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细腻工笔让心沉静——专访信阳师范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院长邹东升

 大东村人 2022-06-15 发布于北京

分享


原创2022-06-14 20:01·大河美术报

河南信阳被称为豫南明珠,物产富饶、人杰地灵。作为人文现象的绘画,更是传承绵延,人才辈出,充溢着生生不息的艺术活力。生于斯,长于斯,邹东升自幼就勃发出对绘画的喜爱,并一直探索工笔画与水墨写意之间的浑融。其作品蕴含着不饰雕琢的本真,比工笔自由灵动,又比水墨写意略显严谨,具有类似小写意的“兼工带写”的特点。今天的“院长来了”,对话信阳师范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院长邹东升。

院长简介

细腻工笔让心沉静——专访信阳师范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院长邹东升

邹东升信阳师范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笔画学会会员。河南省美术家协会理事,河南省中国画学会理事,河南省书画院特聘画家,中原水墨研习会委员,信阳市美协副主席。

院长来了

01记者:您是如何走上艺术道路的?又是什么时候开始对工笔画产生浓厚兴趣的?

邹东升:我六七岁时开始喜欢画画,那是受到借住在我家的一位民间画师秦爷爷的启发。那时候看他画画,是我最幸福快乐的事。看着白纸在其笔墨点画间呈现出一幅幅引人入胜的作品,颇有点任伯年花鸟画的味道,我也一直渴望拥有秦爷爷那样的本事。加之当时“画书”(小人书)很多,其中精彩故事引人入胜,生动鲜活的传奇人物和英雄形象,常令我有描摹的冲动,并力求完美和肖似。可以说,那时候它们也是我的老师。之后小学、初中、高中期间,我课本的空白处,总是有画画的迹象。

细腻工笔让心沉静——专访信阳师范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院长邹东升

邹东升 《青春作伴》 154cmx210cm

真正开始画工笔画,还是在河南大学二年级。当时报国画班的人较多,分专业需要考试。或许是小时候画小人书的缘故,线条表现较好,我最后以第一名的成绩进入了国画班。第一幅工笔写生作业,就受到了丁中一先生的表扬,这使我信心大增。除了正常上课,我课余时间都用来画速写和尝试创作。《自相矛盾》是我的第一幅“作品”,历时三个月完成,破绽圆构图,画很小,绢本,此画获全系美术作品展览创作三等奖,此时,其他同学都还在习作阶段。可能是找到了一些“创作”方法,接着我又在短时间内画了宋词《雨霖铃》,三联形式构图、绢本,此画获得全校基金会一等奖,获奖的还有我的两位老师。可以说,这些小小的成绩极大地鼓舞了我,也开启了我深耕工笔画,不断探索创作的道路。现在,我一边教学,一边画画,感觉很幸福。

细腻工笔让心沉静——专访信阳师范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院长邹东升

《十二钗》 60cm×180cm 2021年

02记者:坚守工笔画创作这些年,作品题材和描摹对象有哪些变化?对工笔人物画创作的理解是否更加深入?

邹东升:我的作品有对田野牧歌生活的想象,也有对身边平凡人物的描绘,其中尤爱人物画,一则人物能更好地反映生活,二则人物画能弥补我性格的不足。当我全身心投入绘画时,很容易进入一种境界,似乎与人对话,在讲述或倾听一段故事,述写一种情结,浪漫与现实常常交织一起,使我能尽情地在想象的空间中游弋。

细腻工笔让心沉静——专访信阳师范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院长邹东升

邹东升 《迎水寺发出的电波》 190cmx230cm

工笔画的形式本身,其特有的语言体系以及众多特技的运用,是形成工笔画标新立异的面貌。其实,绘画本身就是一种美,一种形式美、表达美、语言美。有时单单欣赏色彩的渲染、线的勾勒、细节的刻画、过渡的韵味、肌理的神奇等,就足以窥全貌,这可能也是工笔画的特质之一。近段时间,我一直对表现方法和刻画发生浓厚的兴趣,总想使画面深入一些、耐看一些。其间对结构素描的练习和研究,应该对表现帮助很大,当然,工笔人物画面部的表现决不能像素描那样过多地组装东西,它应该是在含蓄的前提下,逐渐去感受到内容的存在。“尽精微”方能“致广大”。

细腻工笔让心沉静——专访信阳师范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院长邹东升

《彤儿》 136cm×68cm 2007年

03记者:在当下多元纷呈的绘画界,工笔画似乎不那么被人看好,不少人认为工笔画多匠气,而少意境。对此,您怎么看?

