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意拳心法

 逸心茶舍 2022-05-26 发布于内蒙古

通常人们练习站桩、试力、发力等技术,最容易忽视身体内在 五脏六腑等各部的同时训练,而试声则是意拳身体内外同时配合来 练习的一项专门训练课程,其目的就是辅助试力及发力时摸索细微 之处的不足。

意拳的试声练习要求做到声力并发,意到、力到、声到,虽然 本意不在威吓,但应使闻者猝起惊恐之感。

试声练习可以先求有声,然后再过渡到无声的练习。

试声练习可分为三个阶段:有声的咿、呦;有声的咿、呦两音 的间隔缩短;无声的试声。

下面首先介绍一下第一阶段的练习。

进行有声咿、呦练习时步法可站立为丁八步,双手拿起浑圆桩 姿势,也可不必抬起双手。姿势站好后,意念假借身如巨人,顶天 立地,颈部、背部、腰部、臀部、大腿、小腿后部似靠大树。在试 声发力的瞬间,屏住呼吸,内部呼吸猛然下沉,把喉咙、胸腔的气 体猛然压缩到横膈膜,使腹腔突然膨胀,好像要把下咂的气体猛然 穿透腹腔冲入地里,或好像一块巨石咂入井中并穿透井底。小腹瞬 间一紧,随即放松,就在小腹猛然膨胀的瞬间,我们喊出“呦” 字,声音近似嘶哑、浑厚、沉闷,同时头部似有向前微微猛撞,并 要撞飞一切物体之意。这时要配合后脚,后退微微猛然下踩前蹬, 前脚掌猛然下踩,似有猛然踩入地里之意,一紧既止,一止既松。 此动作完成后,可停止几秒后再进行"咿”的练习。

做“咿"的练习时,呼吸已回到正常状态,站立的姿势、步法 不变。在练习“咿”的发力瞬间,先屏住呼吸,腹部猛然收缩,把 腹腔内的气体向上直冲横膈膜,通过胸腔压向喉咙,这时发出的 “咿”声同样近似嘶哑、沉闷和浑厚。在练习“咿”的发生时,腹 腔、胸腔、喉咙内在的气体似有穿透天空之意。这时我们的身体, 头部、背部、肩部、腰部、臀部、大腿、小腿后部向后向上微微猛 撞,有撞飞身后一切物体之意。在喊"咿"的发力瞬间,后腿也同 时配合猛然下坐微靠,臀部、裆部、两腿内侧意有把接触的树墩猛 然咂坐入地。前脚掌五趾这时也配合微微猛然向下抓地,一紧既 松,随即呼吸又回到正常的状态。

我们通过意拳试声第一阶段“咿、呦”较长声的练习并有了较 好的体认之后,就可以进行意拳第二阶段的试声练习了。

第二阶段试声练习的根本目的,是使有一定意拳基础的人在技 击对抗发力时,做到体内五脏六腑及胸腔、腹腔同时内外合一猛然 发力,加强其发力的打击效果;另一目的,则是所发之声,“咿、 呦”震荡,给对手以威吓,壮己之斗志,丧敌之胆气。

第二阶段试声练习站立的姿势与第一阶段相同,身体自然放 松,意念假借周身与参天大树融为一体,身如巨人,目光远视。在 第一阶段时,咿、哟的发音之间有3〜4秒左右的间隔,但在第二 阶段的试声练习时,“咿"的发音极短,“咿”字发出后,要随即极 快的发出“呦"音,要求在1秒钟内必须完成“咿、呦”二字的发 音。因“咿”字的发音时间极短暂,故仿佛只能听见“呦"字的发 音。在“咿”字发音时,胸腔、腹腔猛然极快收缩,随即极快膨 胀,把胸腔、腹腔的气体猛然冲挤到喉咙,从喉咙深处把“哟”字 发出来。在“咿"字发音的瞬间,身体的后脑部、后颈部、后肩 部、背部、大腿小腿后部都要配合与融为一体的参天大树有挤靠之 感,头有上领及后微靠之意;在发“哟”字时,身体的正面有向前 向下撞,头有向斜前上方领,前脚有猛然下踩之意。

前面说过,第二阶段的试声练习,正确的要求是“咿、呦”二 字的发音大约是1秒钟,但对于初学者亦可稍微延长至2秒左右, 重点在稍微延长“呦”字的发音。以此循序渐进,最终达到正确的 要求,声力同步。

我们在进行实战搏击时,主要就是考虑如何在肢体接触的情况 下进行有效地攻防。意拳推手就是在实战中与对方肢体相接触时来 体察对方力量的虚实、强弱,并善于在各种不同的情况下,控制对 方施以有效的打击。所以,姚先生讲:“推手是意拳进行实战的的 一种形式,它主要是为双方肢体近距离缠抱撕打时服务的。在训练 内容和难度上,推手要难于散手,但推手主要还是弥补散手之不 足,是散手的辅助性训练,虽然它不能代替散手,但在很大范围 内,推手可以作为实战交流的一种有益手段。”

