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敦仁简静居:书界爱其精刻,科技重其算学

 百了无恨 2016-03-28

张敦仁在山西老家的故居位于晋城市阳城县润城镇敦仁路砥洎城十八宅38号,门口的简介牌上称之为政治家、数学家、文学家、书法家和篆刻家,惟独没有提及藏书家,这让我略有些失落,藏书一事,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可见一斑。张敦仁号古愚、胡臾,人称古余先生,是乾隆四十三年(1778)进士,授江西高安知县、庐陵知府、迁铜鼓营同知,嘉庆初,历松江、苏州、江宁知府,调江西吉安知府,官云南盐驿道、扬州知府。即此可看出,他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做地方官,然而他却对藏书很感兴趣,几乎每到一地,都会建立自己的藏书楼。

张敦仁简静居:书界爱其精刻,科技重其算学(上)

张敦仁刻《盐铁论》书牌

张敦仁简静居:书界爱其精刻,科技重其算学(上)

张敦仁刻《盐铁论》牌记

张敦仁简静居:书界爱其精刻,科技重其算学(上)

张敦仁刻《盐铁论》卷首

张敦仁一生好学,研究范围极广,居官四十年期间手不释卷,经常不惜高价购买各种图籍,因此在文、史、算等多个领域卓然成家,尤其在数学方面成就最大,这也是为什么阳城县政府首先以“数学家”来宣传他的原因。杜瑞芝主编的《数学史辞典》,就收有张敦仁的传记,此辞典中,有这样的评语:“著有《辑古算经细草》3卷(1803)、《求一算术》3卷(1803)。前者试以天元术解唐王孝通《缉古算经》问题;后者阐述秦九韶《数书九章》中的大衍求一术,表现出对于一次同余式问题的浓厚兴趣。他又撰《开方补记》8卷(附《通论》1卷,1834)皆经李锐算校。”这段引文里,所谈到的古书卷数,都用的是阿拉伯数字,让人看着别扭,因为是数学史的辞典,可能数学家们更习惯如此吧,但我是引用原话,所以没把它改正过来。

张敦仁简静居:书界爱其精刻,科技重其算学(上)

《盐铁论》张敦仁重刻序言

中国古代数学方面的著述中,南宋秦九韶的《求一术》和元代李治的《天元术》在当时具有世界先进水平,但是一直不被人理解,明中期以后几近失传,直到清代乾嘉时期,经张敦仁等人精心解释、改进和简化,才逐渐发扬光大。嘉庆六年,张敦仁被派往崇明岛办事期间,就随身携带着数学手稿,每逢公余,即以观潮之名躲出公衙,潜心修订书稿,潮水涨起浸湿鞋袜而浑然不知,直到打湿书稿,才惊呼而起。终其一生,他在数学方面的著述有《辑古算经细草》、《开方补记》、《求一算术》、《求一通解》等等,可惜这些仅仅是十不存一,还有许多未曾保留下来。其他经、史方面的著述尚有《尚书补注参考》、《资治通鉴补正略》、《盐铁论考证》、《抚本礼记郑注考异》及《雪堂墨品》等。

关于张敦仁藏书的记载有很多,被人引用最多的应该是彭兆荪《扬州郡斋杂诗》:“维扬剧郡雄财赋,太守清寒似我曹。绝学九章都探遍,只输能吏算钱刀。牙签压架万琳琅,官阁新开六一堂。我有贪心同脉望,神仙三字要分尝。”自注:“古余太守藏书最富,于郡廨东偏茸六一堂,奉欧阳公像,而储图籍其中,设小吏掌之。”后来叶昌炽写《藏书纪事诗》时,遂引用其典,赋诗云:“乞得神仙三字灵,上清丹灶共延龄。文章太守清寒甚,那有三间柏木厅。”何绍基《金陵杂述》则记:“古余张子旧庭阶,瑜珥瑶环韵自佳。插架遗书多易米,芬留翠墨在吾斋。”自注:“每到张家,书声盈耳,然遗书尽散,吾得其金石拓数种。”

张敦仁简静居:书界爱其精刻,科技重其算学(上)

张敦仁刻《礼记》书牌

张敦仁简静居:书界爱其精刻,科技重其算学(上)

