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解密博资考:是谁发明了这项考试?

 doctor1967 2016-03-28

本文版权归研读间所有,如需转载请联系授文|王珏



从走过千年的博士学位制度说起


博士学位起源于九世纪的穆斯林国家,最初主要授予职业法律、医学和神学学习者,哲学并不包括在内。直到1150年,第一个哲学博士学位才在巴黎被授予.1809年,柏林大学在洪堡新人文主义教育思想指导下创立了现代意义的博士研究生教育。而直到19世纪初,博士学位作为最高学位才在欧洲大陆逐渐获得普遍承认,并跨越过大西洋逐渐蔓延到美国和加拿大,随后在英国也正式获得承认。1861年,耶鲁大学成为美国第一个颁发博士学位的高等教育机构。


二战后,美国经济迅速发展,其高等教育也随之迈向世界先进水平。研究生院制度的建立更是标志着美国形成了其特有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在这种制度下,研究生院被确立为博士生招生、培养并授予学位的专门管理机构,这就奠定了扩大招生规模、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博士培养模式也由纯学术化走向复合型多元化,日后该模式渐渐被欧洲和世界其他很多地区所效仿。


现在,只有在学术研究领域经过严谨的训练,并通过严格考核后获得博士学位者,才有资格在欧美大学任教。在美国,博士生需要修完规定课时并且保证成绩达到毕业要求,随后才能进行深入的学术研究,并需要在学术期刊上发表一定数量的论文,最后博士论文还需要通过博士委员会组织的答辩才可能得到博士学位。


可见,博士学位不愧为高等教育的最高学位,要想获得博士学位需要经历一系列环节的考察殊非易事。而在此过程中,有一个环节扮演了重要角色,它是博士生从课程学习转向学术研究的转折点,只有通过该环节,博士生才有资格进入学术研究中。这个环节就是博士资格考试,简称博资考。那么博资考又是从何而来?


当金字塔没有尖顶——博资考从何而来


首先,学术就业市场上多年来存在着供大于求的状况,大量博士生毕业后无法找到合适的工作,处于事实上的失业状态。上世纪70年代开始,美国博士生招生数量不断增加,但教学与科研岗位却并没有成比例增加。美国有3600多所高校,其中有资质授予博士学位的有500多所。这些高校每年培养的博士学位毕业生人数大约为5万。通过分析2011年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的统计数据可以得出,当年大约有三分之一的博士毕业生找不到工作,他们的专业集中于科学、技术、数学以及工程方面;美国每年博士毕业生可以找到全职工作的比例低于50%,这一比例已经持续下降了约20年;技术领域的博士生毕业后更易存在失业风险。据美国劳工部最新统计,全美有8000名多工友或酒保拥有博士学位。



其次,美国博士生培养制度秉承“宽进严出”教育政策。美国的博士生并没有入学考试,申请者只需向学校提交自传、大学和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成绩、三位教授的推荐信以及附件材料,以此表现自己对所要就读学科的认识、研究兴趣以及研究能力。这种制度允许招收较多的博士生入学者,这就是所谓的“宽进”。


同时,由于博士生毕业后主要从事于科研第一线以及政府服务部门、企业的决策机构,博士生可以充分发挥其扎实的专业知识为社会创造巨大的正效益,但另一方面,也可能由于其专业或其他领域知识的不足而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因此博士研究生教育的目标应当致力于培养具有扎实理论知识、熟练专业技能以及较高综合素质的高质量人才,即所谓“严出”。

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博资考制度就是为了调节“宽进”与“严出”这一对关系的。一方面,它可以发挥“过滤器”功能,从众多博士生入学者中剔除不合格者,进而确定最终可以继续深造的博士生,帮助学校发现真正具有科研潜质的学生;另一方面,它可以作为“导航仪”,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学术研究方向,最终达到“宽进严出”的目的。


再次,高度自治下的竞争压力使得博士生教育管理更加严格。美国大学一直拥有高度自治的传统,可以不受国家干预和影响,完全按自己的理念建设大学、培养学生;院系也有很大的自主权,各个院系独立负责招生、科研、研究生培养等,各学院在经济上也都相对独立,这种独立使得各大学之间的竞争不可避免。


