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老师品唐宋八大家(一)苏轼与苏东坡

 风过竹笑 2016-03-28

一看到这个大标题,稍有些文学常识的人立马可以发现,苏轼与苏东坡不是同一个人吗?这个标题是不是错了呢?没错,要写的就是苏轼与苏东坡!同一个人不同的人生阶段,通过这两个名字所反映出的别样人生。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豪放派诗人,是苏轼更是苏东坡。

苏轼年少成名,22岁便科举高中全国第二。宋代还没有状元、榜眼、探花之说,例如当时科举中的探花郎不是第三而是这科中最年轻的高中者。同时,他还得到了当时的主考官,也是当世最有名的“伯乐”欧阳修和皇帝宋仁宗极大认可!一个人的一生机遇往往比才干更为重要。苏轼的仕途看似前途无量!不过政治这东西,特别是官场,不是以个人意识为转移的。苏轼刚进入朝堂,就遭遇了中国历史上非常著名的新旧党之战。王安石为首的新党和司马光领衔的旧党。政治在于站队,这种站队绝对不那么随性,想往哪就到哪,一般都和本人所接触的政治团体有关联。苏轼认识的朋友大都是旧党中人,所以被选择为旧党。开始了其暗灰色的官场生涯。

时北宋神宗继位,神宗是一位有理想有抱负的明君。如若要评选一个中国历史上最为忽略的实力派皇帝,神宗肯定是其中之一。他决心要改变北宋开国以来积贫积弱、冗官冗兵的现象,且想迅速打破这种局面,于是重用了新党。旧党人物批量的从中央被贬到地方,苏轼也不例外。“祸兮福之所倚”这也正好给了苏轼一个证明自己的机会。我们常说:“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一个好官,到哪都能给百姓谋利。那么如何去定义一个好官呢?一个好官不但要有一个好的出发点,心系天下苍生,更多的也是最为重要的是要有这个能力去驾驭他的想法。天下之事,不是想想就可以的。像李白、杜甫这类想法虽好,但到了实际操作的阶段就非常不怎么样了,好事变坏事也时常发生。因此,严格意义上来说,李白、杜甫之流诗人算不上好官的范畴。苏轼则大不一样了,他所到之处往往政绩斐然!百姓大多温饱有余;判案人情化,深得民心。最典型的莫过于他担任杭州通判期间,他的功绩至今依旧造福着钱塘江两岸的人民。地方,也是最适合苏轼的官场乐园。可惜生逢乱世,新旧更替,苏轼也不懂得官场的圆滑,到处得罪人。在这里,我想特别说明一个问题,后世虽将苏轼划入旧党中人,但真的要深究苏轼,那么他即不为新党,也不属旧党。王安石当政,他被贬不足为奇。后来,司马光主持大局了,他也未受重用。这当然和苏轼在官场的顽固不化有关,但我想说的是:苏轼的心里只有百姓,只要是利国利民的政策他就支持!损民伤国的他就反对!无论是不是一个阵营的,只要是他认为不对的,他就站出来强烈的反对!犹如他最后给司马光的那句经典之言:“当年我们在一起反对王安石说他不给别人反对他的机会,现在司马光您也是一样的做法!”如此的表现,也充分证明了苏轼确实不适合官场,特别是中央。后来,随着岁月的流逝;时间的沉淀;磨难的累积,苏轼自己开始自我反思了——这也许真的是一个完全不属于我的环境,我能做的大概唯有离开!去寻找一个属于自己的人生大舞台。当他站在长江边,思绪穿越了时间也跃过了空间,不由自主的吟唱道:“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我想这一刻滚滚东流去的不但只有长江水,还有苏轼那一去不复返的官场生涯,更有曾经那个忧国忧民的好官苏轼。他真的累了,他输掉了官场上的最后一点筹码,“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苏轼之后,我们迎来了名气更大,带有浓厚田园风味的苏东坡!