张敦仁刻《礼记》牌记

张敦仁简静居:书界爱其精刻,科技重其算学(上)

张敦仁刻《礼记》卷首

从这些诗作中,可以知道张敦仁的藏书室六一堂在扬州官廨之东,室内悬有欧阳修像,室名亦缘自其号六一居士,室中还配有小吏专门管理,后迁居南京,张敦仁又建起与古楼专门储藏图籍,顾广圻曾作《与古楼记》,称“楼在先生桥居秣陵之中正街宅东北隅”,何绍基所记“张子旧庭阶”,极有可能就是与古楼。顾千里原这篇《与古楼记》写的很有趣,他在文中以设问的方式,来解释楼名的含义:“阳城张观察古余乃以与古自名其楼,于是擬议为说者曰:‘是楼也,观察将以藏其图书金石之属,皆古物也,且将于其中修明经史、百氏、天步、地舆、名物、象数之业,皆古学也,斯楼之所以名欤?’吾则以为不然,夫物所谓古,则今固多蓄者矣,学所谓古,则今固多谈者矣,吾见其于前唱则于后和,于喁邪许,浸假而徧海宇,彼其身之所聚,口之所言,以及笔之所书。则弥古,而心之所存则弥今,其究也去古弥远,而曾未能与古有豪釐之同,仍囿于今而已矣。然则此奚足以知先生哉?”

张敦仁简静居:书界爱其精刻,科技重其算学(上)

张敦仁刻《礼记释文》卷首

顾千里说的这一大段话,总体意思就是说,人们把张敦仁的“与古楼”这个堂号,想象成是藏古物的地方,其实这是对张的贬低,而顾千里认为,张敦仁起这个楼名,更多的是对远古文献以及前贤的崇敬之情,而后,顾千里在此篇记中,又大赞张敦仁在古代文献方面研究的成就:“其为学之古也,高明广大,无所不通,以躬行心得为指归,而博闻强识,退听焉,施经术于吏治,厥多成效,谢任家居,拳拳于老而教诲,不肯一日废书自佚也。《儒行》之篇不云乎?‘儒有今人与居,古人与稽,今世行之,后世以为楷’,先生有焉,斯楼之所以名也。”顾千里把张敦仁大大夸赞一番,即此可见,两人关系很不一般,而在历史上,张敦仁所刻之书,均有较大的名气,这也跟顾千里有很大的关系,看来,张敦仁能够找到顾千里这样的朋友,真是一件幸事。

张敦仁简静居:书界爱其精刻,科技重其算学(上)

张敦仁刻《礼记郑注考异》卷首

张敦仁的藏书处还有省训堂、艺学轩等,可惜我没有查到具体地址。张敦仁藏书的同时,也是一位极有名的刻书家,《清儒学案》载其“暇即研究群籍,访求善本,校刊《仪礼》、《礼记》、《盐铁论》诸书,并为学者所重。”《清史稿》亦称其“所刻书多称善本。”而张敦仁所刻之书中最受后世关注者,也正是这三部书,这其中尤为精妙的是嘉庆十一年所刻《仪礼注疏》,该书经、注部分所用底本为宋严州本,疏所用底本为宋景德官本,其中所缺的部分则以魏了翁《仪礼要义》补充,刊刻此书同时,他还请来校书名手顾千里详校此书。顾千里事毕将张敦仁所刻与毛氏汲古阁所刻该书相比较,称:“毛氏仍万历监刻而已,此其所以不能善也。古余先生以宋本易之,而精校焉,熟雠焉,此其所以善也。”中国文物性善本的下限本来是乾隆六十年,这部书虽然是嘉庆刻本,却破格被列入了善本范畴,近些年的拍卖会上,张敦仁所刻《仪礼注疏》大约出现过两次,成交价都颇高,可见学界之外,市场认可度也很高。

张敦仁简静居:书界爱其精刻,科技重其算学(上)

