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姚老与霍震寰先生的书信问答

 昵称30232863 2016-03-27

   原文注:1978-1984年,霍震寰先生曾以访问和书信的形式,多次向姚宗勋先生请教意拳若干问题,并将一些代表性的问题进行整理后,转交给姚宗勋先生哲嗣姚承光、姚承荣兄弟二人,望日后有机会能将这些访问内容及问答公诸于世。今在姚宗勋先生专著再版之际,特将问答附于其中,献给广大武林同道!

 

    浑圆桩(又名技击桩)

    站桩为什么是练习拳术的基础。

    在没有介绍练习技击桩的站法以前,先谈谈为什么站桩是练习拳术的基础,概括起来练习技击必须由站浑圆桩开始,有下面三点理由:

    采取一定的姿势,处在静止状态下,容易精神集中,做到凝神定意,扫除万虑,从而达到神不外驰,意念高度集中的境地。

    在静止不动的状态下,通过意念假借的诱导,才容易摸索到似松非松,松而有力的意中力,进而体会到牵一处而动全身的松紧互相作用的整体争力。

    在静止状态下,通过意念活动,容易控制并变换力的方向。

    总之,在静止状态下较在运动的时候,容易集中精神,调节松紧,照顾整体,发现弱点不得力之处。

    浑圆桩就是经过健身桩的练习后,进一步增强体质,进而求得作技击的基本条件。

    使精神凝重浑厚,忘我无惧,斗志昂扬奋发,大有当之即摧之概。

    具有平衡守中的均整,浑然一体的浑圆力,也就是要求在一刹那间能使内外肌肉及身体各部都相应一致地发挥出力量来。

    锻炼神经反应灵敏,只有这样,力的发出才能迅速,刚劲。

    练习浑圆桩也贯彻健身桩的三项基本要求,精神集中,周身放松,呼吸自然通畅。

    站柱时:

    要求精神高度集中,目的要在应敌时能全神贯注,从而应变。

    要求身体放松的目的,是一般人在精神高度集中时,常常不自觉地随之僵板用力,所以练时要相应放松,这样才能动作敏捷,反应迅速。

    呼吸通畅之目的是保持呼吸通畅,体力才能持久。

    浑圆桩的一般要领:

    站桩时,首先应精神自我放大,设想己身如参天巨人,昂首独立在一望无际的大地上,大有欲与天公试比高的气概,同时用意念联想四面八方都以本身为中心,练时要形松意紧,周身关节都形曲力直,不要有绝对力,骨缩筋伸,周身鼓荡,四外牵连,推挽不动,稳如泰山,双膝撑拔,有拔地欲飞之意,肩要撑,肘要横,撑抱互相作用,力量要撑三抱七,胸窝微收,小腹松圆,大小关节要无处不曲,曲处都假想有力牵引,整体则要有撑裹回还旋拔不已之意,全体收敛,毛发森立,直立如戟,若临大敌,有一触即发之势。

 

    争力和反应训练

    争力:意拳中所谓争力,就是用意念引导全身上下、前后、左右相互牵引,共争一中,所产生的弹簧般相互呼应的意中力,具有这种争力后,再经过试力、发力等步骤,才能达到发挥整体力的目的。

    练习争力先由简单的争力入手,而后及全身以求整体的争力,无论是简单的争力,还是整体的争力,都要先在浑圆桩中去摸索。

    争力的练法

    可选用浑圆桩姿势,站好后,设想前臂腕部(回弯处)系着一条有弹性的绳子,绳之前端拴于前方某一物体上,如墙、树均可,绳之后端系于自己脖颈上,位置相当于风府穴下。练习时用意领颈而微拧,左臂在前即向左侧微拧,右臂在前则向右拧,全身后靠要拉紧有弹力的绳子去拉手腕,腕子再拉紧前言的绳子,设想前后两个力量对称相消,而手不为所动,只要能感觉有一股力量,稍一拉就松开,后手像抱着一个有弹性的球,当身体去拉前手时,重点在脖颈,后手用意去抱球与前手相呼应,反复练习,久之自会摸到松松紧紧的争力,这就是所谓松即是紧、紧即是松、松紧互用的意中力,也就是王芗斋先生所说“松紧紧松勿过正”,正是适当、恰当好处的意思。