古代读书人不屑于农作,认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有过长期劳作生涯的孔老夫子,对于有农作思想的弟子,竟然嗤之以鼻!苏轼厌倦了官场的风风雨雨,再一次来到地方上。不同于以往,这一次他是以“犯官”的身份去的。“犯官”就是给你一个名却没有任何的实,甚至没有每个月固定的收入。苏轼这样的豪放之人也没有积蓄的习惯。一家人到了一个陌生的地方,人生地不熟,肯定也没有朋友的帮助。那怎么办?告别苏轼,开启苏东坡模式!“赤膊上阵”,拿起锄头,开垦荒地,在东门外的小土坡上造出了一片天地!自嘲“东坡”,苏东坡也由此得名。离开仕途,人生的重心也有所倾斜。从原先的“事业型”男人转变为“居家型”好男人。苏东坡开始用大量的时间来陪伴家人。他开始系统的回顾自己失败的政治之旅,一点一滴的细细摸索。恍然,他想起了那么一个人,那个曾经让他为之深爱并且依赖的人。如果她依旧在,也许自己的官场生涯可以彻底被改写!?

那个人就是苏轼的第一任妻子王弗。犹记得当初有她在身边时,每当苏轼与来客进行交谈,她就躲在侧室,仔细听着他们的对话。等那朋友一走,她会对这一席对话作出一个判断。有时会说:“这个朋友不错,他是真心在提醒你呢!”有时会告诫道:“这个人不行,说话都是顺着你说下去的,必有所图!”苏轼开始不以为然,认为是妇人之见。时间长了渐渐发现所有的一切都被这位夫人说了个八九不离十。可惜王弗二十六岁便离开了人世,没在苏轼身边逗留多久。苏轼心想:如果王弗依在,那么现在自己会是怎么的一种状况呢?还会走到今天这一步吗?!唯一值得庆幸的是身边依然有一位佳人红袖添香,那就是逝去爱妻王弗的堂妹王润之。这些年是她陪着自己一贬再贬,不离不弃!给了苏轼生活上的一种欣慰!一个男人的一生中应当会有两个女人,一个怀念一生;一个陪伴一生。王弗是前者,王润之是后者。

东坡之后,再无苏轼。北宋的达官贵人吃的是羊肉,民间的老百姓喜爱牛肉,而最底层的劳动人民吃的是猪肉。在京城,苏东坡衣食无忧,自然每顿“羊肉火锅”,到了民间,东坡靠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存活着,生活自然好不到哪里去!但东坡不比一般文人,他亦佛亦道,苦中作乐!竟然还写出了一首《猪肉颂》。那万一嘴馋了怎么办呢?曲线救国,羊肉买不起,买一副羊骨,吃骨头里面的一丁点羊肉末。以前住的是别墅,现在换成贫民区依旧自得其乐!人生三大阶段,比才华,苏轼举世无双;比财力官位,苏轼曾为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比境界,苏东坡这种精神力量诠释了什么叫真正的男人!真正的男人不光只是在荣耀面前得意,更需要有面对失败的勇气!人生中辉煌的胜利谁都可以去接受,而体面的失败只有强者才能够做到!

苏轼苏东坡,出身于贫民之家,他的生可以说轻于鸿毛,但他的死却重于泰山。王安石死了,老百姓们很少哭泣;司马光死了,老百姓们没那么伤心;苏轼苏东坡死了,他们哭了个歇斯底里!因为他们知道,最关心最体贴他们的父母官过世了!苏轼苏东坡一辈子的目标是想要造福天下黎明,然而他至死也没有得到这样的一个机会。不过,他得到了全天下老百姓们的认可!他完全可以平静的离开这个世界了。

千年过去了,苏轼苏东坡依旧“活跃”于现代人的生活之中。我们过中秋赏月,不约而同想到的一定会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游西湖泛舟,不可能不去吟诵一下:“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对佳人的思念,总逃不了:“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苏轼不能太多,否则弄出那么多千古绝笔!让后世文人小生们怎么活呢?!苏东坡又不能太少,否则中国的文坛会失去最辉煌最浓厚的一部分!所以,这个世界上有一个苏轼,属于失败的政坛,还有一个苏东坡,属于文坛的圣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