博士生教育作为研究生教育的重要部分和高等教育的最高层次,难免受到所处教育制度以及管理体系的极大影响;与此同时,博士生质量的高低对学校声誉、科研水平乃至于师资力量的影响都十分显著。这种无形的竞争使各大高校直至各个院系对博士生教育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它们纷纷引入具有淘汰性质的博资考制度,作为控制博士生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


基于以上几点原因,博资考制度应运而生。从其实际运行效果来看,博资考确实提高了高校乃至整个国家博士生的质量,解决了“宽进”的“隐患”,保证了生源的高质量。通过在培养过程中引入适量竞争,可以保证学习过程中的适度压力,而考试内容以及考核方式的设置又可以指引博士生的学习方向;


另一方面,由于博资考制度是一种筛选机制,一些学生由于无法通过考试,而不得不终止博士学习,从一定程度上说,博资考可以降低博士毕业生数量,相应地,博士群体的就业压力也随之减小。除此之外,由于在读博士生数量下降,教育资源可以得到优化和充分利用。经过多年实践,博资考制度的考核形式和考试内容经过不断发展完善,已经普遍得到认可。


镜中月水中花——起源于美国博资考如何考
 
博资考目标——筛选适合读博的博士生。美国整体文化氛围与教育体系决定了校系有很大自主权,每个学校乃至于每个院系的博资考制度都各有其特点。但殊途同归,其目的均为考察博士生是否已经具备坚实宽广的学科基础和足够前沿的专业知识,是否可以利用这些知识来分析和处理具体问题。总而言之,博资考制度的目的在于考察在读博士是否具备完成学业所需的工作能力和思维方式,具体而言包括5个方面:首先,是学生对于基本理论知识的理解能力以及阅读理解专业论文的能力;其次,是运用理论联系实际能力,也就是利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具体工程问题;接下来是项目规划和管理能力,也就是规划任务、制定技术路线并进行可行性判断;第四是表达和沟通能力;最后是评估能力,即准确判断不同理论以及方法论的价值。


博资考一般在低年级进行,形式各异。在美国,博士生前两年主要进行课程学习和科研准备工作。博资考一般是在入学1年后进行第一次考试,有些学校规定博士参加博资考需具备一定前提条件,如gpa不低于3.3等。博资考一般每年举行一次,有些专业则一年举行两次,分别在春、秋季学期的中期进行。大部分院校的博资考要求学生现场在规定时间内作答;也有一些院校博资考考核方式围绕科研选题而定,要求博士生在数天内通过深入思考和理解完成既定要求。一般而言,博资考考核形式为笔试、口试或二者结合,笔试通常持续2-3个小时,采取闭卷形式;口试则一般一个小时。


博资考一般由各院系博资考委员会全权负责。该委员会由系内各个专业方向有代表性的资深教师与授课教师组成,负责落实从出题、实施考试到成绩评定的各个环节。各院系博资考的风格及侧重点各有特色,但笔试结构大致相同,一般包括数门基本理论综合考试和专业基础与应用综合考试。委员会所出题目一般与当年所授课程内容密切相关,评定时也会侧重学生对概念及理论的掌握程度。如果有面试环节,主考官有时也会临场提出一些即兴问题,考察学生的潜力和应变能力。所以虽然有时应考博士生最后没能回答一些问题,也可以得到较高分数。总体上讲,博资考成绩评定基本能够客观反映学生的学术能力和潜力。



博资考制度中的淘汰率,成为博士生能否顺利拿到博士学位的第一道门槛。博资考常常被设置为必修环节,通过后方才可进入准备博士论文阶段。应考者只要有任何一门考试没有通过,都被认为未通过考试,因而需要再次参加考试。一般他们至少有一次补考机会。补考后仍不通过者,将面临被淘汰的危险。博资考一般实行末位淘汰制,淘汰率一般为10%到25%,部分学校达30%甚至更高。这种高淘汰率既保证了博士生在校人数的平衡,又控制了博士生的质量,提高了博士生的竞争力,最终达到培养出高层次、高质量人才的目的。


博士学位制度已走过千年,而博资考从上世纪70年代刚刚开始。我国的博士生毕业人数日益增多,入学制度也开始探索“入学申请制”的博士生招生方式,与之相对应,推进“博士生资格考试”制度的完善改革是其应有之义。



编辑:rukia


清华研读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