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姚承光先生谈意拳基本功: 1、养生桩有什么独到之处:养生桩是意拳的基础桩法,它采用精神假借和意念诱导,使人体及大脑得到一种非常好的休息式的锻炼,进入一种轻松愉快的精神状态。近而通过神经肌肉的锻炼,促进我们身体的新陈代谢及血液循环,从而对腰肌劳损、关节炎等一些慢性疾病有着很好的效果。 2、对技击桩的见解:技击桩练习是意拳获取浑圆力的重要手段。浑圆力是指人体前后、左右、上下周身浑然一体的四面八方的非常细致入微的劲力。站桩时要依靠精神假借,意念诱导,细心揣摩体会,调动全身神经肌肉高度的灵敏性,使人体得到一种特殊性的锻炼。初学摸劲时身体要由大动逐步过度到小动最后达到生生不已之动。这三个程序的训练是获得浑圆力的一个根本手段,这是时刻都在意念诱导下进行训练的一个求区过程。 3、站桩时感觉很好,可动起来以后呢?所以就得练习试力、发力,从试力、发力中一眼就能看出站桩水平的高低。 4、站桩时身体发紧,是以为意念过于执着自身,没有完全的放出去,只有将意念防远放大,神游物外,力才可自然而生。 5、站技击桩时,身体的运动轨迹是:动(紧)——停(松)——动(紧),中间要有一个停顿,这个停顿就是蓄劲的过程。能体会到这个松紧的转换,也就清晰了摸劲的程序。 6、 站桩时身体的动不是局部的动,而是脚蹬地,由腿催动全身的动。脚蹬地的力点在脚掌的内侧。 7、站桩的时间长了,就要灌输新的意念,否则容易产生枯燥感。 8、意拳站桩放松只是要求之一,但站桩时不可一味放松。放松是指在站桩中保持自己的身体平衡,能撑起自己的间架的力量。更重要的是要以精神假、借意念诱导为主。否则只是空桩、死桩。你想求东西(指拳术的力量),但是没有东西(意念中的力量,增强意念中的阻力感来增强力量),那又怎么求呢?这就要靠意念刺激神经肌肉来求取。 9、技击桩摸劲时不要只是一下一下的去摸,而是要摸出缠绵、均整、饱满之力。好象周身都是在粘稠的泥浆里,一定要慢、要细、要匀。要想长功夫的话,必须经过这种摸劲的训练。 10、姚宗勋先生说,意拳的松紧转换时要有上下弹簧相争之意,松紧转换周身相争时上下最为关键。所以无论做什么动作,都要有上下相争之意。 11、一定要注重基本功的训练,要知拳真髓,就要从整体上去找。 12、在练习直拳发力时,容易犯的毛病是打出的拳收回时一味的下沉,护不住头,保持不了站桩时的间架。正确的打法应该是打出的拳呈平面直线性,虽有下沉的动作,但这种下沉是随着身体的上下起伏而动,要始终保持站桩时的间架,同时要注意护头,两手要有撕裂弹簧之感。 13、站桩时,周身都有微动,是由自然而到人为的。站桩时(尤其是站平步桩,两足分开,两脚跟在一直线上)感觉到小腿发生轻轻地颤动,继而颤动到大腿,腰,腹,胸等部,任其发展,将会颤动越来越大,一至全身大抖动,甚至脚跟时起时落地打击地面,虽然抖动几十分钟但不感觉疲劳,反而感到轻松。这种现象出现十日后,当用健身桩中扶按法设想直立水中,双手下面扶着一块木板,用手按木板,如感到身体有上浮之意,就不去按了,这时身体会有下沉感,就再去按。练到浮沉感觉完全受意意念支配后,就可将较大的抖动控制起来,直到从外形看不出动,而体内肌肉却是在连续不断的动,动得越小,频率快,这就是前辈拳家所说的“大动不如小动,小动不如不动,不动之动,是生生不已之动”。注意练时要默察周身肌肉有没有不动之处,或是动得缓慢部位,若有可以用意念诱导 ,时间稍久就会动起来。 14、试力时意念前膝与后胯相争很重要。 15、站桩试力一定要注意梢节与躯干的联系,要将其练成一个整体。但是如果只是重视整体,梢节就放松了。可最后应用的还是梢节的作用。所以梢节的作用很重要。所以一定要把梢节和躯干练成一个整体。 16、练习变步发力,一开始用三成力即可。在松松的找劲中注意上身下身的协调配合。每发一拳,下面的步法是否能够跟上,后脚是否能够踩上劲,这些问题都要十分的注意。同时变步发拳不要只是向一个方向变步,前后进退,左右迂回都要变,也不要总是不停的发拳,还可采用双手防守姿势,进行防守性变步训练,一边防守一边进攻,与假想敌做各种技法的搏斗。当我们在松松的找劲中感到力量协调了,再逐步加大力量,加快频率,加强技法的变化。 17、打沙袋时要有大无畏的精神,要想不管有什么目标存在,我这一拳下去都能打穿,打透,拳到之处皆灰飞烟灭。