所谓意拳推手,既是对平时站桩、试力、走步、发力等各项基 本功的综合检验,就是在双方肢体接触的实际对抗中,继续摸索、 培养并运用浑圆力。

谈到意拳推手,一些人片面地认为推手就是只要一搭手就能放 人于丈外,更有甚者认为意拳推手能以气击人,它是武林不传之 秘,所以很多“绝招”已经丢失。之所以会出现这种言论,是因为 他们对意拳推手乃至整个意拳训练体系认识模糊。为了让人们更深 刻的认识意拳推手,必须对其原则原理进行一番探讨。

姚宗勋先生讲:“真正具有生命力的是站在真理一边的科学训 练,意拳自创始以来就抛弃了一切唯心的迷信和糟粕,以科学的理 论来指导拳术的发展。”在意拳的原理原则中充满了辨证法和唯物 主义。诸如“松紧矛盾"、“动静互根”、“推拉互用”、“遒放同一”、 “顺力逆行”、“斜正互参”、“刚柔相济”、“进退吞吐”、“单双轻重” 等等都涉及了矛盾的对立同一规律。以“顺利逆行”为例,所谓 “顺力逆行"是指我们在向前的时候,要有向后的力量牵引,反之 亦然。在意拳术语中叫做“争力",意为反方向的相争之力。争力 是意拳的核心,失去了争力,就失去了意拳训练的实际意义。而争 力也就是两个相反方向力量的矛盾相争,这就涉及到了矛盾的概 念。击打时瞬间相争的程度越大,其瞬间力量爆发也就越浑厚。而 这种瞬间爆发的力量恰是反方向矛盾相争力量最后处于统一状态的 集中体现。也就是说反方向力量相争的对立是为最后瞬间力量爆发 的统一打基础。就如一根皮条,要使其产生弹性,就必须施力相 拉,于是反方向相争的对拉状态产生,拉开后猛然一松手,又产生 了瞬间力量爆发的统一状态。所以说意拳中"顺力逆行"的训练方 法产生的争力即矛盾力是事物矛盾的集中体现,也正是这种矛盾力 的出现使练习者自身产生了矛盾,从而在这种矛盾相争中不断提高 自身的力量,即辩证法中所谓的推动事物的不断发展。所以说矛盾 的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事物变化发展的 内在动力。它是唯物辩证法的最根本的规律,掌握了矛盾的对立统 一规律,就从根本上掌握了唯物辩证法,从而才能更为深刻地揭示 并正确把握整个世界的联系和发展。

意拳训练之所以见效快,一是其训练理论的科学性,二是其训 练方法的系统性。在科学理论和系统方法的指导下才能立竿见影, 事半功倍。所谓科学性是指其内在原理的合理性。这种合理性不是 一蹴而就的,是经过无数次实战的检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之后 所提炼的精华。所谓系统性是指其训练程序上的整体性,这种整体 性同样是循序渐进来实施的。从初始的基本功到最后各种技术的灵 活运用,一步步逐层阶进,最后形成一个整体的训练过程。整体性 是系统论中最鲜明最基本的特征。系统论中最重要的就是强调整体 的相互关联与制约。所以说意拳不是站桩,不是试力、发力,而是 七个训练步骤的综合体现,偏重于七步程序中的任何一种都不可能 练好意拳。注重意拳训练程序的整体性是练好意拳的唯一标准。

总之,科学性和系统性是意拳训练的核心原则,脱离了这两个原 则,你就是再好的悟性,下再大的功夫,也只能是“盲人骑瞎马”。

所以要想练好意拳推手,一定要从原则原理上去认识,而不要 迷恋什么“绝招”及“以气击人”的无稽之谈。

推手的目的是为了在实战中有效的保持自身平衡,并运用 各种技法去破坏对方的平衡。但是推手不像站桩和试力能够绝 对的保持平衡。推手中身体在飘忽不定的运动中,其平衡是相 对而非绝对的。所以推手中要根据对方的变化随时进行身体各 部位间架的调整,能够有效地随机随势控制平衡,才是推手中 所要求的平衡。那么如何调整与控制平衡呢?这就要求两只手 始终保持间架范围,一旦超出了此范围,就要想办法变化调整 返回原状。对于高水平的意拳练习者来说,无论身体处于怎样 的状态下,都能利用自身的整体协调来保持自身的平衡,使自 己始终处于一触即发的临战状态。

