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华思客|胡钰:媒介社会与媒介素养

 今晨无雨空气好 2017-02-26

编者按

       媒体业正在经历着又一次全新的改革,信息传播方式从单向线性传播已演变为多渠道、高互动的现代传播形式,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媒介融合为大势所趋。

       在这种情况下,媒体人如何提高新媒介素养,适应新时代的媒体需要,已成为自媒体时代所必须考虑的问题。特刊此文,细读胡钰老师对此问题的解读。

媒介社会与媒介素养

胡 钰

        当下处在以社交媒体兴起为代表的高度媒介化社会,全社会新闻传播行为引发我们思考三个问题:

·  新闻越来越多,新闻真相在哪里?

· 信息越来越多,信息选择在哪里?

· 越来越多,媒介素养在哪里?

        媒介是我们认知世界图景的主要渠道。我们从哪来了解世界,就是从媒介来了解。当下,我们处在一个高度媒介化的社会,所谓媒介化社会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国外学者提出了这样的解释:媒介,特别是新闻媒介主宰、溶解和牵引人们的意识、行为方式和整个社会,促成媒介化社会,人类高度依赖媒介生存,社会被媒介所驾驭。

媒介化社会对我们影响很大,特此推荐几本书对提高媒介素养大有裨益:

      第一本是《新闻的力量》。此书谈到一些很重要的观点,分析了新闻媒介对美国历史发展的影响,谈到美国报纸是了不起的社会公共机构,其重要的历史成就就是成为今天现代公共意识最具代表性的携载者、解释者和创造者。这个告诉我们媒介是一种公共机构、一种公共意识。

      第二本是《新闻的骚动》。此书分析了大量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新闻,分析这些新闻对社会情绪造成的影响。其中谈到了一些很重要的判断,比如新闻现在取代了宗教成为信仰,形成人们头脑中世界的图景。

      第三本是《从莎草纸到互联网:社交媒体2000年》。这本书指出今天的社交媒体——基于互联网移动端的社交媒体跟2000年前的社交媒体实质是一样的。实际上,媒体形态的变化是技术的变迁,但无论技术怎样变,人性是不变的。人是社交动物,需要基于各种媒介的社交活动。

观察媒介社会的维度 

1

维度一:媒介依赖与媒介影响

         媒介为人类描绘世界的图景,从印刷术到广播、电视、互联网和社交媒体,每一种新媒介的诞生都会让人类社会形成依赖,所以媒介的力量巨大。重大的政治变革、社会变革,定从思想的改变开始。思想的改变靠的是什么呢?就是各种媒介。中国从维新变法开始一直到辛亥革命再到无产阶级革命都是以办报纸、办媒体为先导,孙中山先生在辛亥革命成功后就说过,辛亥革命成功的原因,武力占一成,九成靠报馆。

2


维度二:媒介事件与媒介人物

         媒介是政治力量、资本力量的组成部分,是构建组织与个体社会形象的主要力量。随着媒介的发达,每一个个体、企业、政府机构等等,其社会影响来自于能不能成为一个媒介事件,个人影响力的扩大取决于能不能成为一个媒介人物。

3


维度三:媒介意识与媒介行为

         媒介运行是有规律的,媒介能力成为当代公众的基本素养与成功利器。我们可以从一个很新的事件为切入点,来看媒介能力的重要性。这个事件就是美国大选。纵观美国此次大选中的媒介表现,主流媒体和社交媒体的表现完全脱离,所以最后带来了意想不到的结果。这个给认识当代媒介提供了一个绝好的案例。在大选辩论阶段,以CNN为代表的美国主流媒体的预测中希拉里占了绝对的优势,该预测一直到投票当天,众多主流媒体,除去洛杉矶的一家媒体,都认为希拉里会赢,所以当结果揭晓时震惊了美国朝野,甚至引发了游行抗议。

        通过此次美国大选,我们可以对当今的媒介运行获得许多启示。其一是:新闻媒体的立场并非客观。人们经常说美国媒体或是西方媒体非常客观,因为它是专业主义指导下的媒体报道,它没有立场,是平衡的,但是此次大选我们却可以看到主流媒体一边倒地支持一个人。那媒体的客观性何在呢?新闻媒体是有立场的,认识到这一点,媒介理性就有了。

