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二战结束后,统一的印度为何会成为两个国家?

 天下小粮仓 2018-03-25

《分治是因为印基因如此还是搅屎棍原因》

有的国家天生具有大一统的高贵气质,比如中国,有的国家又天生具有分裂的气质,比如印度。在这里打个比喻只是验证下国家分裂还有统一是否有国家基因因素存在,我的答案是,国家和人一样也有基因存在。那就是根植与历史中的传统。

奇葩古印度,分裂基因从何而来,我们一一看。

了解印度的朋友一定知道,这个国家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分裂的存在。尽管在文化上,南亚绝大部分地区基本上都归于印度文明体系,但政治上,却一直是诸侯林立、各自为政,就算出现统一,也都是昙花一现。这甚至影响到“印度”这个名词的涵义。当研究古代历史时,“印度”更多的是代表一个文明体系,而不是一个国家。

虽然在现代文明的影响下,今天的印度在政治上已然成为一个主权实体,但其内部依然四分五裂,各邦在内政上均拥有极大的自主权,甚至划地为牢,各行其是。


这种情况严重制约印度发展,但中央政府却无可奈何。 是什么导致了印度的这种混乱局面?

其实从地缘角度来说,印度不该是这样。南亚次大陆整体地缘结构独立完整,且本身形状比较规整,聚合力较强,这种情况下,政治上的大一统,应该是有实现可能的。

但现实却截然相反。这种奇妙的反差,让我们有必要探究一下印度四分五裂的原因。

第一、过于安逸的地缘环境,地缘上看,南亚次大陆,东为缅甸密林,北部喜马拉雅山和青藏高原;西部,印度河流域过后就是兴都库什山脉,三面都是山为印度提供了充分的保护,南面的大海,虽然无法阻挡海上力量进入,但是海洋文明的商业特质,使它们即便入印度,也只关注物质利益的攫取。(早先阿拉伯和后期的葡萄牙、乃至英国)因此无法对印度文明产生颠覆。

第二,因为安逸环境,当印度文明覆盖整个南亚次大陆后,环顾四周,古印度人丧失了继续扩张的动力,因为南亚次大陆是最好的耕耘土地,南亚次大陆周边的土地均缺乏开发利用价值。

第三,外部威胁,印度不像中国那样,有持续的总是不断的来自北方的游牧民族压力,华夏农耕文明长期面对塞外游牧文明的侵袭,以致必须也有必要采用中央集权的方式,来集中资源应对。当然,印度也不是全然没有外来威胁。相比喜马拉雅山脉的高不可攀,翻越兴都库什山脉还是容易的多。

古代印度也会周期性的遭中亚游牧文明的入侵,文明断代史经常出现,统治阶级换来换去。这也是分裂的原因之一。只是情况不那么多而已。

第四,地缘政治因素印度没有被征服,古代印度文明是和中亚文明有长期交往的历史,这与中亚作为欧亚大陆中心的地理位置有关。

中亚的地理位置还有资源约制,必然无法形成强力政权,难以作为独立地缘板块存在,只能在各大文明交锋后,成为胜者附庸。比如唐安西都护府,还有后期阿拉伯统治。因为中亚太过遥远。远离各大势力核心,即便占领中亚,在哪里的统治也是不稳定的,随时会发生改变。 (西域都护府不到100年)

就是因为中亚的虚弱混乱,大大降低了印度受入侵的机率。只有不多的征服者进入。

第五,侥幸征服者的选择,如果一个中亚势力有幸征服印度,都面临难题就是,因为人口及统治力原因,无力对印度文明进行本土化改造,只能针对印度情况,做争对性调整,以保住得来不易的统治地位。

由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印度文明没有意愿扩大版图,也没有遭受灭顶之灾的巨大危险,就算被征服也不过是调整,于是,窝里斗,就成了必然选择。

好吧,我们看看中印情况对比。

在地缘核心文明中大一统的本质,是将中央的权力凌驾于各地方权力之上。但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是人的本性。

不同板块人群,会根据条件,追求利益最大化。 中央集权,意味着次级板块权力被剥夺,所以双方一开始就存在矛盾。特别是在全国一盘棋的框架下,那些地缘实力较弱的板块,在集权的体制下会逐渐边缘化,区域利益受限,他们当然不乐意。

于是这种情况下,强大核心区,才是中央集权必要条件,强大本部,才有足够实力压制边缘不满,确保中央集权有效性;反过来,政治上的集权,又使边缘地区的资源大量流向本部,使本部因此受益。

