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传统的亲切的温岭冷饮

 龙山园丁 2016-03-27

传统的亲切的温岭冷饮

(2012-02-05 18:57:20)
标签:

美食

分类: 台州小吃


转载于《乡土温岭》黄晓慧

夏日酷暑难熬,街头巷角常可见卖青草糊、石莲糊这两种我们温岭人最喜欢喝的乡土冷饮的小摊,实际上,不单是温岭,在台州其他地方及宁波、金华、杭州等地甚至省外的一些地方,这两种冷饮,也是人们夏令消暑的佳品。洋菜膏则是另一种看上去与青草糊差不多的温岭特色冷饮。
  一般卖石莲糊、青草糊的,总是将这两种一黑一白的冷饮装在面盆或保温桶里,并排放在一起销售,一般一元钱就能买一杯。舀满一杯,在杯中加上糖霜粉,注上蜂蜜,滴几滴薄荷,有的还喜欢再洒上一些芝麻或桂花,再用一柄小铜钎将石莲糊或青草糊打成碎块,搅拌均匀,一杯清凉可口的石莲糊或青草糊便可供人享用了。
  石莲糊或青草糊喝起来嫩甜爽滑,加上有薄荷的清凉,一杯入口,暑气顿消,实在妙不可言。这两种“姐妹”冷饮,白色的青草糊喝起来清味一些,石莲糊则相对略稠一些,风味各有千秋,一些人则喜欢“白加黑”,将石莲糊和青草糊各舀上半杯,将两种混在一起喝。洋菜膏与青草糊看上去很相似,吃法也与青草糊差不多,也是加上蜂蜜、糖霜粉、薄荷等调味。
  提起这三种传统的冷饮,我想大多数品尝过的台州人,都会有一种莫名的亲切感。
  每年的立秋时节,温岭新河、泽国等地都有吃青草糊、石莲糊解暑的风俗,其时,几乎家家户户都要吃青草糊、石莲糊。温岭还有一个卖青草糊、石莲糊所在,就是戏棚头(戏台前)。夏秋时节,每逢农村演戏,常常会有两三个青草糊、石莲糊摊摆着,让大人孩子解馋。

  石莲糊

  石莲糊,温岭又称“石莲豆腐”,而宁波、金华、杭州、绍兴等地,则称之为“木莲豆腐”、“木莲冻”。
  关于石莲糊,温岭有一民间谜语是这样描述的:“邓(谐音藤)家大娘,水家丈夫,布巾四做媒,糖小姐陪陪。”倒是蛮形象的。
  做石莲糊的原料石莲籽,其实是桑科榕属植物薜荔的果实,即薜荔果(薜荔实),别名木馒头、鬼馒头、馒头果、凉粉果,鬼球(苏州土名)、胖蒲、木莲蓬等,薜荔果,上尖下平,大如小酒盅,形如莲房。鲁迅先生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就这样写过:“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臃肿的根。”因其一般络石墙而长,称为石莲,比较贴切。
  至于为何叫鬼馒头、鬼球,笔者揣测可能与目莲救母的传说有关,《两般秋雨庵随笔》记载:“薜荔,蔓生墙垣,俗名爬山虎,山谷间多有之。楚辞《山鬼》云:‘被薜荔兮带女萝’是也。梵言薜荔,犹此言饿鬼,出大藏服字函。渔洋山人《香祖笔记》载之。因思薜荔所结之果,俗呼鬼莲蓬,杭人取其子沁作凉菜,名目莲豆腐,皆有所本也。” 宁波、金华、杭州、绍兴等地,称“石莲”为“木莲”,将“石莲豆腐”相应地称为“木莲豆腐”,实际上,可能是“目莲豆腐”,这样才与鬼馒头、鬼球等别名对应。
  至于这薜荔果,温岭人一般认为实际上有两种,一种叫“膨空”,也有的书上写作“踫砰”、“冰崩”,还有一种即石莲。丁琦娅女士在温岭工作期间,曾在随笔《攀登斗米尖之三》、《相约桐子山》两篇中写到了石莲与膨空的区别:“膨空”球果略扁平,拿在手上轻飘飘的没啥分量。掰开来看,里面是空心的。它是不能做石莲糊的。丁琦娅经考证,认为薜荔具有榕属植物的共同特性,即是隐花植物,花朵深藏在球果里面。榕属植物有三种花:雄花、雌花、瘿花。薜荔是榕属植物中的特例,还是雌、雄异株的。薜荔雄株和薜荔雌株, 有相同的花,结不同的隐花果。薜荔雄株, 结雄隐花果,即“膨空”;雌株薜荔, 结雌隐花果,即石莲果。种子采摘晒干后可加工石莲糊。以前一直搞不清楚膨空与石莲是否是两种植物,丁琦娅女士的文章为我释了疑。
  在台湾,还有一种与石莲差不多的桑科榕属植物种籽叫爱玉子,一些书上将爱玉子与石莲混为一谈,实际上,爱玉子的果实尖长一些,两者外形上有区别。用爱玉子可制成胶质食品爱玉冻,加入碎冰跟柠檬汁可制成爱玉冰,据说是台湾夜市的一种清凉爽口的著名甜品,不过,笔者还没有尝过。
  做法:
  石莲糊的加工方法比较简单,取石莲籽装在纱布中浸在冷水中揉捏,将石莲籽中的果胶融化到水中,待水泛黏稠泡沫,再加凝固剂凝冻成石莲糊。
  现在更简便的做法,是到超市中,购买现成的黑凉粉、白凉粉,按说明书上的要求,便可自己做石莲糊、青草糊,但滋味可能比不上传统方法做的。

