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邱振中谈书体流变【八】行书(上)

 paddyzhao2016 2016-03-28

编者按:

《书法》(又名《书法:七个问题》)是邱振中先生为非书法专业大学生写作的一部教材与读物,一年构思,三年成书,出版伊始,即被断言“必将成为一部名著”。书中第四章“书体流变”是分书体对书法史代表作的讲述,既有关赏析,又是对历史的一种陈述。现分期刊出以飨读者。



行书与楷书几乎同时形成。反映行书形成的书迹,如:泰始5年简(269年,见图1)、正月廿四日残纸(见图2)、小人董奔残纸(见图3)、前凉李柏文书(见图4)等。


图1(西晋)泰始五年简


图2 正月廿四日残纸


图3 小人董奔残纸


图4(前凉)李柏文书


它们大多为西晋时期的残纸(265-317)东晋行书成熟后,最早的,也是最重要的,是归于王羲之名下的一批行书作品。


图5(东晋)王羲之 兰亭序


《兰亭序》(见图5)历来被当作王羲之的代表作,但真伪一直没有定论。人们提出的疑问是,它的风格与王羲之其他作品不同,似乎属于东晋之后的某一阶段;此外,从文献学的角度也有人提出了一些否定的证据。


图6(东晋)王羲之 得示帖


20世纪30年代,国内开始见到日本收藏的几件王羲之作品的摹本,它们是《丧乱帖》、《频有哀祸帖》、《孔侍中帖》、《二谢帖》、《得示帖》(见图6)。这些摹本估计在唐代传入日本。这是国内文献中不见著录的几件作品。


图7(东晋)王羲之 平安帖、何如帖、奉桔帖


国内收藏的王羲之《平安帖》、《何如帖》、《奉桔帖》(见图7)一直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兰亭序》、《快雪时晴帖》等作品挡住了人们的视线。这三帖的古朴、质实,与《兰亭序》、《快雪时晴帖》在气息、笔致、意境上都有所不同,但是当《丧乱帖》等作品传至国内后,人们很容易发现,这几件作品中的笔调、韵致与这三帖如出一辙。这几件作品加在一起,构成了王羲之一个另类的完整的世界——与《兰亭序》截然不同的世界,其中所包含的笔法、结构、章法的无穷变化,笔触凝重,意境质朴、深邃。这不是用“一位作者不同时期的作品”所能解释的。


对王羲之行书风格的认识,于此跨进了大大的一步。这是超出历代所有论争之上的收获。“龙跳天门”和“女郎气”这样截然不同的评价,很可能是人们面对真伪两类作品的不同感受。


把《兰亭序》与“丧乱”等8帖进行细致的比较,使我们能够更为清楚地把握两类作品的特征与差异。


例如,8帖在笔画走向上看起来有很多直线,但点画内部笔锋运动的轨迹多取曲线,这就是说,笔锋轨迹的变化隐藏在点画内部;《兰亭序》笔锋轨迹多取曲线,但它明显地反映在点画外形上。再如8帖起笔以方形为主,即使有前导动作(由前一笔画引带而来),也绝不曾影响到“方”的感觉,预备动作所形成的线细微而附属性质明显,当它融入笔画时(如“毒”字第一横、“患”字起笔),则立即成为笔画的实在部分,融入的过程非常短促;而《兰亭序》前导笔触融入笔画时,有一明显的过渡阶段,作者对这一段线有细致的控制,它与笔画组成一个逐渐变化的实体。


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用笔方式。

图8(东晋)王羲之 快雪时晴帖


《快雪时晴帖》(见图8)是著名的传世摹本,此帖运笔中处处注意中锋,但笔画内部运动非常简单,与“丧乱”等8帖方、圆之间自由转换的笔法不类;结构上,平行笔画都非常规整,而“丧乱”等8帖几乎所有平行笔画都有轻微的变异——这里表现出处理结构时完全不同的感觉状态。《快雪时晴帖》的母本应为一前人临本,而非王羲之原作。


图9(东晋)王羲之 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


《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见图9),由唐僧怀仁从王羲之各种作品中汇集而成,字数多,摹刻精致,历来被当作学习行书的重要范本。要把来自各种作品的单字汇合成一件作品,可以想见,对这些单字多少要做一些处理,以使他们能够处于一个整体中。由于是摹刻集字,各字之间的联系已非原作状态,许多地方只是排列整齐而已,学习者须从其他作品中补充有关训练。


图10(东晋)王珣 伯远帖


王珣(350-401)《伯远帖》(见图10),存世数件晋人真迹之一,窥探晋人书法面目的重要依凭。作品洒脱、俊爽,笔致洁净、挺拔。用笔和结构中所透露的动力形式比较单纯,几种笔画(如向右上方倾斜的横画、走字底长捺、简洁的右角折笔等等)成为作品给人的突出印象。很少有作品能够以这么单纯的技巧塑造出如此洒脱、高雅的意境。


王献之与王羲之在审美观念上的分歧,成为许多传说的起因。从他们两人的作品来看,风格确实有明显的区别,王羲之质朴、凝重,王献之流丽、飘逸。


图11(东晋)王献之 鸭头丸帖


《鸭头丸帖》(见图11),笔触流畅、飞动,但几乎笔锋所有转换处都在控制中;结构富有变化,倚侧、错落、摆动、漂移,生动而不失分寸。《鸭头丸帖》为王献之“外拓”笔法的代表作。


