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酒行业即将发生的大事:2015

 昵称31986904 2016-03-26

酒行业即将发生的大事:2015-2017行业预测


大家好,今天和大家说说2015-2017年国内酒行业的一些预测,后面附上最近比较火的RIO预调酒案例。

一、白酒:

1现状:量远大于求,以弱肉强食的合并整合为主。高端酒以保价为主,销量疲软;中端酒向低端延伸,主要以量取胜,利润进一步压迫;低端以减产及并购为主,部分厂家为了达到产量规模效应可能进一步低价促销,放弃短期利润。

2未来突破点:受到政策影响及行业供大于求的因素制约,未来白酒行业应该以新附加值的产品为主,如向文化、旅游产品延伸,进一步由赤裸裸的产品竞争过渡到相关文化衍生品。2014年江小白就是一款以年轻人为突破口的新小种白酒,利用互联网为主要销售途径。但是毕竟文化附加值太低了,无法为白酒这种“历史遗产”有效结合,因此也是昙花一现。



二、啤酒:

1现状:啤酒一向是以巨量、微利取胜,因此国内的酒厂一直都被国外集团收购为主。地方啤酒厂商不断受到生产成本高企、渠道萎缩、资金局限的困扰。广东地区随着百威的强劲施压,随后青岛、燕京等加入,蓝带、金星、珠江昔日三大品牌都只能退一线、保二线、争三线。除广东外,全国各地的地方啤酒厂也面临相同的战况。

同时,随着进口啤酒的加入,针对较高利润的小资市场,进口啤酒已经在一、二线市场完成初步扩张,未来将是销售商整合渠道,进一步由多品牌筛选为少品牌的白热化竞争。

2未来突破点:目前啤酒行业整体受到国外集团的压力,从个人角度来看,国外啤酒行业的一贯作风都是不断以低价逼倒国内酒企,随后收购。最后相当于攻陷了整个中国啤酒市场,随后价格拉升,把资金拉走。这个悲剧也希望各地方政府早知早觉,提高“进入门槛”。



三、红酒:

1现状:随着进口红酒的价格与品质不一的泛滥,国人对进口红酒的信心有所减缓。 其中国外名牌单品销量会所下滑,千元以上级别下滑严重,而100~300价位相对稳定,但整体红酒(含国内、外)市场依然保持稳定增长的态势。

2未来突破点:以国内品牌华夏、长城等品牌的崛起,近年来已经稳固了70元以下的常规消费市场及渠道,未来有望进一步保持百元价位的市场份额的增长。




四、果酒:

1现状:随着红酒市场的崛起,国产果酒进入了高速扩张的阶段,各种水果酒百花盛放,但是面对酿造工艺良莠不齐及行业标准的规范化,果酒这个巨大市场还需要坚守。

2未来突破点:产品质量的稳定及口感的平衡感,严重考验着酒企研发部水平,但可以结合互联网用户体验模式(小米模式)获得产品的平衡点。而我一直坚信国内果酒是酒行业最大的蓝海,也是未来最大的增长点,谁能在近年抢得桥头堡谁就是龙头!



五、预调酒:

1现状:锐澳、冰锐两个品牌已经突围而出,随后引发了预调酒的全面战争,各路人马纷纷加入,就连白酒巨头五粮液、洋河及饮料大哥汇源也要参一把。

2未来突破点:坦白说,预调酒相当于是酒类中的快消饮料,生命周期短暂,要想成为“康师傅冰红茶”这种长胜将军,2015-2017就是重要战略点。




最后,附上锐澳与冰锐的案例《冰锐VS锐澳:预调酒关键时刻》——路胜贞


危机时刻:夜场生与死

说起来,如今大红大紫的预调酒不是一个新鲜事物,曾因选错了对手,差点昙花一现。

早在十年前,百润总裁刘晓东为谈生意,出入上海夜场,见惯了其中的挥金如土。百润当时做香烟香精,一百多位客户一年的销售额,抵不过夜场一套鸡尾酒一个月的销售数字。刘晓东不禁怦然心动。

上海夜场灯红酒绿,啤酒、洋酒、饮料三分天下。刘晓东并不敢直接与洋酒们硬碰硬。轩尼诗、人头马、芝华士、帝王伏特加、威士忌……个个财大气粗。刘晓东别出心裁地把伏特加和果汁搭配在一起,一个酒不酒,饮料不饮料的新产品——锐澳预调鸡尾酒诞生了。

