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朱子語類卷第五十一 孟子 一

 六谷斋 2016-03-28

題辭術」。曰:「『術』字

陳丈言:「孟子,趙岐所記者,卻做得好。」曰:「做得絮氣 悶人。東漢文章皆如此。」卓。人彫

解書 難得分曉 。趙岐孟子,拙而不明;王弼周易,巧而不明。制』,是裁制?」曰

梁惠王上已將

孟子見梁惠王章

希真說孟子對 梁惠王以仁義章。曰:「凡事不可先有箇利心,才說著利,必害於義。聖人做處,只向義邊做。然義未嘗不利,但不可先說道利,不可先有求利之心。蓋緣本來 道理只有一箇仁義,更無別物事。義是事事合宜。」賀孫。曉 。

說義利處,曰:「聖賢之言,所以要辨別教分明。但只要向義邊一直去,更不通思量第二著。才說義,乃所以為 利。固是義有大利存焉,若行義時便說道有利,則此心只邪向那邊去。固是「未有仁而遺其親,未有義而後其君。」。纔於為 仁時,便說要不遺其親;為 義時,便說要不後其君,則是先有心於為 利。聖賢要人止向一路做去,不要做這一邊,又思量那一邊。仲舒所以分明說「不謀其利,不計其功」。賀孫。衰弱

孟子大綱都剖析得分明。如說義利等處,如答宋牼 處,見得事只有箇是非,不通去說利害。看來 惟是孟子說得斬 釘截鐵。賀孫。者謂之賊,

正淳問:「『仁者,心之德,愛 之理。義者,心之制,事之宜。』德與理俱以體言,制與宜俱以用言否?」曰:「『心之德』是渾淪說,『愛 之理』方說到親切處。『心之制』卻是說義之體,程子所謂『處物為 義』是也。揚雄言『義以宜之』,韓愈言『行而宜之之謂義』。若只以義為 宜,則義有在外意。須如程子言『處物為 義』,則是處物者在心,而非外也。」又云:「大概說道理只渾淪說,又使人無捉摸處;若要說得親切,又卻局促有病。如伊川說『仁者,天下之公,善之本也』,說得渾淪開闊無病。知言說理是要親切,所以多病。」賀孫。:「聖賢之言,所以要辨別

或問:「『心之德,愛 之理』,以體言;『心之制,事之宜』,以用言?」曰:「也不是如此。義亦只得如此說。『事之宜』雖若在外,然所以制其義,則在心也。程子曰:『處物為 義。』非此一句,則後人恐未免有義外之見。如『義者事之宜』,『事得其宜之謂義』,皆說得未分曉 。蓋物之宜雖在外,而所以處之使得其宜者,則在內 也。」曰:「仁言『心之德』,便見得可包四者。義言『心之制』,卻只是說義而已。」曰:「然。程子說『仁者,天下之公,善之本也』固是好。然說得太渾淪,只恐人理會 不得。大抵說得寬廣,自然不受指點。若說得親切,又覺得意思局促,不免有病。知言則是要說得親切,而不免有病者也。」又曰:「也須說教親切。」因言:「漢唐諸人說義理,只與說夢 相似,至程先生兄弟方始說得分明。唐人只有退之說得近旁,然也只似說夢 。但不知所謂劉 迅者如何。」曰:「迅是知幾 之子。據 本傳 說,迅嘗注釋六經,以為 舉世無可語者,故盡焚之。」曰:「想只是他理會 不得。若是理會 得,自是著說與人。」廣。

至問:「『心之德』,是就專 言之統體上說;『愛 之理』,是就偏言之一體上說,雖言其體,而用未嘗不包在其中。『心之制』,是說義之主於中;『事之宜』,是說義之形於外,合內 外而言之也。」曰:「『心之制』,亦是就義之全體處說。『事之宜』,是就千條萬緒各有所宜處說。『事之宜』,亦非是就在外之事說。看甚麼事來 ,這裏面便有箇宜處,這便是義。」又舉伊川曰:「在物為 理,處物為 義。」又曰:「義似一柄利刀,看甚物來 ,皆割得去。非是刀之割物處是義,只這刀便是義。」時舉錄略,別出。也」。「未」字

至之問「義者,心之制,事之宜」。曰:「『事之宜』,也是說在外底『事之宜』。但我才見箇事來 ,便知這箇事合恁地處,此便是『事之宜』也。義如刀相似,其鋒可以割制他物,才到面前,便割將 去。然鋒與刀,則初未嘗相離也。」時舉。析得