这样就能把自己的精神充分的激发出来,培养自己的真实感,这一点对于练习穿透力来说是很重要的。 18、发人时要用掌根发在对方的胸口上,这样能增强对方向后退的距离。放人发力时要上托、挤合、向前,上托的目的是将对方的重心破坏,挤合是为了将自身的力量集中到一点上,而向前的目的是为了增强放出的距离。放人时双掌要向前伸出,放远,要超出自己的脚尖,同时臀部要下砸,后脚跟要下踩前蹬,上身前趴与胯成45度。头要有向前上方撞击的感觉,即以胯为枢纽,上身包括头部用力向前撞击手臂,使手掌用六面合力去撞击目标,力量要脆猛、迅速。 19、要想提高功夫,试力很重要。站桩试力的时间安排如果各半的话,你的功夫将会进步很快的。试力应该先慢后快,快慢结合,以适应在推手中的变化节奏。 20、精神激发是需要不断的用意念来调整的。因为意念训练也会产生疲劳。即神经系统的疲劳。只有运用意念不断的去调节,才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其疲劳。怎么运用意念去调节呢?即意念刺激——精神激发——神经疲劳——意念调整放松——意念刺激——精神再度激发——神经再度疲劳——意念再度调整放松。如此不断的循环往复,才能不断的激发与调整神经系统,开发出自身的潜能。 21、姚老师讲站桩时如果有人突然拍你的间架,意思是说要试你的功力大小,看看你的间架撑劲有多大。当他在拍你间架的同时,你一定要有意识的用力去顶一下,就如摸劲时的松紧转换一般,切不可一味放松的让别人去拍。如果你放松的让别人拍,即使你的功力再大,也会被拍瘪的。要知道意拳的动作意念都是要有意识的去找去做,当我们经常在这种意识中训练,逐渐就会形成无意识的本能反应。也就是说意拳的训练都是从有意识到无意识,从有力到无力,“无力”不是说不用力,而是说你的力量要变化无穷,让别人捉摸不透,看不出来。意拳站桩不是说学会了站,有了功力,就可以不用力或无意识的来抵抗对方的拍击,这种理解是错误的。力量是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你在站桩时别人用力拍你的间架,你只有有意识的一顶,才能形成有效的抵抗力,否则则相反。所以说在没有任何防备的情况下,对方突然拍打你时,即使你功力再大,也难以承受。所以一开始练习时都是在注意力集中的情况下,有意识的去抵抗对方的拍击,这才是入门之正规。 22、意拳的发力练习,在动作上要由大到小。大是为了力量的畅通,小是为了力量畅通后的冷、脆、快。减少力量的击打时间,提高打击的速度。 23、利用旋法发力时,应该向下,向身体的侧面发力,要将对方旋到你的侧前方,然后利用向前发力将对方发出。 24、意拳的意念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内容。要想提高功夫,在练习意拳的不同阶段就得在意念的要求上不同。初级意念是有定式的框框;中级意念有变化,但还是要遵循一定的规律;高级的意念则是随机随势,无所不为。 25、意拳练习程序,站桩,试力,走步(摩擦步,步法基本功),推手,发力(固定姿势及步位)开始练习,逐渐到不固定姿势,无定位的随意发力。 26、站桩--站桩是在静止状态下去体会“劲”,更要用意念诱导去摸索“劲”,“整”是拳术上的传统术语,即周身意力,是在平衡守中的状态中,在站桩锻炼时,开始双手有沉重,发胀,发热等感觉,进而有前伸,后拉,上抬,下压,外分,内合都感到有一种阻力,大有欲动不能的之感,(并非真不能动)。始而两手,渐而周身都有这种感觉(由轻微到真切),这就是所谓的“整”。在站桩初期锻炼中要“用意不力”,注意放松,要作到“松而不懈,紧而不僵”。简言之,即“松紧协调”。试力--在站桩中摸到了“劲”(身外阻力),但稍一动作,则阻力全失,这就要在试力中再摸到“它”,在动作是要有意念诱导(步子不动),要点是精神集中,意念真切,要小要慢,缠绵不断。有了阻力感后,动作是向由小到大的,由慢到快的去作,原则是“用意不用力”,总之要有内涵的劲,即阻力感。 走步--(即摩步),走步就是脚腿的试力,有阻力感后,再结合手的试力一起去作,由有规则的进退转移到随意变换身手步法。进入全身试力的阶段。原则要求是“一动无不动”,“牵一处动全身”,随时在“整与不整之间”。 27、意拳所说“发力”即爆发力的简称,要求在极短暂时间内将平日锻炼的整劲,迅猛发出,原则要求“一触发,一发即止”。 