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杨英——中国当代女画家

 lxxsee 2016-03-26

 

个人简介

杨英 ,女,出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祖籍山东省。大学毕业于哈尔滨教育学院中国画专业,之后师从于中国工笔画学会会长、中国人民解放军美术创作院副院长、人民大学硕士班导师林凡;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委会委员、中国画马艺术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工笔画学会常务理事、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李爱国;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解放军美术创作院常务副院长李翔,研习中国工笔画。

杨英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笔画学会会员,黑龙江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哈尔滨市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特邀画家。

作品多次在国内外画展中展出并获奖。作品出版发表《中国美术报》《中国书画报》《丹青天地》等刊物。多次到国外加拿大、新加坡、俄罗斯等地文化艺术交流。

主要经历

历任哈尔滨市动力区教师进修学校高级教师、教研员。多次被评为哈尔滨市优秀美术教师,全国优秀美术辅导教师。

2003年创办哈尔滨清华园高级中学校,任董事长兼校长。

曾先后在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中国画硕士课程研修班《林凡工笔画工作室》为访问学者;在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高级研修班《李爱国中国工笔人物画工作室》画家;在首都师范大学高级研修班《李翔中国工笔画工作室》画家。

主要作品

2011年4月由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的“全国第八届工笔画作品展暨中国新农村建设成就绘画展”,作品《憧憬》入选并被组委会收藏。

2011年评为当代百名中国工笔画家提名,作品《期盼》之二获优秀奖并刊登于《中国书画报》。

2011年评为当代百名中国工笔画家提名,作品《月下寻梦》获优秀奖并刊登于《中国书画报》。

2011年由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的“全国中国画作品展”, 作品《期盼》入选并收藏。

2012年由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的“全国中国画作品展”, 作品《晨光》之一入选并收藏。

2012年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的“庆祝解放军建军85周年全国美术作品展暨第12届全国美术作品展”, 作品《翔》入选,并在中国美术馆展出。

2013年由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的“泰山之尊全国中国画作品展”, 作品《蓝梦云乡》之一入选并收藏。

2013年作品《晨光》之二,在“第一届全国中国画学术展”入选并收藏,并在军事博物馆展出。

2014年由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的“中国梦强军梦军事题材作品展”, 作品《蓝梦云乡》之二入选。

2015年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事务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的“第三届全国少数民族美术作品展”,作品《佛音》荣获优秀奖(最高奖)。

2015年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事务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的“第三届全国少数民族美术作品展”,作品《天籁》荣获优秀奖(最高奖)。
作品特点

杨英的工笔人物画作品,以其清新淡雅的面貌,突显中国画重意趣、求简约的审美取向,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准和艺术品格,具有鲜明的民族精神和东方艺术神韵。

杨英不仅擅长于人物题材,深入刻画人物精神世界,在艺术上更是有意追求色彩淡雅、造型简洁的倾向。杨英是经过严格的训练,有很扎实的写实造型功力,善于抓住本质,突出特征,传达神韵,深化意境。


人物评价

杨英是美术界逐渐取得地位而倍受瞩目的女画家之一。她的创作表现起来更能使画家本人置身于一个温馨细腻的内心世界之中,在创作过程中,内心的思维层次就更容易被挖掘出来。因此,杨英获得成功的很重要一个原因就发端于拥有坚实的造型基础,正值创作盛年,悉心地研究前辈大师的作品,贴近内心的题材的选取及对艺术的精益求精。这是成为她在美术界独树一帜的女画家标志。

赏读杨英的工笔人物画作品,既可感受到东方艺术的无穷魅力,又能探寻到她在深入传统与执著创新方面所作出的不懈努力。首先,她的作品崇尚典雅唯美的风格,有股扑面而来的高雅气质,这种气质源于画家洞察人生之后的返朴归真,乐观、洒脱、质朴、平和、天真无拘、超凡脱尘。如她所画的人物,源于生活而多宁静恬和之态,清绝妙造,自得天趣。其虚和飘逸之情态,能给人一直抵心灵的感悟。

