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书法工具手册(上册)(九十五)

 百了无恨 2016-03-27

16.天发神谶碑

    《天发神谶碑》是我国古代的一块比较著名的碑刻,它对我国古代书法艺术的发展,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

    《天发神谶碑》又名《天玺纪功碑》、《纪功颂》。原石刻于三国吴天玺元年(公元276年)。据《江宁府志》载:原碑于一千七百多年前立于江苏省南京市南郊凤凰山。碑在晋时折为三段,因此俗称《三段碑》或《三击碑》。关于碑的形状据《江宁金石记》载:“石凡三段,形如覆臼,字刻三面,而虚其一。”翁方纲在《两汉金石记》内记:“总共三段,二十一行,凡存全字二百十有二。半字十有二。”后,碑迁至城内江宁府学官内。不幸,于清代嘉庆十年(公元1805年)夏毁于火。后又重摹刻石,重刻碑现存。

《天发神谶碑》是三国吴孙皓亡命前四年刻勒铭题赞吴功德的。《金石萃编》说《天发神谶碑》“云天谶广多。又云,上天宣命则亦是时纪符瑞者。”内容实多无稽。正如宋代学者赵明诚指出的那样:“盖人事不修,而假托鬼怪以矫诬天命,其不终宜矣。”(《金石录》 )

《天发神谶碑》闻名于世的,是它在书法艺术发展史上所占的重要地位。该碑传为三国吴书法家皇象所书。皇象,字休明,生卒年月无从查考,只知其为广陵江都(今江苏省扬州市西南)人。他在吴官至侍中,自幼工书,师法杜度(操),善写章草、篆书。他的书法在当时是极享盛名的。人们把他的书艺和严武的围棋,宋寿的占梦,曹不兴的绘画等并称谓“八绝”。唐代窦泉在《述书赋》里说:“吴则广陵休明,朴质古情。难以穷真,非可学成。似龙蠼蛰启,伸盘复行。”评价是很高的。《东观余论》里亦说:“皇象书,人间殊少,惟肆业有吴时《天发神谶碑》,若篆若隶,字势雄伟,相传乃象书也。张怀瓘目以沉着痛快,真得其笔势云。”该碑字体参合篆隶结构,可以说是用隶书笔法写篆书的。清人刘熙载在《艺概》里说:“吴《天发神谶碑》,差可附于八分篆二分隶之说”。刘源琛在《吴《天发神谶碑歌》里说:“结构如篆折如隶,锐参钟鼎悬垂波。”还说:“劲险奇古亦足爱”。这些都较准确地指出该碑表现出来的书艺特点。《天发神谶碑》字写得气势雄强,浑厚有力,开张舒展,别开生面,古人认为它的字体“奇伟惊世”。康有为推崇此碑为“笔力雄健冠古今”此碑从书法发展的角度看,是一种“创新”,难怪杨守敬说:“至三国之《天玺纪功》,自创体格,前无古人,后无来者。郭宗昌《金石史》嗤为牛鬼蛇神,真所谓见骆驼谓马崖背也。”(《学书迩言》)杨氏对《天发神谶碑》总的评价是具有慧眼的,超过明人郭宗昌多多。此碑对后世有较大影响,象清代的金农的“漆书”就是从中脱胎而出的。马宗霍评碑云:“吴之皇象书八分篆草,并驰妙称,今所传《天发神谶碑》,以秦隶之方,参用籀之圆,势险而属宽,锋廉而韵厚,将陷复书,若郁还伸。”

《天发神谶碑》拓本不多,故宫博物院藏有宋拓本。另,历代不少学者对此碑有专著问世。

    《天发神谶碑》集庆续志云:辞不可读,可识者八十余字,数其释文仅七十一字。

    释文:

  上天帝言天□□□□□□□□□□□步亏,日月(下阙)帝曰大吴一□万方甲午丙日□□□才仁中?,予□人元示亏,山川(下阙)
◇天发神谶文
  天玺元年{木氽},月己酉朔十四日壬□□□武中郎将丹阳□□□□□□□□□□然发刻广省□乃是天谶广多□未解解者十二字以{木氽},月廿三日遣□□解文字令史建忠中郎将会稽陈治□□□解十三字治复有□未解以八月一日诏遣中书郎行大将军
裨将军关内侯九江费{宀亏},行视更得□二字合五十漆,字{宀亏},与西部校尉姜□□络典校皋仪备□梅允章咸李楷贺□吴宠建业丞许□尉番约等十二人吏从并共观,视深甄历□永归大吴上天宣命昭太平文字炳?良,天□在诸石上故就□□□□刊铭敷垂亿。(下阙)
兰台东观令□□□□□□□吴郡□□巧工九江朱□□□□□□□江东□□功东海夏侯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