28、站桩是本中之本,在站桩锻炼中,不断地提高要求(姿势与意念),在试力,推手,发力锻炼中,发现本身有力量微弱,反应迟钝,或空白处,再从站桩中通过意念活动的诱导,去摸索及加强内涵力,由静到动,由动返静,反复地相互参照,彼此帮助的练习下去,其进境是无限的。 29、在走步练习中加上试力,要将意念放远放大,前后,左右,上下都要有阻力。意念设想也可轻可重,身体各部和外界都能相连,要慢慢动中细细体会,在快速中也要体会是否有慢中的力量,手上有没有试力的控制感觉,步法快步移动时有没有摩擦步中的力量,这时注意自己头部是否虚灵挺拔,胸部是否有吞吐蓄之力,腰胯膝部有没有意念中的争力感。 30、在站桩中摸到阻力后,即可增加作走步和试力的练习,在走步试力中有阻力感后,就可作推手练习。在试力练习中都有了明显的阻力感,就可作发力练习,由定位到不定们,再进到随意发力,(设想和对手实作),更进而实作,击与发均用,水平低时,为避免爱伤计,可限制攻击之部位,也可用防护器具。 31、意拳中所谓的争力就是用意念引导全身上下前后左右互相牵引共争一中,所产生的弹簧般相互呼应的意中力,具有这种争力后,再经过试力,发力等步骤练习,才能达到发挥争力的目的。 32、练习争力先由简单的争力入手,而后及全身求整体的争力,无论是简单的争力还是整体的争力都要先在浑元桩法中去摸索。 33、争力的练法:可先用浑元桩的任何一式,站好后,设想前臂腕部(回弯处)系一条有弹性的绳子,之前端拴于前方某一物体上,如墙,树等均可,绳之后端系于自己脖项上,位置相当于风府穴下。练习时用意略挺颈而微拧(左臂在前即向左侧微拧,右臂在前则向拧),全身后靠要拉紧有弹力的绳子去拉手腕,腕子再拉紧前方的绳子,设想前后两个力量对称相消,而手不为所动,又要能感觉有一股力量,稍一拉,就松开,后手像抱一个有弹性的球,当身体去拉前手时(重点在脖项),后手用意去抱球与前手相呼应,反复练习,久之自会体会松松紧紧的争力,这就是所谓“松即是紧,紧即是松”,松紧互用的意中力,也就是王芗斋先生所说 “松紧紧松勿过正”,“正”是适当,适到好处的意思。 34、整体争力的练法:经过不断练习,已求得争力后,就可以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练习整体争力。练习法是按浑元桩法站好后,设想头上好象有弹性绳子系起,与两脚间的中心点上下相争,同时头与后脚上下相争,更与前脚作斜线角,前后与后手作左右争 ,左手与右脚作斜线争,两肘与两膝作上下及斜线争,前手与后手作左右争,右手与左脚,左手与右脚作斜线争,两肘与两作上下及斜线争,左胯与右膝,右胯与左膝作争斜线争,至于手与脚,肩与胯作上下争力则包含在头与脚相争之内总之四面八方共争一中,但要注意“松紧之枢纽在于上下”。练习时要注意形曲力直,好象八面出锋,进而设想周身毛发习涨与外界互相联系互相牵引,身体不能转而双处处都能微动之意,作时一定要意念切实,可是不能执着,这就是王芗斋先生所说“顶上力空灵,身如绳吊系”,“力松意需紧,毛发势如戟”之意。 35、我们的基础步法训练要缓慢,均速。目的是摸索阻力,有阻力感后(前进和后退)从意念上加重分量,使阻力感加强,进而变换阻力感加强,轻重随时变换,目的是摸到的力既有力,又灵活多变化。 36、摸阻力感技击桩较明确,较简单,收效快,但是健身桩同样在摸阻力感,例如健身桩中说的“摇法”、“旋法”就是求阻力感,不过细微轻松,是进一步较高的练法。 37、上下争力,重点是前脚与颈,后脚和头顶,身体各部都要参与,其重点是“肩如担担,手如提蓝”(意念)。挺拔是上下争力,但是要求很轻微。 38、向前发力先将力量往后,意思是否将身体当作一把弓,因为上下争力而形成一条强弦,身体力量往后一撞,自然反弹向前,而上下争力的弹簧越强,则所发出的力量越大,就是用上下争力做成第一个主要弹簧,再用意念假设出若干弹簧(上下,前后,左右),内与外争,内与内争,从而达到“无处不争”。 39、(一)争力不要做出形来,争力的弹簧有大有小,练习时有时像自己拉动树,有时树一动处处动,更想像自己如巨人一般影响到周围的一切。 (二)试力动作要慢,是身体带动手动,而不是手带动身体。 40、意拳中的“整劲”是要把身体所调动出的力量,尽可能地调动出来,越全面越好。每个人的锻炼不同,能发挥多少处不相同。关于发力脚蹬地的问题,形意拳论早已说道“消息全凭后足蹬”,也就是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41、练习发力,1)固定姿势发力。