我们所讲的平衡其实质就是对自身中线的合理运用。所谓“中 线"即自身重心之所在。在人体五官中鼻子居于头部中央,被定为 人体中线的标志,无论人体采用什么姿势站立,以其鼻子向下的垂 线作标志,就是他身体的重心所在。重心是人体平衡的支撑点,一 旦重心被控制或破坏,就如房屋的横梁被压断,汽车的轮子被拆松 一般,无疑会遭受致命的打击,因为你失去了保护自己的最佳屏障 ——平衡。

应该如何保持自己的平衡呢? 一句话“守中用中所谓“守 中”,即在推手中必须保持自己中线的最佳位置而不受侵犯。无论 对方怎样施技来攻击你鼻子以下的这条线,你都要全力以赴的把他 的力量拨转到自己中线两边数寸以外。很多人在推手中只是无意识地一味打轮或一味追求变化,这样往往会暴露中线而受挫。所以推 手时要注意的是一定要有意识的去培养这种反应,最后使这种反映 自动化,只要对方一动就能下意识的感觉到。所谓“用中”,即我 们在全力以赴的保护自己中线的同时还要全力以赴的控制和利用对 方的中线,施以各种技法将对方玩于掌股之中,时刻要有一只手指 向对方的鼻子部位,以期随时催跨对方。

前辈曾曰“不必远求尚美观,只在眼前瞬间变",即要将整个 精神意识集中到对方的中线上去控制对方的重心,破坏对方的平 衡,而不是盲目的徒劳于片面之技。

在上肢“守中用中”的同时,下肢也要注意这个问题。拳谚曰 “脚踏中门夺敌位,即使神仙也难防要注意自己的中门位置也绝 对不能让对方占据,推手时以灵活的步法来闪护裆部。

总之,“守中用中”原则是意拳推手的核心,如能熟练的运用 此原则,在推手中就等于牵住了牛鼻子,控制了整个推手过程的主 动权。

拳谚“进头进手须进身,手足齐到法为真",充分说明实战中 不单要用头、手、足等梢节,重要的是整个身体的配合。意拳推手 不仅局限于推“手”,而要学会推“人所谓“人”即指整个的身 体。也就是说推手中不仅只是两只手臂的缠绕,而是整个身体各部 的有机配合,即将站桩等基本功培养出来的浑圆力的具体运用,要 做到“一动无不动”,每一动皆是全身之动。传统形意拳中“心与 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之内三合及“手与足合、肘与膝合、 肩与胯合"之外三合,即是整体之“六合”。之所以讲究“六合”, 目的是要将内在的心、意、气、力与外在的手、足、肘、膝、肩、 胯等合成一个整体,运动时要突出整体如球一般的感觉。多老所创 立的意拳突破了传统形意拳的六合之说。萝老认为:“全身之法相 合谓之合,非形式相对谓之合”。在意拳练习中,如站桩抱树的意 念,不仅是自己抱一棵树,而是要想像自己周身被大树所包裹,甚 至可以想像自己周身在大气中游泳,无论自己怎么动,都能在大气 的包裹下从各个方面照顾到自己的身体。这样做就不仅仅是六合 了,而是像缠绕的蚕茧一般周身无处不合。

那么在体会到了周身之合之后,在推手过程当中就要突出推手 时周身各部位运用的"全身之法也就是说在推手中不仅仅用手 去推,我们的手臂、肘、肩等都可以作为推手中的有力武器。同时 不要刻意去等待用某一部位的机会,而应该像打足气的皮球一般, 无论碰哪儿都能反弹回去,得手就是手,得肘就是肘,不要局限于 某一部位,而是周身整体的打击。

同时也要注意技术运用上的“全身之法",要能根据对方的反 应作出各种相对的回应,不要去等待机会而要积极地去创造机会, 一旦机会来临,能旋则旋,能偏则偏。总之,在技法运用上,不要 仅仅限于自己熟练的几手“绝活",而要积极的去开发新的技法, 技术越全面,制胜对手的几率就越大。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意拳的“全身之法”最重要的体现在对意 拳训练程序上的“全”。很多意拳练习者在练到了推手阶段后,就 忽略了基本功的练习。要知道推手是各项基本功的综合体现,是检 验自身基本功的有效手段。如果只练推手不练或很少练习基本功, 到头来只能是舍本求末,竭泽而渔,不得不回过头来去返工。

总之,意拳推手“全身之法”也就是所谓的“整体之法”,不 仅体现在劲力上的整,身体各部的整,技术运用的整,更重要的是 训练程序的整。训练程序的整是上述各"整"的基础。如果训练程 序不整,将直接影响整体劲力的培养,劲力不整,周身不协调,技 术的运用也将因此而受到影响。

意拳的训练一定要突出整,要环环相扣。如果偏重或忽略了哪 一部分都会导致整体的失衡。我们都知道木桶的故事,木桶装水的 多少取决于最低的木板。所以,为了装满"木桶的水”,我们就要 将所有的“木板”补齐。