        杨英多年来在师传统的基础上又注重师自然,师生活,把在作品中流露的细腻情感融入到笔下的微妙流转之中,随物宛转,与心徘徊,其画通过笔下的形象,既表现出浓郁的生活情趣,又表述着净化心灵的人文关怀。她的作品具有鲜明的装饰语言特点和浪漫色彩,同时她还注重线条的运用,极具视觉冲击力和感染力,呈现出鲜活的生活气息和现代审美情趣。

        用心品读杨英的工笔人物画系列作品,我们又能深深地被营造出的那种浓郁的诗情画意所感动,她的画作没有以奇、险取胜,不急不历,看似平淡的图式中呈示出雅逸洒脱的精神风貌。她的作品虽然写实,但不是简单的反映生活,她通过深入生活收集素材,用自己的艺术视觉进行精心选择和加工,创造出真正的绘画作品。因此,她的工笔人物画不同于单纯的强调装饰性的传统工笔画,而是装饰性与绘画性并重,她作画通过虚实结合造成深度感,使读者能感受到一种静谧的意蕴与内在之美,并能从她的画中可洞察到其内心的纯净莹明,纤尘不染。

        杨英能摆脱了繁琐的生活之累,以充沛的精力投入到创作之中实属难能可贵。更为难得的是其作内敛蕴藉,丰富细腻,读之仿若驱除了时人浮风,了无一丝尘俗。一如出唐宋时期江南才女之手,沉静典雅又具富贵之气,令人回味不已。

        杨英工笔人物画的另一特点是用笔用墨的空灵飘逸。她的工笔画没有常见的“工丽近俗”之气,却具写意花鸟的率意洒脱之感,杨英即使历时数月洗涤,她也能保持创作画面形成时最初的激情和灵动,这在工笔画家中实不多见。

        综观杨英的古典与现代人物画作品,线条的粗与细,枯与湿,浓与淡;色彩的黑与白,红与绿,黄与灰等等,都成了她“设计”元素,被得当的运用到其创作之中,如“杏花春雨江南”般的婉约、优美、典雅。

        笔者认为,杨英对待艺术严谨缜密的创作态度和特有的穆如高贵、古典的艺术情怀,包括宁静淡泊,优雅含蓄,淡定从容的性格特征,都使其作品赋予了清雅淡宕的独特魅力。

        寻绎杨英的艺术人生历程,能看出她有勇敢的心和献身艺术的精神。王安石在其一篇游记中有这样的一段:“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在艺术的寻幽探胜之旅中,杨英不满足于“夷而近”,她更向往的是“险以远”,只为到达“奇伟瑰怪”的“非常之观”之境界。 

(作者:辛民,著名艺术评论家)

 


个人感悟

我在中国人民大学硕士高研班林凡工笔画工作室,学到了许多新的知识,令我最感兴趣的是:“色彩构成”、“没骨技法”。中国画竟然可以用西洋画的色彩来画,这使我为之一震,这太好了!因为我原来是画油画的,从油画转国画我一时有些发懵,因此学习的每一个过程对于我来说,都是全新的,同样更是令人兴奋的。正因为如此,我很珍惜这次学习机会。学习现代没骨画时才突然发现,自己原来向往已久的绘画语言样式,是多么适合于自己的学习、实践和研究。我似乎有一种找到归属的感觉,如同我及时需要的阳光,饥渴的吸取着、徜徉着、陶醉着!

在这里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笔画学会常务理事、北京服装学院贾宝锋老师,从“撞水”、“撞色”、“撞粉”的传统没骨技法到“混撞冲渍法”与“交错点彩法”,引导我从思维到技法,体验那种神奇的实践过程,领会从传统到现代的演变。没骨画有如此大的表现余地和魅力,使我发自内心的迷恋。撞水——即没骨画的“撞色”、“撞粉法”,是以水色与石色相互冲融、流变,形成变化的色墨效果。表现出来的是一种随意性的制作,其效果具有不可预见性。虽说是偶发却更同时具有灵动性,同时由于冲撞、交融产生的流变色,形成了特殊的肌理状态,色彩效果也更加丰厚。与传统形式规范机械的渲染,形成鲜明对比,在技法上更为灵活自由,也将工整的层次渲染变为讲求痕迹富有活力的色彩积渍。                                             