2)可以像练习试力一样的动作状态下,突然发力。以上把手上摸 到的内在阻力感和沉重感,猝然甩出,所以在发力前手上是有一部盆力量,大约三、四成的力即可。3)发力胶周身尽可能放松,设想突然有人来袭,应之猝然发出。发力共同要点是一触即发,一发即止。 42、练习打棉花球目的,1)出手准 2)全身动作协调 3)发力的火候(时间)即拳或掌 将之接触到目标时,拳及周身猛然一紧时力的掌握,一触即发。总之打棉球,要前进后退,闪躲围绕着打,不要把棉花球打得飞远,最好是打得微微一动,也可有意把它打的远一些。以便练习追打退打。步子要自然多变。不可呆滞不灵。拳到脚到,身到力到,即前人所说的一到无不到。 43、练习争力时,初练要用意不用力,动出些形来是可以的,内在有力的感觉就可以了。进而要作以意到力到,争力逐渐增强,直到牵之不动,推之不出的境地。松紧互换的过程,可以稍缓慢,也可以较短暂。总之就是所谓“松紧紧松勿过正。实虚虚实相互根”。 44、王芗斋先生曾说过“松紧之枢在于上下”,具体的练法,站桩时假设脖颈后(相当于耳下)有一弹簧斜于前脚尖下,顶心向上指,脖项同时微向后靠,摸到这种劲后,再设想顶心有一弹簧直连于后足跟下,顶心上指,后足向下蹬,都是用意去求。行动中的练法,在练习摩擦步时,前步足尖着地,头即向上后方与足尖一争,进退均如此。掌握力量后,再练习足尖着地后,顶心与足相争,一争即止。继而可在任意直步中去寻求。这是意拳“发力”最基本练法,即‘消息全凭后足蹬”。 45、当意拳有了一定的基础之后,从发展的眼光来看要想继续进步,首先从站技击桩上摸索,当具备前后,左右,上下六面力的基础了,在这个基础上就需要打乱摸劲层次,也许向前推可忽然往上抱,往上抱以后也可做左右分,做完左右分,做完左右分后再往下栽,力量下栽后再往上回抱,回抱以后再做合力,摸劲时意念要真实。力稍微有一些即可,摸劲时动作要慢,但力要小动,要体会到[意][力]感觉相吻合。另外要随时注意站桩时的放松,松与紧都不要过头,过紧力量迟钝反应就不灵活,发力就会不脆,人也会很快疲劳的,身上的鼓荡力量就摸不到。所谓鼓荡力,实际上就是站桩时内在劲松紧互相转换,身体内部产生的调整极小的颤动。它能使身体反应灵敏,出击时力量产生的迅猛,连续,台排山倒海,大海波涛之势,身体里始终要有鼓荡吞吐,这是意拳训练的高深阶段,当具备了相当基础后就要向这方面进军摸索了。这个问题是当今很多练意拳所要追求的,但没有正确的指点和反复的摸索,是绝不会达到登堂入室之境地。比如在做的左右上下试力中就要注意到:往下按时有按浮力很大的球之意念,将球提起有很沉重之意吗?将大球左右转时要体会从身上,两腿之间,上身,两手,胸部都要与球相接触,要慢,要感觉很大阻力感。不管前进、后退、左右,上下试力,都要体会身体与物体相联系,动一处则带动整体,从这些要求来看,它是与各基本功训练相关边的。所谓推手就是将站桩的六面力通过各各试力的摸索,由慢做开始,然后在推手中加大阻力和速度,使自己将六面力能随机随势将力量发了出力。在推中随时检查自己是否发力得劲,是否在动中自己很平衡,是否与对方推手时自己快慢运动能否用整体牵动对方,是否能很灵敏的用六面力高速鼓荡吞吐,让对手如盲人一样,无法与你用拙力抗衡,这样你即省力,使用巧妙,用你之长处击对方薄弱之体,对方力量再大,在他不平衡时,也无法与你强点相碰撞,必然你一发力他就会摔出去的。 46、打沙包作力辅助练习也有必要,但是沙包不要硬邦邦的,因为手用力接触硬的东西会震痛,在接触之前不自觉地就要用力,这就影响身体放松,更影响发力的速度和力量。所以沙包要有些弹性,而打的动作(即发力)要注意发力的要求和姿势,最忌把沙包看作是个死物,要设想是个强有力的对手,要发挥的精神攻是攻,退也是攻,进,退,左,右如实作然。 47、两人对练的简单基本方法:甲方将双腕搭在乙方腕部上,甲方用较小的力量(但要迅速)将乙方双手猝然下压,即向乙方胸部以上部分指出,(但不可接触对方身体),乙方要迅速反应紧随甲方动作(即紧随两方接触之点),熟练后,可将对方两臂略向左右分,即向前指,也可一手分一手前指,一手下压一手前指,随意变化,两手上下交替练习,熟练后在练习中试作发力练习,单臂也可上述练习。 48、谈到练杆子和剑,拳术要练到相当水平后,要作器械练习,在意拳中的器械,也要求将拳“劲”在器械上发挥出来,也要求“一触即发,一发即止”,拳术无相当基础,器械难学到好处,因为二者是相通的。 