《艺文备览》张敦仁序言

这部《仪礼注疏》在重新刊刻时,前面还附上了一篇张敦仁的序言,而此文实际是顾千里的代笔,有意思的是,顾千里的这篇代笔之文,竟然以张敦仁的口吻,把自己也写了进去:“比从元和顾千里行箧所见所用宋景德官本手校疏,凡正譌补脱,去衍乙错,无虑数千百处,神明焕然,为之改观。千里又用宋严州本校经及注,视嘉靖本尤胜,皆据吴门黄氏家之所藏也。夫二本之在天壤间,为功于此经非浅,而获见者罕,不亦惜哉!遂与千里商榷,合而编之,重刻以行世”,呵呵,在这里顾千里借张敦仁之口把自己藏的那部《仪礼注疏》狠狠地夸了一番,不过话又说回来,他藏的《仪礼注疏》确实可以说是天壤间的秘本。张敦仁跟顾千里之间的关系的确很是密切,他们不止是校书与刻书,还有诗词上的唱和。顾帮着张校勘此书和写了《与古楼记》之后,张还特意写了两首诗表示感谢:

文章体格自先民,遂绝元明宋代人。

考证万端归至是,辞华一字必精纯。

楼题与古曾求记,《礼》校全经读未亲。

何日金陵重聚首?余光时得问迷津。

善本书多借校刊,殷勤寄我当加餐。

潆洄带水通音易,贫病衰年会面难。

独学远追三惠业,精心近比二王看。

孤高自有千秋计,一笑何妨骨相寒。

顾千里帮着张敦仁刊刻的《盐铁论》,也是很重要的一部典籍,然而该书的宋本早已失传,而后形成的明代两大版本系统,一个系统是明嘉靖三十二年张氏猗兰堂刻本,此本被称之为张之象注本。对于这个版本,《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有如下的评价:“虽无所发明,而事实亦精具梗概”,然而张之象将该书隔列卷数,分为十二卷,故引起了后世的指摘,而《盐铁论》的另一个系统,则是明弘治十四年涂祯刻本,此本也有较多的翻刻本,而弘治本却很稀见。嘉庆十二年,张敦仁花大价钱买得了一部,于是请顾千里代为校勘,从而成为了《盐铁论》中著名的版本,但是,张敦仁的《盐铁论》翻刻本的原板片,后来归了浦江周心如,但经过战乱,这些板片损失了,因此,张敦仁刻的这部《盐铁论》也同样稀见难得。

张敦仁简静居:书界爱其精刻,科技重其算学(上)

《江宁金石记》张敦仁题记

但是,张敦仁这个刻本所用的底本,却被叶德辉认为是翻刻本,起因是张元济要将缪荃孙所藏的涂祯原刻本影印进《四部丛刊》中,而叶德辉认为,缪荃孙藏的那个版本,实际上是倪邦彦翻刻的涂祯本,叶德辉认为只有自己藏的那一部,才是真正的涂祯本,叶甚至直接说,当年张敦仁所具的底本也是倪邦彦的翻刻本,为此引起了业界的争论。缪荃孙和傅增湘进行多方比勘,认定张敦仁所刻《盐铁论》的底本就是涂祯本,即此可见,该书在业界影响之大。


张敦仁简静居:书界爱其精刻,科技重其算学(下)

张敦仁故居位于砥洎城内

癸巳年山西之行,访得祁隽藻、张穆、傅青主、耿文光、戴廷栻等故居或者墓址,颇为心慰,西北地区的山水地貌与人物风俗都与江南绝然两类,很难体会张敦仁习惯了家乡的粗犷同时,又沉醉于江南之秀美。这一天早上不到八点即起程,出运城北上G5京昆高速,向北行驶大约80公里后右转驶上河晋高速,又东行130余公里。高速上车辆很少,行驶起来通畅自如,这让从北京出来的我感觉极为痛快,可是沿途看到干涸的汾河,又想起北方已经有许多河流多年断流,忍不住杞人忧天的胡思乱想了一番。这是我性格中的弊端,良辰美景时总是突然煞了风景,所以也很难有事物能够让我极投入的感受到快乐,当然,除了古书。

张敦仁简静居:书界爱其精刻,科技重其算学(下)