权衡再三,刘晓东为锐澳定价20元(夜场比正常渠道贵一倍以上),希望能低调地啃下一小块蛋糕。没想到,锐澳20元的定价让洋酒们看不起,但与雪碧、可乐齐平,自然招惹了饮料们的不满。

夜场渠道基础深厚的雪碧、可乐悄悄把侍酒师和服务员安插在锐澳的促销员周围。为了拉拢侍酒师和服务生,雪碧还根据自己产品的瓶盖数量给对方计算扣点。


刘晓东狠着心把锐澳零售价提高到30元,希望留出更多利润获得侍酒师和服务生的推荐。偏偏此时他又犯了一个大忌,30多元的价格刚好进入了另一个阵营——啤酒的价格势力范围。

这立刻引起反弹,青岛啤酒率先施压,先是包场,后是买断;百威随后发难,将促销员数量增加一倍,以二围一的策略死死黏住锐澳,促销、包场一个接一个;随后喜力、健力士、科罗那以排斥的姿态群起围攻,夜场经验极度匮乏的锐澳寡不敌众。

但有一双眼睛默默关注着四面受敌的刘晓东——古巴百加得酒业亚太区掌门海洛德·戴维克认为,百加得旗下虽有灰鹅伏特加、帝王威士忌、卡萨多雷龙舌兰等数十个烈酒品牌,但急需开辟新增长点。锐澳的横冲直撞,让海洛德意外地发现了市场机会。

于是锐澳又添一个新对手。

百加得推出的冰锐朗姆预调鸡尾酒,虽然凭借着集团势力毫不费力地进入上海最知名的十三家夜场,但几乎重演了锐澳的出师不利。

2008年,冰锐销售惨淡,偌大的上海滩销售额仅仅几百万元,受到总部点名批评。而锐澳负债2500多万元。百润董事会象征性地收了刘晓东100元钱,把锐澳品牌卖给他,算是惩罚,也算是面子。


翻盘时刻:“白场”战役

夜场渠道的扼杀几乎让预调鸡尾酒绝迹江湖。刘晓东和海洛德双双陷入僵局。

而此时,电商悄然兴起。一天晚上,住在外滩的海洛德从电视上看到马云向淘宝追加20亿元人民币的新闻,一下子兴奋起来。

脑洞大开的海洛德随即大量撤销夜店促销。除了保留基础的铺货外,几乎把所有产品都搬到网络上售卖,并且把价格降到10元一瓶。

冰锐依靠绚丽的色彩,丰富的品种,加上鸡尾酒的招牌(虽然是预调),在网上一亮相,就吸引了年轻消费者的关注。大家特别喜欢把冰锐的图片发到网上晒一晒,感觉颇有格调。不过一年时间,冰锐销售突破3000万瓶。

刘晓东也醒悟过来。预调酒的出路不在夜场土豪,而是追逐时尚的年轻人!

刘晓东打出定位更显精准的“小姐妹聚会的青春小酒”口号,直接把产品定位为年轻女性专用,并且宣称,这是白场(相对夜场而言)鸡尾酒。

对于初入社会的年轻女性,聚会频多,喝饮料不能助兴,喝酒容易失态,“小姐妹的青春小酒”时尚又有范。一时间,锐澳盖过了冰锐的势头。2010年,锐澳实现盈利1000多万元。

预调酒可谓就此度过生存危机,但这也意味着,锐澳和冰锐这对曾经的夜场难兄难弟,正式在“白场”掐上了。

刘晓东和海洛德都意识到电子商务的带动作用非同小可,也明白要进一步扩大产品影响,必须线下推进的道理。

首先是拼进店费用。锐澳把进入KA大卖场的费用提高20%,冰锐就比锐澳还高10%;其次是拼销售返点;第三是比给经销商的账期优惠。这三板斧本是常规套路,但细究双方战术,还是有差异。

说到底,冰锐采取的是大经销商制,一个区域交给这个大经销商,然后依靠这个大经销商招募更多的二三级分销商。锐澳采取的是一个城市一个经销商,不设二三级经销商的制度。两者的差异很快显现出来。