意拳推手时两条手臂的相互缠绕所形成的节、点、面、线,在推 手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它体现了推手过程中肢体(手臂)相接触时 每一个细微环节的变化。只有正确理解和运用节、点、面、线原则, 才能进行符合人体力学原理的正确的意拳推手练习。脱离了节、点、 面、线原则,就会出现撕拉硬拽现象而失去了推手的真正意义。

1-

所谓“节”,以手臂为例:大臂为根节,前臂为中节,手到腕部为 梢节。其中根节的力量强于中节,中节的力量又强于梢节,梢节是整 节中最弱的一段。推手中人体力量的传递是由根节经中节最后达到梢 节。在推手中经常与对手接触的是中节,也就是前臂。而梢节若是软 弱无力,就等于自己的整个胳膊短了一节,也会影响中节力量的运用, 这样做实际上就等于加强了对手的力量。所以在训练过程中怎样加强 梢节的意力就成了切实关键的问题。只有梢节力量增强,配合根节力 量传导,才能在与对手接触的中节上将力量完美的体现出来。梢节力 量的训练体现在基本功练习中,如站桩中要求手掌五指撑开意达指梢, 试力时要求一定要加强双手的意念等等都是对梢节的训练。一般来说, 自身力量的传递源自根节,行于中节,作用于梢节,而在与对手搭手 时则是将自身的力量经对手的梢节、中节到根节,最后传达到对手的 身上,这样才能起到击打对方的作用。

总的来说,意拳推手是敌我双方力量的相互作用,节是力量传 导的必经途径,正确理解节的作用,才能最直接的将自己的力量作 用到对方身上和最有效的化解对方作用到自身的力量。所以在推手 时不仅要明白自身各节之间的内在联系,更要清楚对方的节,以便 在推手中为我所用,克敌制胜。




双方一搭手,就有了 “点"上的较量,所谓点就是双方短兵相 接的焦点,即双方以各自的前臂相接触的位置。“点"体现了双方 力量、方向、松紧、大小、虚实、强弱及各种技术的应用与变化。 点在推手中随着手臂的运动而变化莫测,在点的变化中,身体劲力 的僵或懈等不足之处就由某一点上松紧转换质量的优劣来体现。推 手中点上的变化是互不相让的,既要保持一定的紧张,不使对方相 交的手臂滑脱,又要保持点上的灵活和反应的灵敏,要随时掌握对 方的变化和企图,要靠点去感觉辨别对方的松紧、虚实、力量大 小、力的方向及有无整体力量等等。兵法云:知己知彼,百战不 殆。在推手过程中,我们要时刻注意点上的风云变幻,成败之机就 在于此。所以点上的运用与变化非常关键。如何充分利用点的作用 呢?这就要靠由“点"而引发的“听力"与“指力”的相互配合。 推手中,双方搭手相接触,如何能抓住对方的破绽,并作出相应的 反应来控制对方,这就需要一种感觉,确切的说是一种灵敏的触 觉。这种触觉的灵敏性受神经灵敏性的支配,神经系统越灵敏,这 种触觉的敏感性就越强,就越能有效的去体察对方,即所谓“听 力”的增强。听力并非用“耳朵"去听,而是用“心灵”去感应, 即神经肌肉的敏感程度。有些人虽基本功很扎实,却在推手中屡不 奏效,主要原因就是基本功虽是实战的基础,但它并不等于实战。 因为在基本功中建立起来的神经系统的反应与实战中神经系统的反 应是两个概念。基本功再扎实,也得按照实战的要求去培养神经系 统的反应。所以要想提高“听力”,就必须多推,通过进行小臂部 位的无数次的“亲密接触”,去培养手臂之间的“感情",感情“深 厚” 了就能形成神经系统反应的自动化,建立皮肤上神经敏感区, 以提高听力的效果。



所谓“指力",不是手指的指,而是点上的指向力,即在推手 中我们通过点的变化,在进攻意识上无论具体形式如何,都要始终 保持点上的力量指向对方的中线。单推手中始终是一个点的指力, 而双推手中却是四条手臂两个点,遇到这种情况一般都是始终保持 一个点上的指力,左右手相互交替,轮流指向对方的中线。所以在 推手中我们切不可盲目的抽出缠绕中的手臂去击打对方,即所谓的 “脱点”。因为两点相对抗产生的势能是身体中心的方向所在,你一 旦脱点,则立即回遭到对方在点上指向的势能之力的脱弦之弹般的 打击。所以点的概念在推手中是不容忽视的。推手技术的优劣归根 结底就是点上变化的灵敏程度。如防守时对方向我中线进攻,我只 要在点上稍加拨转,就能化解对方的力量。如果我们进攻,只需进 行点的灵活变化,加强点上松紧转换的频率,就能使对手防不胜 防。所以,研究推手一定要在点上着实下一番功夫。