49、身体四周感到有阻力,是摸到争力的初步。 50、在工作繁忙,时间少的条件下,除站桩外,如试力,走步等。。。可化整为零的办法,可抓紧短暂的几分钟去练,但是精神要集中,不能紧张。有时也可有意无意的做,对精神来说是一种积极的休息,对拳术来说是随时在练,积时既久,其效自见,起码体验会深入,就是过去王芗斋先生所说的“无时练,无时不练”, “勿忘勿助长”细致的练法。 51、阻力的要求是初时要轻,但越来越重,所以假想的对象越来越重。初时两手像按着一个很轻的球,后来像推一很重的球有推不动的意思 52、“小腹常圆”是指在动作时也要保持心窝微收,小腹松圆,气不可上提也不要下压,维持自然。在外形上来说,小腹的位置在动作中保持中正的位置,也就是重心的位置,发力时则是在发力的一瞬间要气贯小腹,以前讲的“试声”方法,就是在这时应用了。 53、争力在初练时要先建立身体各部份的争力,如后颈与前脚,后胯与前膝,前手与后颈,前手与后,及本身外建立争力,前手及前膝与身前膝与身前数尺至十数尺之一点建立争力,练习时后颈往上一领,上身重心向后微坐在后腿上,后胯因而与定着的前膝引起争力,后颈向上领时亦至后颈与前脚的争力,后胯向后带动后手引至后手与前手的争力。整个争力的动作要慢(初学要慢,掌握后越来越快,再后来就是松即是紧,紧即是松)两手肌肉要松由于身体重心移后而一点点加紧,但只是稍紧而不是非常的紧?当身体的重心移到最后点之后开始慢慢移向前,而肌肉亦然自然慢慢放松。向前移动时头与后脚有上下争力,重心前后移动的距离要越小越好,最好外形根本看不出来。 54、在站桩练习时,向内收抱的力要大于外撑的力,大致是七与三比。也就是撑抱互用,蓄力待发,处于欲发未发发的状态,有时全部里面,有时全部外面。 55、“松紧”是一切体育运动的核心问题,在社会事物亦然,何时松?何时紧?松到何种程度?紧到何种程度?要看当时具体情况而有变,所谓“文武之道,一张一弛”。张、弛即松紧。在意拳中明确提出“松而不懈,紧而不僵”。“紧”就是有了力,但不过大,“僵”是过大动转不灵了,有了阻力感,至于阻力的弱强是由意念设想而来,设想在“松”的情况要练,又“松”又“紧”中要练,在“紧”的情况下也要练,在松松紧紧反复变化中摸索。达到似松非松的境地,松中有紧,紧中有松,全由意念的支配。 二、姚承光先生谈意拳推手 1、推手实战时一定要将自己想象成老虎,自己精神上要高度集中,时刻防范对手的进攻,切不可粗心大意。试想:面对一只饿虎,你一放松就可要面临生命危险呀。 2、推手时要想象双手如蟒蛇缠身一般冒失对手难以脱身。 3、推手发力时,要有一种“惊炸力”,即要事对手受到一定的震颤,劲要冷、脆、猛,犹如炸弹爆炸一样。 4、推手--也可说是双人试力,在对手施加压力下,既要保持自己力量平衡守中,还要随时去破坏或牵制住对方的平衡。在双方力的不断变化,身体步位时时转移的情形下,如将对手的平衡破坏或牵制住对方的刹那间,就是“发力时机”。
5、推手时不要一味的进攻,而要学会控制,在控制中寻找机会进攻 6、推手时力量要均匀,均匀中则包含着千变万化。 7、训练方式不同会产生不同效果,我们都是科班出身,经过系统的强化训练,对意拳的各部功法都有着深刻的理解。 8、推手实战都是一环扣一环,如连环炮一般,让人应接不暇。 9、推手要在化劲的过程中仍然要顶着对方,如果手臂用不上则要用身体去撞,去顶。当对方压住你时,你不应该顶,而应该变化力量的方向去化解对方,同时要寻找机会进攻。这时动作要快,如果动作慢了,一停顿,时间就长了,就容易被对方控制。 10、意拳应该在力量的变化,在松紧协调统一上下功夫,瞬间改变力量的角度,实战的胜负就在瞬间。 11、推手时当你下压发力压住对方,对方突然变化挤你,这时你一定要下坐,同时要保持间架不瘪。记住:下坐不是一味的去坐,而是在下坐时形成一种缓冲力来懈掉掉对方的力量,就如弹簧一样。在下坐缓解对方力量的同时,间架一定要保持不瘪之势,然后再施以各种变化。推手处于被动时,谁会下坐谁会赢。 12、推手时不仅要会用正面的进攻防守,同时更要注意侧面的防守进攻。当对方运用技术攻击你的侧面时,你一定要学会侧面的相争之力。推手时侧面争力很重要。 13、推手时浑身就是一个整体,手臂如蟒蛇缠绕一般。 14、要想提高技术就得多在推手中摸索,这么行,那么行不行,为什么行,为什么不行。技术练好了但是用不上,那说明功力上该添东西了。 