    整体争力的练法

    经过一段练习已经求得争力后,就可以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练习整体争力。

    练法是按浑圆桩桩法站好后,设想头顶上好像有弹性绳子系起,与两脚间的中心点上下相争,同时头与后脚作上下争,更与前脚作斜线争,前手后手作左右争,右手与左脚,左手与右脚作斜线争,两肘与两膝作上下及斜线争,左胯与右膝,右胯与左膝作斜线争,至于手与脚,肩与胯,作上下争则包含在头与脚相争之内,总之四面八方共争一中,但要注意松紧之枢纽在于上下。

    练习时要注意形曲力直,好像八面出锋,进而设想周身毛发飞涨与外界相互联系相互牵引,身体不能动转而又处处都有微动之意,做时一定要意念切实,可是又不能执着,这就是王芗斋先生说的“顶上力空灵、身如绳吊系、力松意须紧、毛发势如戟”之意。

    反应训练

    反应的基本训练,在于训练神经的迅速反应,以之应敌发力而自卫。

    第一种训练方法,在整体争力求得后,周身都像有弹簧连系,本身也像一个弹簧,然后设想有人轻轻来推或轻击某处,力量来自或上或下或前或后或左或右不同方向。意念一紧,力就从一中心异向应击而欲出,练习日久有了心得体会,可以进一步设想有人迅速猛击或突然袭击,意之所及,力即应势而至,但不可发出及见诸外形,做到意到力到,意力不分。

    第二种训练方法,设想自己站在一块漂浮在水面的小木筏上,忽而前后倾斜,忽而左右摇荡,忽而上下沉浮,向前倾时,将身体重心稍稍后移,后倾时将身体重心稍前移,左右摇动时将身体重心左右移动,上浮时身体重心稍降低,下沉时身体重心略上提。要用意念支配,不要见形,要整体去做,不可单靠腿脚。上下、左右、前后,初习时可有顺序,略有心得后,就不要有固定顺序,而要时时变换,初习时可设想木筏沉浮动荡缓慢,有了体会后,要逐渐增加速度,如在惊涛骇浪中,瞬息多变。

    这是站桩时调整整体松紧及训练身法步法的基础功夫。

 

    发力

    在练发力之前,先讲一讲蓄力。蓄力就是储积力量,准备发出。基本练法,包含在站桩内,即精神集中,神不外驰,力向内敛,大小关节无处不曲。移步动作时,也要随时注意上述各点,不要有空白处和不足之处,心意照顾周到,全身力量统一而待发,意力一致,趋于圆整,即所谓动静处中,能守能用。