  青草糊

  老家黄岩宁溪、曾长期在路桥居住的著名作家郑九蝉,他曾描绘过这三种台州乡土冷饮,他曾在文章中说,“我至今不明白,为什么父母们允许我们去吃青草糊,而不让我们去吃石莲糊。”其实原因当是因为一般做石莲糊用水,做青草糊则采用煎制法。

  做青草糊的原料“青草”,又称凉粉草、仙人冻、仙人草、仙草,它是一种唇形科植物,因枝叶加水煎汁可制凉粉,故称“凉粉草”。几年前,在温峤镇的峨嵋山村,笔者见到这种熬“青草糊”的“青草”。
  做法:
  新河镇的蒋玉素在温岭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时,曾介绍了她向人学来的传统制作技艺。
  据她介绍,烧青草糊,要将干“青草”放在锅里,加适量食用碱,用旺火烧,沸后用小火继续烧到汁液能上箍(用稻草秆做个小圈,放在汁液里,慢慢提起,上面就粘满汁液,好像一面小镜子)时停火。再把青草去掉,用纱布过滤一下汁液。然后将山粉(番薯淀粉)加冷水搅成薄糊状,再将青草汁倒入锅中,加水至满锅烧沸,把糊状山粉慢慢倒入沸水中,一边倒,一边用小棍子搅匀。直到全部倒完,不断搅拌直到沸腾为止。再把烧好的青草糊倒入盆中,冷却即成青草糊,冰冻风味更佳。现在超市里出售的仙草蜜、龟苓膏,可说是青草糊的变种。

  洋菜膏

  洋菜膏福建等地又称石花冻,它是海洋藻类植物石花菜、江蓠(龙须菜)等提取的。石花菜是生长在海里礁石上的一种海藻,草盛产于春天,采下来晒干,储藏起来,到夏天煮用。
  笔者曾在温岭石塘镇箬山打爿岙禹王庙前一卖洋菜膏冷饮摊上,见到了晒干的“洋菜”,据说那种黄褐色的干海藻要上百元一斤,至于到底是怎么做洋菜膏的,不是很了解。不过,关于石花菜,早在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就有记载:“石花菜生南海沙石间,高二三寸,状如珊瑚,有红、白二色。枝上有细齿,以沸汤泡去砂屑,沃以姜、醋,食之甚脆。”用石花菜制成的石花糕、石花冻,食之润滑香甜,可说是夏季降火、解暑佳品。

做法:
  郑九蝉笔下还写到了洋菜膏,他将它写作洋菜糕,他这样写道:“这是用海里的洋菜做的,这种玩意儿做法的确是简单,从中药铺里买了洋菜,放在热水瓶中,注入滚开水,约半个钟点,用纱布滗去残渣,放入盆中,一冷便会成块。过去我也不会,直到我结了婚,我妻子做了一次,我才学会的。如果调上蜜、糖、薄荷之类的调味品,便有异曲同工之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