所谓“面”,指无论是站桩、试力还是推手的应用上都应使间 架保持斜面。只有斜面才能减轻外力作用的强度,只让一小部分外 力起到作用。如何保持斜面呢?这就涉及到“曲折"的问题。所谓 “曲折”,即肢体两节之间所构成的角度,如手掌和小臂在手腕处, 小臂和大臂在肘关节处都构成了曲折。构成曲折的角度必须都大于 90度,要成为钝角,以增强角度的支撑力。如果小于90度则会导 致间架撑抱力减小而给对方以可乘之机。所以,无论是推手还是散 手,都要求周身各关节“似曲非直”、“形曲力直”,都不许将手臂 伸直,因为一旦手臂伸直,成了平面积时,前后、左右、上下就没 有了争力,就如被拉直的弹簧一样成了绝对的力量,极易被人利 用。并且形若不曲则力不圆滑,如此则运动起来慢且缺少变化。同 时手臂过于伸直还容易造成损伤,拳击和现代散打中的直拳练习往 往会引发肘关节的损伤,就是这个原因。所以在推手中,一定要保 持关节处呈钝角曲折状态,以利于手臂在各方向上力量的变化与 运用。

4.线

所谓“线”是指推手时身体劲力的运行路线。意拳推手讲 究“形曲力直”。“形曲”是指外形的曲折变化,不存在平面积

的绝对力量。“力直”并不是指力量的直线运动,而应是“力 圆”,即四面八方都有力的意思。具体表现实际上就是力量要 旋绕着来去,旋绕一条有直线的力量。旋绕与直线是矛盾的统 一,就是说无论外形怎样曲折变化,拧裹回环,最后都要集中 到一点上指向对方的中线。推手时双臂的运动一定要有螺旋 力,要拧着出去,拧着回来。“起手如钢铿,回手似钩杆”,要 有滚错、撑拧之力,这种力量都是肢体的旋绕曲线。姚宗勋先 生曾言:“习拳应该学会打圈。要知道打大圈不如打小圈,打 小圈不如打不显形之小圈,打不显形之小圈不如全身之齐动。 全其意,全其力,此习拳守中用中之道

所以意拳推手很少有直线的运动。即便有也是非常短促,瞬间 既变,其运动轨迹多为圆形,即姚宗勋先生所谓的打圈。打圈不仅 是手臂的动作,头、肩、肘、胯、膝、腰都要有打圈的动作。打圈 所形成的圆形轨迹可正、可反、可立、卧、斜、横、竖等等。总之 不要形成直线的运动,“出入螺旋式"、“腰似车轮腿似钻",均系此 意。需要强调的是,所有这些都要求“只求神意足,不求形骸似”, 以应无穷乃于意念之中。外形不一定要表现出来,如果只在外形上 表露出来画圈就大错特错了。

总之,节、点、线、面诸项法则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其相 互作用,相辅相成,共同组成了整个推手过程中具体细微的巧妙变 化,脱离了节、点、线、面原则去练习推手,无疑等于釜底抽薪, 徒劳无获。

意拳的整个训练体系其实就是浑圆力的培养与运用。站桩、试 力、走步、发力等基本功是力量的培养,而推手、散手则是力量的 运用。在浑圆力的运用阶段需要一些具体的形式来体现。虽然人体 的运动形式千变万化,可是“万变不离其宗”,总脱离不了人体运 动的力学原理。

推手的运用

推手中杠杆力原理的运用

无论是单推手还是双推手,都避免不了前臂的交叉接触,而在 搭手的瞬间,在杠杆原理的权衡之下,位置是否合理,是占便宜还 是吃亏等问题就会出现。一般在双推手中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甲用前臂的中间一段压在乙的前臂腕关节处,这种搭手形 式显然是甲占了便宜的。而这个如此简单的问题,却往往被人们所 忽视。所以我们千万不要用手去推手,而要尽量用自己靠近肘关节 处的前臂的后段去搭对方的腕部。

双方搭手以后,甲的手臂比较靠近自己的身体,而乙的手 臂前伸较长,离自己的身体较远,那么此时甲方在形式上又有利于 乙方。就如掰手腕一样,甲方曲臂而乙方直臂,孰利孰亏,一目了 然。

推手中,手臂无论在上还是在下,都不可直线的去推、 拧、压、抬。因为直线运动产生的力是平面的绝对力量,而不是平 衡均整的浑圆力。正确的做法应是利用关节的曲折做相反的杠杆运 动。即把前臂看成一根撬棍,把双方两臂交叉之处作为支点,利用 身体的重量或脚蹬地的反作用力来完成简单的杠杆运动。