图12(东晋)王献之 廿九日帖


《廿九日帖》(见图12)风格与此有所不同,笔笔压紧纸面,结构与笔画一样紧凑、结实。它与《鸭头丸帖》不像同一人所书,但它更准确地反映了王氏家族笔法和结构的共同特征,如字结构向右上方的倾斜、折笔后的竖画向左倾斜等等。作品中不少笔画近于楷书,然而其中又夹杂着几个草字,这是当时流行的风气,刻帖中王羲之便有不少此类作品。


隋唐时期,汉字字体的演化已经结束,楷书此次成为日常应用字体,延续至今。由字体演变而带来的推动书法演变的力量就次消失。各种书体已经齐备,在这些字体中,楷书具有规范的意义,但日常应用最频繁的是行书,人们用于书法创作的书体也首先是行书。


唐代既是楷书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行书发展的转折时期。


图13(唐)李世民 温泉铭(局部)


初唐行书以唐太宗李世民(599-649)《温泉铭》(见图13)、虞世南《汝南公主墓志》(见图14)、欧阳询(557-641)《梦奠帖》(见图15)、《张翰帖》等作品为代表。


图14(唐)虞世南 汝南公主墓志


图15(唐)欧阳询 梦奠帖


《温泉铭》取法王羲之,但加入提按笔意,行笔爽快,结构修长,挺拔、开阔;《汝南公主墓志》从另一面发挥了王羲之的特点,舒展、安静、明亮。这两件作品表现出唐人对晋人出色的感悟和化用。


这一时期人们大多取法于王羲之,自创面目如《梦奠帖》,虽然个性鲜明,但技巧朴素,较少变化。《梦奠帖》用笔明显保留其作者楷书的特点,结构中部紧密,与周边某些展开的笔画成为对比;采用平直、齐整的行轴线来控制行气和章法。


此后对行书做出重要贡献的是李邕和颜真卿。


图16(唐)李邕 李思训碑


李邕(678-747)的作品有《李思训碑》(见图16)、《麓山寺碑》等。这些作品的共同特点是,结构向右上方取势,横画平行。它们奠定了一种为后世行书广泛采用的书写方式:笔画有明显的主导倾向,同时以平行为结构的突出特征。


横画向右上方倾斜,是汉字书写中普遍的特点,而且一位作者所有横画的倾斜角度非常接近,这是由于使用右手书写而自然形成的,但是在一般行书作品中,倾斜的角度较小,各横画形状、倾斜角度的微妙变化,又起到淡化有关特征的作用,只是在李邕的作品中,较大的倾角、着意平行排列的横画形成了触目的特征。这实质上是一种对结构的简化。


图17(唐)颜真卿 祭侄季明稿


将颜真卿(709-785)《祭侄季明稿》(见图17)与《李思训碑》进行比较,可以看出两种不同的动力特征。


李邕和颜真卿几乎是紧紧接续的两代人,但他们属于两个不同的方向。前者导向一种简化的用笔和结构,后者却始终坚持一种古风——不去追求某种作为主导的笔画指向,而是在所有方向上求得用笔和结构各种可能产生的变化。


《祭侄季明稿》是颜真卿为悼念在“安史之乱”中牺牲的侄儿所作的祭文草稿。文稿的起始部分还比较平静,但随着一步步进入当时情景的回忆,抑制不住的悲愤一点点喷发,渗透在字里行间,字迹逐渐激越、奔放,以至到结尾处不可阻遏地涌流。


作品生动地表现出作者书写时感情从克制到迸发的过程,以及在这种不可能计较书写得失的情况下,通过潜意识而控制书写的高超技巧。作品线条凝重而生动,变化无端;结构从庄重、端正到倚侧、恣肆,层次丰富,转换无迹。


颜真卿行书代表作还有《刘中使帖》、《争座位帖》等。


图18(唐)颜真卿 刘中使帖


《刘中使帖》(见图18),字结构内部空间的对比使结构开阔、宏伟,字结构外形由圆趋方,使作品的整体效果与作者其他作品迥然有别,密集而敦实,也使行间空间渗透到字间空间中,造成特殊的空间效果,为章法开一新境。


图19(唐)颜真卿 争座位帖(之一)


(唐)颜真卿 争座位帖(之二)


《争座位帖》(见图19),中锋特色明显,改变了东晋时中、侧并用,方笔占有重要地位的传统。但是唐人对中锋的运用非常出色,轻松地保持了中锋的主导地位,运用中还富有变化,按、转、连接、下笔时立即进入状态等处,与后世有明显区别。作品一字中笔画粗细变化往往不很明显,加上对中锋的出色控制,人们经常说到它与篆书的关联,其实这只是一种暗合。


颜真卿的行书在结构上与他的楷书有相关处,但充分保持着行笔的流畅性,提按被淡化,留驻基本上不复存在。其中的原因,可能是唐人书法基础训练采用的是提按流行前的范本,而后世把唐代楷书作为书法技法的基础,便彻底改变了笔下楷书与行书的关系。






(未完待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