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五苓散的病机分析及辨证要点

 经方丝竹空 2016-03-28

中医书友会第675期

每天一期,陪伴中医人成长



作者/余秋平

编辑/王超 ⊙ 校对/ 桃胡琪


I导读本文中,余老师参照《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原文,逐条分析了五苓散的病机,最后总结辨证要点,帮助我们对经方的理解和应用。

五苓散证新解


伤寒论里有七处讲到五苓散证,金匮要略里有一处讲到五苓散证。


伤寒论里71条:“太阳病,若脉浮,微热,小便不利,消渴者,五苓散主之。”这一条“脉浮微热”,是邪在太阳经未解,而小便不利口渴难解者,是膀胱气化严重受阻,故饮入之水不能气化为津液解口渴。


72条:“太阳病,发汗已,脉浮数,烦渴者,五苓散主之。”太阳病脉浮数,也是邪留在太阳经表,烦渴不解,仍然是饮入之水,无法气化转化为津液上达,提示外邪留于太阳经表,影响了膀胱的气化。


73条:“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伤寒,仍然是寒邪在太阳经,发汗是正确的治疗方法,不应该口渴很严重,据此用药,可知仍然是寒邪仍有未尽,仍留于太阳经表,影响了膀胱的气化功能,故而口渴不解。


74条:“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中风发热,有表证,可见风邪在太阳经表未解,又有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是口渴难解,饮入之水,不能化为津液解渴,甚至于饮入之水,停留于胃里,再多饮水则吐出,也是外邪留于太阳经表,影响了膀胱的气化功能,从而导致水不能化为津液,反而内停于胃。


156条:“太阳病,本以下之,故心下痞…其人渴而口燥烦,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太阳病,本不当下,错用下法后,出现了心下痞,口渴特甚,小便不利,可见仍然是膀胱气化不利,饮入之水不能化为津液所致,而且有水停心下成痞,据此推断其因必是表邪未解,影响了膀胱的气化功能。


386条:“霍乱,发热,头痛,身疼痛,热多,欲饮水者,五苓散主之。”发热头疼,身疼痛,邪在太阳表也,吐泻不止,胃肠功能紊乱,水饮不化而内停也,渴欲饮水,津液气化功能受阻也,目前津液无法气化与水饮内停并见,且外有表邪不解,综合分析,必是邪袭于表,影响了膀胱气化功能,导致了水饮内停于胃肠,从而导致了吐泻不止。


由以上分析得知,五苓散证的形成是外邪留表,影响了膀胱的气化功能,从而导致了水液代谢的失常,饮入之水不能化为津液,故口渴难解,同时又有水饮内停,可见五苓散用桂枝,主要是解表邪,并走膀胱,恢复膀胱的气化功能,白术茯苓猪苓泽泻,是健脾并利尿排出多余的积水停饮,桂枝走膀胱经与太阳经表,是其主要特点之一。


《金匮要略》里:“假令瘦人,脐下有悸,吐涎沫而癫眩,此水也,五苓散主之。”瘦人,肌肉中水分不足也,脐下悸,水饮动于膀胱处,吐涎沫,胃中水饮过多也,癫眩,水饮上冲逆于头目也,可见也是既有水饮不化,内停于胃,停于膀胱处,更有水饮上冲于头目处,也有水饮不化为津液滋养肌肤,病机也是膀胱气化不利所致,从其用桂枝来看,应该是有邪留伏于膀胱经表,从而导致膀胱的气化失常。


五苓散的比例是:泽泻5份(15g),白术、茯苓、猪苓各3份(9g),桂枝2份(6g)。水液代谢紊乱严重者,用米汤冲服散剂最好,不严重者,可以做汤剂内服。


五苓散证的病机和辨证要点:一是有外邪留表(太阳经表)如左脉浮,如鼻塞流涕鼻痒,身痒眼痒,皮肤病,身体腰背酸痛,肢体不适,兼见水饮内停;二是有水饮水湿内停,兼见消渴、口渴明显或者人消瘦(津液不化导致了口渴或者津液不充肌肤);三是小便不利兼水饮不化或者水饮内停;四是小便不利,口渴,并兼有胃肠停饮,如饮水胃胀,心下痞满,甚至呕吐,腹泻不止,口水多,心下悸动等;五是水饮上冲导致了眩晕头痛癫痫,兼见小便不利;六是尿频次多,或有不利,饮水即尿,兼口渴,甚至人特消瘦者。


总之,外有表邪在太阳经表,内有膀胱气化不利,水饮代谢紊乱,一方面水饮不化而内停,或停于胃肠,或上逆于头目,或充斥于肌肤,或停于局部,一方面饮入之水不能化为津液解渴或者充养机体肌肤而消瘦。【中医书友会(微信号zhongyishuyou)编校发表】


版权声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