    发力在拳术(包括器械)中是主要之一,其他运动亦然。拳术中的发力要求是在动作微小,时间极短之间能突然发出迅疾刚劲之力,好像火药爆炸,所以又名之为爆炸力。

    发力时身体动作由意念支配,意之所向,力即随往,筋骨肌肉随之运动而发力,顺乎自然,而达于体外。

    力没有发出时,由意念把力回争(即争力),欲向前发则先后争,欲向后发则力向前争,欲上则先下,欲下则先上,欲左则先右,欲右则先左,利用一争之弹力,突然发出。

    全身各个关节都似锋棱,起锋棱的意思,不是指外形的屈伸,而是大小关节欲缩又伸,好像处处有力出锋,从一中心异向发出,相等相应,互相应合,一触即发,一发即止。

    定位发力法

    准备姿势与浑圆桩站式一相同,唯两手位置,放在相当于两膝部位的上方,前手高度相当于眼下,后手略低前手约四、五公分。手虚握拳,用三成力,拳孔向上,手心向里,发力时假设敌人经我前臂下方迅猛来击,这时手与前臂都向下拧转前伸,后手亦然,同时双掌外侧边缘向外撑,两掌前后相距约一拳,待手伸至前足尖位置时,手心也拧转到完全向地面,假设前手指已接触对方胸部或自己想击的部位,此时设想身如巨锤,手至肘处像两个大铁钉,上臂若无,身体稍向后争,即猛向两肘撞去,内力如此,这时两拳突张,十指都斜向前上方指去,意思要远,好像要把双手插到对方背后一样,即力透敌背的意思,可是力要一发即止,犹如用手指去触一块灼热的红铁一样,一触即离,但不是外形这样去动作,而是指内力如此,做时精神高度集中,有毛发直竖如戟之感,以便发出一切能用之力。

    发力时还要注意下列各点

    头:前额向前撞,顶心斜向前上顶,牙齿微错,好像衔着一块铁片,在发力刹那间意欲将其咬碎,但牙齿不要相接,亦即齿欲断金之意,舌根后收。

    胸腹:肩撑肘横,胸窝微收,发力刹那间用短促的试声使气贯小腹,试声时发声不发声都可以。

    下肢:发力时两膝微向外,后胯稍向后坐,后足向下向后蹬,前足未发力前,脚跟微虚,发力时自足尖下踩,要有直插入地的意思,而后立即提起,总之要恰到好处,要内力如此,不在外形如何。

    上肢:前后臂未发力前所屈成角度可略少于90度,发力时可略大于90度。

 

   试声

    试声是为了辅助试力的不足之处,就是运用声波来鼓荡腹、胸、腰、背等各内部肌肉,在试声的猝然一振之时而发出弹力,试声与发力并作,其作用有二,(一)赶到鼓荡周身增强弹力的作用;(二)加强胸腹等部抵御能力。拳家在发力的瞬间是发挥攻击力量的最强时候,同时也是防御能力最弱之时,意思是当我们在发力的刹那间,若为对手所乘,受到狙击时,处于还救不及之际,用试声震荡而生的弹力,使胸腹等部来抵消及反弹对方之力。

    试声方法

    初试时口微张,舌微缩,发出喊“伊”字的声音,延续二、三秒的时间,再突然变为喊“要”字音,要戛然而止,娄如拼音。喊“伊”字音时,小腹肌肉要有微收感觉,喊“要”字音要感到突然有气真冲小腹,上腹随之突然鼓荡,有似巨石落井,井水猝然澎湃四溅。此即拳术先辈所谓“气贯丹田”,亦即意拳所谓发力时“小腹实圆”。练习稍久,会感到周身内部随之微涨。

    试声练习每日约三、四十次即可,至有上述感觉后,即将喊“伊”、“要”两音中间延续的时间逐渐缩短,直到将两音缩短成一个音,再进一步从大声变到小声,从有声到无声。颈部前部两侧有突涨之感,小舌微缩,喉头后收,上下齿微错,口闭而不密合。

    初喊时可将手掌放在嘴的前方约一寸远近,在喊声突止时要感觉是否有余气冲出,要练习到无余气冲出,就合乎要求了。

    发力和试声同时而作时,还要胸窝微收,双肩略向内扣,使上体略呈凹形,变平面为凹形的目的是为了化开来击力量的最尖锐点。

 

  部分访谈内容

    1982年11月,霍震寰先生访问北京时,向姚宗勋先生请教意拳的谈话要点。

    (一)初练争力时,可假借抱树意思,人与树成一体,手、胸、腹、腿间与树接触,动作可分:

