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墨 法
用墨技巧的最高表现.是呈现在书法及国画作品中的墨的味趣及微妙奇幻的色彩变化。近代画坛上,黄宾虹是精于墨法的大师,其点画浑厚华滋,韵味独佳.黄宾虹说;古人墨法妙于用水,水墨神化,仍在笔力.(画谭)说:墨法在用水,以墨为形,水为气,气行,形乃活矣.古人水墨并称,实有至理.《书筏》也说墨欲熟,破水用之则活.黄宾虹是善用渴笔的圣手,渴笔关健在于渴而能润,把渴与润这一对矛盾统一于笔下,才能产生干裂秋风,润含春雨的艺术效果.李可染先生说:笔内含水分不要太多,这样运笔则苍;行笔涩重有力,就能把水分挤出来,这样运笔则润.一语遭破了渴而能润的奥秘,这恰是古人惜墨如金之说.古人云:笔墨之道,有笔则有墨,无笔则无墨.笔者认为,五笔则无墨是对的,但有笔却不一定有墨,有墨一道,别有学问.作品中墨的效果与笔法的提按轻重缓急以及纸质的软硬粗细是密切相关的.笔实则墨沉,笔飘则墨浮。用新墨、清水,则有明净清新之趣,用宿墨、浑水,则多沉郁苍浑之气.古人对墨性更多要求,清张庚《浦山论画》《论墨》一则指出:墨不论浓淡干湿,要不带半点烟火食气,斯为极致.王麓台说:董思翁之笔,犹人所能,其用墨之鲜彩,一片清光.自然动人,仙矣.然人知董思翁用墨之妙,可知思翁墨色之清逸精妙.全赖其纸.宣无是纸.必无是墨也.思翁之作墨色多呈清淡,实则用的是浓墨,其故在纸.黄山谷《李白忆旧游诗卷》亦如此.书法创作,纸的择用也是学问.纸不发于墨,神气不能萌发.杨钧《草堂之灵说玉》云;须知古玉可玩,专以色奇.色之能奇,又在多浸。质愈朽,浸愈多,愈见斑驳。今人多以玉质佳者为上品,此不通之论。是知,其纸质地坚实细腻者固佳,易得清劲之笔。而孰不知质地松朽者尤佳,其理通于玉矣。质愈朽,浸愈多,愈见斑驳,其迹愈见墨妙、色奇。 第一节、浓墨 古人作书多用浓墨,墨浓如漆,写在白纸上黑白分明,极其醒目。字迹清晰秀丽,神采外耀。浓墨易见其厚重、凝练、神韵尤佳,但非功力至深者不能达此妙用。清代刘墉有浓墨宰相之美誉,他博通经史,擅长丹青,墨迹临帖功力极深,他正是在丰腴、厚重的方面见其真力祢漫。 第二节、淡墨 淡墨介于黑与白之间的一种间色,呈灰色调,给人以清远淡雅的美感。淡墨与用水的技巧密切相关。近代有不少书家喜用淡墨,用得好自然增强作品的表现力。清代王文治善用淡墨以表现萧疏秀逸之神韵,有淡墨探花之美誉。 第三节、涨墨 涨墨指的是过量的墨水在宣纸上溢出笔画之外的现象。然而涨墨之妙,在于保持线条基本形态的同时又有朦胧的墨趣,使线面交融。若以宿墨书写,水分从点画中分离,渗化出来,笔画清晰,有骨有肉,则另有一番情趣,明未清初神笔王铎在涨墨的运用上别有滋味。 第四节、干笔(渴笔和枯笔) 渴笔指笔中淡墨所含水分大多失去后在纸上行笔的效果;枯笔则指笔中浓墨所含墨水大多失去后在纸上行笔的效果。前者由于水的作用苍中见润泽,后者由于浓墨的作用苍中见老辣。二者皆易出现飞白效果。古人的飞白书是汉灵帝时书家蔡邕见一工匠以帚蘸垩(白色石灰浆)在墙上平刷时所形成的笔触而有启悟,遂创飞白书,此书现已失传。后人很自然地将这种笔法运用到行草书中,虚处见实,痛快酣畅,苍劲古雅,朴拙老辣之威,这种笔法是笔毫平铺或翻绞于纸上,运用笔力和速度所产生的一种自然效果。 