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金匮要略方论》学习笔记219

 药膳食疗方注释 2018-09-18

消渴小便利淋病脉证并治第十三/概念/消渴

* 消渴,广义的说,是指的消渴疾病名。
   特指多饮、多食、多尿、消瘦,也就是近代医学里面所所的“三多一少”
症为特征的一类疾病。

* 狭义消渴,是一个症状的名称,是指热病过程中口渴引饮的一个症状。

   我们说作为糖尿病,或者说消渴病的“多饮”,和狭义消渴在程度上、病情上截然不同,消渴病的渴,是渴饮无度,怎么喝水,包括原文里讲的“饮一斗,溲一斗”,喝多少,尿多少,但是仍然不能解决口渴的问题,叫做渴饮无度,渴饮不解。
   它和我们说的是因为热灼津液以后,出现的口渴引饮,那是不一样的。

   狭义的消渴在我们的《讲义》里面,就是把《伤寒论》里面有关条文涉及到的“消渴”实际上全说的是消渴症状。

   首先,
第1条,《厥阴病篇》的,
再就是第4、5 条(五苓散)第6条(文蛤散)出现在《太阳病篇》,
还有第13条(猪苓汤)出现在《阳明病篇》,
   共涉及了五个条文,这些就是热病过程中的消渴症状,用来和消渴疾病进
行鉴别。

   请大家看,第1条,
《金匮要略》:“1.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冲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
食即吐蛔,下之利不止。”

   这是与《伤寒论》重复的,把它拿来,就是要进行鉴别的,或者说要进行临床应用说明意义。

“厥阴之为病,消渴”- 这个消渴只是一个症状而不是病名。

“气上冲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即吐蛔,下之不止”- 这当然是说,这种口渴是由于热病灼伤津液所致,它不能用下法。

   这个我们的《讲义》中[按语]中说了, 见《伤寒论.厥阴病篇》,其消渴一证,它写的证候的“证”,实际上是症状,是厥阴病热盛时的一个症状。与我们本篇要讲的消渴病是两回事,不能混为一谈。
(“心中疼热,气上撞心”- 这是厥阴郁火上冲的表现,病人感到,心中有一种灼痛样的感觉,而且有气向上冲的感觉。从中医的病机解释来说,这是厥阴郁火上冲的表现。

“消渴”- 这里所说的消渴是一个症状,就是口渴能饮,消耗了大量的水液而不解渴,这个消渴,它的病机是因为厥阴郁火消灼津液。
   少阳病有口苦咽干,那个咽干是少阳郁火伤津的表现,而到了厥阴呢,它
有消渴,实际上是少阳病咽干的加重,它是厥阴相火消灼津液。

“饥” - 这个饥饿是厥阴郁火犯胃,胃有热则消谷善饥。这个热是厥阴郁火爆发而来的。

“不欲食”- 这是厥阴寒邪未退,这个寒是原来寒邪郁遏厥阴相火,原来就有寒邪,它为什么不欲食?这是厥阴寒邪未退,寒邪犯脾。
   脾是主运化的,脾的运化机能好,胃才能够很好地受纳,现在寒邪犯脾,
脾寒不运,所以不欲食。就是有一种嘈杂的、烦饿的这种感觉,这就是觉得饿,但是他不能吃,所以这就提现了它是一个上热下寒的特征,这个上热是厥阴相火爆发所造成的,这个下寒是原本外来的寒邪,没有完全的退却所遗留下来的。

​  
 他不是不欲食吗,如果勉强给他进食,
“食则吐蚘”- “蚘”读蛔,蚘是蛔虫的蛔字的古体字。
​  
蛔虫有几个特性,它是喜温避寒的,这是一个特性,还有一个特性是喜欢钻孔。
   当病人体内的内环境,发生变化的时候,比方说,现在厥阴郁火上冲,出
现了上热,而阴寒没有完全退却,表现了下寒,蛔虫就感觉到它原来所生活的那个环境,已经不太适合它了,它就容易往上跑,它喜温避寒吗,原来它在小肠寄生,由于人体的内环境发生了上热下寒的变化,蛔虫就喜温避寒而上行,往上走就离开了小肠,一旦离开小肠,上行跑到胃的时候,那么只要一吃饭就会呕吐,一呕吐,就把蛔虫给吐出来了。所以吐蛔这个症状,本身就是上热下寒的表现。
   当然他如果能吐蛔的话,这个人必须有寄生虫,有蛔虫,他才能够吐蛔,
如果这个人没有蛔虫的寄生,他即使是上热下寒,也不会发生吐蛔这个现象。
笔记者摘自《伤寒论》学习笔记188)