冰锐的大经销商,很快发展了许多二三级有着各种关系的分销商。凭借地头蛇们的关系,冰锐占据了几乎所有一线城市的KA,以及卖场中最醒目的货架。

锐澳不设二级经销商,那么要求这个经销商必须具有全渠道能力,但是这种全能型经销商少之又少。打拼了数月,锐澳仅仅进入华润、家乐福等有限KA。

就在刘晓东心急如焚时,海洛德的开放型经销商政策的副作用显现。冰锐各地串货严重,价格体系出现混乱。经营冰锐的美酒乐旗舰店率先关闭,随后家乐福、沃尔玛也纷纷暂停进货。2012年,冰锐的销售额降低了一半,海洛德被迫离职。

机会千载难逢,从经销商制度上基本保证了没有串货之患的刘晓东趁机攻入各大商超,填补上预调酒货架的空白。且一口气从上海、深圳,扩展至华东、华北整个市场,并顺势进入西北、西南全国28个省市市场。

经此一役,锐澳稳占商超预调酒类40%以上的货架,冰锐占据了不到20%,剩余的被一众跟风的预调酒小品牌们瓜分。

可惜刘晓东终究没能一统江湖。锐澳攻下商超,冰锐却回手一枪,拿下了80%的夜场和大型餐饮店,并且将此渠道封锁得滴水不进。

这漂亮的回马枪来自海洛德的接任者辛迪卡·戴科,其曾经在吉利和宝洁担任亚太区总裁。

他敏锐意识到,与锐澳相争掀起的销售热潮和已经初步完成的市场教育,让量贩式KTV、酒吧等不再是预调酒禁区。冰锐渠道转型相当顺利。2012年,锐澳销售额5800多万元,冰锐则交出4.6亿元的成绩单。

两军的阵营初步清晰。


危机时刻:得陇望蜀

冰锐重返夜场,算一雪前耻。但辛迪卡不愿善罢甘休。

不能说辛迪卡得陇望蜀,而是只有占领了KA,才能占据整个市场的主导权,同时还能借助KA,辐射带动周边学校、便利店、餐饮店的消费。锐澳和冰锐的微妙平衡注定要被打破。

之前,双方争过“正宗”。

冰锐从“专业”的角度来讲原酒地道的重要性,强调自己的母公司来自古巴,是世界超级名酒朗姆酒品牌。

锐澳也不示弱,宣称自己的酿造工艺来自英国,酒味更纯正。本来一个是采用朗姆酒为基酒,一个采用伏特加为基酒,只是口味喜好问题,双方却在网上吵得天翻地覆。但这场争论成功吸引了近百万名网民论战,炒热的是整个预调酒,双方都算受益者。

也拼过新品。冰锐在已有的蓝莓、青橙的基础上,又推出葡萄柚、蜜桃、草莓等13个口味,五颜六色的的瓶子一字排开,很是夺人眼球。

锐澳反应迅速,新增了蓝玫瑰+威士忌、香橙+伏特加、青柠+朗姆等9个新产品体系。在包装上,锐澳更是挖空心思。预调酒多是玻璃瓶,为了方便,锐澳出了铝罐装;为了炫酷,更开发出粉、蓝、紫等六色发光瓶。

接下来,商战还能怎么打?或许,该轮到价格战了。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冰锐和锐澳的这次价格战,却差点将预调酒拉入深渊。

刘晓东为打消冰锐对KA的觊觎,率先推出试饮买赠。参与活动的卖场销量立刻提升了30%以上。冰锐也眼热了,先是试饮送礼,如电话本、卡套,接着全场满199元减10元。

价格促销一旦打响,双方必然不断加码。在促销的刺激下,仅仅两三个月,预调酒整个市场销售额接近30亿元。而一个意想不到的情况发生了:数十种预调酒品牌出现在市场中。跟风品牌都抱着赚一把就撤的想法,卷起一股席卷全国的恶性降价潮。有的宣称“PK冰锐、锐澳”,价格甚至向5元、3元迅速滑落。

冰锐和锐澳2013年销售额都猛然增加了三成以上,但是利润率却陡然下降了10%。这时双方猛然醒悟,价格竞争等于降低了预调酒的进入门槛,这不但导致更多对手火中取栗,而且很可能再次导致价格混乱,预调酒可能沦为低档产品。