第五节、湿墨 湿墨是指笔中含水多,书写出的点画的丰腴。倘笔力不足,运用湿墨会出现见墨不见笔,成为有肉无骨的墨猪。墨法技巧颇多,笪重光说磨墨越热,破水用之则活;蘸笔欲润,蹙毫用之则浊。康有为也总结道:干研墨则湿点笔,湿研墨则干点笔。除了水墨变化的技巧外,蘸墨次数及蘸一次墨写的字数的多寡所形成的由浓到枯的节奏变化,也是非常重要的墨法技巧之一。如果副作品之中同时出现枯湿浓重的变化,可增强作品的韵律美。如《祭侄文稿》,这是技法纯熟,功力深厚的表现。不能为变化,更不能硬性追求某种墨色效果,否则反而会显得做作俗气。 第三章 楷 书 第一节、楷书的名称沿革 楷书这个名称,历史上有两个意思。一是指具有法度,可作为楷式、模范的书法.清代刘熙载《艺概》中说;楷无正名,不独正书当之.汉北海敬王睦善史书,世以为楷,是大篆可谓楷也.卫恒《书势》云:王次仲始作楷法,是八分为楷也;又云伯英下笔必为楷,则是草为楷也.另一个意思则是指正楷宇.因为有这两个不同的含义,故古往今来,在楷书的界定、起谭和外延等问题上争议很多.当然,本书是在后一个意义上使用这一概念的。 楷书历史上又称为真书、正书。所谓真书,意思是不惜助于顿外装饰的书体.唐代张怀瓘说:字皆真正,曰真书。(《书断》)楷书以前的书体都要借助一些外在的装饰手段,如篆书的剪刀、垂露,隶书的蚕头、波揲等等。而楷书则删除这些外在的装饰,使笔画呈其本来面目,故古人称之为真正的书体。所谓正书,则是从文字学的角度而言,是说楷书是一种规范的写法.从上述名称可以看出,楷书是一种规范的、端正的、成熟的书体。楷书究竟是谁创造的? 这是在书法史上聚讼纷纭的问题.传统的说法总喜欢把发明各种字体的功绩归于某人的名下,如所谓史精作大篆、李斯作小篆、程邈作隶书、王次仲作楷书等等,其实这种认识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一种书体的出现,最初总是起于民间,而且要经过许多代人的努力,不可能是哪一个人的力量所能完成的.楷书当然也是一样.至于王次仲创造楷书的说法更属误解.这种说法最初源于卫恒的《四体书势》,其中有“上谷王次仲始作楷法”的话.然而卫恒的意思是说王次仲创造了规范化的隶书,与楷书井无关系. 楷书起源于汉末,由八分书省改字形、改进笔画演变而成.所以历史上又把楷书称为“今隶”.根据目前的资料,相传为钟繇所书的《宣示表》等小真书以及吴凤凰二年(公元272年)的《九真太守谷朗碑》就是最早的楷书了.从汉末三国起,经过三百多年的时间,到隋朝统一中国,楷书才基本定型.其间在分裂和战乱的三国两晋南北朝,楷书经历了南方和北方不同的发展道路,不少书家为楷书的发展定型做出了贡献,如南方的王羲之、王献之、王僧虞、释智永、贝义渊,北方的郑道昭,王子椿,索靖、崔悦,卢湛、姚元标、赵文深以及许许多多未留下姓名的民间书家。 楷书经历了长时期的历史演变,它的形体骨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们今天所说的楷书,不但包括鼎盛时期成热形态的楷书,当然也包括草创时期幼稚形态的楷书,如被称为“魏碑”的北朝隶楷. 中国文字书法史上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这就是:在楷书出现以前,书体始终处在变化不定的状态。