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改变人与人之间信任关系才是电商的终极使命

 崔竣豪 2016-03-26

作者:张彦斌

导语:说起电商,大家都会之接联想到低价格和购买方式的转变,最终上升到它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根本性转变。但大家都忽略了一点,就是电商发展到现在,终极目标已经不再是商业模式或者生活方式的革新,更重要的是它所带来的更深层次的社会关系的改变,即人与人之间信任关系的建立。

改变人与人之间信任关系才是电商的终极使命

互联网对社会、对市场的改变之大,早些年可能谁都没有料到。在商业领域,大家公认的是改变了经营模式,改变了消费者的购物模式。这种改变对社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适应了年青一代的生活习惯。

但是很多人在看到互联网改变消费习惯时,并没有意识到互联网也改变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把多少年以来人们期待的信任关系推升到一个相当的高度。

信用短板制约社会进步

信用问题,一直以来是国人最为尴尬的问题。在没有建立起完整的信用体系之前,市场经济、商业社会的信用问题,已经是被扭曲到难以语言形容的地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被信用这道墙远远地挡在两个空间。

在中国,有句话说“商业社会充满尔虞我诈”。现实也基本上反映出的是这样一种状况。商业欺诈频繁出现,假冒伪劣防不胜防。今年国庆,青岛出现的38元大虾问题,无不是商业信誉低下的恶果。

这种扭曲了的信用社会里,

改变人与人之间信任关系才是电商的终极使命

产品质量低劣可以被包装,商品短斤少两可以被糊弄。面对面的市场交易可以被偷梁换柱,炫耀广告词下面很可能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失去信用的商业活动,难有真实的存在。

但这一切,在互联网被大多数人接受后逐步有所改变。在网购里,买卖双方是不见面的,但是现在依然交钱付货,而且网上交易规模还在高速增长,甚至连一些大件耐用消费品,消费者仍可以放心的在线上交易。

在汽车出租行业,滴滴、快滴、神州等互联网租车企业的出现,打破传统出租业叫车方式,以优质、快捷、便利的服务,让用户提前把钱款存到了他们账上。实际上也是以信用在担保企业提前收款行为。这在传统观念里是难以想象的。

出现这一系列可喜的变化,归功于社会的不断开放,归功于学习西方文明的精华。当然,最大的功劳在于互联网企业勇于实践,敢于一点一滴的去落实、去推动。

互联网企业率先培育信用

其实,网购早在十多年前就开始尝试,但在当时很多人并不看好。担心的就是买卖双方互不相见,或是提起把货发给对方,或是未收货就要把钱预付了,没有信用做保障或许上当受骗。

但是,经过十多年的悉心培育,网购已经蓬勃兴起。据奥维云网(AVC)大数据显示,像空调这样的大件耐用消费品,网购销售从2010年10万套到2014年已达到360万套,增长速度令人惊讶,其背后是信用价值在推动。

信用价值的能够在市场落地,主观上,是以阿里、京东、乐视为代表的互联网企业,在搭建新兴购物平台时,就把信用融入到这一消费模式当中,不论是厂家还是消费者,都必须以尊重、遵守信用为前提,才能够参与网上销售或购物。从主观上,引导厂商、消费者建立以信用规范购销行为。

客观上,国内的经济发展到现阶段,需要建立起一套完善的信用体系,而80后一代新兴消费群体的崛起,他们愿意遵循信用这一契约精神,客观上加速了这一进程。并且走出去的国民逐渐受到国外信用体系的感染,加上网购带来的快捷、便利购物,厂商也能快速形成新兴渠道,促使信用观念潜移默化的融入生活。

信用体系建设任重道远

当然,在互联网企业推动下的信用落地还仅仅是个开始。在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已经多年,信用体系不健全是一个致命的短板,带来了很多

难以启齿的尴尬现象。互联网企业能够率先带动信用消费,是一件非常值得称道的事情。

不过,对于很多人来说,只看到互联网企业搭建平台,不论是购物还是叫车,都有快捷、方便、优质的一面,很少有人注意到这一面背后支撑其能够落地的信用这块基石。试想,如果没有信用支撑,谁敢没有收到钱就发货,谁敢没有收到货就提前支付。这才是互联网企业最大的贡献。

但是,现在互联网企业推动发展的信用,还不足以完全支撑整个社会变革,不足以把现代文明的契约精神真正落地,也不足以把中华传统美德传承下去。因而,才会出现一只38元大虾,颠覆上亿元打造“好客山东”美名的尴尬。

因此,信用绝不是一个行业、一个企业、一个层面所能完成,而是需要从政府,到行业、再到企业,再到个人,大家齐心协力才能够完成的制度建设。让信用、信誉融入到每个公民的脑海里,渗透的骨子里,并且形成一种体系,这样信用社会才会真正到来,精神文明建设才能再上一个台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