15、推手是双人试力,双人在运动、对抗及抵制对方的进攻中去继续摸索浑圆力,同时又弥补了散时的不足之处。手近了,远了如何去调整,要在快速变化中依然寻找饱满的浑圆状态。 16、太极拳的“听劲”,意拳的“摸劲”都是凭基本功浑圆力去感觉。在摸劲的点点滴滴中要如齿轮一般齿齿相扣的去有效的控制对方,而不是打空轮。 17、推手时,两人一搭手,如果对方控制不好,我则无须打轮直接进攻。打轮是因为我找不到对方的点,而且对方以强大的攻势直逼我的中线,我得有效的控制对方保护自己并寻找机会进攻对手才去打轮。所以说打轮只是过程而不是最终的目的,最终的目的是进攻对手。所以说意拳推手讲的是直接进攻,打轮只是为进攻服务的。比如我们乘船过河,到达对岸后,船就没有用了。如果我们抱着仍然船过河岂部不太累了? 18、推手时要整体的力量去抵抗对方,浑身处处是打击点,处处是整体,抓住手则用腕发力;抓住小臂则小臂发力,要求全身发力。力量要能迅速集中到全身任意一点,形成整体发出去。 19、单推手最讲究基本功,也最能体现基本功。就一只胳膊推一压就变,一变中间就危险。在气势上要如眼镜蛇一般。 20、双推手中变化更为丰富,一顶我就变,我就主动放弃,不跟对方硬顶。放弃的目的是为了选择更有利的机会和位置,更好的去攻击对方。 21、单推手时,要用小臂的中点去搭手,这是搭手的技巧。 22、意拳推手讲究熟练性,在于瞬间的变化,要出于自然与条件反射,完全是本能反应。 23、意拳的劲儿不是直来直往的,不管什么方面的力量都是富于变化的六面浑圆力。 24、实战时浑身的劲力要如鞭子抽的一般。 25、拳拳服膺,指掌握了拳术的力量、方法,理解了的拳术的原则原理。原则原理有了,就能演变出很多分支的东西。 26、推手时的各种发力是根据对方的劲,即“听”准对方的感觉和对方给你的压力所发,而不是说自己随便发的。 27、推手是双方在变化中的对抗,要多角度发力破坏对方的平衡。 28、在推手中,有的人在某一点上有力,这一点我们称之为“强点”,可一旦破坏了其强点上的方向,他的力量就没有了。 29、“一力降十会”很正常,他虽然没有你技术全面,但如果你力量不行,他仍能以力量战胜你。 30、真正的推手是艺术性的,自己都感到莫名其妙。为什么一顶起来,重心就被破坏了呢?我怎么就抓不住对方的重心呢?这就是功夫,就是学问。 31、推手中的快速变化源自于站壮等基本功以及临场的经验。 32、推手是变化的,非常残酷的。主动变化,左右迂回等战术果长时间不指导,动作就会变型,技术就不会提高。推手应该是智慧型的,练习推手首先是定步打轮,其次是走步打轮,再次是初步变化,最后是随机随势。双手要时刻控制对方,时刻摸索对方的劲力,以抵制对方的进攻。练习推手就如做菜一般,先放油,再放菜,放佐料。要一步一个脚印,千万不可上来就变化,你轮都没有打好,何来变化之说。所以不可贪快贪多,要有务实的精神。 33、推手发力时一定要脆、短、猛、疾,迅雷不及掩耳。 34、在推手中处处要求平衡(力不可专注一方)。对手施加压力时,要在接触点上给对手以半斜面,使对方一部分力量落空,使其力的指向偏斜。要用意和力的指向变化,步法,身体的移动,或前或后或左或右,重心的升高和降低去破坏对手进攻,同时也用这些变化去进逼对手,在练习中才能逐渐深入了解力的瞬息万变。 三、姚承光先生谈意拳散手 1、意拳散手与现代散手有什么区别:主要是劲力和打法上的不同。意拳采用精神意念的训练,使全身各部肌肉神经都能得到很好的训练,充分的协调起来,从而能发挥出很大的力量。并且由于他饿注重神经的训练,所以打斗起来变化的非常快。同时,意拳是全身性的击打,全身各部位都能作为打击的武器。虽然现代散手近几年来在技术和战术上都有很大的提高,但是在力量的训练上,如果能借鉴意拳的站桩训练,它将会有更大的提高。同时,对于散手里的一些先进的方法和技术,意拳也要大胆的借鉴和采纳。 2、搏击就是一瞬间的本能反应,在搏斗的瞬间根本来不得半点的迟钝,对方在发力进攻的瞬间是他力量最强的瞬间,同时也是力量最暴露的瞬间,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个瞬间,但不要迎面而上,而要避其锋芒,击其弱处。 3、实战时如果对方防守太严密,我们要一、利用进身打法,破坏其间架;二、利用步法调整距离,寻找其破绽。 4、身体力源来于腿,只要腿不被对方破坏,就能用力去打。手不行了,还有肘;肘不行了,还有肩,要抓住时机,大胆的去用。 