从有文字记载的时候算起直到汉末,大概不过千年,在文字上则经过了大篆、小篆、隶书、分书等几个阶段,平均每种字体流行不过数百年,最短的如小篆只流行了几十年时间。而自从公元三世纪楷书出现以来,书体便基本定型,至今1600余年沿用不衰。这是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它充分说明楷书作为一种实用的交流工具和书法艺术的基础书体,有着不可替代的优越性:体现了中国文字和书法发展的必然趋势,成功地实现丁书法艺术形式和内容、实用性和艺术性较为理想的统一。宋代苏轼说;“书法备于正书,溢而为行草。”(《论书》)楷书是书法艺术的基础,一般说来,它是学习其它书体的必由之路。所以有志学书的人,应当下功夫把楷书学好。 第二节、楷书的类型 一般说来,楷书的基本要求,可以这样概括:既形体端正基本一致,排列较为整齐。 所谓形体端正,是指这种书体在造型特点上以正为美,不尚欹侧倾倒。古人比喻楷为“自立”、“端坐”、“庄衍”(正正规规地说话),它体现的是一种整齐的、庄重的、平实的荚。所谓点画规范,是指它具备所有现代意义亡的点画,如点、横、竖、撇、撩、勾、挑、折,并且有各自的书写规范。过去用“永字八法”来代表楷书的八种基本笔画,虽略有出入,但大体是吻合的。以往以隶书的出现划分“今文字”和“古文字”,然而隶书和后来出现的八分都没有完全达到点画规范的要求。只有到了楷书,上述八种基本点画才最后固定下来,井达到了规范化。如前所述,楷书在一千多年的历史发展中,从形体到风格都曾经发生过大的变化。大体有这样四种类型:古朴型、法度型、意态型、圆熟型。 古朴型。指刚刚从八分隶脱胎而来,收敛波碟,整饬字形,形同古隶的那种楷书。严格地说这种楷书应该称为“隶楷”,也就是后人称为“今隶”的那种。古朴型楷书主要感行于魏晋南北朝,包括钟繇、王羲之的小真书、南朝隶楷以及被称为“北碑”或“魏碑”的北方隶楷。古朴型楷书虽然是草创阶段的产物,但在数百年的发展过程中,其技法和风格的发展变化也达到了相当的水平。尤其它的古朴稚拙的意态情趣,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甚至是后世成熟的楷书也很难企及的。 法度型。楷书发展到唐代,渐趋形体完备、法度森严、点画形态丰富、结体形式多样。书法界对于楷书点画和形体的研究也逐渐达到技术细节化的水平。唐代人的楷书多可为后人的楷模,故称为法度型。 意态型。宋代开始大量出现,以苏轼、黄庭坚的楷书为代表。其特点是;讲究风神意态和整体效果,不计较一点一画的得失。在规矩法度中求变化,追求清新自然的意趣和个人情感的抒发。 圆熟型。以元代赵孟頫为代表,把楷书的法度、意态揉合在一起,又直接继承了王羲之书法潇洒秀逸的精神,从而创造出一种更加圆活流便的圆熟型楷书。这种楷书对后世影响很大。它吸取了前几种楷书的优点,把楷书的艺术性和实用性更好地结合在一起,使之更加适合中国士大夫文人的口味。 上述四种类型的楷书,各有所长。学术界曾经各执一端,争论不已。甚至有人不承认意志型楷书和圆熟型楷书的地位,认为楷书只有魏楷、唐楷两大系统.这种认识显然是片面的.