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鼓楼的西南方,有一片宽而长的水域,元代时期称之为“海子”,后因“海子”四周原有十座佛寺,故称之为“什刹海”,也写作“十刹海”。这片水域从明初便开始逐渐缩小,后逐渐形成西海﹑后海﹑前海,三海水道相通。这里是三海碧波荡漾,岸边垂柳毵毵,远山秀色如黛,风光绮丽,不愧为燕京胜景之一。
什刹海历史悠久,早在13世纪蒙古灭金时期,当时被称作金中都的金代北京城(在现在北京城区的西南一带)的宫殿毁于一场大火。于是,元世祖忽必烈决定另建一座新的都城。什刹海是元大都规划设计的最基本的依据之一,体现在:全城自北向南的中轴线是紧傍积水潭而选定的;大都城四面的城墙位置是依积水潭东南岸的距离而建的。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这样讲:先有什刹海,后有北京城。

什刹海地区的街巷结构最早形成于元代,区内不少建筑年代久远,具有北京传统建筑的典型特征。这里有大量典型的胡同和四合院,如金丝套地区的大金丝胡同和小金丝胡同,南官房胡同和北官房胡同,后海北沿的鸦儿胡同以及白米斜街、烟袋斜街等。

海中小岛
什刹海景区历史文化积淀深厚,现有文物保护单位40余处。历史上本地区曾建有王府、寺观、庵庙等多达30余座,现仍尚存十几处。还有不少古建筑在北京城市建设发展史以及政治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主要有恭王府及花园、宋庆龄故居及醇王府、
郭沫若纪念馆、钟鼓楼、德胜门箭楼、广化寺、汇通祠、会贤堂等。

位于前海西街18号的郭沫若故居

会贤楼
“板爷”把我们拉出了胡同口,下车之后我忘不了给他十元小费。我们漫步在岸边的长堤中,只见波光溶溶的碧水,婉约披拂的垂柳,环回宛曲的栏杆,花木葱茂的中央小岛,美丽景色尽收眼底,令人心旷神怡。

在导游小姐的引导下,我们来到了位于什刹海前海北沿三号的“朝酒晚歌”酒吧,这是一座古香古色的中国古典式建筑。坐定下来,我们一边喝茶,一边欣赏北京天桥艺人的武艺表演,一个个精彩的节日都博得了阵阵的掌声。听主持人介绍,这里是当年大贪官和珅消遣娱乐的场所。是否属实,我们就不得而知了。

“朝酒晚歌”酒吧

表演节目

天桥老艺人

艺人与观众互动

表演刺激的节目

什刹海体育运动学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