5、意拳就是肉搏战,拳法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全身如头、肩、膝、肘等都要经过强化训练,成为肉搏的武器。 6、实作最重要的是步法,因为在未接触前,总有个距离,如果不能接近对方纵使有力也无处发挥,在双方动作中,我们如何抢据有利位置,迫使对主处于被动状态,这时一步抢入,直撞对方重心垂直的位置,使之无抵抗余地。无论以进作进或以退作进均可,这就是拳术家所说“脚打七分,手打三分”。简言之就是“夺位”,脚的意思在这里是“步”,不是用脚去踢,也就站的位置,包括手、身、步俱到,即所谓“一到无不到”,动作要协调,要当机立断,间不容松,这时就看实践的经验和本身的技术了。总之没有实践体验,全凭主观愿望,是永远也不可能练好实战的,就是芗老所说的“开好了药方等病人”的笑话了。 7、实战步法中的搓步在近距离实战中可以应用,而远距离实战就没有必要了,所谓“无招无势”是指功夫达到高深境界之后的一种神经肌肉高度灵敏的反应而形成的一种条件反射。它是在有招有势 的基础上的一种升华。 8、练习实战,首先要提高步法,打法放在第二位,走动中挤住对方占第一位。作实战步法时,要注意头上领,有微靠之意,同时下颌微收。实战步法在作熟练之后,具体运用时就无所谓规范了,只要舒适得力有利于进攻即可。其中,前后进退步,左右环绕步适用于短距离进攻;而变步、横走竖撞步法适用于远距离进攻。而掂步(搓步)主要在窥探对方时运用。 9、练习实战步法,一开始要有规律的去练,先单项去练,而后再去不定项的练习。要在实战中去摸索,假想四周有无数毒蛇猛兽向你进攻,你则忽左忽右,以灵敏的步法转换,以惊炸的发力,以饱满的神意去重创假想敌。 10、打斗过程中,身法要高低起伏,如浪涛汹涌一般,要“动如山移”,气势上要猛。 实战时不可一味进攻,要想办法诱敌深入,诱敌深入深入不是一味消极后撤,而是在寻找机会重创对手。 11、在实战中,各种技术要大胆的去运用,去实践,失败了不要怕,怕的就是不敢大胆的去用。所以要有猛虎下山之势,炸雷般的速度去实战。 12、实战时首先要有构思,没有构思的实战就是盲目的实战。 13、进行模拟实战时要注意三点:一、步法要灵活;二、要多练习自己的弱处,使弱处变为强,最后全身处处都是强点;三、攻防训练要有真实性,要打破节奏形成突发性练习。 14、走步发力,后腿蹬地催动的力量一定要足,就如青蛙向前蹦跳的一样。 15、实战时,技术重要,体力更重要。如果体力悬殊,则技术上占优势;如果技术相当,则体力好的占优势。 16、实战时,要使自己经常处于走动之中,飘忽不定,不给对方以定位,并及时寻找机会抢占优势。不仅要主动进攻,同时要采取诱敌深入。诱敌深入表面上是空挡,其实是暗含杀机封锁。不仅要前进后退打,也要左右迂回打。要把步法、拳法、身法、反应、智慧及精神气质有机的结合起来,在不断的游斗中寻找战机。 17、移动时是对手最薄弱的时候,重心很不稳定,此时最容易进攻。 18、谈“世界终极格斗”:世界终极格斗中的锁抱功夫很厉害,但是具体问题咱们得具体分析。当对方抱住自己的双腿时,自己可先及时的后撤一步,使对方不能得逞。当然出现这种情况首先要看自己的功夫水平如何以及自己的时间差、距离感反应灵敏程度掌握如何,同时还要看双方的水平的差异程度。 19、国家体委应该进一步改革散打专业队的训练水平,应尝试着体现散打中的武术风格。 20、中国散打中也有身法、步法,但要跟欧洲自由搏击相比,中国选手要有重拳。 21、自由搏击是身体外型的一种对抗,完全凭的是体力和技术,还没有深入到精神意念的训练。 22、高水平的搏击,应该速战速决。 23、野牛太强壮了,几只老虎都难以应付。所以超强的体能素质训练是很重要的。如果实力悬殊,则技术占优势;如果实力相当,则体能体重占一定的优势。 24、在实战中,大个打小个,要钻进去打。怎么个钻法呢?就是要用步子随时调整。如果对方防守太严密,不给我们机会,我们就要用步法来调整距离,要调整好最佳的距离,掌握好最佳的的时间差。在对方出手或出脚的一瞬间,我们要赶在其前面,上步进身发力,采用挂打、缠打、抱打等各种打法施以有效打击。 25、意拳的打法包括:推打结合、推打控制、纠缠中的打法、躲闪打法、在接触中打法、吊着对方打。 四、姚承光先生谈其它方面: 1、自己和父亲在教学方法上的区别:父亲的教学方法和王芗斋的方法有很大的区别。