         还有一个重要的启示:现代媒介社会下,传统的主流媒体并不能完全代表民意。传播学里有一个理论叫“沉默的大多数”,多数人在大众媒体上是不发声的,该理论对此也做了比较好的解释。但“沉默的大多数”在社交媒体上却会发声,在投票中却会发声。

         哈佛大学有一个专门研究新闻的实验室——尼曼实验室,美国大选完毕后很快推出一篇文章并提出观点:新闻界存在的意义就是让社会认清自己。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美国媒体在这个大选周期遭遇了引人注目的惨败。美国的媒体界同样认为此次大选不仅是希拉里惨败,更是美国媒体的惨败。美国媒体进行了反思,反思社交媒体越来越强大,媒体的产业变得空心化,现在传统媒体和社交媒体是平行的。所以,我们现在看到的新闻业是商业结构和受众决定的,而不再是一个精英改变公众舆论的结构状态。

         总而言之,从全球范围内看,社交媒体传播信息的真实性值得怀疑,主流媒体报道选择的立场也值得关注。所以,在社交媒体时代的新闻传播环境中,我们更需要培养媒介理性。

社交媒体时代新闻传播的特征

1

去中心化和去中介化成为当代新闻传播体系的主要特征

         过去新闻传播依托主流媒体,中国、美国、世界均如此,传播依靠一个大的中心,一个点到一个面往下走。现在不再如此,现在是公民记者、社交媒体的时代,传统机构媒体在信息获取和传播上不再具有优势,每个人都是一个媒体,每个企业、政府机关等组织都是一个媒体。所以,去中心化、去中介化是当代新闻传播体系很重要的特征。

2



“两个舆论场”的问题成为全球问题

         “两个舆论场”即传统媒体与社交媒体的信息传播内容差异问题,已经是全球问题。过去以为仅仅在中国如此,现在看来,全球范围内都是如此。

3


社交媒体成为形成社会情绪和认识的重要力量

          媒介在改变着社会,对政治、经济、企业、个人都有改变。社交媒体成为公众信息获取的主要渠道,其基本特征表现为几个关键词:依赖、虚拟、分享、小众。大众对社交媒体的依赖性强,比如我们无法克制自己不刷朋友圈。社交媒体使我们生活在虚拟的世界中,每个人都有虚拟的身份与行为习惯。在虚拟空间中,我们喜欢分享。更重要的是,当下媒介环境中传播主体发生了变化——小众变成大众,专业记者变成公民记者,传播对象发生了变化——大众变成小众,大众传播变成朋友圈传播、粉丝圈传播。

“浅阅读”文化下的媒介素养提升

         2015年“世界读书日”报告显示数字媒介的阅读率已经超过了纸质媒介,这意味着媒介的变迁,有四个特征:终端移动化,内容影像化,推送个性化,时间碎片化。这也意味着我们进入了一个“浅阅读”时代,“浅阅读”行为越来越突出。在这种传播环境里,对媒介素养的要求更高更紧迫。

        媒介素养分为两个维度:组织媒介素养、个人媒介素养。组织媒介素养强调的是传播能力,个人媒介素养强调的是媒介理性。

        组织媒介素养的培养需提倡:战略上要主动,体系上要健全,手段要专业。首先是媒体理念需改变,过去我们是控制媒体,不许报什么,删掉什么,现在我们要媒体引导,再往后要媒体参与。具体来说,要把握媒介融合的趋势,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目标是通过传播能力提升改变组织形象,实现组织形象的三个转变:由远到近,由硬到软,由冷到热。要掌握传播技巧,学会创意传播,传播内容要有故事性。要说实话,不能用假的内容;要说人话,有人情味,才能打动人;要说新话,不能重复旧的东西,要与时代语言同步。

        个人媒介素养的提升需提倡:建立媒介理性,严守媒介伦理。对待网络传播内容要有批判思维和辩证思维。自己作为传播者,要尊重客观事实,尊重知识产权,尊重个人隐私,尊重社会公益,尊重国家利益。


         最后,谈一下对清华学子的期待。清华提倡“行胜于言”,但仅有这点在当代社会是不够的,与培养创新人才、提升领导力的目标有距离,我们既要继承“行胜于言”的传统,又要培养“能行能言”能力,注重沟通能力和媒介素养的提升,这是对每一位清华学子有益的要求。

作者简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