊斯兰文明崛起后,积极向外扩张,印度与其山水相连,不可避免的受其影响,而中亚游牧势力的伊斯兰化,以及对印度的周期性入侵,更加剧了伊斯兰文明对印度河流域的影响。

这种文明的同化,再加上塔尔沙漠阻断了印度河流域跟印度文明其他板块的有效交流,天长日久之下,这块印度文明的发祥地,后来居然被伊斯兰成功吸纳。

印度河流域伊斯兰化后,印度文明的本部核心区就只剩下恒河流域一部,其能量被大幅削弱。而印度河流域伊斯兰化后,又与恒河板块形成冲突,进一步牵制了这块本部核心区的能量。由于实力有限,恒河本部不仅无法从伊斯兰手中夺回印度河流域,甚至威慑孟加拉、德干高原的能力也被大幅削弱反映在政治哈桑,就是印度中央政权根本无力对次大陆各边缘板块强力压制,统治力被严重削弱。

三、种姓制度的束缚

此国被视为奇葩,总想压倒中国,却屡屡失败

印度的种姓制度可谓举世闻名。在种姓制度下,印度人被划分为婆罗门、刹帝利、犬舍、首陀罗四各种姓。其中,肤色较白的雅利安人占据了婆罗门、刹帝利这两大高贵种姓,经过岁月的变迁,慢慢演化为后来的印度白人;而肤色较黑的达罗毗荼人,则统统被归入犬舍、首陀罗这两大低种姓,甚至贱民。由于高低种姓肤色有明显差异,所以这种阶级划分同时也带有明显的种族歧视色彩。

毫无疑问,这种划分是不合理的,天然会受到印度黑人的抵制。为了压制它们的反抗欲望,印度白人积极推广印度教,利用其“今生受苦、来世可以享福”的教义,在精神层面消解低种姓的反抗欲望,进而从思想上让它们彻底奴化。

这种奴化教义的作用十分明显:印度文明形成以来的数千年岁月里,印度白人一直占据统治地位,社会在阶级歧视和种族歧视十分严重的情况下,居然奇迹般的保持了稳定。

但其之负面效应也十分明显:

鉴于一生注定为奴,印度黑人对国家完全没有认同感;而且,宗教影响力的过分强大,也削弱了政治权力的作用(在种姓制度中,担任祭司的婆罗门位列第一等级,国王、官吏等政治权力掌控者组成的刹帝利阶级仅位列第二)。这种情况下,中央朝廷派驻地方的职业官僚,仅凭中央政府授予其的政治权力,很难对当地进行有效管理。只有扎根当地,直接控制印度黑人的土邦贵族,和与他们长期勾结的婆罗门祭司,方有能力通过日积月累形成的直接控制力,获得民众的畏服。

此国被视为奇葩,总想压倒中国,却屡屡失败

流官制是中央集权的基本保证。流官的权力被世袭贵族和祭司剥夺,这意味着中央朝廷的权力也难以遏制的被地方土著势力分割瓦解。

种姓制度维护印度社会稳定的基础,可它同时也是消解中央集权的利刃。在种姓制度无法破除(破除便意味着阶级战争和革命),那么中央对地方的高度控制也就成为空谈

地缘结构的封闭、地缘核心的肢解、乃至种姓制度下宗教与世俗对权力的剥夺,这三重因素,共同锻造了印度文明的分裂基因。不仅使印度陷入严重的内耗,而且由于无法政治整合,进而也就不可能打造出一个统一高效的经济体系,印度想发展壮大,成为一个强力大国,自然也就难如登天。

当然,印度人肯定不愿意接受这种结局。所以进入现代后,他们寄往通过改革,来消除这些负面影响。只不过,在改革的过程当中,印度文明又面临着更大的麻烦,以致印度的现代化改革一波三折。

印度究竟面临什么麻烦?,笔者在接下来的《地缘政治19:印度的现代化之路为何步履蹒跚?》一文中继续为大家解读。

本文选自云石地缘政治系列文章第18篇:印度之第部分。对地缘政治与国际关系感兴趣的读者,可关注微信公众号:yunshi911(长按可复制),阅读全部云石地缘政治系列文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