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每日经典真题

 诗心竹梦 2016-03-25


真题集中突破:

1、药店营业员李某与王某有仇。某日王某之妻到药店买药为王某治病,李某将一包砒霜混在药中交给王妻。后李某后悔,于第二天到王家欲取回砒霜,而王某谎称已服完。李某见王某没有什么异常,就没有将真相告诉王某。几天后,王某因服用李某提供的砒霜而死亡。李某的行为属于:

A.犯罪中止

B.犯罪既遂

C.犯罪未遂

D.犯罪预备


2004年国家司法考试真题第2题 卷二

B项:刑法中的犯罪既遂是指犯罪人的犯罪意图已得逞的完成犯罪的犯罪形态。本题中,李某因与王某有仇,当王某之妻到其所在药店买药为王某治病时,李某企图以在药里混入砒霜的方式,将王某毒死。虽然,李某实施完投毒行为后有悔意,但并没有有效的阻止王某死亡的结果出现。即当王某谎称药已服完,李某未见王某出现异常时,采取了不告诉王某真相的方式放任王某死亡结果的出现,并由此导致了王某因服用李某提供的砒霜而最终死亡。因此,李某实现了杀害王某的犯意,其行为构成故意杀人罪的既遂。故B项正确。

A项:根据《刑法》第24条第1款的规定,“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是犯罪中止”。因此,犯罪中止的成立需具备两个条件,即:(1)自动放弃犯罪;(2)有效阻止犯罪结果发生。但本题中,虽然李某有自动放弃犯罪的意图,但并没有有效的阻止王某死亡结果的出现。因此,李某的行为不属于犯罪中止。故A项错误。

C项:根据《刑法》第23条第1款的规定,“已经着手实行犯罪,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的,是犯罪未遂”。因此,犯罪未遂具有如下特征,即:(1)行为人已着手实行犯罪行为;(2)犯罪未得逞;(3)犯罪未得逞的原因是由于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因素导致的。本题中,李某的犯罪意图即杀死王某并非未得逞,因为由于李某的投毒行为,出现了王某死亡的结果。故而,认为李某的行为属于犯罪未遂的主张是不正确的。故C项错误。

D项:根据《刑法》第22条第1款的规定,“为了犯罪,准备工具、制造条件的,是犯罪预备”,因此,犯罪预备存在于犯罪人着手实行犯罪之前,但本题中,李某已经砒霜置于给王某的药物之中,其已然着手实行犯罪。故而,李某的行为不可能仍停留在犯罪预备阶段。故D项错误。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B。


2、甲与一女子有染,其妻乙生怨。某日,乙将毒药拌入菜中意图杀甲。因久等未归且又惧怕法律制裁,乙遂打消杀人恶念,将菜倒掉。关于乙的行为,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犯罪预备

B犯罪预备阶段的犯罪中止

C犯罪未遂

D犯罪实行阶段的犯罪中止


2010年国家司法考试真题第5题卷二

本题是对犯罪未完成形态的考察。犯罪预备与犯罪未遂的区别在于:是否已经着手。如果尚未着手实行就因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停止,属于犯罪预备;如果着手实行之后因为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停止,属于犯罪未遂。对于着手的认定,通说认为以产生法益侵害的紧迫危险时,认定为着手。对于故意杀人罪,其着手的认定要根据行为的具体方式而定。以投毒的方式杀人的,应以已经下毒的物品产生危及被害人生命的危险时,认定为杀人行为的着手。

题中,乙因甲久等未归且惧怕法律的制裁而将菜倒掉,久等未归和惧怕法律的日后制裁都无法客观上阻止犯罪行为的继续进行,在此应认定为乙自动放弃犯罪并积极阻止危害结果的发生,属于犯罪中止的情形,因此乙成立犯罪预备阶段的犯罪中止,而非犯罪预备。故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

本题中,乙出于杀人的故意将毒药拌入菜中意图杀甲,但因久等未归且又惧怕法律制裁,乙遂打消杀人恶念,将菜倒掉。此时,乙的行为并未产生法益侵害的紧迫危险,因此乙的杀人行为并未着手,尚处于犯罪预备阶段。故CD选项错误。

综上所述,本题答案为B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