以上三种情况就充分体现了杠杆原理在推手中的作用。

推手中斜面原理的运用

在意拳的训练过程,无论两臂的姿势如何变化,都要保持一定 的倾斜度,两臂永远都是一个斜面的间架。两肘始终保持横撑竖裹 之力,不能抬平。因为一出现平面,就没有力量了。如果非要抬平 不可,那么我们就干脆将肘关节在上,腕关节在下,形成一个向下 的斜面,仍不失斜面原则。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实战的需要,当对 方进攻时,如果我们以平面应对,因毫无支撑力所以很容易给对方 创造机会,甚至承受对方百分百的力量。而以斜面应对,由于斜面 特有的支撑力,会大大降低对方的力量,起作用的只是其一部分力 量。这无疑会减轻我们手臂的负担,实际上是增强了自己的力量。 总之,无论是进攻还是防守,都要充分利用斜面原理。

推手中螺旋力的运用

所谓螺旋力原理就如农村井台上的辘轿一般,是可以连续旋 转的杠杆。螺旋力在拳术中的运用也是很普遍的。拳谚曰:“起 是钻,落是翻,起手如钢铿,回手似钩杆”、“腰似车轮腿似钻” 等等都是对螺旋力生动的写照。萝老形容此力为:“螺旋力要多 面螺旋,全身各部稍一动作,都有螺旋力。"此力形成的原因是, 在随便动作时,全身大小关节都要有支撑力,所有部位都形成钝 形三角,此时,力欲膨胀,又欲收缩,因而全身各部都起了螺旋 力,就连腿下也应如此。在用这种力时,全身都成钝形三角,然 后突然变换力的方向,如同爆炸一样,“砰"的一下就发出了螺 旋的力量。

在意拳推手中没有直出直入的劲力,要求手臂乃至整个身体都 要培养螺旋用力的能力,只有螺旋用力才能将多种力量凝成一股力 量。螺旋的利用会节省很多力量,同时也会增长很多力量。

总之意拳推手就是研究用力的方式和方法,这些都离不开力学 原理的范畴。学会了用力则事半功倍,否则不但使不出力量而且容 易为别人创造机会。力学原理的正确运用才是意拳推手实质性的内 容,而那些充满神秘色彩的所谓的“绝招",实际上是不存在的。 姚宗勋先生曾说:"……一个方向上山穷水尽,但稍加转拨在其它 方向却又柳暗花明……人身的关节构造和发行的硬币一样,有1 分、2分、5分,就没有必要再铸4分、8分。拳术练习就是在我 们身体现有的机能上得以充分的发挥。我们不能幻想练出超自然的 力量,而只能是脚踏实地的练习和进行科学指导下的总结。这是意 拳始终不渝的科学原则姚老先生的一番话恰是对现有的所谓 “以气击人”,“十八法、三十六法”等不切实际,违背意拳初衷的 的无稽之谈最有力的反驳。

学习拳术贵在掌握原则原理,如此才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将功法实战与理论研究相结合,从而取得实质性的进步。

(二) 推手的形式

以上我们从几个方面论述了意拳推手的基本原则原理,这对具 体的推手实际操作会有很大帮助的。

意拳推手主要分为单推手和双推手两种形式。

单推手

所谓单推手就是双方以单手臂相接触的推手。双方在接触之 前,采取侧身相对,一是肢体接触形成左手接左手,右手接右手的 搭手形式。单推手虽然只是半边肢体的接触,但它却要通过这半边 的接触来达到控制对方整体的作用。所以姚先生讲:“单推手最讲 究基本功,也最能体现基本功。"单推手是进行双推手训练的基础, 其技术的优劣直接影响双推手及散手的提高。进行单推手时,不要 执着于脚步的位置,要充分利用脚步的变化来调整自身的平衡。同 时,单推手也离不开另一只手的响应配合。

双推手

所谓双推手即是两手臂同时和对方两手臂相接触的推手形式。 双推手无论是在技术的运用上,还是在全身的配合上都要比单推手 复杂的多。它虽是散手的一种辅助训练,但从实际意义上来说,推 手技术的内在变化要比散手技术的内在变化更加细致入微。

(三) 推手的训练程序

意拳推手的训练程序主要分为打轮和变化两种。

打轮

所谓打轮,是指双方手臂相互缠绕成圆形轨迹运转。打轮在推 手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它是推手的基础。其目的主要是在肢体相 接触的情况下培养手臂皮肤的触觉。以及在打轮过程中寻求机会 进攻。

意拳的推手打轮又分为定步打轮和活步打轮。

定步打轮即双方以丁八步站立,双手臂相互缠绕的打轮练 习,它是意拳推手的基本功。很多人并不重视定步打轮,往往是一 接触打轮后就开始变化,由于基础不扎实,很容易形成撕拉硬拽现 象而导致技术动作的变形,最后不得不返工,从定步打轮中找东 西。姚先生讲:“意拳推手很重视基本功练习,基本功扎实与否, 一推手马上就能看出来。所以说意拳推手不仅是各项基本功的综合 体现,更是检验各项基本功的有效手段。”