    将树向后分。

    把树向两边分开然后合。

    把树向上拔然后向下按。

    但练习时的要点,是只用意想而不要作出可见的动作来,因为目的是练神经反应,养成一种自然习惯,慢慢意到力到。

    练习时更要注意,意在远方,不在身上,在身上则容易紧。意要放大,山崩于前而不变色。

    动作或意念都不要断,争力时不单只向后拉,亦要向前推,要点是做成一个动作。

    练习争力时的精神、肌肉好像在赛跑准备时,要有动犹未动之势。

    (二)走步

    前进时如溜冰,但脚不要触地,碰地时争。

    练习时要能随进或退。

    双手如按着东西来保持平衡。

    (三)试力时的一些假想

    人在船上,受风浪所摆动,身体不停的前后左右调整,但做出来的动作要小。

    意想力往后指,然后向前。

    拉回双手时像按着一个东西。

    (四)推手

    要身动而不是手动,身体的调整。

    控制对方,并不是一下一下的,而是不断的,向前向后转变方向,使对方无法应变。

    控制对方,其中的方法是将对方力量分开。

    有时被对方紧迫时,可放弃一手,而用另外一面反攻。

    当对方发力进攻时,不要像太极拳只求化开对方来击,而是借势向后,立刻向前反攻。

    (五)出拳时,看人发拳,紧的时间要短,敌身如烧红的铁板,一触就完,但意及力量要透过敌身背后远方。

    (六)可利用休息时间随便坐着,意想周身毛发随风所动,或坐在水中,受到水流轻轻冲击,目的是增强感觉,另一方面帮助恢复疲劳。

    1984年9月1日,与姚宗勋先生在广州白天鹅宾馆谈话要点:目前我对意拳认识的水平大有增加,学习意拳的道路中已走过了一半,开始可以掌握明白什么是正确的动作,目前要注意的地方。

    争力不要动出形来,争力的弹簧有大有小,练习时有时像自己拉动树,有时是树拉动自己,更想象自己是巨人影响周围。

    试力动作要慢,是身体带动手,而不是手带动身体。

 

    二、问答

    (一)问:练意拳的程序是否先站桩,不动求整然后练试力,便是小动中整,当小动中整了,便要求大动作都是整,进而推手是在对方压迫下而求整?

    答:意拳练习程序,站桩,试力,走步(摩擦步,步法基本功),推手,发力(从固定姿势及步位)开始练习,逐渐到不固定姿势,无定位的随意发力。

    站桩——站桩是在静止状态下去体会“劲”,更要用意念诱导去摸索“劲”。“整”是拳术上的传统术语,即周身意力,是在平衡守中的状态中,在站桩锻炼时,开始双手有沉重,发胀,发热等感觉,进而有前伸,后拉,上抬,下压,外分,内合都感到有一种阻力,大有欲动不能之感(并非真不能动)。始而两手,渐而周身都有这种感觉(由轻微到真切),这就是所谓的“整”。在站桩初期锻炼中要“用意不用力”,注意放松,要做到“松而不懈,紧而不僵”。简言之,即“松紧协调”。

    试力——在站桩中摸到了“劲”(身外阻力),但稍一动作,则阻力全失,这就要在试力中再摸到“它”,在动作是要有意念诱导(步子不动),要点是精神集中,意念真切,要小要慢,缠绵不断。有了阻力感后,动作是由小到大,由慢到快去作,原则是“用意不用力”,总之要有内涵的劲,即阻力感。

    走步——即摩擦步,赴就是脚腿的试力,有阻力感后,再结合手的试力一起去做,由有规则的进退转移,进而到随意变换身手步法,进入全身试力的阶段,原则要求是“一动无不动,牵一处动全身”,随时在“整与不整之间”。

    推手——也可以说是双人试力,在对手施加压力下,既要保持自己力量平衡守中,还要随时去破坏对方的平衡。在双方力的不断变化,身体步位时时转移的情形下,如将对手的平衡破坏或牵制住的刹那间,那就是“发力时机”。

 

   (二)问:爆发力?

    答:意拳所说“发力”即爆发力的简称,要求在极短暂时间内将平日锻炼的整劲,迅猛发出,原则要求“一触即发,一发即止”。

    (三)问:练什么最能帮助功力增长?

    答:站桩是本中之本,在站桩锻炼中,不断地提高要求(姿势和意念),在试力、推手、发力锻炼中,发现本身力量微弱,反应迟钝,或空白处,再从站桩中通过意念活动的诱导,去摸索及加强内涵力,由静到动,由动返静,反复地相互参照,彼此帮助的练习下去,其进境是无限的。

    (四)问:练习程序?

