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范迪安:刘彦湖,一位“建筑性”书法篆刻家

 邓克明古龙门人 2016-03-25

刘彦湖

        刘彦湖:1960年3月生于黑龙江省鸡东县;1978年考入吉林大学物理系,1983年获物理学学士学位;1981年拜罗继祖教授为师,学习书法及古典诗文,后又师从周昔非、王镛两位先生;1983年至1988年在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任资料员,并在此期间进修了中国古文字研究班的全部课程;1988年调入长春大学任书法篆刻教师;1993年在中国书法杂志社任特聘编辑;1995年在东北师范大学世界古典文明研究所攻读古埃及学,1998年获历史学博士学位;1998年起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现为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教授、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篆刻艺术院副研究员、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副研究员 、文化部群星奖评委。




       书法以篆书立基,由秦刻石、《石鼓文》上溯西周青铜器铭文,参以邓石如、吴昌硕等清代名家笔法。后习魏晋碑帖,行书以碑派结势,以二王一脉帖学统之,用笔以篆隶简古圆劲为尚。擅长篆书、行书及篆刻。       论文《当代中年篆刻家八人评》(中国书法)、《篆刻艺术中涵泳的线条意味》(中国篆刻)、《中国人的宇宙关念及其迹化篆刻、文字、建筑》(中国篆刻)。




       出版《当代篆刻家精品集——刘彦湖集》、刘彦湖临《袁安袁敞碑》、《刘彦湖书法作品集》、《文字江山·刘彦湖书法集》、《春游集》、《墨缘随喜·刘彦湖书法作品集》、《安敞庐印存》等。





刘彦湖大展前言

文/中央美院院长范迪安


       作为一位在书法和篆刻上有着斐然成果和充分经验的名家,刘彦湖一向不满足于延续性的经验劳作,而是不断朝向更高的学术目标勤奋用力,在不断拨开历史迷丛、探向中国篆刻源流的道路上,留下了他脚踏实地的印迹。从本质上说,印章的价值和份量正在于“印迹”——印证历史,知鉴来人,方寸心印,托迹金石。始于去伪存真,衍为印信符节,至于文章华彩,应合心迹心象。因此,在刘彦湖那里,“印迹”是一个严肃的学术命题,他的篆刻实践与印学研究也由此充满怀想和憧憬。他迷恋于此,沉浸于此,由此生发持续的热情和动力。



  

       当代艺术治学的正道需要不断超越已有的学术定论和历史的风格样式,这个超越的过程就是不断使自己走向更加纯粹的精神境界的过程。在具体的学问领域,则需要一方面不断追本溯源,一方面精耕细作。刘彦湖既从文字学的角度对文明的源头进行不断探寻,也从考古发现的各种印章实物中思考篆刻的本体价值,因此,他聚焦于中国印学的许多基本命题,用今人的智慧对传统的定论做出新的分析和阐释,更通过自己的创作实践来体认印学传统的博大精深。他从文字学研究进入书法篆刻领域,似乎自然而然地将学者的治学方式带入到了书法篆刻的创作之中,透过“中国印”的各种形态,努力把握治印的文化价值,在文字的演变与篆刻的发展,印章的形态与文化的内涵,篆刻的时代风格与人的精神追求这些课题上不断思考。他意欲破解的难题是明确的,但展开的破解方式和方法是多维的。 



 

       刘彦湖的书法和篆刻都有共同的特点,那就是首先在文字形象的塑造上投以重力。他的书法颇有一种自成一家的“建筑性”,笔划如同建筑的构件,经营如同建筑的设计,健劲的线条如同建筑的骨架,形成一种浑然一体而内涵紧凑的形象。同样,他在篆刻中也贯彻着这样一种“建筑性”在方寸大小的平面上推敲空间布局,建构空间次序,既是平面的延展,也是立体的营构,如“大匠之构屋”。在刘彦湖的冥想建构中,一个印面就如同一方精神栖居的场域,展现的不仅是风格的独特性,更是印章艺术的文化性,充满着一种悠远的古意和向着印学经典的皈依。



  

       篆刻的篆法连接着刀法,篆法与刀法合为篆刻的语言。刘彦湖篆刻的刀法同样独辟蹊径,他运意畅达,使刀如割,流转之际毫无犹豫迟疑,线条的边缘清晰挺銛,刀法的深度和线条的严整相得益彰,超迈前人,令印面彰显出硬朗明快的美学性格,在视觉强度上透溢出鲜明的时代精神。

       正是怀着向印学传统致敬的文化心理,刘彦湖在黑陶篆刻上尤其投入心力,可以说在印章材质上也是独辟蹊径。龙山文化的刻画符号是中国文字起源的实证,龙山文化中的黑陶也蕴含着中华文明发祥的密码。刘彦湖以黑陶材质作为篆刻的载体,不仅在媒介材料上做了新的实验,更通过陶印的创作阐释了黑陶材质的文化属性。通常的篆刻作品只展示印拓,而他作品的“原件”却是整个印章,让人们看到他考究的印文,新颖的钮式,独特的造型与边款的浑然一体,以及篆刻内容与边跋的相互生发,加上刀法超常规的大刀深刻,与经过火炼的陶印质地,让人们在观赏中感受到其篆刻内容、形式、风格和材质上浑然通达的力量。



        

        中国印学和篆刻的历史源远流长,而源的光辉仍在历史的帷幕中熠熠闪亮,犹如神启。在近现代中国篆刻的发展中,有吴昌硕在古典形态中的“集大成”,更有齐白石“三百石印”的开生面,两位篆坛巨擘拓开了篆刻从古典形态向现代形态演变的天地。在这样的丰沃土壤上,刘彦湖的印学研究和篆刻创作更多地展现了当代意识,这是他的学术贡献,也是值得我们研究和学习的现象。 

201510月



刘彦湖书法篆刻作品欣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