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探秘淮河三硖的前世今生

 洁洁赢 2016-03-28

  悠远的历史典藏

  登临硖石,寻访禹王旧迹,观看淮水碧波,置身淮上仙境,目睹“硖石晴岚”,风帆沙鸥,岸柳轻拂。千百年过去了,淮河依然,硖山依在。几千年来的淮河文化,悠远深长,发人探究。而硖山口,这长淮第一硖,这历史文化的集成典藏之地,留给人们的将无疑是更多的遐想和深思,更多的探索与研究……

  硖山口历史悠久,大禹“斧劈硖石”、霸王“鞭打硖山”,均系民间传说,无从考证。早在1992年4月,硖山口淮河水道拓宽工程前,省文物局对拓宽工程范围内的古遗址、古墓葬进行了抢救性清理发掘,通过出土文物和地质考证,一致认为:“硖山口新石器时代出土的文物标本所反映的物质文明与中原地区原始文化面貌不同,代表了淮河流域距今65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中期的文化特征。”这一考证,证实了4200多年前大禹时期,硖山口就已有人类在此居住,繁衍生息,其历史悠久绵长。通过对所发掘的文物标本的进一步研究,明证了硖山口古文化从古到今经历了新石器时代和汉代、隋朝、大唐三个文化层。从出土的动物骨骼和牙齿,如猪、狗、羊的牙齿和肢骨以及鹿牙、鹿角等,均反映了新石器时期原始农业和渔猎经济的发展情况;从出土的丰富的陶器、铁器及砖瓦构件,尤其是两处铜矿冶炼遗址的发现,其独具魅力的冶炼结构和方法,再现了淮河流域汉代有色金属冶炼技术的鼎盛;从出土的铁制生产工具、古钱币和大批瓷器,如盏、豆、双耳罐、四系罐等,又足可看见隋、唐时期开元盛世的缩影。

  硖山口历史遗址甚多,如观星台、钓鱼台、汉井、汉墓群、霸王井、元帅墓和毁于战火的禹王庙、硖石城。清光绪十八年《重修凤台县志》云:“硖石山顶上,古有四城——一在东硖石顶,旧城已没;一在西硖石顶,尚有遗址;一在禹王山腰,城自山腰起;一在长山北麓连冈,即梁赵主所筑。四城相距不及五里”。但后来均毁于战火。

  硖山口,一直是据险屯兵之地,被兵家称为“长淮津要”,史载:禹王山、长山、硖石山顶均有烽火台。历史上,在硖山口发生的战争很多,仅公元383年至540年的一百多年里,这里战争不断。 有史可考证,自东吴到清代,这里发生150余次战争,如历史上较为著名的秦晋淝水之战。另据《资治通鉴》载:“秦国坚、融等攻寿阳(今寿县),东晋派龙骧将军胡彬赴援,闻寿阳城陷,退守硖石(今硖山口)……”又有摩崖石刻记载,公元1274年,宋水师将领夏松,奉旨筑硖石以抗元……抗日战争中,凤台县城沦陷,日军在硖山口慰农亭畔和禹王山顶筑有炮楼二座,以扼控长淮。

  奇峻秀美的风景

  秀美的山川河水经历了千百年的战争罹难和风雨洗礼,今天的硖山口依然潜藏着她秀美的风景和诱人的魅力。硖山口,舒卧于淮河中游,背靠郁郁葱葱的八公山脉,濒临千里奔腾的淮河水,淮河与西淝河在这里交汇。站在硖石山顶四面而望,寿州古城,州来八景尽收眼底。东北是淮上明珠凤台县城;东南是道家圣地茅仙洞;西南是波平如镜的东风湖、焦岗湖、寿西湖;西北是新兴煤炭基地张集和谢桥煤矿。可谓是:“登临硖石山,观遍寿凤城”。

