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圣贤经典看选才用人的七条启示

 伟天英 2016-03-25

“为政之要,唯在得人。”决胜全面小康、共襄复兴伟业,归根结底要靠人才。近日,中央印发《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着眼于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明确了改革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笔者归纳先人圣贤经典,得出选才用人的八条启示。

一、“为政之要,唯在得人”:选才用人很重要

“为政之要,唯在得人”(唐·吴兢《贞观政要·崇懦学》)这句经典名句道出了选才用人的重要性,当政的关键,唯在用人得当,若所用的人不能充分发挥他的才能、长处,政事就必然难以治理。公元626年唐太宗李世民登基,治世之光终于在战乱的黑暗中升腾,“贞观之治”也终于开始出现。以唐太宗为首的统治集团做了很多顺应民心、维护统治的工作,从而使大唐帝国政权稳固,政治清明,天下归心,四海折服。其中最重要,也就是对“贞观之治”起了决定性作用的一个政治因素,就是唐太宗选拔任用了一大批德才兼备、鞠躬尽瘁的贤能之才。不论是在久远的唐朝还是在当下,“为政之要,唯在得人”的道理同样适用。

二、“天生我材必有用”:人才再多也许得要伯乐来发现

人皆信之,“天生我材必有用”。此话李白说说可以,你我他则未必了。“人才”云云,原就有大才、小才,天才、庸才,傲才、奴才之分。至于是否“有用”,为谁所用,都大有文章可做。走在马路上的,并非人人日后都能成为“比尔·盖茨”、巴菲特。是毛遂,迟早会脱颖而出。是朽木,则再雕琢,亦难成大器。所以一个人是不是我们所需要的人才,盖与他的“根器”“秉赋”与“智商”相关,而能否如愿成为所需要的人才,也当与时势、伯乐(大师)的成全相关。这并非妄自菲薄,而是贵有自知之明。做好人才工作领导干部要学会当伯乐。

三、“先器识而后才艺”:选才用人器识不可缺

一个具有担当意识和包容能力的人,才能真正称得上是“器识宏伟”。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特别强调器识。在记唐代儒将裴行俭去世时,司马光又追述其担任吏部侍郎时“有知人之鉴”,通过裴行俭对包括“初唐四杰”在内的几位年轻士子发展前途的判断并得到应验的事例,突出表达了“士之致远者,当先器识而后才艺”的观点。尽管裴行俭的所谓“知人之鉴”难免主观武断之嫌,甚至对“四杰”的这一段负面评价是否出自裴行俭也受到质疑,但司马光对裴行俭的称颂,以及对“先器识而后才艺”用人原则的推崇却是显而易见的。

四、“大匠无弃材,寻尺各有施”: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大匠无弃材,寻尺各有施”(唐·韩愈《送张道士》)意指,高明的匠人,善于用材,高明的领导者,善于用人。这两句是用比喻的方法说明善于用人者像能工巧匠量材而用一样,使手下的人个个都能在生活中找到自己的最佳位置,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比喻贴切形象,说理透辟深刻。用好人才,充分发挥人才资源的潜能,变人才为财富,以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这是所有领导者的首要责任。且用好人才,才能留住人才。领导者应当知人善任。要努力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把人才派到最能发挥其才能的岗位上。这样才能留住人才,使他们安心工作,发挥自己的优势,努力拼搏,去创造美好的未来。

五、“任人之长,不强其短;任人之工,不强其拙”:要有敢用人才的胆识和气魄

“任人之长,不强其短;任人之工,不强其拙”(春秋·晏婴《晏子春秋·内篇问上》)大意是,任用人的长处,不勉强人的短处;任用人的巧处,不勉强人的拙处。人各有其长处和短处,知人善任者用人之长而避人之短,用人之巧而略其拙,就能充分发挥人的内在潜力,取得最大效用。若一味地看人的短处和拙处,那就无人可用了。在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国际竞争更趋激烈的今天,我们必须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切实转变落后的、保守的、陈旧的、片面的人才观念,在全社会大力宣传爱护人才就是促进发展、浪费人才就是贻误发展的思想,使人才得到充分尊重、合理使用,真正成为推动科学发展的第一动力。“贤愚一概,必与格合”,失去的是人才,耽搁的是事业。接纳“不完美”。尊重人才个性、包容人才缺点,以礼相待、以诚相待,增强人才的获得感。“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如果人才感受到领导者的珍视、敬重,必定心悦而诚服,以优异实绩报答知遇之恩。

六、“为爱用人常误国,以私为政合生灾”:普天之下,唯才是举

“为爱用人常误国,以私为政合生灾”(《左传·襄公三十一年》)告诫我们,选才用人要怀公心,普天之下,唯才是举。善于在错综复杂的环境中发现人才,抓住人才。同时要鼓励组织人事部门、教育部门、新闻媒体及各行各业的干部群众举荐人才。举才要出于公心,不能有任何私心杂念。要从党和人民的根木利益出发,不能以个人得失来量才取才。要坚持任人唯贤,反对任人唯亲,搞五湖四海,不搞拉帮结派。唯才是举,非才莫荐。切不可忌才,总怕后人超过自己,明摆着的人才不去用,宁愿起用唯唯诺诺、平庸无能的奴才。更不可以官卖钱,谁给的钱多封谁的官就大。用钱买来的官,在他当上官之后,必然要变木加厉捞钱,这样做是党纪国法所不容的。

七、“德者,才之帅也”:选才用人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对才和德两个概念以及二者关系进行了定义,“聪察强毅之谓才,正直中和之谓德。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聪,是聪明睿智;察,是精明细致;强,是强大健壮;毅,是果敢坚毅。这些方面是由人的才所带来的品格,或者说是才的具体表现。而德所表现出来的,是一个人的正、直、中、和。这四个字在中国传统的人生哲学中有着特别丰富的内涵,也是司马光强调的用人标准的核心。当今的德就是为政的伦理道德,包括作风和廉洁等,因此,选才用人要把好两个“关”把好作风关,作风不过硬的坚决不用。重点看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的现实表现,落实“三严三实”要求的具体行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际情况,以及干部道德品行状况和群众口碑。要把好廉洁关,廉洁有问题的坚决不用。重点看是否带头遵守党纪国法,是否廉洁从政、秉公用权,是否做到清白做人、干净做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