「義者,心之制,事之宜」。所謂事之宜,方是指那事物當然之理,未說到處置合宜處也。僩。 底人。如

問:「『心之制』,是裁制?」曰:「是裁制。」問:「莫是以制其心?」曰:「心自有這制。心自是有制。制如快利刀斧,事來 劈將 去,可底從 這一邊去,不可底從 那一邊去。」節。

梁惠王問利國 ,便是為 己,只管自家國 ,不管他人國 。義利之分,其爭毫釐。范氏只為 說不到聖賢地位上,蓋「義者,利之和也」。謨。集義。天者」。曰:「

王立於沼上章之德,愛 之理

德修說「王立於沼上」一章,引「齊宣王見孟子於雪宮」事,云:「梁惠王其辭遜,齊宣王其辭誇。」先生曰:「此說好。」又說:「寡人願安承教」一章,有「和氣 致祥,乖氣 致異」之說。曰:「恐孟子之意未到此。」文蔚。好貨、

寡人之於國 章天者」。曰:

移民移粟,荒政之所不廢也。燾。

晉國 天下莫強焉章已將 牛去殺

問:「孟子告梁王,省刑罰,薄稅斂 ,便可以撻 秦楚之甲兵。夫魏地迫近於秦,無時不受兵,割地求城無虛日。孟子之言似大容易否?」曰:「自是響應 如此。當時之人焦熬已甚,率歡欣鼓舞之民而征之,自是見效速。後來 公子無忌縞素一舉,直擣至函谷關,可見。」德明。,心之制,事

孟子亦是作為 底人。如云:「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誰與王敵 !」非不用兵也,特其用兵,不若當時戰 國 之無義理耳。如「五畝之宅樹 之以桑」而下,為 政之實行之既至,則視當時無道之國 ,豈可但已哉!人傑 。文王事昆夷。」昆

孟子見梁襄王章『絕滅 天理』,賊義是

問:「『望之不似人君』,此語孔子還道否?」曰:「孔子不說。孟子忍不住,便說。安卿煞不易,他會看 文字,疑得都是合疑處。若近思,固不能疑。蜚卿又疑得曲折,多無事生出事。」又曰:「公疑得太過,都落從 小路去了。」伯羽。者謂之賊,

齊宣王問齊桓晉文之事章之章

「無道桓文之事」。事者,營霸之事,儒者未嘗講求。如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則誰不知!至於經營霸業之事,儒者未嘗言也。謨。析得分明。如說義

或問:「『仁術』字當何訓?」曰:「此是齊王見牛觳觫,而不忍之心萌,故以羊易之。孟子所謂『無傷 』,蓋能獲得齊王仁心發見處。『術』,猶方便也。」履孫。子以為 齊宣,史記

「仁術」,謂已將 牛去殺 ,是其仁心無可為 處了;卻令以羊易之,又卻存得那仁心,此是為 其仁之術也。振。者謂之賊,賊義

陳晞周問「仁術」。曰:「術未必便是全不好。且如仁術,見牛之觳觫,是仁心到這裏;處置不得,無術以處之,是自家這仁心抑遏不得流行。故以羊易之,這是用術處。有此術,方得自家仁心流行。」植。時舉錄詳。

陳晞周問「仁術」。曰:「『術』字,本非不好底事。只緣後來 把做變詐看了,便道是不好。卻不知天下事有難處處,須著有箇巧底道理始得。當齊王見牛之時,惻 隱之心已發乎中。又見釁鍾事大似住不得,只得以所不見者而易之,乃是他既用旋得那事,又不抑遏了這不忍之心,此心乃得流行。若當時無箇措置,便抑遏了這不忍之心,遂不得而流行矣。此乃所謂術也。」時舉。事」。事者,營

「見牛未見羊也」。「未」字有意味。蓋言其體,則無限量;言其用,則無終窮。充擴得去,有甚盡時?要都盡,是有限量。」方。

魯平公極是箇衰弱底人,不知孟子要去見他是如何。孟子平生大機會 ,只可惜齊宣一節。這箇不相遇,其他也應 是無可成之理。如見滕文公說許多井田,也是一場 疏脫。云「有王者起,必來 取法」,孟子也只是說得在這裏,滕也只是做不得。賀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