  硖山口两侧并称东西硖石,各高60米,壁如斧削,地势险峻,下有一南北长约200米,东西阔约100米,海拔2.64米的深潭,即硖石深潭,乃州来六潭之一。西硖石,独立河心,登新河西岸望去,其形似一只昂首逆行的神龟,游行于千里淮河。登上西硖石,拾级而上,清代慰农亭便跃入眼帘,断壁残垣,巍然耸立硖山之顶,其旁千年皂角树,饱经风霜,树身扭曲,依然遗留着战火的印痕,堪称历史之见证者。矗立于硖山口西侧的禹王山、长山、筱山同系八公山余脉,远望去,犹如一条奔腾于千里淮河的一条巨龙:禹王山是龙头,长山为龙身,莜山系龙尾。再加之西硖石绝壁之下,宋水师将领夏松留下的摩崖石刻,110个字,字大若碗口,苍劲有力,更是让人远观而遐想之。

  1992年淮河拓宽后,为纪念这一具有伟大意义的工程,在禹王山下立下的纪念碑和一座用汉白玉雕刻的高近3米的大禹治水像,业已成为硖山口一大新景观。硖山口近年来出现的又一大奇景,即是淮河特有的珍惜鱼类——淮王鱼的养殖与延续。传说淮南王刘安食此鱼后随“八公”升仙,后人为此鱼冠以“淮王”二字,美曰“淮王鱼”。这种鱼仅产在硖山口硖石深潭之中,其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营养丰富。上个世纪末,因淮河水质污染严重,加之捕捞过度,淮王鱼濒临灭绝。山口村民詹可和父子成立“淮王鱼研究所”,投资上百万元,进行野生淮王鱼的驯养、繁育,并取得成功,使得濒临灭绝的淮王鱼延息了下来。

  现在,只要你来到硖山口,定能看到一个别致的农家乐园:园内石桌、石凳、石碾、石碑各类石物错落有致,枣树、杏树、石榴、葡萄各种果树分布其间,紫荆、桂花、吊槐、芭蕉、广玉兰各色花草清香沁人。詹氏父子的“淮王鱼研究所”就坐落在园内,几片不大的水塘,却成了稀有鱼种淮王鱼生存延息的地方。

  丰富的文化古韵

  从古至今,硖山口以其悠久的历史和秀美的自然风景,吸引了古今文人墨客观光游览,并留下大量的诗词字画,楹联碑刻。现已收集到的诗词字画墨宝达一百多首(幅)。

  清人李玉书《淮上泛舟经硖石》诗云:

  禹凿当年迹尚留,中间一线泄淮流。

  石豹虎蹲山街寺,硖石风雷浪簸舟。

  峭壁如门惊水立,平湖似镜任天浮。

  推蓬指点峰高处,西岸藤花挂晚秋。

  清光绪丁丑年(1877年)重阳,凤台知县颜海飏在慰农亭横额上刻有“慰农亭”三个大字,两边石柱上刻对联云:

  选胜值公余,看淮水安澜,硖山拱秀。

  系怀在民隐,愿春耕恒足,球稼丰登。

  禹王庙毁迹后,当代大书法家刘锡九手书“明德远矣”四块石碑,流失人间,山口农民收回“德、矣”两块,另两块正在寻觅中。

  据全国“詹氏经济文化交流协会”考证,周宣王支子文为詹侯,子孙便以侯爵为姓,距今已有2800多年,110余世。对于生活在6000年以前的硖山口先民是否姓“詹”?也有待进一步考证。假若先民们祖居至今,山口詹姓应早于詹侯的詹姓达3300多年。如果这一假设被考证确凿,这会在海内外詹姓宗亲中引爆一个“炸弹”,硖山口便也就成为了海内外詹姓子女寻宗认祖的发源地,成为海内外詹氏经济文化交流的核心。等等这些都还有待研究与追索。

  而今天,“淮王鱼研究所”的成立,也无不标志了淮王鱼这一淮河流域稀有鱼种的重要文史地位。如今,淮王鱼历史和饮食文化的研究及淮王鱼宴、淮王鱼菜肴的研制烹饪,无不引来不少人文化人前来观摩、推敲,引来了省内外诸多媒体的关注与聚焦。硖山口也由此走进了更多人的心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