中国长久的中央集权就是因此产生。

长江——黄河流域的超强地缘实力,对古代中国的扩张提供了有力支持。这种强大,一定程度上压过了地形的阻碍——不仅四川、云贵、东北这类地缘结构十分独立的区域;甚至青藏、西域这种非常边缘的极远地区,最后也都被吸纳进中国版图。

反过来我们看看印度

与古中国类似,印度文明核心区的形成依赖两条河——印度河恒河。虽然与长江黄河流域相比,印度河恒河流域实力稍弱,但考虑南亚次大陆力量体系,这两河流域作为本部核心,也足够一统南亚了。

但现实却是打脸的,印度不仅不能实现大一统,作为本土文明发源地的印度河流域,反倒被外来者抢走,成啦伊斯兰文明地盘。

因为以上长期的历史渊源,到啦现代,印度河流域在政治上都与印度剥离,成为独立的巴基斯坦国。 (这是巴基斯坦问题由来原因,不过文明体系不同)

那么堂堂古印度,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为何发源地都不在啦,印度为什么这样?

原因在于

首先;印度河流域与恒河流域的之间,存在着一个面积近60万平方公里的塔尔沙漠。 历史上,这片地区并不是沙漠,只是随着气候环境的变化和印度河流域人类对森林植被的过度砍伐,才最终导致了沙漠的形成。而这种沙漠化,对南亚次大陆的政治格局产生了颠覆性的影响,那就是隔绝文明正常交流。

其次;同样因为塔尔沙漠在印度河流域与恒河流域之间形成了地缘屏障。这种地缘关系上的退步,导致南亚的这两大核心板块,不仅无法像中国的长江、黄河流域一样,经过整合形成合力,反而逐渐走向分离和对立。

最后;因为中亚游牧势力进入,更加重了这种分裂。印度河板块地处南亚与中亚交界。由于中亚势力为游牧文明,军事实力雄厚,所以尽管印度河流域在地缘实力上不如恒河流域,但借助外力,它足以与恒河分庭抗礼。 当中亚军事势力与伊斯兰文明结合后,印度河流域的人文特质发生了改变。 虽然印度文明的体量,决定了伊斯兰文明无法将其完全取代。

结果就是;伊斯兰文明在印度取得相当优势。再加上塔尔沙漠阻断了印度河流域与南亚其他部分的联系,久而久之,这块仅次于恒河平原的南亚第二大次级地缘板块、古印度文明的发源地,最后成伊斯兰文明的地盘,直到现在独立存在。

印度河板块的丢失,使印度文明原本的二元核心,缩小为恒河板块一部,元气大伤;二者的对立冲突,又进一步消耗了恒河板块的实力,印度本部核心区的实力大大削弱。

在这种情况下,本部没有足够的力量压制诸如孟加拉、德干高原等其他地缘板块,政治上的中央集权,自然也就无从谈起。

种姓制度的制约,数千年前,雅利安人经兴都库什山进入印度,取得统治权。相对于南土著的印度黑人,雅利安人数量有限,为确保统治权,便设计种姓制度。稳定统治。

将印度人按照来源划分为婆罗门、刹帝利、犬舍、首陀罗四大种姓。其中雅利安人被归为婆罗门、刹帝利这两大高贵种姓,逐渐发展成印度白人

达罗毗荼土著,归入犬舍、首陀罗等低等种姓、甚至贱民。因为雅利安人,还有后来进入的中亚人都肤色较白,所以阶级划分有非常明显种族色彩。

为了让低种姓安分守已,印度白人大力推广印度教,利用“今生受苦、来世享福”的教义核心,削除他们反抗精神,使他们彻底奴化。

这种奴化,虽然有效维护白人(印度)统治,但确有严重的负面效果: 一生为奴,低种姓人对国家不存在认同感,同时因为印度教的过于强大,削弱了世俗权力的作用,这两种因素,造成中央权威的丢失。

结果就是,只有扎根于当地,世世代代直接统治印度黑人的土邦贵族,和那些直接控制当地平民思想的寺庙婆罗门,才能在日积月累的接触中,获得当地平民的畏服。

于是各行其是的土邦全都出现,而且遍布印度全国各地。

在无法摆脱种姓制情况下,实行中央集权难度可想而知。 过于安逸的地缘环境、惨遭肢解的地缘核心、种姓的制度抵触,这三者结合,印度文明的分裂基因,最终形成。

最后我们要说的就是搅屎棍的作用。

大家都知道,英一直是全球搅屎棍形式存在。印巴分治,除啦文明体系,民族宗教构成不同之外,还有英国的私心,他们不希望出现一个过于强大的对手,于是在南亚各处安钉子。东巴是一个,麦克马洪是一个,印巴分割线也是一个。

安放钉子结果就是,各种矛盾出现,于是混乱开始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