    答:在站桩中摸到阻力后,即可增加做走步和试力的练习,在走步试力中有阻力感后,就可做推手练习。在试力练习中都有了明确阻力感后,就可做发力练习,由定位到不定位,再进到随意发力(设想和对手实作),更进而练习实作,击与发均用,水平低时,为避免受伤,可限制攻击之部位,也可用防护器具。

    (五)问:打沙包?

    答:打沙包作为辅助练习也有必要,但是沙包不要硬梆梆的,因为手用力接触硬的东西会震痛,在接触之前不自觉地就要用力,这就影响身体放松,更影响发力的速度和力量。所以,沙包要有些弹性,而打的动作(即发力)要注意发力的要求和姿势,最忌把沙包看作是个死物,要设想是个强有力的对手,要发挥的精神,攻是攻,退也是攻,进退、左右如实作然。

    (六)问:两人对练的简单基本方法?

    答:甲方将双腕搭在乙方腕部上,甲方用较小的力量(但要迅速)将乙方双手猝然下压,而向乙方胸部以上部分指去(但不可接触对方身体),乙方要迅速反应紧随甲方动作(即紧随两方接触之点),熟练后,可将对方两臂略向左右分,即向前脂,也可一手分一手指,一手下压一手前指,随意变化,两手上下交替练习,熟练后可在练习中试作发力练习,单臂也可上述练习。

    (七)问:器械练习?

    答:谈到练杆子和剑,拳术要练到相当水平后,要作器械练习,在意拳中的器械,也要求将拳劲在器械上发挥出来,也要求一触而发,一发即止,拳术无相当基础,器械难学到好处,因为二者是相通的。

 

   (八)问阻力;阻力感?

    答:身体四周感到有阻力,是摸到争力的初步。

    (九)问:实作的要点?

    答:实作最重要的是步法,因为在未接触前,总有个距离,如果不能欺近对方,纵使有力也无处发挥,在双方动作中,我们如何抢据有利位置,迫使对方处于被动状态,这时一步抢入,直冲对方重心垂直的位置,使之无抵抗余地。无论以进作进或以退作进均可,也包括侧击和前进使对方失去短暂的平衡,这就是拳术家所说“脚打七分手打三”,简言之,就是“夺位”,脚的意思在这里是指“步”,不是用脚去踢,也就是站的位置,包括手、身、步俱到,即所谓“一到无不到”,动作要协调,例如在足球运动中,后方传来的球的位置不够理想。你要射门时就要创造条件和利用对方空隙,当时立断,间不容松,这时就看实践的经验和本身技术了。总之,没有实践体会,全凭主观愿望,就是芗斋先生所说的做医生的“开好了药方等病人”的笑话了。

    (十)问:时间少,应如何练习?

    答:在工作繁忙,时间少的条件下,除站桩外,如试力,走步等,可采用“化整为零”的办法,可抓紧短暂的几分钟去练,但是精神要集中,不要紧张,有时也可随随便便有意无意去作,对身体精神来说是一种积极的休息,对拳术来说是随时在练,积时既久,其效自见,起码会起到体验深入,反应灵敏之效,也就是过去王芗斋先生所说“无时练,无时不练”,“勿忘勿助长”等细致的练法。

    (十一)问:阻力感的要求是否初时要轻,但越来越重,所以假想的对象越来越重。初时两手像按着一个很轻的球,后来像推一个很重的的球有推不动的意思。

    答:阻力感的问题,你的理解是对的。

    (十二)问:站桩时周身都有微小跳动,这是着意还是自然有的反应?