我们不但应当承认意态型和圆熟型楷书的存在,而且公正地说,这四种类型在艺术上互有优劣,很难分出高下. 当然,对于初学者来说,显然从法度型楷书人手比较合适.因为古朴型楷书虽质朴自然,但规矩法度不够完备.初学者不容易得其门径,意态性楷书格调高雅,但初学者可能暂时理解不了.弄得不好容易误人歧途;圆熟塑虽然技巧纯热,然初学者如果一味追求,容易流入俗媚.正确的学习方法应该是先学基本规矩,在此基础上,再去追求风神童态、自然之趣.一般主张“书法盛唐”,就是这个道理. 第三节 《颜勤礼碑》临习举要 《颜勤礼碑》于唐大历十四年(公元七七九年)刻.现存匹安碑林,由颜真卿撰文井书.碑身四面刻字,尚存两面及一侧,正面十九行,背面二十行,每行各三十八字,侧五行,每行三十七宇,左侧铭文在北宋时磨去。碑文是记述他的柠祖父颜勤礼生平事迹。为颜真卿六十岁时所书。其书法艺术已进入完全成熟时期,通篇点画丰伟道劲,刚健雄浑;气势磅礴,庄严英挺;体态变古创新,风貌独特,为千古不朽之杰作而炫耀后世,是楷学的最佳范本。 一、用笔特点: 《勤礼碑》的笔画,以圆笔为主,兼用方笔,在起、收、折处几乎全用绞锋扭转法(其有篆书笔意),无明显笔触和棱角,具有骨肉丰满,浑厚雄强、筋力老健,气象外拓、粗细变化多姿、主次对比强烈的特点。因此,有赞誉颜书“颜筋”之说。下面将碑帖中的主要笔画特点予以分述:横画起、收笔多藏锋内涵,有时可见蚕头形,顿卷有力,和穆深秀,力避锋芒外露、笨重肥厚。碑帖中的点画,以圆浑丰厚为特点.因而圆笔俱多,临写时应藏锋、襄锋人笔,中锋力行,收笔也须将笔锋送人画内,应重顿回锋,含蓄凝重. 碑帖中“书”字有二十二个,其它相同的字也较多。但每一个相同的宇,甚至每字中相同的笔画均既有规律法度,又能极尽变化,可见书者别具匠心.临习时,亦须潜心研究、字字认真,笔笔力到。 碑帖中点画过渡自然,几乎没有骤起骤落的写法.特别是“折”法,创造了“暗过”笔法,得其方中圆浑,笔力韧健的力培. 临写此碑帖的点画,哪怕是字中轻细的次笔,皆要笔笔留得住,稳中见力,切忌用笔单薄轻浮.平常要有目的地多练轻细笔画和回锋收笔,即使“擞”、“撩”,“提’等出锋笔画,只要不呼应下笔,力求做到空中回收,便可以避免随意轻飘、尖瘦无力的毛病. 颜字点画、主笔大多雄强粗壮,次笔挺健瘦劲.如果临写时次笔轻细无力,而主笔过份加重求粗,或一味强调雄强粗壮一面,这就会对比失调,肥大臃肿,无法失度而有损颤宇的风格特点,这是每个学颇书者必须认清和把握的重要环节。 颜字结构、章法特点也独具一格,中密外疏,重心平稳,宽大撑格.字、行间距缩小,显示出端庄丰满神态.这在临习时都应努力追求达到的要求. 第四节、 学楷之路 楷书究竟应当怎样学? 历来众说纷纭,论者各执一词,有的主张“书法盛唐”,有的主张直接从魏晋人手,有的主张先写大字,有的主张先写小字.对于这个问题,我们认为不可拘泥偏执,每个人情况不同,学习的方法步骤也可能会有差别,一种方法再好,也不一定适用于所有的人.所以对于问题的意见,无论持论者说得多么玄奥,也都只能看作参考.基于上述原因,我们也只能就此问题为读者提供一些参考意见. 一、学习的步骤 从以上论述中我们得知,楷书有四种类型,其中法度型楷书由于点画完备、规矩森严,而比较适于初学.学习者可于欧、颜、褚、柳等诸家中选其一家,临习半年到一年时间.