邹东升:的确,现在画工笔画的年轻人居多,多半有急功近利的想法,大多浮躁,造型及处理画面能力有限,使得作品缺乏完整感觉,造型幼稚而张扬,不像写意那样,笔墨与章法,相对难以分辨高下。其实,真正画过工笔画的人都知道,工笔画自古尚意,这种意不单是外在的笔法、色彩等语言形式,也包括作品中透出的一种气息。工笔画形成已有两千多年,是时间跨度最长、形成最久的画种。古代工笔人物画以其特有的表达方式,传达出超乎想象的形象、意味,从而把你带入历史,这应该就是绘画的魅力。我想画的作用,就应该是将作者的体验传达给观众,这一点工笔画更容易做到。正因为如此,人们认为工笔画好懂,但其中的意味也因此容易被观众忽略。我认为,作品的价值是去平静人们的思绪,尤其是通过观赏细腻的工笔使心沉静。

细腻工笔让心沉静——专访信阳师范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院长邹东升

《家园·守望》190cm×173cm 2022年

04记者:作为一名工笔画创作者,请谈谈您对当代工笔画发展的思考。

邹东升:从当下工笔画的各种展览来看,繁荣的背后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工笔画基本艺术语言的“线条”正在缺失,线条节奏与线条价值在当代工笔画中正被渐渐淡化,线条的情感内涵和书写性优势不被重视,中国画的民族特色个性就无法彰显。二是中国画审美核心的“意境”美缺失。“意境”的表达是中国画的“魂”,当代工笔画的意境渐去渐远,取而代之的是平铺、堆砌与排列样式,什么都可以入画,什么又都指向不明,淡忘了“气韵生动”的可贵。三是绘画性逐渐减弱,机械般的描摹,无生命力的肌理以及工艺化的处理,使得原本生动鲜活的绘画性表现丢失,既无“计白当黑”,也无“虚实相生”。四是“艺术来源于生活”之基础的缺失,创作无病呻吟,没有生活素材,也没有生活感悟,有的只是所谓的“想象”,表面的唯美,少了情感的注入,作品苍白无力。

细腻工笔让心沉静——专访信阳师范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院长邹东升

《家园·新象》163cm×154cm 2022年

05记者:信阳师范学院距离省会郑州较远,区位优势并不强。在这种情况下,美术与设计学院发展如何定位?请您谈谈学院对地方文化资源的挖掘和利用。

邹东升:“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同样,“地方的也就是全国的”。我们一直结合地方文化资源,挖掘地方特色,整合优势力量,苦练内功。其中,围绕大别山红色与绿色两大资源,在美术创作与艺术设计两方面发力,先后数次组织教师考察大别山红色资源点和乡村非遗及文创元素,同时积极向学校争取资源,创建教师工作室,充分调动教师的教研热情。还成立科研攻关团队,围绕地方找突破,借助外力强自我,在建设中出项目、出成果。以红绿资源的创作、设计为纽带,鼓励教师找准专业定位,强化专业实践特色,力争打造成省高校红绿文化创作的高地。

细腻工笔让心沉静——专访信阳师范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院长邹东升

东升 《红色起点》 190cmx200cm

经过近几年的建设,学院专业创作不断取得成果,其中,五件作品入选第十三届全国美展,这实现了建院以来的历史性突破,在河南省同类高校专业中名列前茅。今年又有2项国家艺术基金项目获批,同时省级一流专业、课程、课程思政样板项目等也都陆续落地。加之不断引进高水平、有社会影响力的专家及有发展潜力的青年才俊充实师资队伍,学院影响力不断提升,呈现长足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

06记者:听说您特别注重“课程思政”与艺术创作的融合,请您谈谈这方面的情况。邹东升:作为一名教师,我一直特别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效果,同时也苦恼于目前学生的学习状况。人在不同阶段有不同阶段的使命,专业学习与个人修养同样重要,本科阶段的基础和研究生阶段的探索,都需要自我明确,一旦悟道,登堂入室。

细腻工笔让心沉静——专访信阳师范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院长邹东升

邹东升 《靓秋》 180cmx97cm

教书育人、课程思政都是我们的工作日常。相比之下,我更关注教学的纯粹性,传道授业解惑。坚守中国画千年传承的艺术语言形式,坚守传统文化精神命脉,守住民族文化个性,与真善美同行并身体力行,我想,这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也是最好的课程思政。(大河美术‬报‬记者‬ 张‬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