入口之小

驶过沁水县之后,目力所及全是黄土山坡,满坡都是雨水冲刷之后形成的沟壑,紧接着我开始连续不断地穿越若干个隧道,好几条隧道的长度都超过了五公里,奇怪的是这么长的隧道内却没有任何照明设施,全凭过往车辆的自身照明,更让人担心的是,这些隧道中还有许多的转弯,这让我感觉像是钻入了地下暗道,微微的有些紧张。曾有新闻报道过某处隧道,为了省电,只打开了三分之一的路灯,不知这几条隧道是否也是这个原因。

张敦仁简静居:书界爱其精刻,科技重其算学(下)

城墙的另一侧

从润城北出口下高速,行驶不到三公里驶入润城镇,在镇内打听砥洎城,几乎所问之人皆可指路,可见,这个砥洎城在当地很有名气。当时只觉得这个地名较为奇怪:为什么在一个偏远的镇内,还有一个叫“城”的地方,来到后才终于明白:原来这里的确是一座城中之城,感觉有些像意大利境内的梵帝冈,当然,这里比梵帝冈的面积要小了许多,但即使如此,这样一个完整的小城如果关上门,也可以独成一体,完全可以在这里做一个草头王。为什么在这黄土高原上会出现这样一座小城?我回来后查了不少资料,但还是没能令自己解惑。

张敦仁简静居:书界爱其精刻,科技重其算学(下)

看上去依然很壮观

张敦仁简静居:书界爱其精刻,科技重其算学(下)

城内的曲折街道

对于该城的客观描写,韩楚、刘平生所编《晋城》一书最为详细,我将这段描写摘录如下,以此留存一份具体的数据在:“砥洎城位于千米宽的沁河半岛一大砥石上。东北西三面环水,砥柱中流,故名砥洎城。城平面呈椭圆形,周长704米,面积37000平方米。砥洎城建于明崇祯六年(公元1633年),于崇祯十一年(公元1638年)竣工。砥洎城初建只有南面正门,于清顺治十年,城内居民集资加修‘后瓮城并水门楼’,水门楼五层,上层为‘祖师阁’距河面高23米。南面城墙高12米,用青砖建筑,整齐美观。临河三面城墙高14-18米,城墙内壁密布藏兵洞。东北西三面城墙采用河卵石、石灰石构建,坚固耐久。正面南门上有城门楼,距地面高15米,与城周环城路相通。城墙顶部有2、3米的通道,城周城垛原为369个,城周设炮楼4个,并设有马面、望楼等。城东北角上‘黑龙庙’为制高点。城中心建在文昌阁、关帝庙。城内公共建筑有一洞、二亭、二阁、三殿、五庙。城左右建有东西花园。城内民居分为十大街坊,城内设有内环路,城中道路皆为‘丁’字路,内设三条端巷,路网布局呈迷路系统。街道上有‘过街楼’,下有地道,城内民居院院相连,坊坊相通,浑然一体。城内备有碾磨、水井等。”

张敦仁简静居:书界爱其精刻,科技重其算学(下)

城里面有些屋宇已经坍塌

这些数据标示的很明确,但是我在砥洎城内转了一圈下来,却完全感觉不到文中所说的有37000平米之大,也许是这个数字出了问题,但是这些客观描述中,唯一没有讲述到的,就是这座城的建造者是什么人?出于什么原因,他在这高地之上建起这座独立的小城?看来,只能等到以后的专家研究出来后,我再向大家汇报了,但不管怎样,在这座迷你城内,出了一位张敦仁这样的名家,才是值得庆幸者。

张敦仁简静居:书界爱其精刻,科技重其算学(下)

王崇明书房

张敦仁简静居:书界爱其精刻,科技重其算学(下)

偷偷推开门,拍了个院景

我们的车来到了这座小城的门前,我站在这里仔细地端详着此城的外观,部分城墙已经残破,但仍然可以看出大致的格局,城墙颇高,进城的门洞却修得很小,我想这是便于防守的原因。门洞的上方刻着“砥洎城”三字,旁边的城墙上贴着路牌,显示城门口的道路为“敦仁路”,这让我很高兴,说明当地十分重视这位历史人物。城门如此之小,所有的人都只能步行入城,里面是一色的青砖古建,许多房屋已经坍塌,但大多保持着原样,部分民居仍然有人住着。我向他们打听张敦仁故居,无一例外地指示我向前走。砥洎城并不大,不用了二十分钟即可转上一圈,这么小的城池,我还真是第一次见到。