选帖则以法度森严者为上,如欧阳询《九成官醴泉铭》、《化度寺碑》,褚遂良《倪宽赞》、《大字阴符经》,颜真卿《多宝塔碑》、《勤礼碑》.柳公权《玄秘塔碑》、《神策军碑》,徐浩《不空和尚碑》等,都是较好的范本.每临一帖,如能达到熟练背临的程度,便可再换一家,如此临习二、三家,便可以说对于楷书的法度有了大体的了解和基本的掌握. 有了法度型楷书的基础,再上溯魏晋,临习北碑.北碑种类繁多,可找一些有代表性的,艺术上较有特色的碑帖,如“龙门四品”、《郑文公碑》、《张猛龙碑》、《元怀墓志》、《嵩高灵庙碑》、,《爨宝子碑》等等.在掌握了古朴型楷书的基本精神之后,涉猎一些古朴型向法度型转变时期的楷书,也是非常必要的,如隋《龙藏寺碑》,从而寻绎唐楷发履的脉胳,并对唐楷的弊病有所认识,从而有意识地避免它. 写楷书不入法度规矩不行,但如果钻进去出不来,总被规矩所束缚,也就成了书奴,永远设有前途.所以,经过以上两个阶段的学习,便可进入临习意态型或圆熟型楷书的阶段,目的即是从楷书的法度中脱出来,表现自己的个性.这个阶段可资临习的范本有李邕《麓山寺碑》、苏轼《丰乐亭记》、《醉翁亭记》、《赤壁赋》、赵盂頫《妙严寺记》等等,都是很好的碑帖. 有志写小楷者,应在中楷、大楷的基础上,先临习王献之《洛神赋十三行》、钟繇《宣示表》,《贺捷表》、《还示帖》,以及王羲之《黄庭经》.钟王小楷的真伪问题,历来有争论,但就帖面论,上列数种艺术价值很高,不失为初学者较好的范本.在此基础上,再写赵盂頫《汲黯传》、文征明《离骚》、王宠小楷以及钟绍京《灵飞经》等. 二、学习的方法 先写大字还是先写小字? 我们认为,对于初学者来说,写过大的字较难掌握,而太小的字点画又不要写得恰到好处,故以中楷为宜.中楷大体一寸见方,故又称寸楷.中楷写熟了再写大楷.最后写小楷.小楷因为点画细小,且书写速度较快,故写时多凭感觉,所以没有较扎实的点画功底是写不成楷的.先写中楷还有一个理由.初学者一般难于马上做到悬腕,而写中楷则可以不必悬腕.经过一段时间,能比较熟练地掌握点画时,再练大楷,同时练习悬腕、悬肘,就比较容易了. 写大楷不一定能找到相应的大楷字帖,因为现在出版的楷书字帖多为中楷.但这没有关系。可以结合练习“放临”,即把中楷字帖的字放成大字.同样,也可以练习“缩临”,即把中楷字缩成小字. 楷书虽以楷式为主要特点,但它绝不仅仅是规矩的载体.毫无疑问,楷书也是富有情感、富有个性的一种书法艺术形式.学习楷书和学习其它书体一样,一方面靠练习,一方面靠悟.孔于云:“学面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书法,不仅仅是学习笔墨技巧,更是与前辈书家的情感交流.每个人的气质,禀赋,理解能力各不相同,对各家各帖的感受程度各不一样.如有人可能对颜体比较偏爱,有人也许接受欧体特别快,或者有人对魏碑的理解比较深等等,在临习各家范本的时候都会表现出来.而我们应当注意并及时抓住这一信息.从而决定自己的主攻方向,在临帖过程中逐渐深入自己的理解.表现自己的个性.缺乏悟性的人,毕终生的精力,充其量也只能学得法度精熟而已,谈不上个性和创造.只有勤于实践并善于思考的人,才能真正把楷书学好. 第四章 行 书 概 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