   看第4条和第5条,在第152页。

《金匮要略》“4.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宜利小便、发汗,五苓散主之。
[第4条是《伤寒论.太阳病篇》中的第71条]

(“脉浮” - 是外有表邪,正气抗邪于表,气血浮盛于外,所以就有脉浮。

“小便不利” - 从症状上来说,不是尿道涩痛,不是小便点滴不畅,而是尿

少。
   这是怎么回事呢?
​   它是邪入膀胱,膀胱气化不利的表现,太阳表证邪气循
经入膀胱,膀胱气化不利排出废水的功能发生了障碍,所以出现了小便不利,小便少,就是尿少。

“微热” - 是表邪未解。

“消渴” - 这里所说的消渴是指口渴多饮,饮不解渴的症状。口渴多饮,消耗了大量的水,口渴还不能够缓解,所以把它叫做消渴。

   后世有一个消渴病,我们今天笼统地说它是指糖尿病,严格的说,消渴病除了糖尿病以外尿崩症也可以归属于消渴病的范畴,神经性多饮多尿症也可以归属于消渴病的范畴,所以消渴病的范畴是比较广泛的。

   我们这里所说的消渴,它只是一个症状,这个症状的特征是口渴多饮,饮不解渴,消耗了大量的水而口渴仍然不解。

   这个症状的病机是什么呢?它是膀胱气化不利,津液不能化生,津液不能输布上承。
笔记者摘自《伤寒论》学习笔记46

 《金匮要略》5.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方见上。) ”
[第5条是《伤寒论.太阳病篇》中的第74条]

“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这个渴的程度一定得是渴了就想喝,甚至于喜冷饮,但是绝对不是象我们说的“饮一,溲一”的程度,这仍然是消渴症状。
   这第5条提到的是水逆证,“五苓散主之”。

(《伤寒论》“七四、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

“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 - 太阳中风证有发热,到了六七天没有好,出现了心烦这样的里证。

“有表里证” - 表证就是太阳表证,它的临床表现有前面的发热。

   里证呢?除了刚才提到的烦之外,还有,
“渴欲饮水,水入则吐” - 之所以有渴欲饮水的这种里证,是因为膀胱气化不利,津液不能化生,津液不能输布上承。

   口渴就要喝水,但是这里有个特点,喝完水就吐水,仲景把这个证候叫做“水逆”。

“名曰水逆” - 命名它为水逆,从病机来说,是水邪上逆。因为下窍不利小便少,水邪上逆,使胃气上逆,结果导致了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这个证候是因为水结所引起的,因此把它叫做水逆。

   另外,从临床来看,这个证候它是喝水时吐水,吃饭时它不吐饭,这个也很奇怪,正是因为它是喝水吐水,所以从症状上来说,也把它叫做水逆,这是五苓散证水邪上逆的时候可以出现的一个临床表现,一个症状。

“五苓散主之” - 外有表邪,内有蓄水,所以治疗用五苓散,外疏内利,这也是非常好理解的。
笔记者摘自《伤寒论》学习笔记46)

   第6条。
《金匮要略》“6.渴欲饮水不止者,文蛤散主之。”

渴欲饮水不止者,- 他喝了水,也是不止渴,但是,这仍然是《伤寒论.太阳病篇》所提到的,是热病过程中的症状,而不是消渴病的范畴。所以,[按语]再一次强调,应予以区别。

   第13条,第157页。

《金匮要略》“13.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

   这是《伤寒论.阳明病篇》的,我们曾经讲过,“审因论治”热邪与水互结的“渴者”与猪苓汤。举例已经说过了。

(渴欲饮水,- 水热互结,津液不化,津液不能化生,水液不能变成津液,结果就出现了渴欲饮水。
   渴欲饮水,除了水热互结,津液不能化生的因素之外,也有误下伤阴的这种因素在内,因为这个病的来路是阳明经脉有热,误下容易伤下焦的阴液。
   误下伤阴,阴液被伤,津液不足也会有口渴,所以这个口渴的病机是双重的,既是水热互结,津液不化所造成的,也是误下以后下焦阴伤,津液不足的反应。)

   有关症状部分所涉及的条文,我们就不作具体解释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