活步打轮就是双方在手臂相互缠绕过程中结合摩擦步进行 的行进间的打轮练习,它需要双手臂和双腿及周身各部的协调配 合。

打轮的注意事项

关于打轮的要求要注意以下几种情况:

打轮时要符合基本功中对身体姿势的各种要求,如头上 领,似有小线上提,下颌微收,颈下若能容球,肩撑肘横,心窝微 收,胸虚背圆等等。

打轮时不但是手臂的运动,而是后脚下踩前蹬催动整体的 运动。很多人在打轮中一会儿就感到肩膀酸痛,主要原因就是没有 用身体去推,而只是单靠梢节去支撑,所以有这种感觉是很正常的。

打轮时力量的运用要松紧适度,均整协调,不可用蛮力对 抗,但也不可松懈从事,而应始终随着对方力量的大小而变化。

打轮时不单是手臂的画圆走圈,它虽不讲究变化但同样应 将真实的临敌意识贯注其中。要设想对方是一只猛虎,自己稍不留 神就有被吃掉的危险。所以精神意识要始终高度集中,注意打轮时 手臂上的每一个细微的变化。要设想手臂犹如蟒蛇一般相互缠绕, 又如机械之齿轮一般相互扣咬,更如将缠绕在小臂上的麻绳拧断一 般去旋转自己的胳膊。总之不要一味的为打轮而打轮,一定要将真 切的意识贯注其中,为推手变化打下扎实的基础。

打轮时一定要注意身体每一动的具体细节变化,如双手在 上时怎样去拨动对方,在拨转的过程中怎样去保护自己的中线。同 时又怎样去控制对方的力量。动作找的越细,在以后的变化中越能 敏锐的体察对方。

(6)打轮时无论身体怎样画圈,最终只有一个目的,就是指向 对方的中线,一定要在打轮中去培养中线意识。就如射箭一般,一 定要先瞄准,如果连“瞄准"的意识都没有,如何去"百步穿杨" 呢?

(四)推手的变化

所谓的变化是指推手中为了克敌制胜,而将平时所学的各种技 法相互转换,伺机进攻的一种斗智斗勇的方式。它主要分为以下两 种:

定步的各种手法变化练习

我们仍以定步打轮开始,在打轮过程中寻好对方破绽,运用各 种基本技术,如偏挂、旋法、钩挂等来进攻或控制对方。其练习的 主要目的是找动作,即将基本功中单人的摸劲运用到推手之中,在 运动变化中去继续培养这种均整的力量。

活步的各种变化练习

即在活步打轮的练习中将各种技术灵活运用,来进行找劲的练 习。在这种技术变化的练习中需要注意的问题是:

(1) 在变化练习中,由于我们是在找动作,所以要积极主动的 去施展各种技术,不要老是抱怨自己的东西用不上,用不上的主要 原因是自己没有去用,不敢用,说白了就是心里犹豫不决,抓不住 机会。所以找动作时绝对不能客气,要想像对方是一块磁铁,而自 己就是一块铁,只要对方一有破绽,自己就会被其紧紧"吸住”。

(2) 在变化练习中,由于双方始终处于变化运动之中,要比打 轮单一运动模式复杂的多。它增加了技术的转换,提高了警觉防范 的难度,这就要求我们在打轮练习中培养的临敌意识要在变化中进 行切实的应用,思想上要高度集中,绝对不能松懈从事。如姚先生

 

所讲:“对方是一只饿虎,在它面前你敢放松吗?”

(3)在变化练习中,我们一定要悠着劲儿地去找,切不可一上 来就用蛮力去进攻和抵抗。因为我们还在找劲,还在揣摩动作的变 化,如果在这个阶段死拼硬抗,就好比炼钢,火候未到就急着出 炉,结果不但钢没有炼成,而且还费时费料,弄一堆无用的烂铁渣 来。此时的练习一定要细心体会每一个动作中劲力的微妙变化,就 如丹青笔下的工笔仕女一般,每一根发丝都要清晰可见。只有这 样,才能更好的培养技术动作的规范性与熟练性,避免因盲目进攻 而导致的劲力僵硬和动作变形。

(五) 全接触式推手

当我们由打轮到变化,有了相当基础后,就要逐步向真正的全 接触式推手过渡。

所谓“全接触式推手"是指在推手中要全面施展自己的能量,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全凭个人的实力说话。而实力则完全来自 于基本功与打轮变化水平的高低。在这种推手的形式中就要带点 “火药味”的拼劲儿了。俗话说“爱拼才会赢",拼不仅要全力以赴 的施展你的技术,同时也是技术与体力的完美结合,相对打轮与变 化来说,更富有挑战性,更能体现自己的综合实力。