而我现在的教学方法和我父亲的又有了很大的区别。父亲一般在给学生们讲明道理之后,就让学生自己多想,多练多体会。而我是将自己几十年的练功心得给大家精讲细解,注重每个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我希望自己几十年的亲身感受能让学生们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的最大的进步。 2、关于意拳有没有绝招的问题:意拳没有绝招,当初王芗斋先生早上站桩时,郭老首先要检查他脚印的湿度如何,湿度不够要接着站;而我父亲当年练功,脚上的棉鞋都湿透了,晚上还要放在火炉上烤干;后来我们师兄弟练功时,在父亲的督导下,夏天在树底下站桩身上的汗能将地上滴湿一大片。所以说意拳没有绝招,即使有,那不妨就将这种绝招归纳为:顽强的毅力+科学的方法+自己的悟性及刻苦程度。否则一切所谓的“绝招”都是歪理邪说。我自己8岁时岁父亲练习意拳,15 岁时已经很努力了,1979年——1989年10年之间我练功非常的刻苦。假如说我父亲有什么绝招的话,我就不用这么刻苦了,我学父亲的绝招不就得了吗? 谈父亲姚宗勋先生: 3、姚宗勋先生当年练习意拳,第一年在学会了各项基本功之后,总是在每天早上就背上干粮和水去公主坟找一块僻静的地方独自练功。中午就吃点干粮,喝点水在那里休息。往往一练就是一天。就是凭着这种刻苦训练的精神,使父亲打下了扎实的基本功。姚宗勋先生曾说:“似我者生,象我者死。”这句话不愧是学术格言。俗话说“师古而不泥古,”在老师的指导下,经过严格正确的训练之后,不可一味的模仿别人,而要练出自己的风格,形成自己的特色。 4、父亲20世纪40年代时在王老的弟子中功夫已是屈指可数了,在无数场代师比武中均获全胜。后来大约在60年代时,有人问我父亲说,当时他的功夫是否已经达到了最高的境界。父亲笑笑回答到,当时自己只是年轻,比试中只是感到对方的速度很慢,现在回想起来,当时的情况是年轻力壮,训练刻苦天天打实战,但当时对意拳拳理理解的还不是太透彻。如今自己否定了年轻时比武成功的经验。因为经过这么多年的探索,那些东西已经不适应现代搏击了。只有不断的否定,不断的充新,才能不断的进步和发展。在80年代,父亲的武学修养已经达到了很高的境界,但是他仍旧博览群书,坚持练功,并将西方体育科学的训练方法与理念与意拳有效的结合,使意拳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5、在习武的过程中形式上虽然大同小异,但不同的阶段在内涵上却有很大的区别。当我看了1988年在香港的录象之后,感觉当时有很多东西还不太完善,缺乏内涵。现在虽然快50岁的人了,但感觉现在无论是在动作上还是在内涵上,都比过去更加的严谨规范,寓意深刻了。这是知识的积累,阅历的丰富融入拳学中所形成的一种本质上的变化。 6、对拳术力量训练中举石锁的看法:石锁不管多么的重,目的都是为了锻炼自身的力量。但人在实战中所发挥的力量是变化极快,极为短促的,它要求瞬间的变化。而动作大了则会相对的慢一些。先父姚宗勋曾说,有些拳术练起来虽然很有力量,但用起来却没有力量。真打起来你使劲跺脚有什么用,你吹须瞪眼,定步亮相只会给对方创造进攻的机会。所以实战中真正的力量应是神经肌肉瞬间松紧的转换。拳王一拳能打800磅,当在实战的游斗过程中,他还能打出那么大的力量吗?所以只有瞬间短促的发力才是有效的力量。而举石锁练出来只是肌肉的僵力,死力,而不是拳术中讲究瞬间变化的功力。 7、对太极拳抖大杆的看法:太极拳抖大杆时也讲究发力,但是在抖动的过程中,大杆颤悠的幅度很大,他们认为这样能更快的练出惊弹力。可是真正的惊弹力是瞬间短促的爆发力,如果动作的幅度太大,时间则就长,那么其力量又有何惊弹之说。在这里不是说谁好谁坏,关键是看搭手时的具体情况,这是原则问题。现在一些太极拳已经没有什么太极拳的味道了。在练习过程中没有意念的支配,完全是形体的动作。其实,太极拳中“运力如抽丝”的走架子功夫不就是意拳中的试力练习吗?其在动作幅度很大的走架子中来求取浑圆力,根本就没有在站浑圆桩的微动中求取浑圆力的效果好。因为走架子中的动作大,动作多,繁琐的连接使人很难摸得浑圆力。而站桩是在微动中求取力量,思想相对集中,能很快体会到拳术中的力量。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