双方终于不约而同地停止了价格战。


关键时刻:烧钱也是技术活

冰锐和锐澳刺刀见血的“明争”阶段基本进入尾声,而“暗斗”则继续。此时,市场上预调酒玩家基本有三类。

一类以冰锐、锐澳为代表,此类品牌还有蓝精伶、紫星等;一类是白酒企业。如五粮液、古井贡、洋河等。这类企业有两种玩法。一是推出小酒,与预调酒一样都是争夺年轻人市场。小酒们也确实推出了小酒加冰块、加绿茶、加红茶、加红牛、加牛奶等喝法,颇有“预调”的意思。二是推出预调酒品牌直接参与竞争;最后一类是以做食品起家的要做外延产品。代表品牌为汇源、黑牛食品。

预调酒企业也好,白酒企业也好,食品企业也好,在市场发展到现阶段,关键在于谁能将品牌形象与青春时尚画上等号,谁就能赢得年轻消费者。真正烧钱的营销之战,成为胜负关键手。问题则是,钱应该怎么花?

白酒企业们的问题在于难以跳出固化思维做一个年轻时尚新品。比如五粮液宣传的用白酒做预调酒的基酒,口感先不说,年轻人心理上就觉得怪怪的。而小酒阵营中,江小白值得一提。磨砂瓶,代言人是个带着黑框眼镜的卡通形象,瓶身印着口号,比如“吃着火锅唱着歌,喝着小白划着拳,我是文艺小青年”,然后不断地组织线下“约酒”活动。

江小白的活动策略让刘晓东颇受启发。锐澳推出“大学生广告节,多彩创意跑起来”创意大赛,并且邀请周迅助阵。这个活动在年轻人中引起很大反响。冰锐也迎战推出“晒爱家照片,得冰锐鸡尾酒”等活动。

快消品大佬汇源和黑牛食品要推广自己的预调酒,首先需要摆脱大众对其“产品结构老化,形象与现代脱节”的印象。汇源把钱花在了冠名央视的《星光大道》上,但推出的预调酒却使用PET包装,被业界质疑“不够时尚”;黑牛的预调酒邀请了韩国影星金秀贤代言,但之前的代言人陈佩斯的经典形象似乎更深入人心。

而此时的冰锐和锐澳,已经启动了植入营销手法。

此时百加得又换了新帅,指挥冰锐在中国市场冲锋的是52岁的乔恩·格雷。此人看到娱乐节目对品牌影响的带动作用,瞄准了韩国真人秀《跑男》,恰好浙江卫视引进了该节目版权,并初步集合了邓超、王宝强等明星大咖;同时还有消息说,网络走红的小说《何以笙箫默》正在筹拍电视剧,这都是冰锐植入的大好机会。不过,《跑男》加电视剧的植入报价超过1.5亿元。

很难说是巧合还是蓄意,刘晓东也表示希望深度植入其中。于是植入费用水涨船高,飙升至2亿元。

这笔钱,花不花得了?乔恩开始为难。

冰锐的大项目开支都要上报总部,并且需要列入年度计划。百加得董事长希望乔恩谨慎行事,冰锐的植入计划搁置。

而刘晓东掌握着锐澳的生杀大权,不需要上报。刘晓东作价55亿元,把已盈利2000多万元的锐澳股权卖给百润董事会,全力筹资拿下植入的绝对优先权。

事实证明,刘晓东赌对了。

《奔跑吧,兄弟》(《跑男》改名)和《何以笙箫默》都反响强烈。剧中无处不在的锐澳成功“洗脑”观众,其2014年的销售额猛然增加至9.8亿元,比上年增长了近8倍。而错失机会的冰锐, KA处处被动,便利店也没能如期进入,除了在夜场还占据着主导权,销售额仅仅维持在9亿元上下。


锐澳一鼓作气,于2015年4月又植入《奔跑吧,兄弟》第二季,以及《杉杉来了》、《把爱带回家》、《你们被包围了》等十余部电视剧。从单纯的广告代言,到活动互动,再到现在的大剧营销,锐澳的品牌效应已经难觅对手。其只需要做好高空拉动,甚至连促销都不用做了。2015年第一季度,锐澳已经完成7.75亿元的销售额,几乎是冰锐去年全年销售额。

经历十年多次生死一线的惊险,预调酒终于成为2015年的大爆款。没把握住流行风向的冰锐,仍然在重新集结力量反攻商超渠道;其他陪跑的品牌们,也没有退出这个热点市场的意思;还有人不断挤入场中;预调酒商战下一季,眼看就要打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