        在我的创作中,我试探性的大量的使用撞水的技法,并且增加冲撞变数,使水的自然流痕成为画面上的主体,最后画面形成的更为朦胧、虚幻、似水非水的情境效果,也让我突然意识到,也许这是自己真正想要表现的内心世界。以水色相冲,粉色互融,接染并用的没骨技法,可以达到造型灵动、色线融一的表现效果。这样就避免了单一墨线勾勒的生硬与死板,多色分染的混乱与色相不清,形象的生动与色彩的和谐,便成为一种可能;再说图形与结构的问题,由于没骨法要求有水色交融的余地,因而不必存在造型是否太简单、形体是否太单一、表现是否会薄弱的顾虑。那么图形的混乱,构成的无序便也迎刃而解了。这就是我现在沉迷于没骨创作而乐此不疲的最根本原因所在。我的作品《月夜寻梦》,在这幅画里,我大胆用了主观色彩采用了冷色调,蓝绿色,脸部也用了蓝绿色,加强画面视觉冲击与绘画表现力;以求色泽稳定色相鲜明,以求张力效果、画面的统一与强烈视觉。如《憧憬》、《期盼》、《寻梦》、《静思》、《织》、《企盼》、《翔》、《晨光》、《蓝梦云乡》、《天籁》、《佛音》等都是用这种形式完成的,画面效果虽有不同,但基本手段与绘画意识却是一致的。我喜欢没骨画,喜欢它由于自己的手头的水分掌握的不同,造成的不同的肌理纹样的偶然性,喜欢它的不可再现的独特性,喜欢它像我小时候手中的万花筒变化无穷,喜欢它带来的幸福和自由的感觉。我要追寻心中那自由的世界,如此的清澈高远,盛开着永不凋零的蓝莲花---- 

全国工笔人物画领域的领军人物李爱国教授门下学画,让我始终以旺盛的创作激情和精妙的构思,不断拓展传统的工笔画艺术境界,在工笔人物、撞水、撞色、撞粉、混撞冲渍法等方面锐意革新,大胆开拓,创作出一幅幅作品。

由于观念的变化和市场的介入,致力于写生的画家越来越少,照片逐渐代替了背景描绘,作品的精神日益空壳化,在画法上呈现风格化的趋势,逐渐失去了大自然的活力。而中国美协副主席、著名军旅画家李翔老师指导我要长期坚持对景描绘,努力发现自己所感动的东西,捕捉纯朴而新鲜的山野气息。并努力用色彩显现物像的生动与微妙,以色调传达景物的空气感,同时又注意把握色调的单纯与整体性,并保持一种近于水墨画的朦胧意味。        

        通过学习,我的收获是丰盛的。我不仅仅学到了创作理念和绘画技巧,更多的是作为一个艺术家所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和独创精神,以及那种对祖国、对人民和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没有这些,就没有绘画艺术的灵魂,这是我在绘画过程中体会最深刻的,也是我要倾注毕生精力所追求的。通过几年的刻苦努力学习,我的作品屡屡在全国中国画大展中获奖入选。这是我取得的一点点成绩还要继续努力.我感觉创作不是一个制作的过程,而是从艺术的角度来追求画面的平衡、协调。当然,好的心态是所有美好事物的起端!现在,我在自己的绘画小世界里找到了一叶小舟,尽管前方的路很漫长,但我毕竟迈出了坚实的一步,我不会轻易放弃 !

 

 

作品赏析

 


《翔》  190cmX160cm

 


《蓝梦云乡》之一  187cmX95cm

 


《蓝梦云乡》之二  190cmX165cm

 


《金光大道》  190cmX145cm

 


《童颜》  65cmX65cm

 


《贵妃醉酒》  65cmx55cm


 《憧憬》  210cmX135cm

 


《期盼》之二  190cmX95cm

 


《天籁》  190cmX95cm

 


《企盼》  65cmX65cm

 


《佛音》  187cmX95cm

 


《月下寻梦》  180cm×175cm

 


《晨光》  187cmX95cm

 


《晨光》之三  187cmX95cm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