    答:站桩时,周身都有微动(蠕动)是由自然而人为的。站桩时(尤其是站平步桩,两足分开,两脚跟在一直线上)感觉到小腿发生轻轻地颤动,继而颤动到大腿、腰、腹、胸等部,任其发展,将会颤动越来越大,以致全身大抖动,甚至脚跟时起时落地打击着地面,虽然抖动几十分钟,但不感疲劳,反而感到轻松。这种现象出现十余日后,当用健身桩中“扶按法”,设想直立水中,双手下面扶着一块木板,用手去按木板,如感到身体有上浮之意,就不去按了,这时身体会有下沉感,就再去按。练到浮沉的感觉完全受意念支配后,就可将较大有抖动控制起来,直到外形看不出动,而体内肌肉却是连续不断的动,动很越小,频率越快,这就是前辈拳家所说的“大动不如小动,小动不如不动,不动之动,才是生生不已之动”。注意练时要默察周身肌肉有没有不动之处,或是动得缓慢部位,若有可以用意念诱导,时间稍久就会动起来。

 

    (十三)问:我觉得你所利用身体的部分比韩老师为多,例如你使用后脚的蹬力比他多,韩先生多保持后腿弯曲,或未使用足踝的转力,我问题是意拳中的整劲,是否会每个人所使用的身体部分不同?

    答:意拳中的“整劲”是要把身体所调动的力量,尽可能调动出来,越全面越好。每个人的锻炼不同,能发挥多少自不相同。关于发力脚蹬地问题,形意拳论早已道破“消息全凭后足蹬”,也就是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十四)问:练习发力,击拳动作,是否就是试力动作加速,动作一直是松,而最后击中时作全身争力(全身一紧)?

    答:练习发力,固定姿势发力,可以像练习试力一样的动作状态下,突然发力。以上两种发力在发力前是似松非松,也就是把手上摸到的内在阻力感和沉重感,猛然甩出,所以在发力前手上是有一部分力量,三、四成力即可。

    发力前周身尽可能放松,设想突然有人来袭,应之猛然发出。

    发力共同要点是一触即发,一发即止。

    (十五)问:用拳向挂着棉花球击打是否就是练习发力?与击拳动作的对象,打时应将球打动,或是保持不动呢?最后握紧双拳是否用十分力呢?此种练习亦可增进对目标距离的判断吗?

    答:练习打棉花球的目的:一是出手准;二是全身动作协调;三是发力的火候(时间)即拳或掌将之接触到目标时,拳及周身猛然一紧时力的掌握,一触即发。总之打棉花球,要前进后退,闪躲围绕着打,不要把棉花球打得飞远,最好是打得微微一动,也可有意把它打远一些,以便练习追打退打。步子要自然多变,不可呆滞不灵,拳到脚到,身到力到,即前人所说“一到无不到”。

    (十六)问:练习争力时要求外形不动,是否初时紧的程度很轻,练得越久的时候,争力紧的程度越高?

    答:练习争力时,初练要用意不用力,动出些外形来是可以的,内在有力的感觉就可以了。进而要做到意到力到,争力逐渐增强,直到牵之不动,推之不出的境地。松紧互换的过程,可以稍缓慢,也可以较短暂,总之就是所谓“松紧紧松勿过正,实虚虚实相互根”。

    (十七)问:争力最主要是上下争,意念应如何安排呢?

    答:王芗斋先生曾说过“松紧之枢纽在于上下”,具体的练法,站桩时假想脖颈后(相当于耳下)有一弹簧斜系于前脚尖下,顶心向上指,脖颈同时微向后靠,摸到这种劲后,再设想顶心有一条弹簧直连于后足跟下,顶心向上指,后足向下蹬,都是用意去求。行动中的练法,在练习摩擦步时,前步足尖着地,头即向上后方与足尖一争,进退均如此。掌握力量后,再练习足尖着地后,顶心与后足相争,一争即止。继而可在任意走步中去寻求。这是意拳发力最基本练法,即“消息全凭后足蹬”。

 

    (十八)问:我有一位有些气功功底的同学,最近练习较低健身桩一段时间后,感觉一些内气运行的现象,未知以上表现与拳术有无关系呢?是否功深者应有的体会呢?王师爷在《意拳正轨》关于练气一篇,亦有“周天秘诀”,希望你能给我指示。

