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图解微反应》:下巴动作是个性的“显示器”

 昵称535749 2016-03-28

花花  日期 : 2016-03-26  来源 : 阅读时间

下巴即下颌部位,通常人们很少关注下巴的动作语言,因为从生物学和解剖学的角度来讲,下巴的功能仅包括发声和咀嚼。不过,下巴也是个人信息的“显示器”,首先,下巴具有很强的性别特征,男性的下巴普遍棱角比较分明,很有骨感,而女性的下巴形态圆润。因此,对于想扮装成异性的人,最难遮掩的就是他们的下巴。再有,个人发声的音质基本由下巴的形状决定。而最为重要的一点是,下巴的形状能够折射出一个人的性格。比如,下巴比较尖细的人往往神经敏感、下巴多肉的人一般习惯养尊处优。不过,从下巴形态来推断一个人的性格虽然具有一定的道理,但是除了下巴的形状之外,我们更需要关注的是下巴的动作。

下巴能做出的动作十分有限,主要是向前突出与往里收缩,不过,这两个看似非常简单的动作在人们相互交往的过程中却非常具有标志性,我们只要站在镜子前体会一下它们,就能充分领悟到隐藏在它们背后的心理活动。

1、下巴向前突出

从生理的角度上讲,一个人身负重压之下,会自然而然地做出伸出下巴的动作,这个动作在那些扛着大包的工人、挑重担的农民身上是很容易见到的,这是因为,人们身体在承受巨大重量时会伸直脖颈,使呼吸更为畅通。当然,我们要关注的是从身体语言的角度解析这个动作的含义。

下巴向前突出是当事人在表现自我主张。这一动作属于攻击性的行为,有种恨不得冲上去出手的意图,做出这个动作的人是在有意识地侵犯对方的势力范围。

另外,下巴向前突出与下巴抬高的动作常结合在一起,同时,动作者的胸部以及腹部也会随之突出,这使动作者在整体上表现出一种高傲、看不起他人的样子。除了这种情绪外,抬高的下巴还暴露出动作者狂傲、优越感十足或者妄自尊大的心态。

前面提到,男性的面部线条更为粗犷,他们的下巴也更为宽阔和棱角分明,因此男性经常通过高抬的下巴来显示自己的男子汉气概。而拥有更加圆润下巴的女性想要这样做就显得困难一些,不过还是有一些女性,特别是位高权重者,喜欢抬高下巴,因为这样可以为她们带来威严感。我们可以看到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在拍照时就喜欢摆出这个姿势,扬起的下巴配上坚毅的表情,充分表现了这位铁娘子的强硬和威严,气场十足。

另外,在两个人面对面交流中,如果一方高抬下巴,同时眼睛向下地望着另一方,则表明他从心底看不起对方,或者不认可对方持有的观点或所做的事情,甚至含有敌意,因而此时这个动作也带有“挑衅”的意味。

2、下巴往里收缩

下巴向前突出所传达的是一种激进外向的情绪,而下巴往里收缩则表达的是消极内向的情绪。现实生活中,我们能够看到那些精神萎靡不振或刚刚遭遇不幸的人表情颓然而头部低垂,下巴甚至都能贴到胸部。

一般来说,下巴往里收缩会伴有背部微微驼起,这些动作共同透露出当事人懦弱的性格或是气馁的情绪。人们做出这个动作可能是在祈求对方原谅与理解,我们都有这样的生活经验,不少小孩在犯了错误受到家长或老师批评时都会微微低头,缩起下巴。

此外,缩紧下巴还表示一种顺从心态。上面提到,突出的下巴含有侵入对方势力范围的意味,缩紧的下巴则正相反,它表明动作者不仅不敢进行侵略,而且还在有意地缩小自己的势力范围,表示允许对方的侵入。

下巴往里收缩还表示怀疑,说明动作者对接收到的信息不认可,或者不信任对方。如果动作者同时出现了眼球向上转动的反应,则可以肯定这一点。有着收缩下巴这一习惯的人大多疑心很重,对任何人与事都有所提防。这类人不喜欢表达自己的感情,比较内向封闭,人们与之交流比较难。

下巴除了有向前突出和往里收缩这两个典型动作之外,在一些情况下,下巴还具有指示作用,人们用下巴代替手指示人或物也具有特殊的含义。当我们希望对方提供某样东西的时候,如果对方的双手空闲却不愿意用手递过来或者指出东西的所在,只是朝着东西所在的位置微微抬抬下巴,那么我们就要注意了,因为对方从心底里是不想为我们提供帮助的,此时下巴抬起包含有一种不情愿的含义。如果下巴指示的对象不是某物而是某人,动作者其实是在表达一种蔑视。当我们向一个人询问某人的时候,如果对方不说话,只用下巴示意 “就是那个”,那么这个人往往给他留下了不好的印象,而且这种印象大多是人们公认的。(摘自博煜 著《图解微反应:你的动作出卖了你的心》)

内容简介:微反应是人们在受到有效刺激的一刹那,不由自主地表现出的不受思维控制的瞬间真实反应。读懂微反应能够让我们快速熟悉并理解他人的隐藏想法,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事半功倍。《图解微反应:你的动作出卖了你的心》图文并茂,利用生动的画面帮助读者对种种微表情建立起直观的印象;内容详实,既包括人们面部表情的细微变化,也包括身体各个部位的肢体语言,还包括言谈话语所透露出的信息,此外还增加对人们的日常习惯进行解读,帮助读者破解性格密码。

作者简介:博煜,原名姜涛,毕业于北京林业大学,心理咨询师、家庭教育指导师、音乐健康指导师。壹心理专栏作者。对行为心理学有多年研究,擅长认知行为治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