(六) 推手的注意问题

在这种推手形式中我们要注意以下几种问题:

关于对打轮的正确认识

从实战的角度来分析,双方一搭手,如果能直接进攻,不去打 轮进攻,岂不更省时省力?但事情总不是一相情愿,因为你一出 手,对方必定本能的出手相迎,于是便出现了搭手打轮的局面。打 轮为推手的起始状态,它所走的路线并不固定,可能是顺时针,也 可能是逆时针,也许是斜圆,也许是立圆。打轮的主要目的,一是 为了练习手臂部位皮肤神经的触觉,二是在推手中因为我找不到对 方的点,而对方又以强大的攻势直逼我中线,我利用打轮的形式, 有效的控制对方,保护自己,并寻求机会进攻对方。可以说推手只 是一种过程,击中对方才是真正的目的。意拳推手讲究直接进攻, 打轮只是为进攻服务的。所以推手时,两人一搭手,如果对方控制 不好,我则无须打轮而直接进攻。姚先生经常讲:“推手中一定要 培养自己直接进攻的意识,这种直接进攻不是盲目的进攻,而是要 针对对方的破绽,一有机会就要大胆的进攻,而不要'只响雷不下 雨'一味的打空轮。”

关于推手中的"力不出尖,形不破体,意不有象”

所谓“力不出尖”有两方面解释,狭义上即指力量的运用不可 专注于一个方面,因为力一旦图片13有了方向,就容易为对方所利用,所 以一定要有随机随势改变力的方向的准备。广义上来讲,就是四肢 的运动不要超出自己所能控制的范围,如果前手超出了身体的中 线,就会失去全身的均整与平衡,会感到站立不稳和有劲使不出, 极易给人以可乘之机。

所谓“形不破体",即在进退反侧的攻防练习中,要始终保持 好自身的间架,保持平衡均整的欲动状态,一有利于随机随势发 力,摧败对手。

所谓“意不有象“,是指不要暴露自己的意图,俗话说“有意 莫带形,带形必不赢”。要在又去又回,时刚时柔,虚实互换,飘 忽不定的矛盾状态中,让对方琢磨不透,而处处陷于被动状态。

“力不出尖,形不破体,意不有象”是意拳推手乃至散手中的 一条重要原则,是我国传统哲学中“中庸”之道的集中体现。它的 主要思想就是干什么事情都要留有余地,不要太过,“过"为超出、 暴露之意。所谓“枪打出头鸟”,“出头的椽子先烂”等等都说明了 “过”所导致的后果。所以在推手中我们要始终保持平衡与均整, 并利用自己的平衡去破坏对方的平衡。

关于推手中“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问题

在意拳推手中,关于“松紧互换”、“斜正互参”、“动静互根”、 “推拉互用”、“进退吞吐”、“单双轻重”等等诸项矛盾并没有突出 哪一方面是主要的,只能是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例如松紧互换,推 手中究竟是松好,还是紧好,松到什么程度,紧到什么地步,都没 有明确具体的规定,只能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而定。如果对方向我 进攻,我一味的松,就会被对方冲破防线,这时的松就错了。而在 另一种情况下,假如对方向外侧旋我,我一松让他落了空,没旋动 我反而让他失去了重心,这时的松就对了。紧也是这样,发力时要 调动全身一切能量,在瞬间一紧,这时是不怕紧的,而且还惟恐紧 的不够,还要利用精神假借去激发神经,以发挥更大的力量,在这 种情况下紧是对的。当对方下压发力时,你再紧就是为对方创造条 件,这时的紧就大错特错了。总的来说,意拳推手中松是经常的, 紧是一瞬间,松紧都是相对而非绝对,即萝老所谓“松紧紧松勿过 正,虚实实虚互为根”。

关于推手中"脱点"的问题

在推手过程中,对方可能会突然抽出缠绕在一起的手臂进行攻 击,这种现象称为“脱点”。“脱点”虽然在推手中是不许可的,但 是也不可不防。当对方想抽出手来进攻自己时,从他运动的距离来 讲,抽手攻击在移动的路线上要比两点间的直线距离长,此时我们 就能利用到“指力”的作用,即无论在什么情况下,我们都要保持 “点”上的意力始终指向对方的中线。如果点上受到牵制不容易指 向对方时,我们还可利用身体的其它部位去进攻,如掌根不行时就 用腕部、肘部或肩部,逐层阶进。所以只要我们始终保持指力,就 不怕对方抽手,因为对方抽手运动轨迹为弧线,而我的指力却为直 线,一旦对方抽手,往往是自讨苦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