    答:你同学练功的情况,显然是受了气功的影响。在站桩时热的感觉,多数人是从脚下热起,逐渐遍及全身,不是走线走经络,而是精气弥漫周身(引自少林拳术秘诀的话),而在呼吸(自然呼吸)时,在一吸一呼中感到全身好像一个空皮囊,全身随着呼吸而一涨一缩。王老先生早年是对气功有所钻研,在中年后认为气功对养生,易生流弊,即利少弊多。《意拳正轨》是他早年之作,其中有些说法,是和后来有所不同之处。

    (十九)问:你所讲全身像一个空皮囊,随着呼吸而一涨一缩,是否吸时涨而呼时缩呢?未有此感觉时应否假想此感觉呢?

    答:站桩时是身体吸气时涨,呼气时缩,这种感觉容易摸到,你可躺在床上仰卧,四肢自然伸展,尽量放松,思想集中,呼吸自然稍缓慢,意念设想有微风拂荡,周身毛发俱随之起伏,练几次就可体会到。

    (二十)问:“小腹应常圆”是否指腹呼吸呢?呼吸时要否小腹涨呢?

    答:“小腹常圆”是指在动作时也要保持心窝微收,小腹松圆,气不可上提,也不要压,维持自然。在外形上来说,小腹的位置在动作中要保持中正的位置,也就是重心的位置,发力时则是在发力的一瞬间要气贯小腹,以前讲的“试声”方法,就是在这时应用了。

    (二十一)问:我将我对争力的认识说出来,请你修改。初练时要先建立身体各部分的争力,如后颈与前脚,后胯与前膝,前手与后颈,前手与后手,及本身与身外建立争力,前手及前膝与身前数尺至十数尺之一点建立争力,练习时往后往上一领,上身重心向后微坐在后腿上,后胯因而与定着的前膝引起争力,后颈向上一领时亦引至后颈与前脚的争力,后胯向后带动后手引至后手与前手的争力。整个争力的动作要慢(是否初学要慢,掌握后越来越快,后来根本松即是紧,紧即是松?)两手肌肉要松,由于身体重心移后而一点点加紧,但只是稍紧而不是非常的紧?当身体的重心移到最后点之后开始慢慢移向前,而各肌肉亦然自然慢慢放松。移前时是否头与后脚有上下争力?重心前后移的距离要越小越好,最好外形根本看不出来。那么意拳是否未发之前的蓄势是紧,而发力是松呢?

    答:我将你提出的争力练习程度,将我当年摸索求劲的程序给你,以作参考。

    前手与前方(数尺或数十尺),前手与颈部后方,这三点成一线,主动在领,一争即止。要缓,不可用力,但精神要真切。

    加前手与后手相争。

    加颈后与前脚相争。

    后胯与前膝关节(前方稍下一点相争)。

    两膝关节相争。

    进而两脚上部踝关节相争、肩与胯争、手与脚争,直线斜交错相争,即芗老所说“无处不争”。

    “共争一中”,“中”即上下。所说的争,是用意念,开始在缓慢中体会争力,进而意念一到就争(即所谓快),在或快或缓,或松或紧,松中有紧,紧中有松,即“松紧紧松勿过正”的意思,“正”的含义就是适当其可。

    你所体会的“那么意拳是否未发之前的蓄势是紧,而发力是松呢?”,你的体会是对的,要注意蓄势的紧不是绝对的,空间紧成何程度?要根据意念设想的情况而活用,原则“松而不懈,紧而不僵”,大胆去摸索,不可拘谨过甚。以外在信中所提出的是对的,当然将来在提高阶段中,还有所变化,但总之原则不变。

 

    (二十二)问:“撑三抱七”的意思是什么呢?

