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石鼓文》临习指要

 老阿更 2016-03-25

《石鼓文》因其刻在十个鼓形的石头上,故为“石鼓文其内容渔猎之事,故又称它为《猎碣》,又因地名而称《雍邑刻石》。石原在陕西凤翔南,唐初始见于文献,现藏故宫博物院,现在学术界较为一致的看法是刻于战国中晚期。

《石鼓文》作为现存的最早的刻石文字之一,不仅具有极其重要的文献实物价值,而且在书法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从书法艺术的角度上看,《石鼓文》为大篆向小篆过时期的文字,比两周金文来的整饬,又不如秦小篆来的更为严谨,具有很高的艺术性,现就其用笔、结字和章法等方面,谈谈临习《石鼓文》时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 用笔

(一) 用笔简净线条纯一

西周前期的金文书法在用笔上多有肥厚的笔画及点团华饰其形,到了西周晚期的金文线条虽然变得纯粹起来,但肥笔并没用完全消失。如《毛公鼎铭》中的“天”、“政”的上面的横,“亟”下面竖与横的交叉处,依然是以点团来完成;《散氏盘铭》中的“氏”、“沽”、“正”的横画都是如此。

[转载]《石鼓文》临习指要(一)      [转载]《石鼓文》临习指要(一)    [转载]《石鼓文》临习指要(一)
                             天                                        政                                             


[转载]《石鼓文》临习指要(一)   [转载]《石鼓文》临习指要(一)   [转载]《石鼓文》临习指要(一)
           氏                        沽                                

而在《石鼓文字里已经完全找不到这种肥厚笔画的痕迹,完全是由线条组成的符号系统,完全按照一定法则自然流畅的书写。如《石鼓文》中的“天”、“氐”、“古”、“亟”等字都是变西周晚期金文的点为横线了。这种自然流畅的书写极大地推动了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

[转载]《石鼓文》临习指要(一)[转载]《石鼓文》临习指要(一) [转载]《石鼓文》临习指要(一) [转载]《石鼓文》临习指要(一)
                     天                     氐                        古                   

(二)点画圆润 笔意浓厚

在《石鼓文》之前的青铜器铭文,由于多以范模铸造而成,书写的笔意受到了一定破坏,其线条多为中间饱满而两端尖细的纺锤状。如《麦尊》中“用”字的竖画,“于”字的横画以及“舟”字的两个斜画莫不如此,这一现象到了西周晚期尽管有所减少,但并没有完全消失。由于《石鼓文》是在石材上直接刻制,较多地保留了书写的意味,点画圆润,笔意浓厚,从中可品味出毛笔书写所形成的遒劲浑厚的意蕴。如 “用”、“于”、“舟”与《麦尊》的线条发生了本质的变化。因此,我们在临习《石鼓文》时,一定要注意用笔的流畅和简净,力求表现出其线条的坚实和凝重来。

下面是麦尊》与《石鼓文》  用 ”、“ 于 ”、“ 舟”字的对比:

    [转载]《石鼓文》临习指要(一)     [转载]《石鼓文》临习指要(一)   [转载]《石鼓文》临习指要(一)
                          

   [转载]《石鼓文》临习指要(一)         [转载]《石鼓文》临习指要(一)            [转载]《石鼓文》临习指要(一)

(三)横平竖直 严谨工整

从用笔上分析,《石鼓文》的线条已与后来的以《泰山刻石为典型的秦石刻小篆没有二致了,起止均为藏锋,圆融浑劲,行笔善用中锋,笔划粗细基本一致,横平竖直,严谨而工整线条婉转畅达均整如一,体现出毛笔自然书写的秩序感转折处也是圆转流畅,劲如屈铁,既瘦练有骨,又意态浑穆,形成书法艺术中石刻样式线条美的典型。所以,我们在临习时要用“逆入平出”之法,下笔要欲左先右,欲下先上,裹锋而行,才能表现出《石鼓文》线条的圆融和立体感。

    [转载]《石鼓文》临习指要(一)                  [转载]《石鼓文》临习指要(一)

        《石鼓文》选页


 侧笔取势的用笔技巧

    

    “侧笔取势”手持毛笔凌空侧旋而下触纸写字的起笔动作。

    “侧笔取势”实在是用笔的第一关键。在时序上,起笔决定着点画的书写方法,也决定着点画的形态和质量,不能过起笔这一关,往后一切也就无从谈起。侧笔入纸,动作不停,转笔行进,左转右转,点画顿生,笔笔皆活;点画前后照应,行笔一气贯通,结构布局亦自然天成,字字照应,则满纸盎然生机,点画、字形精气神俱现矣。

    “侧笔”指明的是动作,不是点画的具体形状。平常说的“欲横先竖,欲竖先横”实际上是“侧笔取势”的凌空动作,而非画在纸上的笔锋行迹。“侧笔”动作于纸上的点画具体形状,取决于三个因素:一是“侧笔”凌空而下的方向;二是触纸后笔锋与纸面的角度;三是侧笔而下的力度;四是笔毫的弹性。

    “侧翅一掠”间,打开了笔锋,写出的点画成为“面”的形态,才可称之为点画,否则只能成为“线条”。而“线条”一词,实与书法之旨大悖。欲用“线条”替代“点画”者,可以说是不懂书法的。

    再说一下“转笔”,也指的是动作。“转笔”可以捻笔动指,可以指动腕动,可以腕动臂动,也就是说手指、手腕、手臂要协调灵活,随机动作,万不可僵直拘挛。

    “转笔”可以左转、也可以右转,因势而动,随机生发。左转就是平常说的“外拓”笔势,左转就是“内擫”笔势。

    侧笔取势,左右转笔,写字极其便捷实用;侧笔取势,左右转笔,点画精神灵动,结构自然天成,书法效果极至,此乃千年实践之法也。


           古代书法家侧笔取势凡例                 

[转载]清·朱和羹《临池心解》

[转载]清·朱和羹《临池心解》

[转载]清·朱和羹《临池心解》
侧笔取势,晋人不传之秘

                           [转载]清·朱和羹《临池心解》

王羲之《得示帖》

[转载]清·朱和羹《临池心解》
王珣《伯远帖》

[转载]清·朱和羹《临池心解》
赵孟俯手札

[转载]清·朱和羹《临池心解》
苏轼《寒食诗帖》

[转载]清·朱和羹《临池心解》
怀素《自叙帖》

[转载]清·朱和羹《临池心解》
王羲之《孔侍中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