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央视评论】马航新闻真假之辩标志媒介素养提升

 老奶奶上楼看书 2016-03-27

        在马航航班失联到此刻已经超过90个小时了。在过去的90个小时的时间中,人们从巨大的震惊,到迫切的渴望新闻,再到寻找每一片事实,传播每一条消息,进而快速出现了对于新闻真假和媒介伦理的辩论。无论在社交媒体上,还是在更广义的舆论场中这一切都来得太快,让媒体人猝不及防。

 

  • 真假新闻之辩带来媒介素养提升

       坦率说,在这场与时间和空间较量的新闻大战中,所有的媒体都不能幸免。无论是主流媒体还是商业化媒体,都分别发表或者转载了不同程度的虚假信息,而在微博、微信的空间中,更有不少所谓的美国媒体、越南媒体的虚假信息传播。之后,人们把情绪发泄在媒体的头上,无论真假,批评记者批评专家批评评论员。

        一方面是对事实的大量需求,另一方面是对媒体的严苛批评,新闻人常常在这个过程中困惑了,甚至愤怒了。但是对于真假新闻的辩论,以及对于乘客家属报道的伦理追问,带来一个更重要的命题,就是这个社会的媒介素养在不断提升。因此,社会对于媒体的报道能力和稿件质量的要求在逐渐增加,但是对于如何增加,却需要媒体和社会共同探讨。

        至少到目前为止,在重大突发事件中,新闻人到达现场,仍然是第一要求,对于现场的各种信息的快速准确传递,也是新闻专业主义的基本命题。但是在311东日本大地震和此次马航事件中,权威媒体沦陷的最大问题,其实不在新闻的速度,而在新闻的质量。对于前方记者而言,他们的难度恰恰在于缺乏更好的信息来源,忠实于现场、不漏掉任何一个可能的重要信息往往是他们的第一选择。

 

  • 新媒体时代更需要有好编辑

        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新媒体发展之后的舆论场,亟待对于新闻的分类、辨识和梳理。在过去的四天时间中,我们不缺乏信息,却缺乏权威。如何构建突发事件中的信息权威,不仅在于现场的一手、准确信息,更在于对信息的梳理、归纳和辨别。换句话说,突发事件中的权威媒体,往往不缺好记者,但是缺乏好编辑。只有好编辑才能够真正完成对于前方信息的加工和完善,并且提供必要的背景和解释。

        除此之外,中国舆论场情绪化的表达,仍然成为了媒介素养提升的一种阻碍。无论是舆论场的愤怒、悲情和焦灼,都不应该影响前方的报道,也不该成为权威媒体的报道主题。在突发事件中,真正能够引领舆论情绪的,不是心灵鸡汤式的关怀,而是对于事实的准确筛选、对于问题的及时追问以及态度的及时表达。

        由于失联航班的寻找仍在进行,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几天时间中,如果不能找到更多的航班信息,人们的焦虑和媒体的倦怠或许会更多地影响报道,也可能导致对于媒体的更多批评。这些都没有什么,只有坚信媒介素养的提升是一个全社会的共同命题,我们的新闻人才能够在今天的舆论场中走的更远。

 

         文/央视评论特约撰稿 商汉


本期编辑:陶辉东 何应竹 扈梦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