    答:我的理解是在站桩练习时,向内收抱的力要大于外撑的力,大致是七与三之比。也就是撑抱互用,蓄力待发,处于欲发未发的状态。

    (二十三)问:我觉得意拳最难掌握的是松紧的问题,初练应该是放松,自己一用力就是后天,不合理的。但练到有多少阻力的感觉的时候,便很容易用了太多的力,变得过紧,以至松紧及力量方面的变化过慢,你同意吗?及你认为应如何克服这个问题。

    答:来信中提到“松紧”问题很好,知道你在学术认识方面的跃进,也说明功夫的进步,不到一定水平是提不出核心问题的。“松紧”这是一切体育运动的核心问题,在社会事物亦然。何时松?何时紧?松到何种程度?紧到何种程度?要看当时具体情况而有变。清人赵藩题诸葛亮祠的下联“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当代中国领导人也讲过“文武之道,一张一驰”。“宽、严、张、驰”即“松紧”,学问深矣,非我所能知。在意拳中明确提出“松而不懈,紧而不僵”,“紧”就是有了力,但不过大,“僵”是过大动转不灵了,有了阻力感,至于阻力的强弱是由意念设想而来,设想“松”的情况练,又“松”不“紧”中要练,在“紧”的情况下也要练,在松松紧紧反复变化中去摸索,达到似松非松的境地,松中有紧,紧中有松,全由意念的支配。

    (二十四)问:与朋友推手,发觉不容易发力,相信是平时少练发力,所以当双手的方向、力量、位置不断变化中,不能把握发力的时机,而且争力未能掌握得好,所以发力准备时间太长,应如何解决?

    答:在推手中处处要求平衡,力不可专注一方,对手施加压力时,还要在接触点上给对手以半斜面,对方一部分力落空,使其力的指向偏斜。用意和力的指向变化、步法、身体的移动,或前或后或左或右,重心的升高和降低去破坏对手进攻,同时也用这些变化去进逼对手,直到感觉(接触点的感觉及对手所处的位置)力已很难变化的被动形势下(僵紧),在这时发力。在练习中免不了错误的判断,不可过于小心,在错误失败中才能逐渐深入了解力的瞬息万变。

 

    (二十五)问:我们平常所练步法的速度是平均的,但对敌时要由远距离进入敌人的范围内的速度一定要很快,这个是否有特别练习呢?

    答:我们的基础步法训练要缓慢、匀速,目的是摸索阻力,有阻力感后(前进或后退)从意念上加重分量,使阻力感加强,进而变换阻力感,轻重随时变换,目的是使摸到的力既有力,又灵活多变。你提得很对,当进入对手范围内速度越快越好,但是相对的速度,关键的距离是一步半。我们不停地移动步法,对方也要不停移动,我们找到对方步法在移动中的空隙和不当的位置,突然插进。基本训练是在摩擦步的基础上,一是先练摩擦步;二是支撑腿不动,前脚略前伸;三是前伸约30公分,有如滑行,落地时脚跟先着地,后腿随之前进。

    (二十六)问:为求摸索阻力感,练习健身桩或浑圆桩何者为佳?

    答:摸阻力感,技击桩较明确、较简单、收效快,但是健身桩同样在摸阻力感,例如健身桩中说的“摇法”、“旋法”,就是求阻力感,不过细微轻松,是进一步较高深的练法。

    (二十七)问:上下争力主要是后颈与前脚及头顶与后脚相争,但身体中部是否加入此上下争呢?在健身桩的站式五你提出利用身体向后下靠而与前方产生争力,“挺拔”是否就是脊骨的上下争力?

    答:上下争力,重点是前脚与颈,后脚与头顶,身体各部都要参与,比较重点是“肩如担担,手如提篮”(意念)。健身桩五所说的是十个手指上如系十根弹簧,用意将身体下后靠,同时手指去拉弹簧而求平衡,从中求得争力。挺拔是上下争力,但是要求很轻微。

    (二十八)问:你提出向前发力先将力量往后,意思是否将身体当作一把弓,因为上下争力而形成一条强弦,身体力量往后一撞,自然反弹向前,而上下争力越强,则所发出的力量越大?

    答:你提出得很对,就是用上下争力做成第一个主要弹簧,从“它”再利用意念假设出若干弹簧(上下、前后、左右),内与外争,内与内争,从而达到“无处不争”。

    (问答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