张敦仁简静居:书界爱其精刻,科技重其算学(下)

骑街楼及很窄的街巷

张敦仁简静居:书界爱其精刻,科技重其算学(下)

终于找到了这块介绍牌

在城中漫步时,路过砥洎城2号院,门口挂着牌子,写着“王崇明书房”,不知道这位王崇明是什么人,但既然是书房,那么应该是位文人吧,本想进去看个究竟,但敲了两遍门都无人应答,试着用手一推,门竟然是虚掩着的,我向内张望了一下,院落极小,又高声喊了两声有人吗?仍然无人应签,但是不敢再唐突了,转身继续往张敦仁故居走去。城中道路极窄小,有些街巷迎面遇人都需要侧身而过,这让我忍不住好奇,当年住在这里的居民是怎么搬运大件家具的呢?正寻思着,我来到了十八宅38号,门口挂着“简静居”的简介,正是张敦仁故居,简介中提到了张敦仁的履历、著述,丝毫未提及藏书。院门上着锁,门缝极小,连相机镜头都无法伸进去,正寻思间,住在邻居的一位老太太告诉我说,张家人很少回来,我在这儿等也没用。老太太见我略有失望的表情,接着告诉我,张家旧宅的侧院是另一户人家租住,我可以去那儿看看。我谢过老太太,走到29号院。

张敦仁简静居:书界爱其精刻,科技重其算学(下)

张敦仁故居门楣上的“敬和”匾额

张敦仁简静居:书界爱其精刻,科技重其算学(下)

大门紧闭着

张敦仁简静居:书界爱其精刻,科技重其算学(下)

门环

推开虚掩着的门,一位中年男士正在做饭,我向他说明来意,问是否能够从他家看一下张敦仁故居。他说这个侧院跟主院已经完全隔开,无法穿过去,只能看上一眼。征得他同意后,我从他家拍下了张敦仁故居的小院落。从院落的建筑格局来看,跟清代山西的四合院极其相像,但是这里看不到精细的砖雕和木雕,即此可知,张敦仁是位自掩锋芒的人。

张敦仁简静居:书界爱其精刻,科技重其算学(下)

绕到了张氏故居的另一侧

张敦仁简静居:书界爱其精刻,科技重其算学(下)

张敦仁故居侧门门牌

张敦仁简静居:书界爱其精刻,科技重其算学(下)

张敦仁故居大体保存完好

因为张敦仁跟顾千里的关系密切,所以后世误以为张在版本方面没有太大的成就,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太平天国史研究专家罗尔纲先生曾经写过一篇《金石萃编校补·跋》,这篇文章首段讲明了他得到该书的地方,以及此书的去处:“清张敦仁《金石萃编校补》一卷,张氏本校补于所藏《金石萃编》原书上,卷首盖有‘阳城张氏省训堂经籍记’图记,其校字处写在原字旁,其补阙或评论处写在书眉,都是硃笔行书,字体雄遒。我在北京琉璃厂书店访得,始逐条著录,编辑成卷。原书则送归北京大学研究院文科研究所考古室收藏。”

张敦仁简静居:书界爱其精刻,科技重其算学(下)

阳光照不到的地方

张敦仁简静居:书界爱其精刻,科技重其算学(下)

旧居的墙体已有风化

原来罗尔纲在琉璃厂得到了张敦仁所批《金石萃编》,于是罗将这些批语辑出,成为了一卷《金石萃编校补》,即此可见,张敦仁在校书方面也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在此文中,罗尔纲称赞张敦仁说:“……是清代乾嘉间大校勘家。张氏以校勘专家而从事《金石萃编》的校补,所以精密过人”,可见罗对张的批校之本很是重视,并且罗在此文中还说,张敦仁故去之后,他的藏书都散失了,后世颇难以得见。这种说法确实是实情,至少这么多年来我努力地收集,至今还未能得到张敦仁的批校之本,想一想,这真是一个遗憾事,今天我来到了他的故居门前,虽然我还是没能得到他的批校之书,但我依然要在此表达我对这位藏书家敬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